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平熄風波

160、

從渭水河邊劍拔弩張的戰爭中回到宮裏,李世民一點也不感到輕鬆。他心裏明白,要治理好國家,首先是要有一批好的,和自己一條心的官吏。經過再三權衡,他決心大刀闊斧地來做這件事。

首先是要讓老臣退下去,李世民很快找到了一個機會: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老臣陳叔達與蕭瑀在朝廷上發生了爭執。嚴格地說,這樣的爭執在朝廷上當然是不可以的,但是作為很有資曆的兩位老臣,爭一爭又有何妨?

李世民不管別人怎麽想,他緊緊地揪住這件小事不放,小題大做地以“喧鬧朝廷”為由,讓蕭瑀與陳叔達兩位老臣同時回家反省。陳叔達感到事情不妙,不願再說什麽,默默地呆在家裏,自享天倫之樂。後來,李世民要起用他,他用年邁多病推辭,不願再回朝廷。他懷念從前,偶爾去看看,從太極殿搬到大安宮裏的太上皇李淵。而性情骨鯁蕭瑀,卻深感不快,上書時辭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李世民閱過他上的書,苦澀地一笑,隻好讓他更長久地呆在家裏。直到後來,有一次李世民去大安宮裏替李淵拜壽,經李淵挽言說情,李世民才再複蕭瑀官爵,讓他重返朝廷。不料,蕭瑀剛來上朝的第三天,又與大臣在李世民麵前厲聲憤爭。李世民忍無可忍,哭笑不得,終以“不敬罪”再次免去蕭瑀官職。從此以後,蕭瑀再無緣入朝議政。貞觀二十一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諡曰“肅”,李世民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諡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這是後話。

對於另一位老臣裴寂,李世民一直以禮相待。有一次李世民去郊外祀天,還請他與長孫無忌同升金駱。可是裴寂自己不爭氣,偏要去相信妖言,有人上折子來告他。李世民隻好以妖言惑眾罪將裴寂免官,削去封邑一半,放歸故裏。事情到此還沒完,歸故裏的裴寂在家鄉有人頌揚他有“天分”,是做皇帝的丕子。裴寂聽了正在高興,又被一受罪的家奴揭發,告到朝廷。裴寂知道後,擔心受罰,結果殺人滅口。“有天分”的說法還沒了解,裴寂又犯殺人之罪。李世民沒法不辦他,就將他流放靜州。到靜州之後,裴寂來了晚運,趕上山羌叛亂,裴寂率領家奴勇敢平息。李世民聽了,認為裴寂平亂有功,下詔令他回朝做官。可裴寂無命承受,詔到之時,裴寂因病身亡。這年,裴寂剛過花甲。李世民傷心感慨之餘,追贈他為相州刺史、工部尚書、河東郡公。這也是後話。

李世民剛從渭河之畔回來時,裴寂、蕭瑀等一幹老臣雖然還在,但因“自古理政得失”的討論開展了之後,李世民已經深知這些老臣,與自己的治國方略認識不同,故而在心裏早疏遠他們,雖然表麵上對他們還是禮遇有佳,但卻不再重用他們。因此,李世民回朝後的第一件事——論功行賞時,他就想大膽地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委以宰相重任,讓他們共同執掌朝政。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房玄齡與杜如晦的資曆尚淺了些,他們僅僅是原秦王府裏的臣僚。況且,原秦王府裏的臣僚中還有許多人,如長孫順德、侯君集、李績、殷開山,等等都在他倆之前。然而,就過往所建立的功勞和所表現的能力來看,他倆確實無人能及。對原秦王府裏的人,李世民有把握說服。難說服的,是武德年間太上皇李淵的舊臣,清一色皇親國戚,顯赫家族出生,相比而言,房玄齡與杜如晦就相差了許多。

房玄齡家族上並無傲人之處,全憑自己學而優則仕,從州舉進士一步步做起來。杜如晦的祖父,最大的官也隻做到隋朝的工部尚書,到其父親,就隻能做到昌州長史了。而今要使他們位居當朝宰相,自然會有些議論。可是,要治理好國家,又必須用最有才德的人。這麽想著,李世民便果斷地下達了聖旨:

