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眾文化工作的概念

群眾文化工作是指群眾文化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所從事的領導、指導、管理、輔導、研究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它是群眾文化需要在社會化滿足過程中的中介性活動,是群眾文化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職能是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由於群眾文化機構的職能、任務不同,其群眾文化工作的內容和性質也不相同,政府設置的群眾文化管理機構是群眾文化事業的管理部門,政府設置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群眾文化的服務部門。

政府和政府設置的群眾文化機構是群眾文化事業的管理部門,其工作的重點應是尋求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的合作和互動,調動各種力量和資源發展群眾文化事業,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而不是直接舉辦群眾文化活動和從事群眾文化服務。

我們通常所說的政府群眾文化管理職能的“錯位”,首先表現為“管辦不分”,政府直接舉辦群眾文化活動。按照政府職能定位和“管辦分離”的原則,政府應盡量避免或減少直接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目前,一些政治性、宣傳教育性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一些在全省、全市大範圍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一些帶有導向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往往采取由政府直接主辦的方式。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和服務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是,從發展上看,這樣的活動,應逐漸采取市場化、社會化的運作方式。

“錯位”還表現為政府群眾文化管理重點的錯位。一是社會群眾文化管理的缺位,政府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對政府設置的群眾文化機構的管理上;二是製度和機製建設的缺位,政府把群眾文化工作重點放在了對具體事務的管理上。

政府管理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到全社會,把群眾文化從文化部門內部的小循環轉變為社會的大循環。政府作為群眾文化事業的主管部門,首先要承擔好其宏觀管理職能,包括:確定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戰略,提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宗旨、原則和目標;製定和實施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規劃;製定群眾文化事業的政策和法規;建立群眾文化事業的保障機製,對群眾文化機構進行監管和績效評估;維護文化安全等。政府應將一些具體事務的管理工作交給中介機構、服務機構或行業組織。

二、群眾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

群眾文化工作能否與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要求相契合,關鍵在於執行群眾文化工作方針、政策的程度和水平。群眾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根據群眾文化發展規律製定的。它隨著群眾文化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包括以下幾方麵。

(一)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

“二為”方向即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為除一小撮敵對分子以外的全體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項事業的需要服務,在今天,就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概括了社會主義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總任務和根本目的,完整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時代對群眾文化的曆史要求,而且符合群眾文化的客觀規律。

“雙百”方針,即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群眾文化工作中貫徹“雙百”方針,是提倡在群眾文化、群眾文藝創作和群眾文化理論研究中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自己意見、堅持自己意見和保留自己意見的自由,是提倡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學術論爭。同時,提倡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指導。貫徹“雙百”方針,有利於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文化服務的創新,使群眾文化工作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有利於群眾文化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麵、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有利於群眾文化形成尊重藝術個性、保護藝術風格、彰顯藝術追求的良好環境;有利於引導群眾文化工作者施展聰明才智、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以大膽的創新和創造打造群眾文化的精品力作,從而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群眾文化事業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其服務的對象也是人民群眾。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裏的人既包括群眾文化事業的服務對象,也包括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組織中的人員。

發展群眾文化事業“以人為本”,就是把作為群眾文化事業服務對象的人的發展當作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參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群眾文化創造,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些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發展群眾文化事業“以人為本”,還必須促進群眾文化事業從業人員的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的提高,對於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發展群眾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時,使群眾文化事業的從業人員得到同步發展,二者相互促進,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堅持繼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

發展群眾文化,必須堅持繼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群眾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係,要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與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發展群眾文化,必須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在尊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博采各國文化之長,特別要善於吸收發達國家那些為現代化所需要的又適合我國國情的優秀文化成果。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交流的渠道不斷擴展,群眾文化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將外國優秀文化“請進來”,帶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在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四)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群眾文化的群眾性可以說是全民性的,普及是其重要的特性。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是在覆蓋麵上要把先進文化推廣到全體群眾中去,盡可能達到最廣的麵和最多的人員。

普及不等於低質量、低水平。隨著人民群眾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人民對於群眾文化產品和活動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要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要努力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高水平、普及性的群眾文化產品和服務。

群眾文化工作的普及與提高還體現在普及性和骨幹性相結合上。群眾文化要培養、輔導基層文藝骨幹,提高其文藝專業技能和素養,並通過他們把群眾文化推廣到更廣大的人群中,提高整體群眾文化的水平。

(五)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我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群眾文化的發展既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麵臨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國群眾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匹配,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新的文化發展觀要求把群眾文化創新作為群眾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積極推進群眾文化與經濟、科技融合發展,大力提高我國群眾文化自主創新的能力。

群眾文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群眾文化創新,必然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智慧和自由選擇。要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進一步完善政策、拓展渠道、豐富載體,充分挖掘運用各方麵的文化資源,暢通人民群眾投身文化建設的渠道,使群眾真正成為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角。要積極鼓勵群眾的創新創造,支持群眾自我教育、自辦文化,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精心培育植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及時總結來自群眾、生動鮮活的文化創新經驗,推廣群眾文化優秀成果。要大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千方百計保護好、發揮好群眾參與群眾文化創新的熱情,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湧流。

(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群眾文化事業是公益性事業,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而不是以為國家積累資金為直接目的。群眾文化的社會效益要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群眾文化產品,從而提高群眾文化活動帶來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

在群眾文化服務模式從“以文補文”轉變為“免費服務”以後,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注意三點:一是在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的部分“有償服務”和文化經營項目,以及市場化運作的群眾文化活動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要有投入產出觀念,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三是要提高群眾文化設施的服務功能,使有限的文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設施運行的社會效益。

(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推動城鄉群眾文化事業的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現狀仍不均衡,城市發展較好,農村相對滯後,東部發達地區相對較好,中西部落後地區相對滯後,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的人民群眾連基本文化權益都未能享受。因此,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使所有人民都能夠享受到群眾文化服務,必須堅持以基層為重點,推動城鄉群眾文化事業的協調發展。尤其,要向農村基層傾斜,向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切實改善這些地方基礎設施條件,實現群眾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更好地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推動城鄉群眾文化事業的協調發展,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