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對於群眾文化的影響
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經濟發展為群眾文化提供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動力和物質條件,決定著群眾文化的發展水平、運行模式和社會地位。群眾文化的發展又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社會經濟形態決定著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我國群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我國群眾文化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主線: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一基本方針,發揮人民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群眾文化發展為了人民,群眾文化發展依靠人民,群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根本任務。
社會經濟形態影響著群眾文化需求滿足的方式和群眾文化的運行模式。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拓寬了人們滿足需求的渠道,要求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群眾文化運行模式。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人民群眾對群眾文化需求的程度和群眾文化滿足這種需求的物質條件,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群眾文化的投入也不斷增加,群眾文化設施的物質條件有了極大改善。
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影響著群眾文化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確立了發展先進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戰略,發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文化(包括群眾文化)的地位由此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我國群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與群眾文化運行機製
我國的群眾文化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發展形成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群眾文化的運行機製也經曆了一個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一方麵,市場經濟的發展給群眾文化事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促進了群眾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另一方麵,群眾文化機構簡單采用市場服務方式,也帶來了一些負麵效應,即模糊了群眾文化和群眾文化機構公益性的性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群眾文化,其本質特征、基本屬性、基本方針、根本任務和基本服務方式並沒有改變。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群眾文化需求的實現途徑發生了轉換,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群眾文化的市場化和社會化,影響了群眾文化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的改革與創新。主要表現在群眾文化從群眾文化機構內部的小循環轉變為社會的大循環。要求群眾文化要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服務方式。例如:引入競爭機製,對重要群眾文化產品、下鄉演出等重大群眾文化服務項目和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實行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多種市場化、社會化的運行機製。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興辦群眾文化實體、讚助群眾文化活動、免費提供群眾文化設施等多種形式參與群眾文化服務。支持境內各類文化基金會和文化投資公司參與群眾文化服務。支持民辦群眾文化機構、民營劇團和群眾業餘文藝團體參與群眾文化服務等,促進群眾文化運行機製和服務方式的多元化、社會化。
案例: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唱響定海”大型群眾文化活動
“唱響定海”群眾文化活動是定海區的群眾文化品牌,目前已成功舉辦了2009年“唱響定海·全民K歌賽”和2010年“唱響定海·魅力網絡才藝PK大賽”,活動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凸顯“本土性、草根性、全民性、互動性”特色,連續兩年掀起本土文化秀,累計在全區15個鄉鎮(街道)118個社區舉辦賽事300餘場次,14000餘人次登台獻藝,50萬人次暢享歡樂。
“唱響定海”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兩年來,著力創新思路和方法,積極探索基層文化活動新型運作模式,將市場這一要素引入活動操作過程,多渠道爭取資金,特別注重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文化建設,把群眾文化活動推向大眾,推向市場,逐步改變文化活動由政府大包大攬,唱“獨角戲”的局麵。大賽通過出讓冠名權和廣告位、引入產品推介等方式積極吸引舟山市新茂百貨責任有限公司、重啤集團寧波大梁山啤酒有限公司、巴黎春天婚紗攝影、中國移動集團舟山市分公司等當地頗具活力的企業參與到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實施中來,爭取到了運作資金及宣傳、演出等相應服務,在確保活動公益性質的基礎上,實現政府公共財政與社會資金結合,推動社會各界進一步支持和參與基層文化活動,探索出了一條“政府搭台、群眾主體、社會(企業)參與”的新型群眾文化發展道路。
案例:浙江省台州市群眾文化服務購買
浙江省台州市每年編製《政府年度采購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目錄》,對農村數字電影、文藝下鄉等公益性文化項目實行政府采購,直接送到農村。2007年,台州市文化下鄉項目政府采購招投標,吸引了省內外10家演出團體參加,6家中標單位為台州農民送去了喜聞樂見的節目。
案例:上海“東方係列”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配送係統
上海由政府出麵組建了一批公共文化中介組織,重點打造了“東方係列”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配送係統。其中,東方宣教中心主要是定期製作、配送特定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向全市各社區和121個定點中小學配送資源。東方講壇主要負責配送公益性講座資源,有十大類公益性講座服務。東方社區學校服務指導中心的社區學校為居民提供4大類、近千門課程的教學服務。東方社區信息苑直接建在社區,實行直營連鎖管理模式,主要提供網絡信息服務和配送,通過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結合,開發了互聯網公共服務、網上公共文化資源共享、高清數字電影播放、多媒體培訓等服務功能。上海東方社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主要負責向基層文化組織和群眾文藝團隊配送專業文藝指導員。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群眾文化的發展
