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群眾文化的群眾性
(一)群眾性是群眾文化在其主體方麵所固有的顯著特征
群眾性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文化中的重要體現。群眾文化是麵向社會大眾的文化,是群眾廣泛參與實踐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
群眾性表明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應當擁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這種權益不是帶有強製政令性的義務,也沒有市場利益的驅動,而是群眾自我參與、自主選擇的權利。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指人民群眾享有充分發揮文化才能的機會、條件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權益。人民群眾不僅享受日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生活的權益,還享有不斷提高自身文化藝術素質、直接參與各種形式的旨在表現自我價值的文化藝術活動的權利。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豐富的文化實踐中實現身心健康與綜合素質的全麵提高,促進社會和諧、文明與進步。
群眾性表明群眾在群眾文化中占有主導地位。群眾是群眾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群眾文化的享有者,更是群眾文化的創造者。在推進群眾文化事業和建設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是生力軍。創造主體、享有主體和表現主體,是人民群眾文化主體的具體表現,這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軌道發展的根本前提。還應該注意到,群眾在從事自己的文化創造的過程中尚存在“不自覺”的一麵,隻有承認這樣的一個客觀存在,並努力促成其向群眾文化的“自覺創造主體”轉變,才能有針對性、有步驟地將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動牽引到自覺自為的境界。要做好人民群眾在文化享有上的“由粗放向精雅境界轉變”的工作,確保群眾文化主體所享有的文化產品不斷獲得審美價值的提升。如果群眾僅僅將自己創造的文化停滯在原始、毛坯狀態,不習慣或不樂於將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由粗放向精雅的文化境界轉變,或是僅僅滿足於自己所創造的這樣一些原始的、散漫的文化質料,那麽即便這種文化創造具有的潛質再優秀,也不會產生巨大的文化感染力。
群眾性還表現為群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具有自我性和自主性。自我性是指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我進行的業餘文化活動,其目的是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群眾文化,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充分發揮文化才能的機會和條件,使人民群眾不僅能享受豐富高雅的文化生活,還能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表現自我,發揮自我的創造才能,用群眾文化的手段去表現人民群眾自己。自主性,主要是體現在人民群眾對群眾文化內容與形式的選擇、群眾文化管理的參與和群眾文化服務的評判上。人民群眾有選擇群眾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的權利,有參與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管理的權利,有對群眾文化服務評價的權利。
(二)群眾性的社會要求
群眾性表現在群眾對於群眾文化和群眾文化服務的客觀要求上。
群眾性要求社會的群眾文化供給、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這些供給與服務應是公益性的,即免費或優惠的,符合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不應因社會階層、民族、地域和人們的職業、年齡等方麵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群眾性要求政府努力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包括根據群眾文化的需求提供群眾文化服務,改變群眾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觀傾向,努力解決群眾文化的產品供給脫離群眾文化需求,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陳舊單一的問題。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包括“麵”和“質”兩個方麵,在“麵”上,要實行群眾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在“質”上,要提供高質量的群眾文化設施,高素質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和高標準的服務。
群眾性要求社會的一切群眾文化活動必須符合群眾的意願。尊重群眾意願,首先是尊重作為整體的社會性的群眾意願,即與社會發展和全體人民群眾利益相一致的意願。對於個體的正當的意願,應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項目,建立群眾對群眾文化形式和內容的選擇機製來解決。對於個體不符合社會要求的意願,應加以引導,改變其不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
