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她是他血脈的延續,期望的寄托。他對她的愛是那樣複雜,又那樣沉重。
她是那個畸形的家庭中唯一能與他交流的人,不經意間,他把不應該讓她背負的重擔交予了她。
她一生的繁華和努力隱藏的酸楚,都與這個男人息息相關。
雖然林長民在家的時間極少,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好父親。他心性開朗,特別喜歡跟孩子們在一塊兒。在他這裏孩子們不分前院後院,前院後院的丫頭小子,都是他的心肝寶貝。莫說是自家孩子,就是孩子姑姑家的表姐表弟們,也少不了這位舅舅的寵愛。大姑姑對待徽因兩姐妹,也同對待自己的孩子無異。
林徽因長到十歲時,祖父也去世了。父親常年在外,大太太什麽都放手不管,二太太弱不禁風,和老爺書信往來,伺候兩位太太,照顧年紀尚幼的弟妹,甚至打點搬家的行裝,家中大事小事,竟然都是這個十歲出頭的大小姐一力承擔。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出身名門的徽因,也早早地當起家來了。
林長民愛那一大群孩子,但最愛的還是長女林徽因。
她天資聰敏,早早就在父親和大姑姑的啟蒙下讀書、識字,並開始為祖父代筆給父親寫家書。七歲那年,林長民在給女兒的回信中,如此寫道:
徽兒:
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聞娘娘往嘉興,現已歸否?趾趾聞甚可愛,尚有鬧癖(脾)氣否?望告我。祖父日來安好否?汝要好好討老人歡喜。茲寄甜真酥糕一筒賞汝。我本期不及作長書,汝可稟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 長民 三月廿日
在父親眼中,林徽因不僅聰慧,而且“馴良”“知道理”,早早領會大家庭的人情世故。或許在成人看來,家裏有這樣的孩子實在難得,可是,對於隻有七歲的小女孩來說,這樣的家庭環境是否有些殘酷?原本應該和玩伴們肆無忌憚爭搶糖果玩具的年紀,卻因為長輩有意無意的施壓,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在大人們的紛爭之間做出權衡,努力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世界。
林徽因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心無芥蒂地愛護著異母的弟妹,對二娘尊重有加,長輩眼中她是林家的長孫女,天資過人,溫良有禮。這一切,都讓林長民備感欣慰。而從另一方麵理解這份父女之情,就可知林徽因的文化修養也占了重要的部分。在那個兩個太太都是文盲的家裏,林長民滿腹的才情和濟世救國的抱負,對她們來說猶如天書。唯有這個從小跟隨父親和姑姑學習詩書禮儀的女兒,能理解他、懂他,所以,林徽因成了父親在這個半舊半新的家庭中唯一的同類、知己。
不得不說,父親對林徽因的影響很大,他“清奇的相貌” 、 “清奇的談吐”以及出眾的才學,都在女兒身上傳承下來。而在林徽因心裏,她對父親的情感交織著怨與愛。她怨他對自己的母親不予理睬,冷漠無情,卻又對他的超群才華欽佩不已。在這樣一個有點畸形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林徽因的性格就像一株北方的植物,生怕錯過短暫奢侈的幸福,所以一個勁兒地生長,讓枝葉無限地靠近溫暖的陽光。
父親對長女殷切的寄托,不經意間拿走了林徽因的童年和天真。她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童年時光,而是將澎湃的感情壓抑於理性之下,這直接影響了她後來的人生選擇。這是林徽因和同代女性的最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