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節、渭橋之盟
157、
李世民堅持著將“自古理政得失”的討論進行完畢,來不及休息片刻,也來不及調齊兵馬,即親率三千精騎,趕往渭河。群臣見了,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之前,剛接尉遲敬德十分火急,突厥主力已向渭河,尉遲敬德已經趕往渭河等待。情況如此危急,此刻京師偏又缺馬,十萬鐵騎,還需三日尚可備齊,李世民不願再等,三千精騎,也敢來渭河救急!
一路地快馬加鞭,疾駛狂奔。李世民見到一處處被蝗蟲啃盡了的麥地,看到了沿途要飯的農夫,心中更是著急。隋朝的五十年存糧,轉眼就到何處去了?還有這些趁火打劫的突厥,實在可恨!李世民一路的感慨,一路的怒火,一路的咀咒,第二天便到了渭河岸邊。
尉遲敬德見皇上禦駕親征,自然萬分高興,但見皇上僅帶來三千鐵騎,不由萬分著急,即刻向皇上匯報軍情:
自尉遲敬德率精兵二十萬來迎戰突厥頡利後,雙方在涇陽大戰,尉遲敬德雖勇挫頡利,卻未傷其主力。頡利可汗見往東不行,急轉往西,企圖從渭河南下長安。李世民聽了,心中大驚。他知道,這突厥鐵騎,殘暴無比,戰鬥力又非常強大。之所以如此,因為他們一個個都是天生的戰士。從小到大,為了生存,突厥人玩得就是獵殺的行徑,不是殺野獸,就是殺人。任何技藝都在於多練,多練而熟,熟能生巧。突厥男人一輩子都在殺戮,殺戮的技巧,自然高於一般漢人。加之突厥一生在馬上渡過,來去迅疾,打起仗來,往往更甚於漢軍。突厥的二十萬人馬,如二十條惡狼,獵物就是長安城的金銀珠寶、糧食美人。突厥往東受阻,忽拉都往西去。尉遲敬德的部隊,卻沒有這般靈活,除了七萬騎兵,還有十三萬步兵。
戰事太急,尉遲敬德將部兵交秦叔寶帶領隨後,自己親率七萬鐵騎速奔渭河。盡管如此,當唐軍的七萬鐵騎到達渭河南岸時,頡利的近二十萬突厥騎兵也到了渭河北岸。
“很可能,頡利的鐵騎,明日就會衝過渭河來。”尉遲敬德擔心地望著他的皇上說。
“突厥的近二十萬大軍,明天就衝過渭河。可是朕的軍隊,隻有他的三分之一。秦叔寶的十三萬步兵,至少要四天才能趕到,朕的十萬增援的鐵騎,最快也要三天才能到達。”李世民心裏這麽想著,昂起頭來,眺望著對岸奔來馳去,鬥誌昂揚的突厥勇士,臉上露出輕蔑視的笑意。這笑意分明是在向尉遲敬德說:“不要害怕,一切我自有辦法。”
尉遲敬德征戰一生,無論麵對何等凶險之戰,他又何曾怕過?作為一員驍勇善戰的猛將,他深知,作戰不能僅憑勇氣,還要憑實力。要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皇上的微笑並不能打消他心中的疑慮,他神色肅然地望著他的皇帝,輕聲地問道:
“敢問皇上,增援部隊,由誰統領?”
“程知節!”
“共有多少部隊?”
“十萬鐵騎,但是……”李世民稍停一下,接著說:“要等三天,他們才能到達。”
尉遲敬德輕輕地“啊”了一聲,李世民扭過頭來,目光逼視著他:“元帥,有何想法?”
“為臣請皇上速回長安!”尉遲敬德雙膝跪下,頭抵著地說。
“然後呢?”
“然後,”尉遲敬德抬起頭來,堅定地說:“臣即令全軍徹夜修築工事,備足弓矢,明日以待突厥。”
“你有把握能抵擋近二十萬突厥的進攻?”
“臣願拚死一戰。”
“元帥是可以拚死一戰,可是,朕縱然是回到了長安,突厥的鐵騎一定接踵而至,到時候朕也隻能與他們拚死一戰了。”
尉遲敬德聽了,抬起頭來,痛苦萬分地望著李世民,道:“皇上……臣無能。”
“元帥,不是你無能,朕看你是急糊塗了!”
“皇上可有良策?”尉遲敬德急切地問道。
“當然。”李世民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笑聲如驚雷閃電,驚走了身後樹上的鳥雀,也驚得對岸的突厥,轉過褐色大腦袋,駐馬聆聽。
尉遲敬德受了皇上笑聲的感染,一時也大笑起來。君臣二人,麵對渭水,同時大笑,直驚得渭水波起,魚躍水麵。
158、
李世民笑畢,眺望對岸,但見塵埃四起,人叫馬嘶。他們有二十萬,明天就會衝過渭河,來將朕殺死?李世民在心裏問自己,臉上卻無半點擔心的表情,凝重蕭然,一副不恕自威的樣子。
這些突厥,自從大唐王朝建立以來,他們似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對大唐的騷擾。隻是,以前自己作為統兵元帥,每次都是奉命征剿就是了,如今做了皇帝,這才感到事情逼人,若不從根本上來解決一下這個問題,真正是國無寧日啊!就算有上好的治國方針出來,朕又怎麽能安心地來治理這個國家!想到這裏,李世民憤憤地罵了一聲:
“這些王八羔子!”
