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的賦稅製度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經濟發展狀況而製定的。一般分為州、縣、部族、屬國、屬部等不同級別,徭役名目繁多。賦役製度的主要承擔者是契丹、漢族、渤海等族人民,因俗而治。在實施的過程中,遼國沿襲中原的製度有所創新,是遼代賦役製度的基本特色。
多種稅賦
賦稅,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遼國在建國的時候,也製定了賦役製度。
遼人要承擔的賦稅種類繁多,不僅要承擔政府攤派的各種兵役,還要承擔修城役、修河堤等各種出力的勞役。征收對象主要是從事農耕的各州、縣民戶,隸屬於遼代各部落、契丹等族的部民,以及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族人。
遼代的賦稅等級分為州縣、部族與屬國、屬部。依據不同的社會發展狀況,州縣、部族與屬國、屬部的賦役製度輕重也各不相同。所謂隸屬州縣的民戶,主要是從事農耕的漢族、渤海族等州縣的農民。
稅賦征收的時間是,每年夏季六月至九月第一次,秋季十月至十一月是第二次。《遼史拾遺》卷十五記:“契丹統和十八年,北方的節氣比南方晚,應根據當地的季節氣候執行。尤其是大小麥、豌豆,應六月十日起征,到九月底必須交足。正稅、匹帛錢、鞋地、榷曲錢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可在十月底之前交足。”這說明,遼代的稅製是沿襲後唐時的製度,實行夏、秋兩季收稅。
賦稅的類別主要包括正稅、匹帛錢、鞋錢、地錢、榷錢、農器錢、戶丁稅、鹽鐵錢、義倉稅等。其中,匹帛錢是在納稅以外,每匹帛再納錢若幹文;地錢是在正稅外,每畝另繳若幹文;鞋錢是照地畝數再納軍鞋若幹雙而規定的錢數;鹽鐵錢主要則是指鹽稅與鐵稅。
鹽鐵自漢唐以來,都是國家專賣,不準私人經營,遼代時也不例外。當時,遼國境內產鹽很多,上京有廣濟湖鹽濼①,西京有豐州大鹽濼,南京有香河、永濟兩鹽院。對此,上京還設了鹽鐵司,主要用來管理國家鹽鐵稅收等多項事宜。遼國曾多次下詔嚴禁私販鹽、鐵,卻屢禁不止。
①濼:luò。
頭下軍州民戶的賦稅征收,與一般州縣不一樣。關於頭下軍州的賦稅,元好問在《中州集·李晏傳》中提道:“輸租為官,且納課給其主,謂之二稅戶,大定初免為民。”
應曆年前,曾有過賦役不均的現象,但耶律撻烈當了南院大王後,這種現象有所改變。根據《遼史·耶律撻烈傳》記載:耶律撻烈在應曆初升為南院大王,他均平賦役,鼓勵人民耕種,加強人口管理,促進了當地的人口增長。
對契丹、奚族等遼國內部民族部民的賦稅征收,除征收糧食外,還要征收牛羊。據《遼史·耶律室魯傳》記載,耶律室魯當北院大王時,由於本族的牛羊較多,可族中的人口較少,所以耶律室魯便用自己年老的牛羊皮抵稅。
細化徭役
遼代的徭役主要有軍役、戍守、偵候、治公田、雜役、修堤、築路、運輸、驛傳、生產等多種。
遼國百姓有擔負軍役、戍守、偵候的責任與義務。遼國法律還規定,凡是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其中,契丹的本族男子,多屬於宮帳、部族,即隸屬於禦帳親軍、宮衛騎軍。
而漢人當兵的,則被稱為“番漢轉戶”。
據《遼史·兵衛誌》中記載:上京、中京、東京,這三個地方的服役人數有二十二萬六千一百人,以漢人居多。析津、大同、故漢地,服役的有八十萬六千七百人,這是契丹、漢族、渤海族等服兵役的情況。
從遼建國初到遼聖宗時期,戰事一直比較多,因此,遼的每戶男丁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遼國分派徭役的原則是以家族人數的多少為基準,除未成年和年老的人之外,每個家族中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徭役。
服徭役的另一個原則是“以貧富為等差”。即富有家庭出身的子弟抵禦邊防,貧困家庭的子弟負責偵察。就算家中沒有成年男子,也要請人代替。
由於遼國西部邊疆的邊界線比較長,疆土遼闊,所以守衛邊防的任務很重。這使遼國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所承擔的徭役,要比內地繁重。承擔這些任務的,多數為契丹部民和州縣民眾。但是契丹貴族及少數民族部族的首領,是可以免除徭役的。一些契丹部族中,被攤派的徭役較重,但是家中人口又很少,朝廷會給予減免。
相關鏈接:
遼代人是什麽打扮?
遼代男子一般都梳著發髻,或頭戴襆①頭,通身穿圓領長袍。
女子也同樣梳髻,但髻上插有發飾,耳朵上掛著耳環。
上身穿窄袖短襦,下身穿曳地長裙,腰的左側還垂有一條綬帶,帶上還打有一結。
這種服飾在遼代被稱為“漢服”,也稱“南班服飾”。
它與契丹族的“國服”不同,這種服飾不僅百姓可以穿,漢族的官吏也可以穿。
河北宣化遼代張世卿墓的壁畫中的仆從,就是頭戴襆頭,身穿襦褲。
①襆:f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