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平吐穀渾
169、
突厥頡利可汗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部落的薛延陀人,除少部分奔往西域,大部降了唐朝。對這十多萬突厥人如何安置,李世民想了一夜還沒作出最後決定。李世民母係這一邊,幾代人都是少數民族的血統,其祖母獨孤氏為正宗的鮮卑人,愛妻長孫氏的祖先是北魏拓拔氏。因為這一緣故,加上他豁達的心胸,在李世民的心裏,根本沒有對少數民族的歧視。他雖然恨了突厥多年,但俘獲了頡利之後,卻也不忍心殺之,對頡利原來的臣民安置問題,他決定召集朝臣商議商議。
象往常一樣,大凡心裏有事要議,李世民總是準時地來到大殿。因為昨日已下了通知,他的大臣們,許多都早早地在大殿外候著。李世民當庭宣布議題後,大臣們立即爭相發言,多數人認為:北方遊牧民族,從來就是中原隱患,他們不事稼農,隻知掠殺,而今既降,就該將其遷至黃河以南,分散雜居到各個州縣。這樣,一可亂其原部落組織和結構,二可引導他們耕種紡織。時過境遷,就可以將這些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改變成易於製服的內地居民。
針對這多數人的這種看法,少數人針鋒相對地提出:北方遊牧民族,弱則請服,強則生亂,自古而然,本性如是。若將他們遷往內地,遲早必生動亂。為防患於未然,應趁此將他們遠遠地驅趕到莽莽荒原,遠離內地,以絕後患。
李世民聽罷兩種意見,心裏都不以為然,以目去視房玄齡,卻見他表情木然,再去看魏征,見他搖搖頭表示再無什麽更好的意見。心中由不得十分失落,低頭有好些時候,不出一言。
“臣有個不同的想法。”長孫無忌突然說。
李世民聽了,一下子抬起頭來,滿懷希望地盯著無忌,催促說:“請司空明言。”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從小跟李世民一道玩耍,倆人一直非常投緣。李世民初登大寶,就曾任無忌為宰相,執掌朝政。長孫皇後知道後,對李世民說:
“臣妾已被立為皇後,長孫家族,尊貴已極。而今兄長又為當朝宰相,執掌朝政。臣妾擔心,如此以往,朝中賢德之臣,很難一展個人所長。前漢朝的呂後、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鑒。因此,臣妾請皇上收回成命,不要讓妾的親哥哥當宰相。這樣,朝中賢臣,可展個人所長;妾的親哥哥,還是國家的棟梁,無論有何事情,他都會全力以赴。”李世民聽了長孫皇後的話,覺得有理,又去征求了長孫無忌的意見,便免了長孫無忌的宰相之職,封他為司空。司空雖是一品,地位高於宰相,卻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虛職,正因為如此,每每廷議,長孫無忌總是最後一個發言。聽了李世民的催問,長孫無忌緩緩地開口說:
“依臣之見,最好的辦法是將投降的突厥人遷往河套。這裏氣候好於漠北,水茂草豐,可以使他們繼續過以往的遊牧生活,保全他們原有的部落,維持他們原來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讓他們生活得比原來更好,又可以充實大唐河套的空虛之地。以德報德,人之常情,遊牧民族,更是如此,大唐如此善待他們,其心必向我大唐。這麽一來,就會大大地加強大唐王朝的邊防力量。更何況,天子之德,如天覆地載,無一有漏。而今突厥既已歸降,就是我大唐王朝子民,其如此窮困潦倒,我們應該格外施恩。隻有這樣,大唐恩威,方可布澤天下。”
李世民聽了,擊掌而起,大聲說:
“司空所言,正合朕意。自古以來,都是貴漢人而賤少數民族,隻要朕能象愛漢人一樣愛他們,他們定會象漢人一樣視朕為父母。中華大地,各族相親,定會空前繁榮!”