群眾性要求不斷地提高群眾的文化實踐能力和占有水平。通過群眾文化服務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和藝術素養,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增強他們的創造能力。這與群眾文化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是一致的。
群眾性要求建立群眾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製度,形成政府、社會、服務群體共同參與的群眾文化服務的監督管理體係。
群眾性要求建立群眾文化服務的公眾評價機製。把群眾滿意、群眾讚成、群眾高興作為衡量群眾文化工作的標準。
案例:石家莊市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化與品牌化
河北省石家莊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根據群眾的需求和文化資源特點,積極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推進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化。“彩色周末文化活動”、“業餘歌手大獎賽”、“戲曲票友大獎賽”、“新春鼓王爭霸賽”等各項主題文化活動此起彼伏。遍布全市城鄉的500多個業餘文藝協會、5000多個群眾文化團體、一萬多名文藝骨幹、十萬多名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活躍在廣場、社區、農村、庭院。廣大城鄉群眾盡情享受參與文化活動的快樂。石家莊市群眾文化呈現出“天天有活動,月月有賽事,縣縣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群眾化、品牌化發展態勢。
政府重視,營造良好環境。隨著石家莊市各項事業發展迅速,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此,市政府采取一係列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為群眾文化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市裏先後投入數千萬元扶持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向基層送去了電視、音響、樂器等文化設備,提升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的檔次,為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吸納更多的社會資金支持文化事業,石家莊市在全省率先組織舉辦了文化項目招商工作。僅2007年,全市就有60個文化項目通過項目招商的形式實現了“文企聯姻”,吸引社會資金2340萬元。機製的不斷探索創新,為群眾文化活動群眾化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積極引導,文化活動遍地開花。石家莊市文化部門依托本地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派遣文化輔導員和文化誌願者深入基層鄉村,指導群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市群藝館堅持“開門辦館”,僅去年一年,累計輔導(授課)時間就達到13500多課時,輔導節目(作品)30多個,直接參與、接受輔導的群眾近3萬人次。在文藝骨幹的帶動下,橋西區小談村社區活動點已成為附近居民文化休閑的大本營。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靠近小談村的裕華西路上就開始熱鬧起來,扭秧歌,跳健身舞,唱歌,拉二胡,票友演唱,場麵蔚為壯觀。像這樣的文化活動點,橋西區就有150多處。全市各縣(市)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隊伍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深澤縣建有秧歌隊、大鼓班、歌舞團、業餘劇團、民樂班等共132個;槁城市僅大大小小的鼓隊就有100多個。山區縣中,讚皇縣有農村業餘歌舞團20多個、業餘劇團和合唱團80多個;平山縣有村劇團80多個、農村文藝團隊200多個。這些業餘文藝團隊在全市呈遍地開花之勢。
品牌意識,提升文化品位。群眾文化特色品牌建設,對於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品質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彩色周末”文化活動,以其廣泛的影響、高雅的品位和鮮明的特色,已成為一項家喻戶曉、群眾業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成為石家莊精神文明建設的亮麗窗口。以“彩色周末”為龍頭,全市形成了“業餘歌手大賽”、“合唱藝術節”、“戲曲票友大獎賽”、“十個一精品工程”評選、“新春鼓王爭霸賽”,以及麵向廣大市民的公益性文化講座“燕趙講壇”,麵向農民工的“走近農民工”係列活動等十大群眾文化品牌。在重點文化品牌的影響和帶動下,全市各縣(市)區根據本地特色不斷創立文化品牌。如井陘拉花、常山戰鼓、耿村故事、晉州秧歌、於家石頭村、辛集農民畫等曆史悠久的民間文化樣式,被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傳承,擴大了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石家莊較有影響力的民間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和鄉村的文化品位。
二、群眾文化生活的直接目的與群眾文化的自娛性
(一)自娛性是群眾文化的外在特征