“委房玄齡、杜如晦宰相之職,共同執掌朝政。”

聖旨宣讀以後,下麵果是嘩然,隻是李世民不曾料到:聲音最大的,竟是許多武將,特別是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他們竟然蔑視皇權,當廷表示出極大的不滿。

李世民靜靜地望著他們,酸甜苦辣,種種感受,獨自慢慢地咀嚼。他一聲也不吭,隻是想讓他們將該說的都說完。

161、

李神通,名壽,是與李淵同父親的弟弟,因李淵起兵受到煬帝追捕,曾不得不跑到中南山中避禍。在山裏,他過了一段非常困苦的逃亡生活,沒有吃的,就讓兒子李道彥下山去要飯。直到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到了中南山中後,才隨公主舉兵一道響應李淵,被任命為關中道行軍總管。李淵攻占長安,拜李神通為右翊衛大將軍,封永康王。後來,李神通跟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在一次激戰中,還救過李世民的命,由此遷升左武衛大將軍。

聽了皇上的聖旨,李神通不敢對皇上不敬,卻直徑走到房玄齡麵前,大聲喝斥:

“你有何功,敢居相位?”

是啊,這問問得好!朕一直也在想這個問題,而且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李世民在心裏對自己說。他最後定下了兩個標準,這就是:才幹和德行。對這兩個標準,他作了較為詳細的考慮:

六品以下官吏,應該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為基本的四個標準。在這個基礎上,按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至於五品以上的官吏,則應該根據他的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來裁定。對於選拔官吏,李世民雖說是這樣的如饑似渴,卻不願因此就降低選賢的標準。他認為,隻有嚴格按照才幹和賢能的要求來衡量,才能真正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讓所有真正有才幹又賢能的人,都來為大唐王朝的興盛舍身獻力。李世民這麽想著、想著,最後還考慮到地方官吏的選拔。

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與百姓打交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態度優劣,直接影響到百姓對國家的印象。由此,李世民對他們的要求,一點降低,決定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皇上自己,親手來選派。

為了選好刺史,李世民將全國刺史的名字及其有關情況寫在了自己書房中的屏風上麵,根據各方麵的信息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他還考慮到地方官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李世民還開始考慮利用在隋朝就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使選官的途徑增多,選擇的範圍也擴大,為一般的讀書人提供更好的入仕機會,使之比原來的推薦製度更加合理。對於任命官員的事,李世民確實想了很多,也想得很細,卻沒有料到,當他將自認為考慮成熟了的意見頒布出來後,武官們的反應竟是這麽的強烈。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李世民應該首先想到,因為李世民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重武輕文的傳統。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傳統就一直流傳下來,至今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天下必須靠武力爭來,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自古而然。這結果是一個新的國家剛建成時,他的大臣差不多全是行伍出身,是戰爭的行家、英雄。嗨!這個問題我怎麽就給忘記了呢?李世民在心裏問自己。

是啊,這些人都立過戰功,為大唐王朝的建立,流過許多血汗。這些人,打仗很有一套,一個個都是一等一的沙場悍將。可是,對於治理國家,處理政務,他們就不再是那麽內行了。這,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同樣是為了國家,李世民這時候就得讓有些人受些委屈。對於李世民來說,這也是件十分痛心的事情,還是件十分棘手的事情!這樣的內情,能有幾人知道啊!

但是,李世民必須得這麽來做,否則就治理不好這個國家。當李世民想清了這些以後,對於怎樣處理眼前的這場風波,心裏已經有了底。他的臉上,掛著微微的笑意,靜靜地望著他的大臣們。

162、

李神通聲色具厲地喝斥房玄齡,因其為太上皇之弟,房玄齡隻是看了看他,然後閉上雙眼,再不作理會。在一旁的尉遲敬德見了,心中惱怒,上前再厲聲喝斥房玄齡,說:

“永康王問你話,為何不答?”

在房玄齡旁的侯君集急了,過來攔住尉遲敬德說:“將軍,有話慢說。”

話音剛落,李神通早伸過手來,抓住侯君集:

“你是何人,也敢在此說話?”

