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之間的順逆差主要不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引起的,當然不能寄希望於通過人民幣匯率調整來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中美經濟更多的是互補關係,匯率穩定對雙方有利。

既然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順逆差不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引起的,那麽通過人民幣匯率調整也就很難達到調整貿易的目的。對於這一點,美國實際上也非常清楚。因為中美兩國經濟更多的是一種互補關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穩定,對雙方經貿關係都有好處。

這種互補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中美兩國經濟的互補性決定了中美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

也就是說,正因為中美兩國經濟存在著這種互補性,兩國經貿關係才有了今天這樣的長足發展;而中美兩國今天這樣的經貿合作,又使得這種經濟互補性更加牢不可破,誰也離不開誰。

眾所周知,中美兩國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兩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美兩國都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這是連美國也不得不承認的。

物美價廉的我國產品不但給美國消費者帶來了大量的實惠,而且我國已經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是美國企業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地之一。沒有了這種互補性,美國國內的物價水平至少要上漲2%[注釋1]。

2.中國賺的是貿易順差,而美國賺的是實實在在的利潤

美國口口聲聲說美中貿易逆差,而實際上外貿順逆差隻能反映出規模水平,無法反映企業更關心的利潤在那一邊。美國當然很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們是“掖了光邊說毛邊”,企圖掩人耳目。

國家商務部前部長薄熙來有個很形象也很準確的比喻叫“順差在中國,利潤在美國。”他舉例說,2006年中美兩國的貿易額達到2626.8億美元,我國的貿易順差為1442.6億美元,可是大部分利潤在美國。究其原因在於,中美兩國的經貿關係互補性大於競爭性,我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主要是加工貿易,所以美國從中受益更多。

據我國海關的統計數據,1996年到2003年間,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2291.8億美元,而據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資料,在此期間物美價廉的我國商品為美國消費者至少節約了6000億美元,更不用說為美國製造商降低的成本和對控製美國通貨膨脹所起的貢獻了[注釋2]。

3.中美經貿關係的主流是合作,矛盾和摩擦是支流,以後也會如此

2006年12月15日,美國總統特別代表、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在參加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後向我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中美兩國之間的對話是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事件,他回去後將會向美國公眾說明美中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是互利的,同時也希望雙方能繼續重視彼此關心的問題,期待著和中國共同努力推動美中經貿關係繼續發展。

溫家寶表示,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和合作不僅是互利的,而且是關聯的。中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不僅有利於中國而且有利於美國和世界。同樣,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會有利於中國和世界的。從過去看,中美兩國之間的經貿關係主流是合作和互補,矛盾和摩擦是支流[注釋3]。

關於這一點,既可以從中美兩國建交30多年來在經貿、政治、安全這三大因素中所走過的磕磕碰碰中看出,又可以從麵對全球金融危機的2009年這一年中中美兩國之間的摩擦和交融中看出來。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誰都離不開誰[注釋4]。

不用說,維持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穩定而不是大起大落,無論對我國還是美國的經濟平穩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4.中美經濟已經渾然一體,美國打貿易戰必然會傷了自己

我國外貿出口的推動力主要是跨國公司,從比例上看大約有60%的外貿出口是美國跨國公司推動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也是美國國際勞動分工的一部分。

而仔細研究這種國際分工發現,在過去,美國的國外資本主要是把製造業放在我國,研發基地仍然留在美國;而現在,它們越來越感到美國的醫療成本、打官司成本居高不下,從而慢慢地把研發基地放到我國來,這樣的效益、效率更高,所以實際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研發基地搬遷到我國來了。

實際上這表明,這些國家的經濟和我國經濟都已經融為一體,再也不僅僅是一個製造基地放在我國、說搬走就能夠搬得走的了。

換句話說,這時候如果他們要打貿易戰,必定是兩敗俱傷。因為在這種經濟環境中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須臾不可分割。如果一定要打貿易戰,那就必然會削弱美國它們自己的核心產業競爭力。

5.人民幣升值甚至大幅度升值都不會增加美國就業

美國當前雖然在振興製造業,可是它們把製造業的振興和解決就業問題寄托在人民幣升值上,純粹是搞錯了對象。

一方麵,美國的失業率較高、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十分短缺,勞動力成本高,這與我國的情形基本上相反;另一方麵,我國出口到美國去的產品基本上是美國不生產的,即使我國不生產這些產品或者生產了這些產品並不出口到美國,美國自己也不會生產,隻能從其他國家進口。

對此,《紐約時報》就發表文章認為,號稱140萬美國人因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而丟掉工作的結論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注釋5]。

[注釋1]《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是決定中美經貿關係發展的基礎》,2006年2月24日新華網。

[注釋2]李長久:《薄熙來形象概括中美貿易:順差在中國,利潤在美國》,2007年9月5日中國經濟網。

[注釋3]王岩:《溫家寶:合作互補是中美經貿主流,矛盾摩擦是支流》,2006年12月15日中國新聞網。

[注釋4]金旼旼、傅雲威等:《交融·摩擦·前景——中美經貿走過2009年》,2009年12月22日新華網。

[注釋5]李德水:《人民幣升值無助於增加美國就業》,2010年3月25日國家統計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