娛樂是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最直接的目的。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文化的一個外在特點,就是娛樂性。人們在求樂心理的驅使下,懷著滿足自身娛樂需求的期望,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群眾文化的主客體以娛樂為中介構成緊密的聯結。
群眾文化活動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群體的娛樂活動,它的藝術要求不高,老少皆宜,可同時參與的人數較多。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們往往在一起活動,他們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這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
群眾文化的自娛性與群眾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功能是不矛盾的,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下,活躍人民群眾健康向上的娛樂生活,使人民群眾在娛樂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發揮群眾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質,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
(二)“寓教於樂”是群眾文化教化功能的實現形式
群眾文化是具有教化功能的,而教化功能的實現是以自娛性為前提的,“寓教於樂”是群眾文化的特點,也是它的優勢。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有娛樂和求知兩方麵的動機,但是,大多數的群眾參加群眾文化活動是以娛樂為目的的,自我教育的作用是在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的。
群眾文化活動中“娛樂”與“教化”有密切的內在聯係:“樂”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是人們的期望所在;“教”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思想內容,是潛在的效力。“寓教於樂”,“樂”和“教”是和諧統一的[3]。
寓教於樂的形式是多樣的,要力求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不斷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思想內涵和群眾文化活動、作品的檔次和水平,增強活動和作品的滲透力和吸引力。
案例:福州“**廣場大家唱”活動
各級文化部門在抓群眾文化工作時,經常遇到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需求迫切與文化部門供給不足矛盾的問題,而且有時由於舉辦文化活動的時間、場地、形式等原因,還要組織觀眾來參加,不僅活動的受惠麵窄,而且群眾又有意見;另外對群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一些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文化部門又經常被“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問題所困擾。福州市“**廣場大家唱”活動破解了這個難題。
最初的“**廣場大家唱”活動是從福州市溫泉公園一些市民自發組織開展歌詠活動開始的。溫泉公園裏幾位喜歡音樂的群眾業餘文藝骨幹,利用公園中的公共場地,因陋就簡,自發地組成鬆散的歌唱小方陣,自彈自唱,這種“新穎”的演唱形式極大地滿足了市民集娛樂與休閑於一身的業餘文化生活需求,一經推出,就迅速把在公園裏休閑、散步和遊玩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逐漸成為一種經常性的活動,並產生了一批鐵杆歌友。歌友們在活動中平等參與、自娛自樂,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隨著全市公園免收門票政策的逐步實施,參與活動的群眾日漸增多,影響也慢慢擴大,“**廣場大家唱”漸漸暴露出了其自身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歌友對歌唱水平提升的內在要求越來越強烈。希望得到專業的老師對合唱團隊的指導,在放聲高歌的同時,唱出水平,唱出風采。二是平台對擴大影響的願望越來越迫切。除了溫泉公園等少數幾個活動場地人氣較高外,大多數活動陣地影響力和輻射力還不強。三是缺乏管理引導,各種矛盾越來越明顯。各場地間未能形成合力,存在無序競爭現象。個別場地靠近住宅區,如若不注意控製,會影響周邊群眾的休息。
隻有突破群眾廣場文化活動難以做大做強、持續發展的“瓶頸”,才能把“**廣場大家唱”活動打造成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名片,引導“**廣場大家唱”活動健康有序地發展。在調研中,人們發現保持群眾文化活動的自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平等性四項基本屬性是福州“**廣場大家唱”的生命力之所在。為此,福州市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適時介入、積極服務、有限管理的工作思路。組織實施福州“**廣場大家唱八個一”工程,即聘請一批社會文化輔導員;培訓一批廣場文化活動的藝術骨幹;派出一批由市群藝館和各區(縣市)文化館業務幹部組成的文藝指導員;宣傳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廣場文化活動點和義務輔導員;為一批已初具規模,並有一定影響的廣場文化活動點授牌;加強一批廣場文化活動點基本設施、設備的建設;每半年組織一次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會演;每年組織一次全市性的大型廣場文化活動調演。