尉遲敬德見了,並不吭聲,隻是在心裏暗自思量著,他的年輕的皇帝,將能有什麽樣出人意料的良策。
在討論“自古理政得失”期間,李世民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討論,僅派尉遲敬德率精兵二十萬去迎戰突厥頡利。他也知道,頡利不是這二十萬大軍就能擊退的,可是他當時隻派得出這麽多部隊。大唐王朝的國庫,確實差不多已經空了。聞聽雙方在涇陽大戰,尉遲敬德雖勇挫頡利,卻未傷其主力後,李世民已經感到情況不妙。果然沒過幾個時辰,頡利可汗再繼續南進長安,還派使臣來朝訛詐。李世民見了頡利的使臣,不待其把話說完,就令手下將其扣押。好不容易待廷議有了結果,忙匆匆地趕到渭河來。看到頡利已到渭河北岸,李世民心裏清楚,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頡利隻要衝過渭河,長安差不多就在他的手中了。
這個頡利,長得牛高馬大,凶悍勇猛,曾單掌就能擊斃一獅,在突厥中威望甚高。突厥作為中國北方邊境的一個古老民族,逐漸強大於北齊、北周間。到隋初時,已有控弦數十萬軍隊的突厥,由於內部發生茅盾而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勢力曾一度削弱。當時,統一了華夏的隋文帝,趁機對突厥大舉進攻,大敗東突厥,使之稱臣。西突厥在隋文帝的打擊下也一度非常衰落,被迫退回漠北。煬帝主政後,濫用民力,又三征高句麗,致使軍事力量大減,反讓突厥漸漸養足元氣。到了煬帝後期,天下大亂,東西突厥趁勢崛起,多次南掠隋朝北疆。這時候,隋朝舉兵、起義的首領,為了自保和消滅各自眼前的仇敵,不少人反而一度投靠突厥,使突厥得以趁亂迅速地發展壯大。李淵起兵太原時,因為自己的力量嚴重不足,又怕突厥襲擊,就曾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在許以財帛金銀的同時,不惜低頭向突厥稱臣,以得到自己後方的無憂和突厥的支持。正因為對突厥的這種依賴,突厥一直不斷欺淩唐朝。李淵當了皇帝之後,雖然給了突厥非常多的賞賜,但仍然填不滿突厥的欲海。突厥自持其功,每次派使者來長安要財物,都非常橫蠻無禮。李淵則因國家初建,四海未平,一直忍著,不敢與突厥翻臉為敵。
武德二年二月,突厥始畢可汗去世,李淵還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百官就館吊其使者。第二年六月,繼始畢可汗之後的處羅可汗還率軍幫助當時的秦王李世民進攻劉武周。就在這年秋天,處羅可汗死於暴病,李淵還再一次“罷朝”致哀,“詔百官就館吊其使。”
這以後,繼處羅可汗而立的頡利可汗,承父兄之業,兵強馬壯,益輕唐朝。李淵鑒於國力還沒有複蘇,百姓尚不能安樂,還是不敢與突厥大動幹戈,隻用大量財物,穩住突厥。奈何頡利卻言辭悖傲,求請無厭,每每流露出他想君臨中原的野心。李淵忍無可忍,終於在雁門與突厥兵刃相見。因為是謀定而戰,李淵此次大敗突厥,斬敵萬餘,頡利狼狽敗北,以至幾年以來,再不敢露麵。
沒想到,如今李世民初登大寶,他竟然又出現了。而且來勢洶洶,帶了二十萬鐵騎,大有一舉踏平長安,報幾年前雁門之仇的意思。
李世民與尉遲敬德勒緊僵繩,沿了河岸,一前一後緩緩而行,一個驚險的計劃,正在李世民腦海中形成。這時,對麵河岸,頡利聽了屬下的報告,也帶了幾十個勇士,衝到河邊,沿著河岸,與李世民並馬而行。
159、
清澈的河水,汩汩流淌,藍天白雲,輝映其間。李世民看著東流的渭河,很久,才扭過頭來,看一眼對河一直在對他窺視的、趾高氣揚的一群突厥,突然大聲喊道:
“頡利可汗聽著,武德三年,爾叔侄並親從我,願還五原之地與張長遜部眾歸唐,然後又背信棄義,一再背約入擾?後來得到便宜了嗎?”