根據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研究確定的小康社會16個基本檢測和監測值,目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並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麵界定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經濟基礎。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首先,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這是推動群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社會基礎。表現在: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提高,需求的層次提高,收入中用於滿足文化需求的比例增加;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質和量的要求同時迅速增長;群眾對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群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理發生了變化,群眾文化需求呈現多元化與個性化;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和文化公平意識不斷增強。這些都對群眾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推動群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求動力,直接影響著群眾文化的發展。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對於文化的投入不斷加大,群眾文化的設施建設、活動經費、隊伍建設得到有力的支撐,這為群眾文化的大繁榮與大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最後,“文化事業全麵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和奮鬥目標,也成為對於群眾文化新的要求和目標。群眾文化應以保障文化民生、促進文化公平為宗旨,直接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努力實現全體公民在利用文化空間、享受文化成果等方麵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
案例:重慶市渝中區建設“十分鍾文化服務圈”
渝中區是重慶的母城和中心城區,“十一五”時期,渝中區以建設“十分鍾文化服務圈”,打造“中國西部文化名區”為目標,切實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促進文化共同富裕。
渝中區“十分鍾文化服務圈”建設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內在的需求基礎、堅強的物質基礎和統一的思想基礎。
富集雄厚的文化資源。渝中曆史文化資源豐富,是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的發源地,共有文物區205處。渝中區文化機構團體雲集,區域內有文化事業單位40多家,市級藝術院團有近50%在渝中區。文化場館設施完備,有大小場館23處,文化廣場30多處,劇院、電影院18個,全市十大標誌性文化設施有7個在渝中。文化龍頭企業眾多,聚集了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新華書店集團等文化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文化企業2760家。這些富集的文化資源為渝中區建設“十分鍾文化服務圈”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渝中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始終處於全市前列,人均GDP已達13000美元,步入較為寬裕的小康階段,文化生活不再是某部分群體獨有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費也不再是單一群體的專屬,而成為大眾的、普遍的需求。這種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渝中區建設“十分鍾文化服務圈”提供了內在的需求基礎。
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十一五”期間,渝中區GDP翻一番,達到553億元;區級財政收入接近翻兩番,達到39.2億元。除每年設立1000萬元的宣傳文化專項資金外,財政經常性收入的1%投入了文化事業。展望未來五年,伴隨大拆遷轉為大建設、迎來大發展,渝中建設長江上遊地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和總部經濟基地的目標將加快實現,GDP將步入千億級規模,區級財政收入將邁上百億級台階。蓬勃發展的經濟將為渝中區建設“十分鍾文化服務圈”奠定堅強的物質基礎。
民生導向的發展理念。渝中區堅持樹立“以文塑人、以文興業、以文立城”的思想,堅持“文化與經濟共發展、文化與城市共繁榮、事業與產業共騰飛、曆史與現代共輝映”的原則,堅持走民生導向的文化科學發展之路,大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切實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現在,民生導向的發展理念已經深入幹部群眾的頭腦,成為全區上下推進文化建設的共識,為促進渝中“十分鍾文化服務圈”建設奠定了統一的思想基礎。
高起點、高標準建成開放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實現了區域標誌性、區級示範性、地區綜合性、街道公共性、社區保障性的“五級文化圈層”全覆蓋,為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供較好的物質載體。在區域標誌性方麵,充分利用湖廣會館、三峽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並投入資金4.5億元修複建設李子壩公園。在區級示範性方麵,投資1.2億元建成西部一流的文圖大廈。在地區綜合性方麵,按照兩個街道一個地區文化中心的思路,已建成大坪、望龍門兩個地區文化中心。在街道公共性和社區保障性方麵,全麵完成12個街道文化站、76個社區圖書室、88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建設,覆蓋率達到100%,在全市率先實現區域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全覆蓋。
群眾文化活動精品化、品牌化。按照“天天有活動、月月有演出、節日有慶典、人人都參與”的總體思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並大力推進精品化、品牌化建設,吸引群眾參與。“十一五”期間,全區培育356支骨幹群眾文化隊伍,共組織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6000餘場,參與人次300餘萬。“嘉陵之春”、“濱江之秋”、“珊瑚之夜”等街道社區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深入千家萬戶;百家藝術講壇、三峽大講壇·渝中講台、湖廣會館經典誦讀會、老城牆故事會等大型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盡顯文化魅力;重慶半島文化藝術節、半島萬人歌會、央視《**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重慶渝中篇”、全國城區家庭文化藝術節等文化盛宴濃墨重彩,影響巴渝內外;解放碑CBD廣場周末音樂會已成功舉辦300場,人民廣場全民健身活動常年不斷,深受群眾喜愛。