在安置投降的突厥人的問題上,李世民力排眾議,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從這以後,朝廷中少數族官員越來越多,五品以上,竟有有一百多人,差不多占了朝臣的一半,而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少數族,將近萬戶之多。這是後話。
就在李世民安置了突厥降眾不久,周邊很多民族紛紛爭相傳頌李世民對少數民族的恩德,西北各族領袖紛紛歸附。為表他們對李世民的愛戴和擁護,到年底,大家共同上書,請求為李世民上尊號“天可汗”(意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從此以後,西北各族對於大唐所下詔書,皆認“天可汗”的印璽。這也是後話。
170、
從太極殿回到後宮,李世民特別的高興,因為他剛剛第一次使用了“天可汗”的玉璽。長孫皇後第一次誤解了皇上,還當他是因為嫁女。
長孫皇後十三歲嫁給李世民,如今轉眼二十年過去,先後給李世民生了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女兒就長樂公主一人。這長樂公主,不但聰慧仁愛,且又長於他夫妻都喜歡的書畫,由此深得他們的寵愛。長樂公主今年正是豆蔻年華,在夫妻倆精心挑選之後,讓她嫁給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前。日子已經定下來,現在該安排嫁妝。
“皇上以為,長樂的嫁妝?”長孫皇後微笑地問李世民。
“長樂,讓長樂來見朕!”好事多多,李世民心裏高興,想見見自己的女兒。不一會,長樂公主輕盈地象隻蝴蝶,飄然而到李世民跟前。
“父皇!”她動情地呼喚著,因為已經知道自己就要出嫁,聲音裏充滿了依依不舍之情。
“來,到朕的身邊來,讓朕好好地看看你。”長樂依著在她父皇的肩上,目光裏充滿幸福。李世民輕撫女兒嬌美鮮嫩的臉蛋,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長樂如果不嫁,該多好啊!”
“父皇真這麽想,女兒就不嫁了,永遠不嫁。”
“這,怎麽能行,朕想念女兒,更希望女兒幸福啊?”
“父皇!”
“長樂!”
長孫皇後見父女倆動了真情,一時感動,竟然眼圈都紅了。輕輕地唉著:
“皇上!女兒!”
李世民一看長孫皇後紅了眼圈,不由心中一動,大聲說:“遇上好事,你們母女……哈哈!”笑過之後,他對長樂公主說:“你去吧,朕有大事要與你母後商議。”
“什麽大事?”長樂公主依依不舍地走後,長孫皇後問。
“長樂的嫁妝。”李世民說:“朕看,就比長公主多一倍吧!”
長公主是李世民的親妹妹,按禮,其嫁妝應該比長樂公主多出一倍才是,正因為如此,長孫皇後聽了,問詢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李世民的臉上,分明是在說:“這是不是太多了。”
“就這麽辦吧!”李世民說。
魏征向來以消息靈通著稱,這回也不另外。與皇後談妥女兒嫁妝的事,李世民來到書房,一頁書還沒讀完,就有魏征求見。行過君臣之禮後,魏征正要說話,長孫皇後又來,見魏征似有事要稟,稍待即欲避之,魏征見了,拜於長孫皇後麵前說:
“臣有事欲稟皇上,亦欲稟皇後,不知能否?”
“侍中有話,盡管說就是。”長孫皇後說。
“臣聞言長樂公主將嫁,特此恭賀。”魏征說:“隻是同時也認為,長樂公主的嫁妝,不宜超出長公主半分。”
長孫皇後聽了,不由一驚,抬頭去看皇上。李世民聽了,心裏也頗為惱火,威嚴的目光,將魏征罩住,冷冷地問道:“魏侍中,這種事……”
“臣有言敢問皇上。”魏征坦然地迎著李世民的目光說:“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輩數人,誠以為賢,然致理比於三、五之代,猶為不逮,何也?”
“你說呢?”