早在太原起兵前,侯君集就跟著李世民。他與皇上,情同手足。李世民剛做皇帝,就封他為潞國公,食邑一千戶。一直都春光得意的侯君集,哪由得李神通如此輕視,不由一用力,掙脫李神通的手臂,說:

“大殿之上,我怎不可以言?”

李神通此時年事稍大,力氣不佳,伸手欲再抓侯君集,已是無力。尉遲敬德見了,伸出手來,一把再次抓住侯君集。對於李神通,侯君集還有幾份顧及,因他畢竟是李世民的親叔叔,可對尉遲敬德,盡管他作戰勇猛,屢建功勳,侯君集還是毫無畏懼。前胸衣襟被尉遲敬德抓住後,侯君集竟揮起拳來,照尉遲敬德伸來的手臂打去。尉遲敬德見了,也揮起另一隻拳頭還擊。一時間,倆人在朝上拳腳相加。

“來人!”李世民突然大喝一聲。雙方聞聽,一時都住了手。十幾名威武的衛士聞呼奔來,站在殿裏等候李世民的旨意。李世民見雙方都住了手,威嚴地望著李神通與尉遲敬德,好一會,才對衛士揮了揮手,讓他們立即撤出去。

“成何體統!”李世民臉色泛紅、脖子變粗,這回是真正生了氣:“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還敢揮拳傷人!”李世民一字一句地說到這裏,淩利的目光集中在李神通身上,棣棣嚴威地說:“叔父,爾在義旗初舉起之時,有首倡之功,後來在與劉黑闥的戰鬥中,你還救過朕的命。可是,當你單獨領軍作戰時,卻從來沒有贏過,要不就是全軍覆沒,要不就是望風逃竄。玄齡和如晦,跟隨我轉戰南北,打了多少勝仗?他們替朕運籌帷幄,所出計謀,從未失算過。現在,朕論功行賞,不是論宗室封王,他們為何不是第一?理當第一!誰還能與之相比。你是朕的叔父,是國家的貴戚,也是朕的救命恩人。但是,朕豈能以這些私親私恩,而不來論功行賞國之功勳啊?!”

李神通聞言,心中生畏,不敢再辯,垂頭喪氣,悄然退出大殿。目送叔父離開,李世民轉向尉遲敬德,較前溫和地說:

“朕往日讀《漢書》,見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將領差不多都被誅殺,心裏對高祖劉邦非常不滿,怪他狡兔盡,良弓藏,過河撤橋,沒有人性。為此,朕曾暗下決心,要引以為鑒,盡力保護功臣,絕不濫殺。然而,現如今,將軍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朕因念你作戰英勇,屢建戰功,從不予以追究。沒想到,你還敢當廷動手,不把朕放在眼裏,爾是不是要讓朕一改初衷,認為高祖劉邦殺戮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並非是高祖的過失?!”

尉遲敬德聽了,心中赫然,跪倒在地,連聲說:“請陛下恕罪!”

“念及你以往的功勞,朕可以恕爾的罪。”李世民俯首望著尉遲敬德說:“但爾必須明白:國家大事,隻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爾雖功勞屢屢,過失也是很多的,一切請爾自珍自愛,以保一生的榮華富貴。”

尉遲敬德聽了,連連拜謝,動情地說:“謝皇上隆恩,從今往後,臣一定自珍自愛,效忠陛下。”

李世民聽了,滿意地微微一笑。

經此風波,武將們都能明白皇上一片苦心,各自安享自己的太平生活。第三年,李神通病逝,李世民趕去拜祭,哭得非常傷心。尉遲敬德當年被封為吳國公,後又封為鄂國公,冊拜為宣州刺史,並準其可以世襲。同時,還給尉遲敬德諸多的賞賜。其中單是絲絹,就過萬匹。還使尉遲敬德食實封一千三百戶,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相同。不料,生活優裕祥和的尉遲敬德,擔心命短,最後信了方術,渴望長生,再不出門,直至老死。其享年73歲,這是後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