通過實施福州“**廣場大家唱八個一”工程,極大地強化了文化部門的職能,為服務、培育、引導福州“**廣場大家唱”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為了規範、引導活動的健康開展,由市政府辦公廳牽頭,組織規劃、園林、環保、公安、文化等有關單位對全市的公園、廣場以及大型社區戶外活動場地等進行了認真的前瞻性安全和環境噪聲評估,對適合開展活動的場地及開展活動時的環保、安全方麵的規定要求以政府通告的形式告知廣大市民,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為群眾廣泛參與“**廣場大家唱”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拓展空間。
文化部門的適時介入,專業機構訂單式的文藝培訓服務,政府及社會各界提供的多層次展示舞台,各級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各級領導的鼓勵,有效推動了活動的蓬勃開展。如今,“**廣場大家唱”已經成為福州的一個重要文化品牌,它以特有的魅力聞名全國。國際友人感慨地稱福州“**廣場大家唱”是“合唱的天堂”。2008年中國音協授予福州市“中國合唱基地”牌匾,2010年6月福州“**廣場大家唱”在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評比中被文化部授予群星獎(首批項目類)。六年多來,10萬多人次的福州“**廣場大家唱”活動的歌友們參加了由政府舉辦的100多場大型文藝演出活動。
三、群眾文化需求的引導與群眾文化的傾向性
(一)群眾文化的傾向性
群眾文化的傾向性是指反映在群眾文化中的階級立場、政治思想和審美意識所表現的方向,是從思想內容上反映群眾文化本質的一個內在特征,是群眾文化的靈魂所在。
群眾文化的傾向性具有必然性和多樣性。任何群眾文化都有傾向性,這是一種必然現象。群眾文化傾向性的必然性是由兩個因素形成的,一是文化產品創製者和文化活動組織者的傾向性,從事創造群眾文化生活領域的一切文化產品的作家、藝術家,從觀察生活、選擇題材到形成作品,都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評價,反映一定的政治、思想和審美意識的傾向性。任何群眾文化的組織者,也總是在其所組織的文化活動中體現他的思想傾向性。二是群眾文化主體的傾向性,作為群體的一切個體,也都有一定的階級立場、政治思想和審美意識。這種個人價值觀所規定的傾向性,表現在他選擇什麽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客體,決定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流露什麽樣的思想內容。傾向性的多樣性表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和客體,由於思想、立場、世界觀的不同和審美觀、文化藝術素質的區別以及社會閱曆、處事經驗等的差異,其傾向性呈現豐富而複雜的具體表現。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符合社會曆史發展趨勢的某種傾向的總和,構成了這一曆史階段的時代精神。這種占主導地位的傾向性,總是同違背和阻撓社會發展的、有悖於社會價值觀的傾向作鬥爭。
群眾文化的傾向性是由群眾文化需求的傾向性決定的。群眾文化需求都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當群眾文化的主體對客觀需求處於自在狀態時,其對於群眾文化的需求也呈現豐富而複雜的具體表現,有正確的、積極的、進步的和理性的需求,也有錯誤的、消極的、落後的甚至盲目的需求。
群眾文化的傾向性包括:群眾文化的階級性傾向、群眾文化的人民性傾向、群眾文化的民族性傾向、群眾文化的時代性傾向等。群眾文化的階級性傾向,表現在大量滲透在群眾文化產品和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階級思想。以我國目前來說群眾文化的階級性色彩已經不突出了。群眾文化的人民性傾向,是指它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願望和利益相一致的態度,也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在群眾文化上的反映。群眾文化的民族性傾向,是指群眾文化在民族的曆史與現實中形成的獨特性模式,呈現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意識、風俗習慣等民族個性內容所達到的程度。群眾文化的時代傾向,是指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的時代特征在群眾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上的不同體現。
(二)群眾文化的可誘導性
群眾文化的客觀需要向主觀心理要求轉化過程中,文化環境有較強的吸引力,能夠改變需求的傾向,稱為需求的可誘導性。需求的盲目性越大,可誘導性越強。群眾文化工作者的一切工作既要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前提,又要對其需求進行積極誘導。
人的文化需求既是多種多樣的,又是不斷變化伸展的,群眾文化的傾向性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誘導,也是群眾文化工作中常常使用的方法。比如一個人從想唱歌到學唱歌,從學會唱歌到想登台演唱、想參賽獲獎,都是其文化需求的延伸,這裏麵有無數次群眾文化工作中的誘導和環境的誘導,誘導他對音樂的興趣,對困難的克服,對進步的渴望。群眾文化良好的環境也是這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幫他融入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成才環境,對他的成長是大有益處的。群眾文化的可誘導性使得許多原本封閉的心靈敞開心窗,融入群眾文化的團隊中;群眾文化的博大和豐富使很多人的文化需求從客觀需要發展到主觀要求,不斷向更高層次變化。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善於使用可誘導性這一法寶,對群眾文化中的消極因素給予引導,對群眾的文化需求予以誘導,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中來。
