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不再釘住單一美元而是要參考一籃子貨幣,迫使所有涉外部門在財務決策時都必然要考慮匯率浮動會給企業帶來什麽樣的不確定性,從而最大限度地鎖定匯率風險。

與固定匯率相比,人民幣彈性匯率更能催生金融衍生產品,從而需要所有涉外部門通過金融衍生產品來消解、抵禦、鎖定匯率風險。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後,短短一個月內就能明顯看出這一點了。習慣了在人民幣固定匯率條件下做生意的我國外貿企業,這時候不得不靜下心來考慮匯率浮動的風險;而要規避人民幣匯率浮動風險,就必然要用到各種金融衍生工具。

舉個實例來說,我國某企業是專門負責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2005年初在孟加拉國建設的核電站取得了項目資質,可是隨後在前往孟加拉國進行投標之時才發現匯率風險太大,所以猶豫不決——首先是孟加拉國的貨幣單位“達卡”在過去10年中貶值了20%;其次是人民幣匯率剛剛進行微調,並且開始有管理的浮動,而這個項目要3年後才能完成,如果沒有適當的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投資風險太大了[注釋1]。

其實不僅這家公司如此,當人民幣放棄釘住單一美元後,所有涉外部門在財務決策中都需要考慮人民幣匯率浮動會給企業帶來什麽樣的不確定性,從而最大限度地鎖定風險。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國國內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還處於很低層麵。從具體數據看,我國2005年人民幣遠期市場總成交額隻占貿易總額的2%不到。相比之下,2004年全球櫃台金融衍生產品的成交總額已經達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9.7倍。

例如,我國國內銀行的遠期結售匯更多的還是具備實盤交易性質,換句話說,就是你手中必須有了等值外幣才能結售匯,而這對於你要對未來的外幣現金流動規避匯率風險,作用就十分有限。因為你“現在”手裏還沒有外幣,還不能這樣做,可謂鞭長莫及。

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預期將來手裏會有一筆美元收入,由於這時候美元收入還沒有到你手中,所以這時候你就沒法直接操作遠期售匯來規避匯率變動風險,而在國外是可以這樣做的,這就是它們的金融衍生產品的遠期外匯期貨和期權。

如果有了遠期外匯期貨這種工具,你就可以在外匯期貨市場上賣出預期將來會到手的這筆美元,隻需要交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行。或者你也可以利用遠期外匯期權這種工具,在外匯期權市場上賣出預期將來會到手的這筆美元的“權利”。你隻需要交納一定比例的期權費,就可以屆時通過約定價格賣出這筆美元,也可以不賣(選擇不執行期權)。

為什麽人民幣還不能采用遠期外匯期貨和期權工具呢?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幣還沒有成為全球可自由兌換貨幣,所以現在還不能這樣做。

那麽,人民幣匯率會不會自由浮動、人民幣會不會馬上成為全球可自由兌換貨幣呢?短期內肯定辦不到。

2005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參加加拿大召開的中央銀行行長圓桌會議上,詳細介紹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中的時機、內容選擇以及改革對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可能產生的影響。

他說,早在200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就確定了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總體目標,並為此進行了一係列準備。由於全球經濟不平衡、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國際資本流動性強,我國經濟體製還無法承受急劇的非秩序化調整,所以必須強調宏觀管理。換句話說就是,我國還不具備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條件[注釋2]。

從實際中看,人民幣匯率改革采取漸進式方式而不是一步到位,還有一點考慮,那就是要打消國際熱錢對人民幣升值的投機壓力。

關於這一點,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說得一針見血。他說,有人認為人民幣的匯率低估了20%~30%,如果果然是這樣,那麽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對我國經濟終究是有利的。可是相關研究表明,人民幣匯率最多隻有低估2%~3%,最多不會超過5%。

這就是說,在人民幣匯率低估2%~3%的情況下如果一下子要升值15%~20%,就必然會吸引國際熱錢進入我國。而這些熱錢進入我國後,由於我國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這樣,投機人民幣就必須通過代理人以隱蔽的方式來進行,為此需要支付每年5%的高額手續費。與此同時,還要放棄購買美國國債每年大約5%的穩定收益。這樣,就使得投機人民幣匯率的成本大約每年在10%左右。

而現在人民幣匯率實行長期的、小幅度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每年升值幅度最多不超過2%或者也可以貶值,就會有效遏製這些國際熱錢進入我國,讓這些投機者因為賺不到錢而自討沒趣地走開[注釋3]。

有鑒於此,中國人民銀行早就認識到了在推進人民幣匯率過程中金融衍生產品對於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的重要性。

一方麵,中國人民銀行在推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後的短短幾天內,就多次表示要加強金融衍生產品建設;另一方麵,又反複強調要采取漸進式改革之路,通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來防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道理很簡單,因為人民幣匯率改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不僅僅是改變了製度,還涉及到人們的思維如何轉變、思想和行動是否跟得上等一係列問題。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如果可以有許多種金融衍生產品供選擇,對於企業來說是好事,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任何金融工具都有它的特點和成本,運用不當同樣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成本和巨大的風險。

最觸目驚心的例子是,2007年下半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因為金融衍生產品鏈過長、過於複雜導致的。

[注釋1]李圓:《匯率風險影響企業,央行急尋金融衍生避險工具》,2005年8月15日經濟參考報。下同。

[注釋2]程勇:《周小川釋疑匯改:中國不具備匯率自由浮動條件》,2005年9月12日上海證券報。

[注釋3]顧錢江、王衛平:《林毅夫:人民幣匯改成功的關鍵在於打消投機壓力》,2005年8月24日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