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專家學者創作(1/3)

●1953年12月初,劉開渠率領負責紀念碑雕塑的9位雕塑家,開始了全國性的旅行,目的是參觀我國曆史遺留下來的著名雕塑藝術。

●林徽因承擔設計的紀念碑花紋,是牡丹、荷花、**、百合花組成的8個大花圈,象征著人民英雄高貴、純潔、堅韌的品質。

●在紀念碑的一麵,是毛澤東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刻碑文的一麵,彭真說周恩來寫得一手極好的顏字,建議請周恩來手書碑文。

● 專家學者創作

陳誌敬鐫刻奠基石碑碑文

在北京天安門前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體代表,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經過認真商討後作出的決議。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儀式上,有一個特殊的人也在場,他的名字叫陳誌敬,他就是奠基石碑碑文的鐫刻者。

1949年9月23日,也就是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的第3天晚上,有幾位政協的同誌找到北京唯一一家用傳統工藝鐫碑的店鋪,即琉璃廠261號鐫碑處。

他們敬請店鋪的主人陳誌敬刻一座碑,碑文由毛澤東起草,名士葉恭綽書寫,並且說一定要在9月30日前把碑文刻好。

接到任務後,陳誌敬開始著手準備。但是時間緊,按照常規的做法,來不及找到石料。所以陳誌敬決定在家裏的舊碑中找一塊合適的碑。

碑是找到了,但這個舊碑上還有碑文。陳誌敬就帶領妻子和兩個小兒子,先用粗砂石把舊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細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幹淨碑的表麵。最後給碑上墨、上蠟,此時已快到24時了。

9月24日,政協委員的同誌把碑文送到陳誌敬家,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陳誌敬終於按時完成了碑文鐫刻任務。

9月30日上午,陳誌敬雇了一輛人力車,把石碑送到天安門廣場,因為擔心車來回顛簸會把石碑弄壞,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墊著。

就這樣,趕製的奠基石碑在奠基儀式舉行時派上用場。

討論確定紀念碑浮雕主題

1952年2月,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兼杭州市副市長的劉開渠一行來到北京。

當時的北京市市長、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彭真在介紹劉開渠時,風趣他說:“我們請來了一位副市長。”

劉開渠擔任了紀念碑的全部美術工作。

6月,美工組於擬定了十分明確的工作報告和計劃,共分為3個階段,主要內容包括:

根據10塊浮雕題材學習文件和近代史;

各小組根據題材內容需要訪問收集素材;

勾出繪畫初稿送上級和美術界征求意見;

討論碑形和浮雕內容;

根據雕刻需要進行基本練習;

依照新碑形進行浮雕起稿;

分組考察體驗生活,到各地研究古代雕刻;

整理修改浮雕稿送上級審查。

根據美工組的工作計劃,首先在中央美院舉行了幾次大的講座,由範文瀾、鄭振鐸、許德珩主講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五四運動”、“五卅運動”;由軍委總政治部派出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4位幹部講井岡山、平型關、渡江戰役等。

進入畫稿構圖階段,所需要的題材史料及圖片,由謝家聲、沈海駒負責,與軍委政治部、中央辦公廳、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聯係辦理。

紀念碑辦事處還向上海、廣州等地去函,要求複製“五卅運動”和黃花崗起義等革命曆史的照片。美工組還組織雕塑家觀看了《翠崗紅旗》、《鋼鐵戰士》、《南征北戰》、《趙一曼》、《新兒女英雄傳》、《解放了的中國》、《大西南凱歌》、《紅旗漫卷西風》、《百萬雄師下江南》等革命電影。

據李禎祥回憶,分小組收集資料,訪問老同誌的工作由畫家、雕塑家共同進行,他和艾中信跑到海軍去,為“甲

純、雄健的表現方法,為古典雕塑創立了最好的現實主義基礎。

對於太原晉祠的44尊宋塑女像和長清靈嚴寺的羅漢,劉開渠認為:

就情感豐富、性格真實而言,完全可以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唐那太羅相媲美。

劉開渠認真地研究這些傑出的作品,學習古代作者的創造精神和創作方法,必然會加強和提高美術創作的力量。

在劉開渠的帶領下,雕塑家們在國內各大石窟參觀考察,拍攝了許多照片資料,翻製了大量實物。

他們以這些珍貴的古代雕塑照片為基礎,對中國古代雕塑的考察研究拓展了這些長期在法國寫實雕塑傳統中浸潤的雕塑家,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例如河南鞏縣石窟寺著名的北魏浮雕《帝後禮佛圖》,是傑出的古代石刻浮雕作品,雕法精致、形象生動,行進中的人物俯仰向背,姿態表情各不相同,流暢而統一,既富於裝飾性,又簡潔概括。

這些不同層次的人物在一個平麵上完美的組合,無疑在構圖方式和形象刻畫方麵,給了雕塑家們以很大的啟發。

據李偵祥回憶:

經過對古今中外許多浮雕進行的分析研究,確定了現今作品的風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適當,場麵宏偉、生動活潑,表現的內容深刻,與廣場其他建築不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體量上均比較協調,成為歌頌英雄、教育人民的很好的形象教材。

在當時的創作過程中,經過反複討論確定了幾個需要統一的問題,即關於畫麵是否出現具體人物形象問題,是否出現反麵人物問題,是否通過暴露敵人的殘酷來歌頌英雄的問題,等等。

