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遼國皇帝耶律大石的出生,曆史學界至今都爭論不休。有的說他生於公元1095 年,有的則說他生於1087 年。

他從小好學,善於騎射,精通漢文和契丹文。他憑著豐厚的學識躋進了遼國政治核心,並靠無數場戰爭樹立了無限威望。

養精蓄銳

公元1115 年,耶律大石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擔任翰林承旨。

他是《遼史》中記載的遼國唯一一個契丹進士。後來,他又先後擔任泰、祥二州的刺史和遼興軍節度使。

公元1122 年,快速崛起的女真族與北宋軍隊同時向遼發起猛攻。北麵,金兵把遼兵殺得節節敗退;南麵,十餘萬宋軍兩次越過黃河,直逼遼國國都南京城。然而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擁有絕對優勢的宋軍,卻被已經疲弱不堪的遼兵打得落荒而逃。這兩次軍事上的失利,令大宋朝王安石變法以來積下的老底一下子輸得精光。始作俑者,便是耶律大石。

公元1124 年,昏聵的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執意向金出兵。在耶律大石看來,這個決定實在是荒唐至極。多次勸阻無效後,耶律大石效法越王勾踐,帶著二百名親信夜遁西北,遠走可敦城。

不出半年,無法無天的天祚帝被俘虜,遼國滅亡。耶律大石對此痛心不已,他憤慨地對部將們說:“祖太宗經過二百年的艱難創業,竟被金朝所滅,他們殘害黎民百姓,強占我國領土,使天祚皇帝一直蒙在鼓裏。這實在是讓人痛心疾首,今天我仗義而西征,希望能夠借助諸位的力量剪除仇敵,討還我河山。”

在他的激勵下,將士們群情激憤,紛紛發誓要追隨耶律大石重振大遼國。

此後,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經過五年的調整,漸漸恢複元氣,精兵騎士數量達到萬餘人。同時,他還成功地拉攏了西夏、北宋及白達達部同自己一起聯手抗金。

公元1130 年,當金兵大舉向可敦城進攻時,耶律大石選擇了繼續西行。

一年後,他率領人馬穿過阿爾泰山北麓、葉尼塞河上遊的黠嘎斯以及乃蠻的領地,在今天新疆塔城地區的額敏縣紮下根,並在那裏建了一座也迷裏城。

憑借著也迷裏三麵環山、易守難攻的優越地勢,以及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優越環境,耶律大石的實力一步步壯大。他的到來,也讓混亂不堪的西域形勢出現了新的轉機。

據阿拉伯史學家伊本·阿西爾的《全史》記載,耶律大石來到也迷裏之後,在這裏修築城池,招撫當地部落,使得部眾人數增加到四萬戶之多,成為雄踞西域的霸主。

公元1132 年,耶律大石在部眾的簇擁下正式登基,始稱“天佑皇帝”,年號“延慶”。人們根據當地部族的習慣,尊他為“菊兒汗”,意思是“汗中之汗”。耶律大石認為,自己創建的政權是遼的正統延續,因此國號依舊為遼。然而,後世的史學家們認為,這個政權應稱為“西遼”,因為正統的遼國早在其七年前就滅亡了。

穆斯林的史料則稱西遼為“哈剌契丹”,即“大契丹國”的意思。

問鼎中原

耶律大石登基後不久,就相繼降服了高昌回鶻、東喀喇汗王朝、葛邏祿人與康裏人等,使他們成為附庸。後又將都城移到巴拉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意思是強而有力的宮帳。至此,耶律大石在西域的地位已經堅不可摧。

不過,耶律大石還是無法忘記自己來自中原。他向部眾發起東征號令,並殺青牛、白馬祭天,率領七萬大軍誓師出征。

令人遺憾的是,耶律大石的這次東征以失敗告終。他不是敗給了金軍,而是敗給了茫茫的戈壁。

東征不力,耶律大石便轉向西征。他的鐵騎幾乎踏遍整個中亞,無論是西喀喇汗王朝,還是塞爾柱土耳其帝國,甚至是花剌子模王國,都被他一一征服。他在西域大力推行漢文化,注重使用漢人工匠,還廣泛傳播中原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工藝。

在宗教方麵,耶律大石也展現出了極大的寬容性,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佛教、景教、拜火教,都可以在他的帝國裏暢行無阻。

以至於後來,《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誌費尼誤以為他是一位穆斯林;另一位曆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則認為他是一位摩尼教徒;甚至幾千裏外的歐洲人曾一度堅定地認為,在遙遠的東方,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國王約翰,他率領大軍打敗了基督徒共同的敵人。

公元1143 年,耶律大石死於虎思斡耳朵,他的複遼大業也跟著他一起走向了終結。

許多年後,輔佐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的另一位契丹人耶律楚材,在途經尋思幹時曾頗有感觸地賦詩:“後遼興大石,西域統龜茲。

萬裏威聲震,百年名教垂。”以此銘記這位同族前輩。

相關鏈接:

耶律大石西遷的意義

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大遼國滅亡的時候,率兵西行。

他在亞洲內陸轉戰了十多年, 行程上萬裏。

他打敗了塞爾柱帝國,降服了高昌回鶻王國、東西兩喀喇汗國、花剌子模國及乃蠻、康裏、葛邏祿等部落,使其成為自己的附庸,最終建立了西遼帝國。

耶律大石在西遼的統治時期,本著兼收並蓄的思想,使契丹文化、漢文化在中亞地區得到弘揚,促進了歐亞文化的交流;維護了中亞地區近百年的穩定;推動了中亞地區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