案例:北京青年宮的“桌遊”比賽活動
在北京的青年中流行著一種稱作“桌遊”的新型娛樂休閑方式。
“桌遊”最早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國家。它是指在桌麵上或一個平台上玩的遊戲,因其使用紙質材料(或精美的模型),不需電子設備輔助,被稱為“不插電遊戲”;又因其需要遊戲參與者圍桌而坐,麵對麵溝通與“廝殺”,因此也被稱為“現實遊戲”。它注重對人的思維能力、記憶力、聯想力、判斷力的訓練,挑戰人的智力水平和分析計算能力。
北京市青年宮作為青年的文化活動陣地,時刻關注青年文化現象的調查研究,把握青年文化發展趨勢。他們專門進行了“桌遊”現象的調查研究,寫出了“京城青年風靡‘桌遊’的思考”調研報告。根據他們的調查,中國的“桌遊”在引進國外遊戲的同時加入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形成了集曆史、文學、美術等元素為一身的中國原創性產品。《三國殺》就是一款以三國為題材的桌麵遊戲。中國“桌遊”發展迅速,最流行的產品《三國殺》,保守估計全國用戶數量已達1500萬,北京有30萬~80萬人,主要是20~29歲的青年,50%是學生,絕大多數是具備本科以上學曆的。北京有近200個“桌遊吧”,有10餘所大學成立了“桌遊”社團。研究報告分析了“桌遊”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青年承受學習、就業、生活的巨大壓力,需要新型娛樂休閑方式來排解;青年長期依賴網絡這種方便快捷但又很單一的形式交流,需要一種人與人、麵對麵的交流方式來調節;青年受複古、輪換的思潮影響。報告提出了關注“桌遊”現象,引導青年流行文化的建議:建立全市性“桌遊”社團並開展全市性的比賽。北京青年宮適時組織了全市“桌遊”比賽群眾文化活動。
四、群眾文化的創新與群眾文化的傳承性
(一)傳承性是群眾文化獨特的發展方式
群眾文化的傳承性是指群眾文化通過不斷傳承而形成其群眾文化傳統,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造出新的群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使群眾文化形成一個不間斷的、連續存在的特性。
群眾文化的傳承性是一個曆史的聯係和循環的過程,是群眾文化發展的一種永恒的方式。任何時代都必須從前輩那裏接過群眾文化的一些內容和形式,注入現實的生活內容,創造新的形式,樹立一個發展階段的裏程碑。這一新的發展階段又傳給了下一代,成為下輩人群眾文化發展的必要基礎。
“傳承”的概念,有別於“繼承”。繼承是指繼續和接續,是承受前人遺留之物或做前人未完之事,是一種繼承者的自覺行為。而傳承則包含繼承和下傳,是指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曆史關係,它包含著創造的成分,是下傳的必要條件,是一種“承”與“傳”的動態過程。這種傳承關係體現了繼承與創造的辯證統一,一方麵,“傳”與“承”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即文化遺產;另一方麵,又批判地分析和創造性地革新了這些群眾文化遺產。
傳承性中的創造性在群眾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具有關鍵的作用,群眾文化就是在不斷地創新過程中得到繼承和發展的。群眾文化的創造性能夠突破群眾文化傳承過程中的許多製約因素,使傳統的群眾文化在新的發展環境中維持生存和發展。
就傳承的外在方式和客觀條件而言,傳承經曆了口眼傳承階段,文字載體傳承階段,目前已經進入到文字和多媒體相結合、遠距離傳播、數字化高密度和高容量儲存階段。這一新的傳承方式擴展了群眾文化傳承的視野,加速了群眾文化的傳承進程,如何利用現代化的傳承方式為群眾文化服務,成為群眾文化創新的課題。
(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群眾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群眾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要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繼承發展,形成現代的節日群眾文化;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群眾文化品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使其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和形式;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使其成為群眾文化活動與輔導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應當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我們所要繼承的群眾文化優秀遺產,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而同時又是具有曆史意義、現實意義的事物辯證交融的結合體。優秀的群眾文化遺產雖然是社會意識篩選過的創造性成果,但是,它總是不同程度地表現了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符合一定時期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而全盤繼承過來用於當今群眾文化則不一定完全符合現實。如果不能根據時代的變化和根據人們的現實需求對群眾文化遺產進行必要的選擇和創新,也就不能有效地繼承和發揚群眾文化遺產的優秀成果。即使是傳統的群眾文化產品完整地進入現在的群眾文化生活,即使其原來所賦予的意義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相距甚遠,現在的人們也會以新的社會意識去理解、解釋它,給予它新的定義或含義。這也是潛在的群眾文化傳承中的創造性的體現。