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發揮宣傳文化專項資金作用,積極做好指導、引導、扶持、服務工作,文化產業從小到大,2010年,渝中文化產業資產總計達到169.2億元,實現收入259.7億元,增加值28億元,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區GDP增速0.3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達5.1%,成為渝中區經濟支柱產業。渝中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藝精品大量湧現,創作了100多個文藝原創精品節目,湧現出了《我有一雙翅膀》、《丹青繪出川劇魂》等一大批國家級精品力作,極大地提升了渝中區文化品質,使渝中市民擁有更多更好的文化選擇。
四、社會經濟全麵可持續發展與群眾文化地位的變化
全麵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發展戰略。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發展,是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麵。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上升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因素,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要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群眾文化在創造良好文化環境、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群眾文化既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從後台走到了前台,從配角變成為主角,這使群眾文化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
群眾文化地位變化極大地推動著群眾文化的發展。一方麵,群眾文化運行機製更加完善、更加流暢。群眾文化、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機構、群眾文化理論建設等在得到群眾文化政策、資金、法律保障的基礎上相輔相成,協同發展,使群眾文化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麵,群眾文化也麵臨許多新的形勢、新的工作核心問題,原有的工作經驗、原有的服務理念,原有的理論建樹,已經不能完全跟上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的需要,如何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如何發揮群眾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建立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機製,都需要新的探索和實踐,都是擺在每個群眾文化工作者麵前的新課題。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緊跟形勢,不斷創新,把群眾文化工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案例:河北省霸州市“持之以恒抓文化,科學發展惠民生”
霸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社會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有針對性地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中的難點和問題,使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步入良性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文化自覺社會化。表現在兩個層麵:一是黨委政府、領導幹部的自覺,立足市情,把文化傳承發展作為使命和擔當,主要領導親自抓,本級財政持續投入得到保證,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二是基層群眾的自覺,群眾樂於參與文化活動、資助文化團體、創造文化產品,主動融入文化氛圍。“兩個文化自覺”成為有力推進和完善霸州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巨大動力源泉。
規劃製定科學化。將文化名城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體係,製定了《霸州市文化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並專項規劃了“農村、城市、曆史、精品、社區、校園、體育、企業、網絡、旅遊”十大文化體係和博物館、文化館、勝芳古鎮、曆史文化公園、中華戲曲大觀園等十大精品文化工程。
設施建設精品化。把文化陣地建設和重大文化活動的舉辦作為“硬指標”納入財政預算,在總投資23億元的文化陣地建設中,政府財政投入達到20.7億元,占總投入的90%以上。建設了十大精品文化工程,建成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66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點、350個農家書屋,文化大院村村有,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設施遍布城鄉。
活動開展品牌化。依托全市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出了一係列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圍繞“戲曲之鄉、翰墨之鄉、辭賦之鄉、溫泉之鄉和勝芳古鎮”四鄉一鎮文化品牌建設,每兩年舉辦一屆主題鮮明的文化藝術節。以“月月唱大戲”、“周末小劇場”、“天天辦展覽”等品牌活動為載體,展現異彩紛呈的霸州文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突破,挖掘傳承悠久的霸州文化。
隊伍發展規範化。廣泛吸納文化人才,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在全市建立起萬人文化大軍、千名文化骨幹、百位文化明星、十個文化門類的浩**隊伍。湧現出78道花會、267個文藝社團,16000餘人參加。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獎文藝精品和創作精英,營造了崇文重才的良好環境。
機製保障長效化。建立“三級分包、三級聯動”機製,形成了市、鄉(鎮)、村(街)全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合力。製定出台了投資優惠、獎勵扶持等辦法,對民間文化培訓機構實行免收費、給補貼。探索多元投入機製。積極吸引域內外企業投資文化設施建設。施行績效考核機製,把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納入鄉局級領導班子考核體係,實行定期督導、全程跟蹤、年終要賬,提升了工作執行力。
霸州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進、人心思齊、人心思穩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同步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