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風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回老家省親大飲鄉親時唱出的一首《大風歌》。這首歌非常準確地唱出了劉邦起伏跌宕的一生,也唱出了他的胸懷,向我們暗示了他得以成功和能夠真正地持久地第一次統一華夏民族這個大“公司”的原因。
一個在親人的眼中“無賴,不治生產”的逆子,在範增的眼中“貪於財貨,好美姬”的無德之輩,在項羽的眼中根本不配稱為對手的中年男人,在鄉裏間“縱橫肆虐”的匪類,竟然於起兵的幾年間,便統一了中原大地,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創建了威名遠揚的大漢王朝,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穩定王朝的統治者,而且是這個偉大帝國的開創者。
人們不禁要問,在秦末漢初這個英雄輩出的大舞台上,豪傑四起,強手如林,為什麽隻有劉邦成為了最終的贏家,他脫穎而出的原因何在呢?
比起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劉邦比不上善謀略的張良;比起安撫百姓,劉邦比不上蕭何;比起沙場征戰奮勇殺敵,劉邦更加比不上韓信。
然而,劉邦將這些人才“為我所用”,從而讓自己成為了龐大的“劉邦集團”的首領。這便是他成功的關鍵:“治於治”而非“治於人”。他的為人極其豁達,知道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隻有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能為其所用,才能將一塊蛋糕越做越大。這才是一個卓越的管理者最應該具備的素質。
項羽在烏江自刎,一首《霸王別姬》千古回**: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們現在回頭看,當然會覺得這是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這首歌難掩楚王項羽的在即將失敗前的悲痛和遺憾之情,但同時也說明,項羽的落敗實則是一種曆史之必然,因為他最迷戀的就是這種“蓋世之氣”,“拔山之力”,並不具備真正的優秀管理者的品質。
在回顧楚漢戰爭的全程時我們就會發現,劉邦知人善用,不管什麽人才,都能在他手下如魚得水;而項羽,卻隻有一個範增可用,還沒用到關鍵處,總是讓範增處於半退休狀態,即使隻有一個人才可用,項羽仍然“用人生疑”,犯了管理的大忌。最終,落逃的項羽跑到烏江,被劉邦的諸路大軍合圍。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亡我,我何麵目見之”西楚霸王,隻好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對比兩個人我們發現,西楚霸王之死首先在於他迷信武力而不懂用人,用現在的話講項羽雖有強大的實力但不懂管理,最終“項羽集團”管理不善而破產。而劉邦雖然隻是“市井小人”但其黨羽眾多,很快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高效組織”,並廣發招攬賢才為其所用。用現在的話講,劉邦有人際、善溝通、懂管理,於是他的團隊的正能量越發強大。
西漢建立之後,劉邦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明君。他下令遷都長安,而不是都於任何舊城,不單單是因為關中的地勢易守難攻,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劉邦要昭告世人,商周已去,秦朝不複,他要給全國人民在心理上減壓,一方麵避免動**,另一方麵拉攏人心,這就叫文化,叫“價值生產”。他在管理上總是能夠站在最高的視角來製定策略,而不是拘泥於某些功利的手段的層麵。劉邦的這種思想從他一起兵就能看到了,他是一個希望減少徭役賦稅、“與民休息”的領導者。所以,建國後的劉邦,下令開墾荒地,使得全國的農業經濟迅速恢複,讓整個國家開始呈現富強與安定的局勢。
由此我們總結,戰爭的勝敗,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企業的成敗亦是如此。你是不是尊重“人”?這個比你是不是強調資本的運作更重要,更關鍵。劉邦不但尊重自己的手下,而且還挺尊重自己的國民,這就是項羽與其他諸侯和他的差距。
晚年的劉邦其實並不幸福,活在猜忌之中,因為他不知道下一個會造反的是誰。彭越被剁成了肉醬,還分發給了各個諸侯;韓信、英布則死於呂後之手,雖然三個人都有該殺之處,但劉邦難免因此而被後人送上一些罵名。但我們如果從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或許就能理解了:
公司是你率領大家打下來的,大股東是你,法人代表也是你,突然有人想對你取而代之,奪了你的財產,你會怎麽做呢?我相信你的第一選擇也是讓他出局。
當然,誅除一些功臣(即便有罪)很難擺脫家族式企業的弊端。建國之前,劉邦的眼界是開明的、開闊的,他深知如何借助有才能的人為自己打天下。然而攻城容易守城難,建國之後的劉邦事業漸漸變的狹窄與自私,他的思維也從“建國”逐漸轉變為“建家”,“國天下”逐漸成為了“家天下”,用盡心思鞏固“家業”,比如白馬盟誓,非劉不王,便是他與諸臣的約定。直到他臨死前,還在為大漢帝國的未來能否由劉家人繼續做主而擔憂,甚至想下詔殺了樊噲,因為樊是呂後的妹夫,在自己死後,必然成為呂家人的強大臂膀,而成為劉室的巨大威脅。
建國前後的劉邦所反映出來的不同思維的轉變,則是現代社會中家族式企業的統一弊病。建國的時候有最親信的人集體幫助,然而一旦王朝建立,這些昨日的功臣反倒成了皇權最大的威脅,除之不忍,不除難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篇精辟地概括了“天下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現代的角度考慮,這實則是對家族式企業的警醒,家族式管理是最危險的經營方式。
不過,總的來說,劉邦不但成了贏家,而且還成了一個弱勢的大贏家,在短短七年間就完成了布衣對貴族天下的逆襲。他所具備的上述特點,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都在他成為這個大贏家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他建立的漢帝國經曆兩漢,前後持續長達四百多年,塑造了一個神奇而又偉大的王朝。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從平民到皇帝的轉變,他的成功過程,曾經讓多少人跌破了眼鏡,也讓多少人既嫉且恨,不能客觀地評價他的能力,而隻是以一句“流氓”或“厚黑”概之,顯然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那個年代裏,劉邦之所以可以異軍突起、掃清政敵、一統天下,從而名垂青史,靠的並不是一個顯赫優越的出身(項羽的出身並不能決定楚漢戰爭的走向),也不是過人的聰明才智,更不是作戰的勇猛剛烈(這一點上,劉邦隻能給項羽提鞋,但是項羽卻輸了),而是一種對於人心的掌握和利用。
劉邦非常懂得經營人心,他的身邊始終存在著一個出神入化的“智囊團”,他擅長“以柔克剛”、“以陰克陽”之術,擅於運用權術之道,知道何時進、何時退,以至於總能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渡過難關,掌控大局。
這也就是劉邦始終貫徹的“人心”路線。一個精明的政治領袖,一個富有傳奇式的人物,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帝王,在他的背後隱藏的卻是豐富多彩、變幻無窮的管理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