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名義匯率隻是一種表象,在關注人民幣匯率彈性及其機製形成的同時,實際上更應該關注的是實際物價水平上漲和購買力增強可能會給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帶來的潛在影響。
人民幣匯率有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兩種,不用說,調整匯率實際上隻能調整名義匯率而無法直接調整實際匯率,實際匯率的調整是需要隨著名義匯率的調整而發生改變的。
從人民幣名義匯率的調整看,世界銀行(WB)在2010年3月17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中明確表示,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以來到2010年3月初已經升值了12.3%[注釋1];不僅如此,人民幣對中國大多數貿易夥伴的貨幣都是變動的、有彈性的。
即使如此,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升值也不是調整我國國際收支的唯一途徑。在關注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實際物價水平的上漲和購買力增強可能會給我國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哪些潛在影響。
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在國內外購買力差距變得越來越小的同時,今後我國的出口產品價格會越來越高,從而導致我國物價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越來越小,最終加大政府在調整收入分配、內需轉型方麵的政策作用,這本身就會導致經常項目規模的相對穩定和適度下降。
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注釋2]:
一是目前我國的人口年齡分布特征與20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非常相似,以後勞動力要素價格的上升速度必然會越來越快。
首先是,目前我國中青年勞動力高峰主要分布在20~25歲、40~50歲兩個年齡段,年輕的勞動力供給越來越少;然後是,企業用工在福利方麵的體係越來越完善,城鎮化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企業為此支付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動產品價格向上走,2015年左右會達到最高點。
二是在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向上是基本確定的,這就使得我國企業無法擺脫進口成本越來越高的衝擊。
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上半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價格不斷高漲,從而導致鋼鐵企業成本大幅度上升。並且從國內看,能源、礦產、土地等基本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也正在形成,由於出口產品成本上升而導致的價格上漲勢在必行。
綜合以上來看,我國作為一個人口規模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隻有當人民幣匯率彈性與自身經濟發展特征相適應時,才可能實現自身經濟的結構平衡。
世界銀行(WB)在上述報告中指出,人民幣匯率雖然從2008年末開始重新釘住美元,但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很大一部分是與美國以外的國家發生的。所以,雖然從2009年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動很小,但實際上人民幣有效匯率一直是在持續波動的,按照貿易加權的人民幣匯率變化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化差別很大。
從最近10年的情況看,人民幣名義匯率從2000年到2005年之間是貶值的,而從2005年到2010年之間是升值的。2010年3月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大致上相當於2000年的水平;如果按照消費者價格指數來計算實際有效匯率,也差不多[注釋3]。
所以世界銀行(WB)建議說,從長期來看人民幣應該保持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因為這會確保中國的貨幣政策相對於美國經濟周期的獨立性。適當提高人民幣匯率會有助於降低進口產品價格、減少全球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從而緩解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有助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得更多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國內的消費和服務業,而不是工業和投資。
果真如此嗎?好像有一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誌傑就說,全球之所以存在“美元霸權”就是因為人民幣匯率長期以來過度依附於美元,而現在我國唯一的出路就是逐漸脫離美元,然後進一步“去美元化”,將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基礎上,通過自身努力讓國際金融貨幣朝著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注釋4]。
[注釋1]李丹丹:《世行評說人民幣:匯改以來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2.3%》,2010年3月18日上海證券報。
[注釋2]吳土金:《名義匯率升值並非“再平衡”唯一路徑》,2010年3月31日上海證券報。
[注釋3]李丹丹:《世行評說人民幣:匯改以來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2.3%》,2010年3月18日中國證券報。
[注釋4]丁誌傑:《人民幣匯率會怎麽走》,2010年3月22日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