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夠反映本國財富創造能力的是國民生產總值(GNP)而不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我國過於注重采用GDP進行核算,這就錯誤地導致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匯率過低的錯覺。

中國人有一種濃鬱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情結,過分強調把它當作考核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而其實呢,它並不一定能充當這樣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我國。在國外,它也並沒有被看得這麽重。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能不能用來表示國民財富的實際增長,國際上並沒有定論。

首先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速度。

一般認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高速增長,其實這要看與誰比。平心而論,這個速度不是高了而是低了。過分誇大這一數據,反而會助長國際社會的人民幣升值預期。

從縱向對比看,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也有7%。由於當時的農業經濟比例高,所以如果剔除農業這一塊、單獨計算工業經濟增長率的話,年平均增長率應該在10%以上。而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間,年平均增長率也不過隻有9.8%,並不能算高。並且這還是用人民幣計算的,如果剔除這段時間內人民幣大幅度貶值的因素而按美元計算,我國改革開放後30年內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比這數據要低得多,超過10%的年份很少,有也隻是曇花一現。

從橫向對比看,“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我國台灣、我國香港)在高速經濟增長時期的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0%以上,並且在10%以上的年份非常多。此外,日本從1955年到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期間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也高達10.1%,大大超過現在的我國[注釋1]。

其次看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中的泡沫。

這種泡沫一方麵誇大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字,另一方麵又加重了人民幣匯率過低的錯覺。例如,2007年末世界銀行(WB)公布的《國際比較計劃》(ICP)中,就通過采用“嚴格的價格統計方式”來計算我國經濟實力,自我檢討它過去把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高估了40%,並據此下調了我國的購買力水平。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高估呢?原來,它過去用來計算我國購買力的依據是1986年中美兩國的商品價格[注釋2]。不用說,按照20多年前的商品價格來進行計算,這樣的誤差會有多大了。

按照過去的核算方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量為8.8萬億美元,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的15%。而現在采用新的統計方法,我國的經濟總量下降了40%,為5.3萬億美元,隻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0%[注釋3]。

多少年來,國際社會以我國被高估了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觀察視角,雖然並沒有對我國國內經濟生活產生太多直接影響,可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對人民幣預期升值幅度的高估;而人民幣匯率低估的錯覺,又直接刺激大量外國資金湧入我國,加劇了我國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也許有人會問,國外高估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難道我國的經濟學家們就一直沒有發現嗎?這個問題問得好。

這裏有兩種解釋:一是確實忽略了,二是故意視而不見。而後一種因素更危險。因為相比而言,如果說國際社會對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高估,還隻是產生了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錯覺,那麽我國國內的這種認知偏差和“默認”,則意味著好大喜功、自我膨脹,對我國經濟的誤導更大。

總體來看,一個國家的國力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這個國家中的所有產出(即GDP);二是這個國家要素所有權意義上的產出(即GNP)。顯而易見,真正有意義的指標是GNP,它更能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生產要素的財富創造能力、更接近於這個國家全體國民福利的實際增長。

現在的問題是,我國引進的外國資金特別多,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中有接近40%是外資企業創造的。換句話說,這些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所創造的產值和利潤,雖然被你統計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但實際上並不屬於我國;再加上外資企業的稅收多被減免,所以這些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數據並不會給我國國力和國民福利提供任何有實質意義的好處。

那麽國外在GDP和GNP兩個指標中主要采用哪個指標呢?根據世界銀行(WB)規定,基本上是采用GDP而不是GNP。

現在的問題是,發達國家吸引的外資數量很少,所以GDP和GNP這兩個數據比較接近,在這種情況下用GDP來衡量一國國力問題並不大。可是到了我國,我國的國情是吸引外資數量過多,如果用GDP而不是GNP來衡量財富創造能力,就必然會因為這兩個指標相差很大(差不多要相差1倍)而產生嚴重誤導,給人以人民幣匯率過低的錯覺。

對啦,這個比例在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總(GDP)中大約要占40%。如果剔除這個來自外資企業創造的GDP部分而換算成GNP,則與上述世界銀行(WB)對我國GDP調整時去掉40%後的數據基本一致。

從國內外的數據對比看,我國國內的統計數據表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翻了三四番;而國際上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隻增長了1倍多。尤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我國的GNP總量在世界總量中所占比重仍然徘徊不前,和以前差不多[注釋4]。

除此以外,如果用更能真實反映人民幣匯率的另一個指標——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則能看到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是9%,與前麵世界銀行(WB)調整後的核算結果10%非常接近(美國的比重是23%,日本的比重是7%)。當然,如果要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話這個數額就差遠了,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隻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9.8%[注釋5]。

國內生產總值的購買力平價(PPP)指數,是不同國家、不同貨幣價格之間的比價,所以更接近於真實匯率。它的計算方法是,通過價格調查搜集對比國家150多類、2000多種代表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資料,利用支出法計算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然後把國內生產總值按照150多類劃分的支出構成作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最終得到這一數據。

按照世界銀行(WB)的這一報告,過去歐美國家一直以購買力平價(PPP)為依據認定我國的實際匯率被嚴重低估了,而從目前的購買力水平看,人民幣均衡匯率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高[注釋6],所以下調了人民幣升值預期。

事實上,我國國內過去也對過高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頗有微詞,甚至是猛烈抨擊,但都收效甚微。而這次來自權威部門的世界銀行(WB)重新調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和購買力平價(PPP)指標,有望對降低人民幣升值預期、減輕我國在各個國際組織中分擔的會費比重[注釋7]、抑製我國經濟泡沫有很大幫助。

當然,更重要的是,被調低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購買力平價(PPP)數據更接近於事實。

[注釋1]翰嘯:《中國的GDP泡沫》,2010年5月4日光明網。

[注釋2]在GDP核算中,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毫無疑問,這種交換價值應該體現為“現在”的價格;如果用20多年前的價格來進行核算參照係,其誤差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注釋3]叢亞平:《重估GDP得耶失耶》,2008年1月14日瞭望新聞周刊2008年第2期。

[注釋4]仲大軍:《高增長、小GNP的現象說明了什麽——中國還要為製度和體製付出多大代價》,2008年10月21日仲大軍博客(zdj.caogen.com)。

[注釋5]叢亞平:《重估GDP得耶失耶》,2008年1月14日瞭望新聞周刊2008年第2期。

[注釋6]汪時鋒:《世行報告國際比較計劃:從前將中國GDP值高估近40%》,2007年12月19日第一財經日報。

[注釋7]在許多國際組織中,核定各國所承擔的責任是參照PPP恒定的國力水平為依據的。世界銀行下調中國的PPP數據後,會使得中國所需負擔的會費與實際能力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