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晉國國土相鄰,秦國想越過晉國向東征戰,實現霸主目標,晉國自然不會允許。於是,兩國在崤山發生了一場大戰。崤山大戰使秦國東進之路被截斷,從這以後,秦國就往西擴充,不斷攻占西邊小國,最終在西部稱霸。

千裏襲鄭

公元前629年,秦國和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眼看就要被滅國了。幸好鄭國有一個名叫燭之武的大臣,他很清楚,麵對秦國和晉國這兩個大國,鄭國沒有絲毫勝算。但是秦晉兩國之間有著根本的利益衝突,這也就給了鄭國存活的機會。他找到秦穆公說:“秦國和晉國相比,晉國離鄭國更近,鄭國被滅了,就算被分成兩半,秦國要跨過晉國來管理一半也是麻煩事。不如您和鄭國結盟,將來要是有需要,鄭國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啊!”這個需要,當然就是指攻打晉國了。

秦穆公覺得他說得有理,就放棄攻打鄭國,命秦國大將杞子、逢孫、楊孫等戍(16)守鄭國。晉國見此隻好放棄了攻打鄭國的計劃。

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即位。秦國大將杞子被鄭國安排去守北門,他悄悄地派人告訴秦穆公,讓秦穆公趁機來攻打鄭國,他負責開城門。

秦穆公得到消息後,很心動,就召見大臣蹇(17)叔,詢問他的意見。蹇叔說:“從來沒有聽過長途行軍去攻打一個千裏之外的國家,等我們到了鄭國,軍隊早已疲憊不堪,而鄭國卻以逸待勞(18),我們怎麽可能打勝仗呢?大王千萬不要同意出兵。”

秦穆公卻不聽他的,命令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帶軍遠征。蹇叔送大軍出發的時候說道:“晉軍一定會埋伏在崤山。崤山有兩座陵,南陵是夏王的陵墓所在,北陵是周文王避雨的地方,秦軍一定會葬身在這裏啊!”

蹇叔再多的哭訴也攔不住秦軍的腳步,秦軍在三位元帥的率領下出發了。他們走到滑國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商人,這個人是鄭國人,名叫弦高。

弦高打聽到秦軍竟然是去攻打鄭國的,連忙派人快馬回國報信,自己則冒充鄭國的使者攔下了秦軍。他獻上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犒勞(19)秦軍,還說這是鄭國國君的安排,知道秦軍遠道而來,辛苦了,特地獻上食物犒勞他們。

秦軍一聽,這話不對呀,我們還沒到鄭國,怎麽人家就派使者過來慰問了?看樣子鄭國早就有防備了,咱們再去不是送死嗎?幾位元帥湊在一塊兒商量了一下,決定掉轉馬頭回秦國去。當然,大軍跑了這麽遠,空手而歸也不好意思,於是他們順路把滑國給滅了,然後就往回走。

崤山大敗

秦軍千裏襲鄭,卻掃興而歸。這時候晉國正在大喪之中,晉國君臣對於是否討伐秦軍意見不一。原軫(20)認為應該出兵,欒枝卻覺得不應該,因為當年秦國對晉文公有恩。晉襄公最後聽從了原軫的意見,出兵討伐秦軍。

秦軍並不知道晉國的想法,他們千裏迢迢去攻打鄭國,沒想到還沒走到鄭國呢,就往回走了。千裏奔襲無功而返,讓秦軍的士氣一落千丈。當他們走到崤山的時候,突然聽到山嶺上傳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原來是早已埋伏在這裏的晉軍。

晉軍此次出兵,由新上位的晉襄公親自率領,士氣高昂,再加上以逸待勞,很快就把驚慌失措的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孟明視等三位元帥被生擒,其他將士均被斬殺。一時間,崤山之上血流漂杵(21),十分慘烈。

幸好晉襄公的嫡母是秦國人,她不希望秦國和晉國因此結仇,就讓晉襄公把三位元帥放回秦國去。晉襄公再三思量後,便把人給放了。

孟明視等三人回到秦國,秦穆公聽聞全軍覆沒,就穿了素服,親自到城外去迎接他們。

孟明視三人見秦穆公親自迎接,深感慚愧地跪在地上請罪。秦穆公說:“這是我的不是,不聽勸告,害得你們打了敗仗,哪兒能怪你們呢?再說,我也不能因為你們的一點過失,就抹殺了你們的功勞。”

三個人感激涕零,打這以後,他們認真操練兵馬,一心一意要為秦國報仇。

終於,在公元前624年,孟明視以破釜沉舟之決心,再次攻打晉國。這次秦軍士氣高昂,準備充分,很快就攻下晉國的幾座大城。晉襄公見秦軍來勢洶洶,就命令晉軍避其鋒芒,不與他們交戰。

秦軍見晉軍認輸,總算是報了崤山一戰的大仇,於是就到崤山把三年前陣亡在此的將士們重新埋葬,祭奠一番後才班師回朝。

相關鏈接:

“秦晉之好”的來曆

我們常用永結“秦晉之好”來比喻聯姻,其實“秦晉之好”就是指秦國和晉國之間的關係。

當時,秦國和晉國是兩個相鄰的大國。秦國地處今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地區,在戎狄中發展壯大。而晉國是中原的強國,秦穆公為了實現霸業,主動與晉國結好。晉獻公於公元前654年將其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曆史上“秦晉之好”的開端。

雖然後來兩國的關係幾度破裂,但是最終都靠政治聯姻重修舊好。“秦晉之好”也就慢慢引申為兩家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