經過上上下下交換意見,最後確立了不出現具體英雄人物,在有限的畫麵更多的概括表現人民英雄英勇奮戰,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為主題的形象,不去過多地暴露敵人殘酷的一麵。至於構圖,經過研究討論,確定不拘泥於平行構圖,每幅構圖從內容出發,盡量使其表現充分,注意互相呼應,保持了與建築的和諧。

此行參觀我國浮雕群,對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創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林徽因為紀念碑設計紋飾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花紋圖案一直十分重要,不僅是紀念碑的建築裝飾組成,也生動地表達了人民對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則表示著對英雄的永久紀念。

在設計浮雕花紋的過程中,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重要參予者。後來,由於梁思成工作十分繁忙,而且經常赴蘇聯訪問,因此,林徽因獨自承擔了紀念碑花紋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並為全套飾紋構思,特別是親自設計了紀念碑小須彌碑座上的一係列花環浮雕。

從總平麵規劃到裝飾圖案紋樣,都溶鑄著林徽因的心血與汗水,每一張圖紙,每一個細節的改動,她都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複研究。

在設計過程中,林徽因采用百花和卷草作為碑座裝飾紋樣的主題,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變化,以取得建築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裝飾效果。

據紀念碑的設計資料所載:“百草花紋是我國曆代人民所熟悉而喜愛的題材,有悠久的優良傳統……而在細節各部如花朵、花梗、卷葉、絲帶等,包含著嶄新豐富的內容和現實的形象,能活潑地表現出我們自己這時代的精神。”

在選用裝飾花環的花卉品種上,林徽因最初選用的是木棉花,通過對花卉專家谘詢後得知木棉並非中國原產,因此便放棄了這一構想。

經過仔細研究和篩選,最後選定了牡丹、荷花和**3種花作為高貴、純潔和堅韌的象征。

為了更好地完成設計,做出最完美的圖案,林徽因畫了數百張不同風格的草圖;對筆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都描畫過幾十次、上百次,力求形象逼真,達到最佳效果。

建成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小須彌碑座采用

的榮譽。

彥涵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但無論怎樣,都沒有讓他放棄藝術追求。“被苦難打倒的人會詛咒苦難,沒有被苦難打倒的人,卻會在另一種意義上感謝苦難。”這種信念貫穿在彥涵一生的創作中,其作品既有深邃的思想和尖銳的力度,也有浪漫的情懷和飽滿的**。

陝西國畫院副院長羅寧說:“深厚的藝術功底,紮實的生活體驗,兩者融合,成就了這位老藝術家的創作,最讓人感慨的是,其作品的風格總是在變化中,80多歲時創作的抽象水墨依舊精彩,90歲高齡還在畫油畫,真是很難得啊。”

毛澤東題字周恩來手書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是周恩來手書的,題字則是毛澤東的手書。

據梁思成晚年的回憶,當初的碑文書寫情況是這樣的:

考慮到碑文隻刻在碑的一麵,其另一麵擬請主席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後來,彭真又說周恩來寫得一手極好的顏字,建議碑文請周恩來手書。

在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時,毛澤東共寫了3幅,並給工作人員帶來口信說,要多請專家們提意見,問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從這3幅字中選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編排,如果認為寫得不夠好,還可重寫。

市政府領導將毛澤東手書真跡,交興建委員會並轉交給設計組時,大家欣喜萬分,爭先恐後一睹領袖真跡。大家都被流暢的書法藝術所折服。

周恩來為了寫好碑文,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他前後共寫了40多遍,最後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一篇。

有一天,他來到工地,拿出他寫的碑文征求劉開渠的意見。

周恩來誠懇地詢問:“怎麽樣,行不行?”

周恩來在1917年東渡日本前夕,為同學郭思寧題寫了“願相會與中華騰飛世界時”,落款為:“弟翔宇臨別預言”。從這題詞中可以看,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後密、錯落有致。尤其是啟首的“願”字,比其餘的字大一倍以上,這是獨具匠心的。此願既是周恩來的心願,也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這幅字用筆嫻熟,點畫挺拔勁健,結構章法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容針”,其形俊秀飄逸。看來,此時周恩來的書法受“二王”、“顏柳”書法的影響頗深。

周恩來的書法從學子書法探索時期、中年的書風形成時期,到晚年的書法造極,此時已是斂放自如、雄俊偉茂,神完氣足,可謂渾厚、凝重、嚴謹、大方而又富於變化。

劉開渠感歎地說:“從前隻看過您的題字,還沒有看到您寫這麽多、這麽工整的書法作品。”

將碑題和碑文放大成實樣

碑文方案確定後,如何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實樣就被提上了日程。毛澤東的題字原寫在信箋上,每個字隻有兩寸左右,現在要放大到石碑上,以“永”字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為9.5厘米,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設計要求。

為此,解長賀他們到幻燈社,又到當時北京攝影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北照相館,與技師共同探討碑文的放大問題。經研究決定,先用幻燈機投影放大,然後按照光影把字描下來。

為了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放大在紀念碑的碑心石上,使之堅固耐久,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經過論證,從貼金、鍍金、噴鍍、開金等幾種金加工工藝中,最終選定使用鎦金工藝。

碑文實樣解決後,以何種筆法鐫刻的問題又擺到了工作者麵前。

按照中國傳統,有陽文、陰文和其他多種形式。解長賀他們查閱了多種文史資料,並到北海、頤和園等地做了實地考察,最後總結出還是用陰文為佳。

陰文的優點是:容易雕刻,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於安裝。經領導同意,決定采取陰文,並決定筆道呈“V”型。8個大字都做了足尺模型,為施工創造了有利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