群眾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與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案例:守望家園——遼寧省丹東市傳統節日係列文化活動
丹東市充分利用地方文化遺產和貼近大眾現實生活的文化資源,以傳統節日為主軸,以民俗事項為節點,以特色文化活動為內容,形成了守望家園——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係列。
“五百迎春”文化活動(農曆正月,春節、元宵節)。本活動以秧歌、鼓樂、燈謎、楹聯等節日傳統文化活動為基礎,以“丹東鼓樂”、“上打家什”高蹺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代表,以廣場表演、室內展覽、街道巡遊等為形式,以百隊秧歌鬧新春、百部影片映新春、百名歌手唱新春、百家彩燈映新春、百隊鼓樂擂新春、百幅童畫繪新春、百幅藝影讚新春、百幅楹聯頌新春、百支嗩呐迎新春為內容,根據群眾欣賞趣味的變化和群眾文化隊伍的發展以及不同時代的主題需要每年都進行創新、發展和提高,觀眾達數十萬人次,於2010年榮獲文化部第十五屆“群星獎”項目獎。
“正月正”少兒京劇專場晚會(農曆正月)。晚會以弘揚國粹京劇、豐富節日群眾文化生活為目的,以京劇表演為形式,以多次參加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屢獲金獎的丹東市少兒京劇團為主體,通過劇場進行公益性演出,吸引了大量的京劇票友,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
朝鮮族民俗遊園會(農曆五月,端午節)。針對朝鮮族群眾在端午節有攜家帶口、成群結隊到公園飲酒賞花、盡情歌舞的習俗,丹東市組織開展了集欣賞春光、文藝演出、競技比賽以及展示民族文化、地域風情等各項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性群眾文化活動。活動內容以傳統的民族歌舞、民族競技為主,洞簫演奏、長鼓表演、扇子舞表演、農樂舞表演、亂打表演、四物打擊等項目使遊園會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至今已經舉辦了二十八屆。
“鵲橋情”七夕中國經典音樂茶會(農曆七月,七夕節)和“花月夜”中秋中國經典音樂茶會(農曆八月,中秋節)。“鵲橋情”七夕中國經典音樂茶會、“花月夜”中秋中國經典音樂茶會兩項活動是丹東市2011年策劃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活動以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為主線,以文藝節目為平台,融詩歌朗誦、經典歌曲演唱、器樂演奏、茶藝表演等多種形式,並通過電視、報刊、廣播、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引導人們關注和感受七夕、中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從而以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加強傳統文化意識,培養民族精神。
朝鮮族花甲禮展演(農曆九月,重陽節)。朝鮮族花甲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通過給老人擺席獻壽,充分展現子女們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和祝賀父母長壽的誠心。展演融合了禮節、服飾、飲食、倫理等各種朝鮮族習俗,具有珍貴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社會道德價值。重陽節,丹東市組織了朝鮮族花甲禮展演,以文化活動的形式在全社會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丹東市組織開展傳統節日群眾文化活動有以下幾點經驗。
第一,把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丹東市組織開展傳統節日群眾文化活動以不同方式針對不同人群需求,“五百迎春”春節文化活動以廣場活動為主,麵向廣大群眾;“正月正”少兒京劇專場晚會以劇場表演為主,麵向京劇票友和少年兒童;端午節朝鮮族民俗遊園會以公園文藝演出為主,麵向少數民族居民;“鵲橋情”七夕中國經典音樂茶會、“花月夜”中秋中國經典音樂茶會以文藝表演為主,麵向中青年觀眾;朝鮮族花甲禮展演以室內展演為主,麵向老年觀眾。
第二,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資源。丹東是中國東北地區邊境城市,麵海背山靠江,與朝鮮隔江相望,與韓國隔海相望,是漢族、滿族、朝鮮族聚居區,文化資源豐厚,有滿族歌舞、朝鮮族歌舞、少兒京劇等民族文化品牌,也有朝鮮族花甲禮、丹東鼓樂、“上打家什”高蹺等民俗文化,還有東港、寬甸農民畫等鄉土文化,千餘支群眾文化隊伍活躍在全市城鄉。丹東市將文化品牌、文化資源有效地整合,形成了以守望家園為主題的傳統節日文化係列活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三,深入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如春節,意味著全家團聚,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內容。“五百迎春”春節文化活動是以“迎春”為主題,朝鮮族花甲禮展演則弘揚全社會敬老、尊老的文化,“鵲橋情”七夕中國經典音樂茶會讚美愛情、親情、友情,“花月夜”中秋中國經典音樂茶會表達人們對團圓的渴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