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2月23日,明治新政府向幕末時期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歐美各國派遣大型外交使節團,因其團長特命全權大使為右大臣岩倉具視,所以稱為“岩倉使節團”。該使節團的使命共有三項,首先是新政府成立後禮節性訪問條約簽訂國,其次是為修改不平等條約進行預備**涉,第三是考察歐美先進國家的製度文物等。為完成第一、第二項使命,配備4名重量級的副使,即參議(國務委員)木戶孝允、大藏卿(財政部長)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工業部副部長)伊藤博文、外務少輔(外交部長助理)山口尚芳,另外還有許多書記官(輔助部長起草文書的高級官員)。為完成第三項使命,各行政機構派遣高級官員(理事官)及其隨員,進行不同領域的調查研究,因而使節團規模龐大,正式成員47人(其中1人已在國外,平均年齡30歲),另外還有正使與副使的隨從12人。使節團從橫濱乘坐“美國號”輪船出發時,還有49名公費、私費留學生一同前往歐美各國,其中有5名女留學生以及前去法國留學、後來著名的自由民權運動理論家、因翻譯盧梭的《契約論》而被稱為“東洋盧梭”的中江兆民。半數以上的政府最高官員出訪,以至於親自到碼頭送行的留守政府首領西鄉隆盛在輪船開動以後說道:“如果那條船沉沒,日本政界也就清靜多了”,引得大家一陣大笑。

本來計劃10個月的旅程,最後增加了一倍多。首先22天的橫跨太平洋漂流到美國,然後乘坐橫貫北美大陸的列車到達華盛頓。因為沒有條約談判全權委任書,大久保利通與伊藤博文又慌慌張張回到日本,等他們再次到達美國後,有關國家拒絕就條約進行談判,因而使節團的使命就剩下第一項和第三項,側重點在第三項,即考察西方先進國家的文明。全部行程是:逗留美國200天,逗留英國120天,其他10個國家210天,岩倉大使1873年9月13日回到橫濱時,在外長達1年10個月。

看到歐美國家的文明,自己也就文明起來,但當時所謂的文明就是向西方人看齊,甚至在服裝、發式、日常生活等方麵。岩倉使節團在美國西海岸登臨舊金山時正使與4位副使曾留下一張合影,中間坐著岩倉具視,留著發髻,穿著和服,腳上是皮鞋,兩邊或坐或站的4位副使均是短發、西服。將發髻剪為短發是文明開化的象征,幕末時期“尊攘誌士”因洋式軍事訓練有剪短發的,但幕府倒台後反而有所減少。據統計,1869年時東京有三成的人剪短發,1871年8月9日政府專門頒布《斷發令》,作為政府官員帶頭文明開化,因而4位副使的短發、洋裝很自然。有人猜測岩倉作為正使,身穿日本式正裝是有意識地宣揚日本的國威,不能輕易地改為“胡服”。但是,還沒有走出美國,岩倉已經變為短發、洋裝,據說日本駐美外交官森有禮鼓動留學生們向岩倉進言,美國人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日本人的發型、服裝,不能在國外出洋相的心理促使這位正使改變思想。

實際上,幕末時期日本人去國外時已經出過不少洋相。當時幕府曾經派遣5次使節去國外,1860年去美國,1862年去歐洲,1863年去法國,1864年去俄國,1867年去法國。最後這次去法國的使節是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的弟弟德川武昭,當年隻有14歲。為加強與法國的關係,幕府決定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在向歐洲介紹日本的同時,學習西方的產業技術。除包括澀澤榮一在內的20名幕府官員外,還有保護武昭的8名水戶藩武士。1967年正月,一行從橫濱出發,經上海、新加坡、蘇伊士、地中海,從馬賽登陸到達巴黎時是3月7日。世界博覽會結束後,眾人又訪問荷蘭、瑞士、意大利、英國。1868年9月從巴黎出發,同年12月回到日本。本來昭武計劃在法國留學,因國內幕府倒台,隻好回國。

當時統治法國的是拿破侖三世皇帝,努力推進法國的現代化,並以國賓資格熱情接待昭武一行,並稱其為“日本王子”。但護衛昭武的8名武士不適應現代生活,身穿和服短褲和外罩,腰裏別著長短兩把刀,梳著發髻,腳穿草鞋,堅持在賓館門口站崗,外出時挽著袖子闊步走在大街上,中間是穿洋服不插刀的昭武。其中4名武士不滿昭武的打扮,借口生病回日本。剩下的4人也不習慣西方的居住,將賓館的桌椅扔在一邊,盤腿坐在**。

