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調整人民幣匯率,讓它完全處於不可預測的市場支配之下,必然會重蹈20世紀70年代日元升值覆轍,不但會嚴重影響我國國內市場,還會破壞亞洲地區和全球市場的穩定。

人民幣匯率是不能隨意調整的。這句話乍一聽好像不太容易理解,更不容易接受,但隻要通過一個簡單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用時下最熱鬧的買賣房屋為例。如果你有一套二手房要出售,你可以隨意掛牌,比如你可以“宣布”想賣100萬元,低了就不賣。這個價格雖然是從你嘴裏“宣布”的,實際上卻不是你能“決定”的,準確地說是你無權“決定”的。試想,如果你真的有權決定這房屋的出售價格,那麽對於出售方的你來說當然是價格越高越好啦,這時候你為什麽又不說要賣200萬、300萬而隻說賣100萬元呢?

當然,如果從詭辯角度看,你也完全可以說就是你“決定”這賣房價格的。比如你就是要賣100萬,差一分都不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最終有人花100萬元買下了你的房屋,這還不是說明市場最終“承認”你這個價格是合理的嗎?與其說這時候是你“決定”了這個價格,不如說是你經過“市場調查”後向潛在買家“通報”了這個價格;相反,如果這套房屋根本就賣不到100萬,所有買家看了這個價格後都是搖搖頭拒絕成交,那你的“決定”權又從哪裏得到體現呢[注釋1]?

回到人民幣匯率上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既不是哪個人也不是哪個機構所能“調整”、“決定”的,至多是它“宣布”的。無論是哪個最權威的個人或機構,要想“調整”、“宣布”人民幣匯率是多少,都應當尊重客觀經濟規律。不用說,真正有權“決定”人民幣匯率的還是貨幣市場供求關係,別無其他。

人民幣匯率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不能說它不能進行調整,但這種調整一定要有科學而客觀的依據。尤其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形勢非常嚴峻、經濟複蘇尚不穩定的背景下,不要輕言讓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更要反對“市場原教旨主義”[注釋2]觀點。

對此,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10年3月16日發布的一份政策簡報,就嚴厲駁斥了主張人民幣匯率完全自由浮動的論調,認為這種做法根本無助於解決全球貿易和經濟失衡問題[注釋3]。

簡報認為,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繼續,全球貿易和經濟失衡問題再次成為國際性話題,於是一些經濟學家、媒體評論員和政治家紛紛向擁有最大貿易順差的中國施加壓力,認為中國應當承擔起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責任。但顯而易見,如果要把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責任歸咎於一個國家及其貨幣政策,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在於一種係統性缺陷,需要通過全麵而多邊的行動才能得到解決。

簡報認為,不僅如此,實際上中國已經采取了非常有力的措施來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了。要知道,這場危機本來是發生在其他地區的,中國從中受到的影響並不是最大,但中國依然在刺激國內需求方麵做出了比其他新興國家更多的努力,例如中國的進口額大大提高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中國的個人消費量快速增長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麵。具體數據表明,在最近10多年間,中國的個人實際消費年增長速度都在8%,2009年更是達到9%,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這對全球的貢獻大大超過了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在這方麵的努力。

順便提一下,因為利率調整和匯率調整是密切相關的,所以與上述觀點相類似的還有一個利率調整的問題:既然一套房屋的買賣價格不是隨便哪個人和哪個中介機構“有權”決定的,既然人民幣匯率也不是隨便哪個政府和哪個中央銀行“有權”決定的,那麽利率調整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方麵曆來都存在著一個極大的誤區需要厘清。

例如,每當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要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時,外界包括相當多的經濟學家們就認為這是政府在采取措施抑製通貨膨脹了。換句話說,加息曆來是被當作抑製通貨膨脹的一大舉措來看待的。

而實際上呢,加息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它至多隻是“預報”了政府認為通貨膨脹還會繼續下去。為了“順應”和“配合”未來的通貨膨脹趨勢,政府隻能通過加息措施在名義利率中體現該有的預期通貨膨脹率,如此而已[注釋4]。

[注釋1]本案例參考了薛兆豐《還會繼續加息嗎》,2004年11月8日互聯網周刊。

[注釋2]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市場可以自動恢複平衡,不需要政府以任何方式進行幹預。容易看出,這實質上是一種空想,既缺乏理論支持也沒有任何經驗做依據。

[注釋3]劉國遠:《聯合國貿發會議駁斥主張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論調》,2010年3月16日新華社。

[注釋4]薛兆豐《還會繼續加息嗎》,2004年11月8日互聯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