“臣以為,今四夷賓服,天下無事,誠曠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勵精為政,比跡於堯、舜;及其安樂也,則驕奢放逸,莫能終其善。”
李世民看著魏征,良久,說道:“侍中暫回,長樂嫁妝,朕與皇後再議。”
魏征告辭出去,長孫氏走到李世民麵前,深有感觸地說:“臣妾從來隻聞魏征敢於直諫,今日幸得親耳所聞,真為皇上高興萬分,能有如此正直的忠諫之臣,實在是陛下的最大幸運,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幸運歸幸運,隻是長樂的嫁妝,不得已又要減半了。”李世民苦笑著搖搖頭。正在這時候,中書侍郎岑文本,送來宰相的辭職書。李世民展卷一看,原來是李靖以足疾為由,請求辭去宰相一職,其言詞懇切,令人感動。李世民何等精明,一看便知其心意,對岑文本說:
“爾去轉告李靖,朕以為他這是識大體之舉,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賢智,莫相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朕對其此舉,深足可嘉,今非直成公雅誌,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特頒詔書,對李靖加授特進,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特賜李靖一條靈壽杖,以幫助他療養足疾。還當朝宣布:李靖足疾稍好時,每二三日,可到中書、門下、平章,參與政事。
可惜李靖剛休息了不到兩個月,還沒來得及到中書、門下、平章去看一看,就發生了吐穀渾進犯涼州的事件。年逾花甲的老將軍李靖,聽到又有吐穀渾來犯,頓時心中氣憤,不顧足疾的不便,也不管年事已高,去見了宰相房玄齡,請求掛帥,遠征吐穀渾。
171、
李世民生擒了草原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頡利,正高興時,竟傳來吐穀渾可汗伏允侵犯涼州的消息。他心中大怒,決定予以迎頭痛擊,一舉滅了吐穀渾。
吐穀渾也是中國境內一個很有些曆史少數民族。唐初建時,曾派李安遠“使於吐穀渾,與敦和好,與內中互市。”經這麽些年來的發展,吐穀渾漸趨強大,今見突厥已亡,沒了後頓之優,不免頭腦發熱,進犯涼州,拘留了唐朝鴻臚丞趙德楷。在決心滅了吐穀渾時,李世民又想到了曾建奇功的李靖。
“可他已因足疾在家,讓侯君集去罷?雖說忠勇可佳,隻是在大的戰略上,尚有不足。這當如何是好?”李世民正在心中嘀咕,房玄齡與李靖一起來了。
“老臣請命將往。”李靖開門見山。
李世民聽了,喜出望外,看看房玄齡,隻見他在頻頻點頭。
“真辛苦老宰相了,朕就令你為大元帥,令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一由宰相指揮,前往反擊吐穀渾。”
李靖領旨謝恩。
正是嚴冬時節,花甲已過的李靖,領了八萬鐵騎,奔赴滿眼黃沙漠漠的北國寒天。霜鞭、雪拳還有風劍,無情地掃**著這隻部隊。他們在老宰相的親自率領下,還是義無反顧地一直勇往直前。走過了嚴寒的冬,擊沒了霜鞭、擊粹了雪拳,擊退了風劍。一路踏霜破血,風餐露宿地,在翌年閏四月,到達了庫山。李靖令李道宗首先開戰。李道宗首戰告捷,大敗吐穀渾可汗伏允於庫山。
伏允初敗,往西而北,心中不甘,惡狠狠地下令:“燒光野草,絕唐軍草料,困死他們。”
麵對廣袤的焦原,諸多將帥深感不安。幹草已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戰馬無食自弱,何以長途追擊?侯君集聞之,淡然一笑說:“吐穀渾已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後必悔之”。
李靖聽了,眼睛一亮,立即下令:元帥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兵分兩路,齊追突厥敗逃之兵,務必一舉而滅之。
伏允可汗在兩路大軍的勇猛追擊下,一路北逃,最後逃到磧中時,僅有一千多騎兵,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久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
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再次平定了吐穀渾,向京師告捷。李世民親自出殿迎接李靖,並設宴慶祝李靖凱旋歸來。沒想到,就在第二天,李世民收到狀告李靖的折子,打開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利州刺史高甑生、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等,告李靖謀反。李世民雖是不信,還是即刻派人徹查此事。查出的結果竟然是,利州刺史高甑生任鹽澤道總管時,因未能按期到達指定地點,受到李靖責備,由此懷恨在心,回到長安,串通唐奉義等,誣告李靖。李世民知道真象後大怒,即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
經此事之後,李靖稱足疾在家,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不久,李靖以功進封衛國公。貞觀十七年,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淩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開府儀同三司。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自征伐高麗,把李靖召入閣內,對他說:“公南平吳,北破突厥,西定吐穀渾,唯高麗未服,亦有意乎?”李靖此時已逾七旬,還染病在身,聞說要征高麗,便說:“往憑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雖衰,陛下誠不棄,病且瘳矣。”李世民聽後,感動不已,念及李靖年歲確實已老,終是沒讓他出征高麗。沒了吐穀渾伏允可汗之後,李靖雖不再領兵出征,卻在家裏撰寫他的軍事著作,曆經十餘年,寫出了《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可惜大都失傳,後人編輯了《唐李世民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這是後話。
李世民征服吐穀渾後,確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為統一西域打好了基礎;緊接著,令侯君集等領兵平定了高昌、焉耆、龜茲,暢通了西域交通“絲綢之路”。到貞觀十二年,唐王朝以是疆域空前遼闊的國家,其版圖:“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
在這廣袤空前的神州大地上,李世民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皇帝,還不到四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