無論如何,岩倉使節團的出訪在各個方麵影響到日本現代化的方向與進程。作為明治初年的主要國家領導人,大久保回國以後早餐也改成麵包和咖啡……

說起來,寬寬鬆鬆的和服比較適合日本列島的潮濕氣候,穿木屐和草鞋也是防止得腳氣病的好方法,所以“文明開化”提倡了幾十年後,和服、木屐仍然頑固地粘在日本人身上和腳上。1901年政府特意頒布《禁止裸足令》,結果腳氣病成為流行病。普通民眾也脫下和服是到20世紀20年代的大正年間,城市化得到急速發展,交通主要依靠電車,穿和服、木屐不利於擠車,隻好放棄。戰後有了空調,所以基本上看不到和服了。

當然,岩倉使節團也不是什麽都學,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引進。例如在伊藤博文比較關心的政治製度方麵,他認為美國民主主義發展及自由、自主的精神非常好,但沒有皇帝的共和製以及地方自治較強的聯邦製不適合以日本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製。訪問法國之前出現的巴黎公社體現法國工人權利較大,英國議會權力較強,均不適合日本,隻有廢藩置縣時統一的德國,其較強皇權的政治製度與法律值得參考;大久保利通特別欣賞的兩位歐洲政治家是德國的俾斯麥和法國的梯也爾,他們的鐵腕統治影響到其後的獨裁性大久保政權。大久保是俾斯麥的鐵杆粉絲,半路上就將胡子搞成俾斯麥式,甚至薩摩藩出身的隨行人員也將其稱為“薩摩紅薯俾斯麥”。

無論如何,岩倉使節團的出訪在各個方麵影響到日本現代化的方向與進程。作為明治初年的主要國家領導人,大久保回國以後早餐也改成麵包和咖啡,其熱衷推動現代工業的作風也吸引了大批有能力的官僚,成為政府的中樞性人物。與其相反,在旅途中就不斷與大久保產生摩擦的木戶孝允較多地注意歐美文明的陰暗麵(這或許是本來為木戶親信的伊藤博文倒向大久保的原因),回國後變得保守化,逐漸遠離了權力中心。

人數多,時間長,轉的地方也不少,因而使節團的花銷也相當的大。雖然至今沒有精確的統計,但估算其費用超過100萬元,換算成今天的幣值,大約相當於50億日元。花了這麽多錢,正事也沒幹成,自然受到批判,因而長期以來對岩倉使節團的評價不高。

戰前學術界基本上也沒有對該使節團的活動做出評價。作為岩倉具視大使的秘書,久米邦武詳細記錄了使節團出訪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大到文明文化、政治製度、經濟體製,小到各種工廠、技術工藝、機械設備。久米邦武回國後編撰了五卷本的《特命全權大使美歐回覽紀實》正式報告書,並在1878年出版。該書記錄得如此詳細,以至於第一套書送到岩倉那裏時,這位大使驚訝地說:“這確實是我看到的事物嗎?”但該書出版後長期束之高閣,原因是久米邦武1888年成為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作為曆史學家,1891年發表了《神道為祭天古俗》的論文,認為“日本乃敬神崇佛之國,國史由此發達,以前曆史學家忽略考慮其沿革,因而難免未能探討事情之根本”。神道學派借機攻擊久米對皇室不敬、有損國體、擾亂社會秩序,當時正值《明治憲法》和《教育敕語》頒布不久,近代天皇製確立時期的神道意識形態大行其道,久米撞到槍口上了,被迫辭去帝國大學的教職。因人廢書,《特命全權大使美歐回覽紀實》沒人看,使節團的作用也就得不到恰當評價了。

從1972年開始,田中彰校注的《特命全權大使美歐回覽紀實》陸續出版,岩倉使節團的曆史作用及其影響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當然,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追根溯源,最早大規模引進工業文明的岩倉使節團功不可沒。值得注意的是,使節團也學到了弱肉強食的實力外交,因而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窮兵黷武,走上了毀滅的不歸路,這是使節團成員們沒有想到的。

模仿——趕超型現代化是日本人的強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