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上野公園一角,和服打扮的西鄉隆盛牽著狗,居高臨下地俯視東京。盡管其夫人抱怨銅像與身高180公分、體重110公斤的本人相去甚遠,但仍靜靜地在那裏矗立了110多年,與北京大學的曆史一樣長。
作為明治維新的第一功勞者,卻以武力反抗新政府,最後兵敗自殺,其原因至今眾說紛紜。直接原因是明治政府成立後希望與朝鮮建立邦交關係,但遭到拒絕,最高實力者西鄉提議自己為大使,親赴朝鮮進行交涉,以武力為背景迫使朝鮮開國。聽到此消息的岩倉使節團成員大吃一驚,主張內政優先的他們陸續回國,不僅終止了派遣使節的行為,而且迫使包括西鄉在內的“征韓派”成員辭去官職,此為“明治六年(1873)政變”。
實際上,西鄉出使朝鮮的目的是想引起戰爭,正如他在給板垣退助的信中所說,“將希望內亂的不平士族之心引向海外”,因為新政府陸續剝奪了他們擁有的特權。“廢藩置縣”使他們失去藩國和主君,俸祿大幅度遭到削減;“四民平等”使他們與庶民地位相同,征兵令頒布後任何人都可以當兵;在戊辰戰爭中浴血奮戰使新政府得以產生,作為最大功勞者的士族卻遭到**,等等,士族的憤怒可想而知。為建設近代統一國家,明知士族的怨恨,但必須實施對他們非常苛刻的政策。因此,在其暴動之前將其不滿引向國外,正是西鄉的真實想法。
也許正因如此,西鄉沒有參加因“征韓論”下野官員發動的自由民權運動。板垣曾邀請西鄉在“設立民選議院建議書”上署名,但遭到拒絕。西鄉對此解釋道:“從心裏讚成建議書的內容,但隻是議論並不解決問題,首先改造政府,然後實現其內容。”
西鄉既是新製度的功勞者,又是舊製度的殉道者,算做是“最後的武士”。
跟隨西鄉返回故裏的政府軍人與官員為數不少,縣內慕名而來的士族也大批湧來,為收留他們,同時防止其發泄不滿情緒,西鄉設立“私學校”。最初是800人的學校,但入學之人太多,最後隻好擴大到130個分校,學員達到3萬以上。學校費用基本由縣政府支出,縣長大山綱良(西南戰爭結束後被處刑)是西鄉的粉絲,不僅提供經費,而且將學員錄用為政府職員、區長、警察等。更為嚴重的是,鹿兒島縣無視中央政府的通知和命令,儼然是一個西鄉治下的獨立王國。感到危機的中央政府頻頻邀請西鄉進京任職,或到海外留學,但西鄉不為所動,在鹿兒島的山中隱居,唯一的運動是攜犬打獵。
1874年,日本政府以琉球漁民被殺為借口出兵台灣,從清政府索得賠償金。同年派遣軍艦前往朝鮮的江華島與守軍發生衝突,第二年與朝鮮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未能獲得西鄉的認可,反而對事件的迅速結束非常不滿。與此同時,中央政府開始廢除士族的俸祿,允許平民帶姓,並頒布禁止士族佩刀的《廢刀令》。士族們忍無可忍,首先爆發了佐賀之亂,帶頭鬧事的是曾任法務大臣的江藤新平,兵敗後逃到西鄉處,懇求舉兵聲援,遭到拒絕,最後被政府砍掉腦袋。其後又出現神風連之亂、秋月之亂、萩之亂等士族叛亂,但西鄉並沒有趁機起事,其意圖大概是在政府沒有能力鎮壓叛亂時,自己馬到成功後掌握國家大權。
但事與願違,掌握國家政權的大久保利通不僅順利地鎮壓了士族叛亂,而且很快將矛頭對準鹿兒島。1876年底,大久保命令警察部門派遣中原尚雄等特工以回鄉掃墓為名到鹿兒島,他們或者阻止進入私學校的士族,或者勸誘私學校的學員退學,甚至不斷透露自己的目的是暗殺西鄉等人。聽到這一消息的學員逮捕中原等人,拷問的結果是執行暗殺任務,另外有一個名為野村網的男人自首說也是派來暗殺西鄉,結果私學校成員嘩然。與此同時,中央政府派遣船隻到鹿兒島,計劃將儲藏在此地的武器彈藥運出,私學校成員終於忍耐不住,襲擊各地的彈藥庫和海軍造船廠,奪取槍支彈藥。
