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
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戰國時期,魏、齊、楚、燕、韓、趙、秦最為強大,稱為“七雄並立”。秦以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攻占了巴蜀和三晉的許多地方,稱雄於西方。於是東方六國建立了“合縱”同盟,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共同來對付秦國。
其中齊國是東方的一個強國,楚國則是虎視於南方,齊楚聯盟的形成,成為了大秦國的心腹大患。
於是秦國千方百計想瓦解東方六國的合縱同盟,采取聯合東方弱國對付其他弱國的“連橫”戰略,從而達到各個擊破六國的計劃。秦國派遣張儀,拉攏魏國脫離了合縱,然後又離間了齊、楚兩大國,最後讓六國的“合縱”化為烏有。
公元前313年,張儀帶著厚禮來到了楚國,楚懷王見財眼開,熱情接待了張儀。張儀花言巧語欺騙楚懷王說:“大王如果能夠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給大王六百裏地。這樣一來,秦楚兩國結為盟好,長期成為了兄弟,也可以削弱北方的齊國,可以說對於秦國、楚國都是有利的,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楚懷王聽完之後,滿心高興,欣然答應了。但是,當時的大夫陳軫勸諫道:“秦國尊重楚國,是因為楚齊結盟的緣故。如果秦國答應給我們的土地還沒有到手,咱們就和齊國絕交的話,那麽楚國一孤立,秦國就會輕視楚國。如果先要秦割地再與齊絕交,那麽秦國也未必肯答應。”
“先絕交再割地,又怕秦不守信,欺騙了我們。而大王您被騙,肯定會怨恨秦國,秦、齊都成了楚的敵人,兩國的軍隊都來攻楚,這是非常危險的。而為今之計,最好是表麵同齊絕交,派人隨張儀到秦國接收土地,等土地到了手,再與齊國真正絕交。這樣,即使土地沒有到手,楚國也不會有什麽損失,也不會得罪齊國。”
很顯然,陳軫的主張真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是楚懷王卻為張儀的話所迷惑,一心想要得六百裏地,根本聽不進去陳軫的話,最後楚懷王一麵派人隨張儀去接收土地,另一麵又派人去齊國宣布與之絕交。
當楚國的使者隨著張儀來到秦國,張儀裝酒醉從車上摔下受了重傷,一連三個月在家閉門不上朝。
楚懷王聽說這件事情之後,以為是張儀懷疑他還沒有和齊國完全決裂,於是就派勇士到齊國去,當麵把齊宣王辱罵一通,齊宣王非常生氣。而就在這個時候,秦王剛好又派人前來拉攏齊國,齊宣王正在恨楚國人無信義,於是就同秦國言和。
直到秦齊聯盟正式建立後,張儀才出麵對逗留了三個月的楚使者說:“我自己有封地六裏,願意獻給你們大王。”楚使者說:“我是奉大王之命來接收六百裏地的,沒聽說過是六裏地這種說法。”
後來,楚懷王聽了使者的回報,大罵張儀,氣衝衝地要興兵伐秦。但是陳軫卻認為不可:“為今之計,進攻秦國,還不如索性送一個大都邑給秦,之後和秦一起攻打齊國,把失去的土地從齊國那取得補償。現在如果出兵攻秦,那麽就會讓秦齊聯合一起對付楚國,楚國肯定會吃大虧的。”
可是楚懷王盛怒之下,沒有聽從陳軫的勸告,派大將率兵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被俘大將七十人,主帥也被殺,士卒更是死亡八萬多,大片土地被秦國奪取。
楚懷王還是不服,又傾全國兵力攻秦,在藍田進行了決戰,結果又被打垮,秦國又奪到了楚國兩座城池。
從此以後,楚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東方六國再也沒有強國可以與秦國抗衡了,各國僅僅是能夠自保,結不成鞏固的聯盟,而秦國統一大業的阻礙正在一步步減少。
君子看重義,行事自然以義作為標準。小人看重利,所以行事的時候更容易追逐利益。和君子交往的時候主要應該講道德、禮義,而在與小人交往的時候就隻能講利益了。
君子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義人、仁人、善人、誠實人、智慧人、慧心人、謙卑人等。而小人則是品德低劣的人、愚昧人、愚妄人、傲慢人、乖謬人、乖僻人、惡人、罪人以及狡猾、奸詐、偽善的人等。
在與不同人交往的時候,我們應注意隻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掌握這個人的內心活動,對什麽樣的人說什麽樣的話,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溝通,才能夠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