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情多為天生,有些人骨子裏即是安靜,有些人生來就易躁動不安。但後天之環境亦尤為重要,倘若一個沉靜之人被放逐於喧囂市井,難免不為浮華所動。而將一個浮躁之人擱置於廟宇山林,亦可稍許淨化。我們都在潛移默化的時光中改變著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1909年,五歲的林徽因隨家人搬遷至蔡官巷的一處宅院,在這裏住了三年。時光短暫,但卻給一代才女風華絕代的人生奠定了不可動搖的根基。徽因的大姑姑林澤民成為她的啟蒙老師。林澤民是清代末年的大家閨秀,打小接受私塾教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也不落人後。就是這位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大姑姑教會了徽因讀書識字。

最重要的是,林徽因由於林澤民的啟蒙,愛上了書香。

撥開時光的霧靄,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幼小的徽因手捧一冊冊書本,在月上柳梢頭的夜晚,在暮色低垂的黃昏,在旭日噴薄的清晨安靜而沉醉地閱讀著,用小小的心體會著。也許那時她還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美好的意象,也讀不懂詩意的情懷,讀不懂故事中的人情冷暖,但她從此愛上了讀書。那些早早就映入腦海的或瑰麗或清淡的文字,在她成年後,幻化成一樹一樹的花開,幻化成憂鬱的秋天,幻化成少女的巧笑倩兮和不息的變幻,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星空中最特別的那一顆星子。

但林徽因的童年並非單純愉快,她的家庭注定了她不能用符合這個年紀的言行與大人們交流。母親何雪媛由於得不到丈夫的寵愛和家族的肯定,生出抱怨之心。那時候她跟母親住在後院,每次高高興興從前院回來,何雪媛就會無休止地數落女兒。從那時候起,徽因的內心深處就交織著對父母又愛又怨的矛盾感情。她愛儒雅清俊、才華橫溢的父親,卻又怪他對母親冷淡無情;她也愛著給她溫暖和愛的母親,又不滿她總在怨懟中把父親推得更遠。

年紀小小的徽因背上了成年人強加的沉重包袱。她既要在祖父母、父親麵前當聰明伶俐的“天才少女”,又得在母親麵前做個讓她滿意的乖順的女兒。多年以後,林徽因寫了一篇叫作《繡繡》的小說,說的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子繡繡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性格懦弱、心胸狹隘又無能,父親冷落妻子,又娶了二太太。繡繡整日夾在父母的爭執中彷徨不安,最終因病死去了。繡繡還未成熟的心靈裏深藏著對父母愛恨交織的情緒、愛莫能助的無奈。這一切又何嚐不是林徽因童年生活的寫照呢。

徽因七歲時,祖母遊氏去世。一直對婆婆懷有複雜感情的何雪媛在葬禮上失聲痛哭。這個女人是她的“敵人” ,也是她的偶像。恨、忌妒、崇拜、感激(何雪媛結婚後多年未生育,遊氏告誡兒子潔身自好不要急著再納妾)在她被抱怨占據的內心交織。現在,已成為林家女主人的何雪媛原諒了這個她又愛又恨的“仇敵”。她變得平靜很多,就算是抱怨也能做到心平氣和,不像以前那樣喜怒無常。

也許,徽因的父親並非薄情之人,隻是,他與妻子並無任何愛的交集。就如同大多數封建時代的婚姻,枕邊人未必就是心中所想的那一個,卻仍然要努力維持這段關係,將就著走下去。彼此厭倦並非罪不可赦,隻可惜天意弄人,生生造出這麽多癡男怨女,不盡如人意。

大半生與肺病做著抗爭,嚐盡人間冷暖的林徽因也清楚地了解這些吧。她生命中有據可查的感情,哪怕是和梁思成如神仙眷侶,哪一段是真正意義上的圓滿呢?哪能沒有絲毫遺憾呢?就算風華絕代,也不過是個飲食人間煙火的平凡女人,也曾有過惆悵和踟躕,隻不過她終究做到了收放自如,並懂得如何取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