正在山中打獵的西鄉聽到消息後,大叫一聲“糟了”。本來準備說服學員安靜的西鄉最後卻為其劫持,被迫同意舉兵,但知道沒有勝利的希望,他對大山縣長說“自己將要倒下去了”。對此,大久保卻高興異常,在寫給心腹伊藤博文的信中說:“搶彈藥庫的私學校成員肯定起兵,這樣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討伐鹿兒島,雖說是不幸中的萬幸,可以竊笑了。”
鹿兒島士族在“質問政府暗殺計劃”的口號下舉兵,並將含有其旨意的通告書送到全日本各縣。當時西鄉軍有三個進攻方案,第一是從海路進攻大阪、東京;第二是分別從海路進攻東京、大阪以及從陸路進攻熊本、福岡,然後東上;第三是全軍進攻熊本,然後東上。當時政府軍共有3.5萬人,不僅分散在日本各地,而且多為征集的農民,如果擁有3萬兵力的鹿兒島士族分路進攻的話,取勝的可能性較高。但選擇了第三個進攻路線,因為士族們認為自己不是叛軍,應光明正大地到京城質問政府。2月17日,西鄉軍出發,19日,政府宣布鹿兒島軍為暴徒,迅速組成討伐軍進行鎮壓。
當板垣退助聽到士族軍隊圍攻熊本城時立即明白他們將要失敗,因為作為戰國時代著名武將、豐臣秀吉侵朝戰爭先鋒加藤清正建造的該城十分堅固,易守難攻,士族軍隊精銳將耗盡在攻城過程中。確實如此,士氣高漲的士族軍隊全力攻城,但熊本鎮台司令官穀幹城率3500名士兵固城自守,並用大炮轟擊攻城軍,兩天下來,士族軍隊毫無戰果,卻損失了大量兵員。士族軍隻好留下少數兵員繼續圍攻熊本城,主力軍向北運動,迎戰陸續在北九州登陸的政府軍。
兩軍在九州各地展開激戰,但士族軍在政府軍的強大火力下被迫後撤,並在田原阪築陣抵抗。3月初,政府軍包圍且進攻田原阪,沒有實戰經驗的農民兵拚命放槍,平均每天消耗32萬發子彈,甚至超過日俄戰爭中旅順攻堅戰,當時政府子彈製造量為每天12萬發。與此同時,出現大量陣亡者,政府軍平均每天損失165人。盡管如此,政府軍的供給較好,武器也較為優良,士族軍開始潰敗。西鄉率領300殘兵攻入已經被政府占領的鹿兒島市,隨後5萬政府軍將其包圍。9月24日,政府軍發動總攻擊,西鄉身中兩彈,在部下別府晉介的幫助下自殺身亡,長達半年之久的西南戰爭結束。
事實上,在整個西南戰爭中,正如官軍士兵唱的那樣:“西鄉隆盛啊,是佛還是神,看不見身影的戰鬥;西鄉隆盛啊,是沙丁魚還是小蝦米,在大軍的追擊下逃跑了。”除2月14日起事的閱兵儀式外,西鄉的身影在戰場上銷聲匿跡。士族軍將其作為象征的神靈,處處受到保護可以想象,但西鄉本人的真實想法如何至今仍是曆史之謎,也許反映了其不想反叛政府但又受到“義”之製約的矛盾心情。從這一點上講,西鄉既是新製度的功勞者,又是舊製度的殉道者,算做是“最後的武士”。
此次內戰政府軍死亡約6800人,士族軍死亡約5000人,大大超過戊辰戰爭。士族武裝被由平民組成的軍隊打敗,由此證明了征兵製的效果。從此士族不再以武力反抗政府,而是通過言論或其他方式批判政府。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不滿的士族暗殺。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同時大赦西鄉,恢複名譽,敘官正三位,但始終沒有進入靖國神社,隻好單獨孤零零地待在一個人的神社中。然而,西鄉隆盛深受普通民眾的喜愛,死後不久就出現其仍活在世間的傳說,有人說西鄉隱居在印度的某個小島,很快接受邀請重任政府高官;有人說西鄉流亡在俄羅斯,將與俄國皇太子一道回日本,甚至許多報紙也刊登了這些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