頡利可汗聽了,知道後麵一問指的是他雁門大敗,一時非常氣惱,大聲回答:
“本汗此來,就是要報雁門之仇,馬踏長安,讓你這個大唐皇帝也嚐嚐失敗的滋味?”
“你難道就不珍惜我們以前的情義?”
“情義,你們唐人,雁門關前殺我胡人上萬,有何情義可言?”
“頡利,你知道為什麽會有雁門之戰麽?”
“……”
“你不言語,朕來替你回答,是因為你頡利是個小人,欲海難填,大唐答應你的都給了,你還再要,這才有了雁門之戰。是不是,頡利?”
見頡利還是無言以對,李世民繼續說:“頡利,你可知道,雁門之戰,你何以會大敗?”
“那時本可汗僅有八萬鐵騎,你們卻來了二十萬。”頡利說到這兒,哈哈大笑:“現如今,情況變了,本可汗這次帶來多少鐵騎,你知道?二十萬,整整二十萬鐵騎!”說罷,頡利得意地哈哈大笑。
“你知道如今朕有多少鐵騎嗎?”待頡利笑過,李世民冷峻地詰問。
頡利聽了,一時蕭然。他已經聽人說過,如今唐帝國的軍隊,已有八十萬。但他也知道,這八十萬軍隊要鎮守若大一個國家的各個地方,很難集中起來對付他這支北來的突厥騎兵。因此,頡利稍稍冷靜了一下,回答說:
“你的鐵騎再多,也贏不了本可汗帶來的二十萬精銳。到明天,本可汗一定要馬踏長安城,讓你跪在本汗麵前。”
李世民聽了,一陣狂笑,聲音衝天撥雲、震波憾山。笑畢,李世民勒馬躍向河邊,大聲吼道:
“頡利小人,朕不想以強淩弱,爾隻管放馬過來,朕現在就與你單獨決戰。你若害怕,要傾兵而來,朕也僅以百騎戰之。快!快!快!頡利小人,快過河來,不要等到明天!”
突厥頡利,在虎狼中求生,多曆艱險,遇事膽大勇敢,卻也謹慎多疑。本來,他已經與他的侄兒突利商量妥當,到了渭水,稍事休息,立即衝過河去。如今,卻見李世民一人,單槍匹馬,竟如此凜然,不由疑從心生。這時,頡利身邊的侄兒看著李世民,問他:
“這個人,就是活捉竇建德,逼降王世充的李世民。”
“正是此人,唐朝的天下,有一大半是他打下來的,隋朝後的諸王,都是他一一剿平的。這個人不但能征善戰,還心狠手毒,他殺兄弑弟,逼父讓位,什麽事都敢做。”頡利瞪大眼睛說:“沒想到,他做了皇帝,現在這種情況,還敢與我單挑,真是匪夷所思。”
“依侄兒之見,做了皇帝的漢人個個都貪生怕死,李世民膽敢如此,一定設有埋伏。”突利說。
“侄兒的看法,正合本汗之意。傳令下去,部隊安營紮寨,派出幾隊勇士,深入敵後,摸清敵情,然後再作決定。”
叔侄二人說著,引領隨騎退回營地,再不理會李世民的吼叫。李世民見頡利叔侄議論一番,火速退去,忙回馬營中,對尉遲敬德說:
“速派多支勁旅,日夜巡視河岸,絕不能使胡騎能過河來。”
尉遲敬德聽了,心領神會,立即精心安排了巡視一事。
以後接連三天,頡利派出的偵探不是被捉住就是被追回,對於唐軍的具體情況,一直還弄不清。就在這時候,程知節的十萬鐵騎,如濤水一般,洶湧而來。第二天,秦叔寶帶領的十多萬步兵,也隨之趕到。這回,頡利的偵探都看見了。頡利知道程知節率鐵騎到來之後,更加駭然,不但不敢貿然過河,還退回離渭河岸三十裏處安營紮寨。此時的頡利,深以為三日前是李世民設伏誘他,由不得又氣又怕。氣怕過之後,想到雁門的大敗,態度緩和下來,派出使者,與李世民和談。
此時李世民雖有鐵騎十七萬,步兵十三萬,兵力似乎大過頡利,但真要與頡利打下去,恐怕也很難取勝。何況國庫已空,加之旱災蝗災困繞,此時與突厥來個兩敗俱傷,確實很不劃算。為此,李世民早已是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現見突厥使者來談,李世民即親自安撫。幾經談判,李世民與頡利終於意見一致,雙方在渭橋上“刑白馬設盟”,保證以後兄弟相處,再不開戰。
太原起兵之時,李淵曾以臣事突厥,而如今,李世民與突厥兄弟相稱,想著這十多年來發生的事情,李世民感慨萬千。
突厥回兵開拔之日,李世民立在渭橋上,目送著突厥漸漸遠去,心中暗暗發誓:“朕一定要奮發努力,曆精圖治,使國力強盛,再過三年,朕當自強雪恥,再不受突厥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