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經濟全球化進程迅速發展
21世紀以來,各國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相互依存度越來越大,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其進程中會有波折,但是這一進程不會中止,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勇往直前,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絡化的力量,又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1991年蘇聯帝國滅亡,其殖民主義體係土崩瓦解,阻礙社會前進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消失了。世界市場經濟因此獲得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自由度前所未有:俄國與東歐國家初步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製也在明顯減弱。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從而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10.1.2 科學技術是經濟增長加速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電子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麵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麽電腦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革命,其巨大效應被美國人比作1760年的英國第一次產業革命。信息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幾乎突破了時空的限製,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人員、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迅速降低。
21世紀的世界經濟將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都是建立在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科學技術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民強國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武器。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10.1.3 國際貿易是經濟增長發動機
1.國際貿易增長快於世界經濟增長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將使世界各國(地區)的比較利益更加明顯,進出口結構進一步趨向於合理。如果國際經濟新秩序得以更好地發展,將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獲得改善;國際間的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貿易仍將是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程度不斷提高。
2.國際貿易自由化成為主流
在貿易自由化潮流下,發達國家是主要獲利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自由化一方麵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麵本國市場與本國工業將受到發達國家強有力的衝擊。從總體趨勢上看,貿易自由化是不可逆轉的,各國之間的貿易因此將得到迅速發展。有時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利益,會出台一些新的貿易壁壘,從而對貿易自由化造成障礙。當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努力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家還未來得及處理如何將其國內經濟政策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貿易體製規則的時候,發達國家已把更多的新議題列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議事日程中,無疑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麻煩,從而也給未來的多邊貿易體製帶來幾多變數。
3.貿易商品結構發生變化
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級產品貿易數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原料性產品的價格將趨於提高,能源價格將趨於堅挺。同它相對應的是,製成品貿易將大幅增長,特別是其中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將占世界貿易總額的很大比重。人口增加的壓力將推動初級產品貿易的發展,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經濟最落後的國家隻能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緩慢推動經濟的增長,這一狀況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將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
世界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以微電子、電腦軟件、光導纖維、航天工程、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工業日新月異,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從而推動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的技術產品貿易將成為製成品貿易的主要內容,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將顯著加強,可望由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約20%上升到21世紀初期的30%以上。美國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已占出口總額的40%,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不僅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而且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擴大會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急劇地降低生產成本,並且有利於關聯產品的出口。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將與商品貿易成三足鼎立之勢,成為國際貿易的三個組成部分。
傳統工業是以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資源而獲取最大利潤,因而很少考慮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現代文明國家提出發展知識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21世紀的生產、貿易和消費,高技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將遵循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即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豐富自然資源,以取代幾近枯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因此,知識經濟下的生產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綠色貿易將順應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得到發展,綠色消費將成為潮流。
4.跨國公司是國際貿易的主力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哪裏市場環境適宜,哪裏成本低廉,哪裏利潤豐厚,它們就推進到哪裏。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是國際貿易的龍頭,它具備資金、技術、資訊及管理經驗等方麵的絕對優勢。當代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國際貿易都是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的。全世界7萬家跨國公司,它們憑借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絡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控製著全球1/3的商品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和90%的國際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5.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
在國際貿易的區域分布中,發達國家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中的不同層次國家地位也各不相同。隨著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拉開,一部分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重要的貿易國,在經濟水平上更接近於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仍處於原料提供國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的地位。
10.1.4 國際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國際資本移動的主體仍然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管是資本的輸出國還是資本的輸入國皆然。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資本的重要吸收國,原因是這部分國家在21世紀初表現出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自由化和私營化將進一步發展。伴隨國際直接投資在21世紀的大擴張,投資的部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即從初級產業和資源加工型產業轉為投向服務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將進一步趨向於采用兼並與收購方式。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目前在全球各市場中頻繁出入的國際遊資約有十幾萬億美元,因此,21世紀初的金融風險的防範依然是各國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要認真麵對的嚴峻課題。
10.1.5 三大經濟體主導世界經濟
1.東亞地區的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
20世紀80年代迄今,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地區)。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1993年9月的一份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將東亞的巨大變化,稱為是“東亞奇跡”。
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打斷了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並不同程度地波及了其他地區。後來,受亞洲金融危機沉重打擊的東亞國家中,一些國家的經濟已經止跌回升,有些國家的經濟又迅速發展起來,東亞經濟已經走入一個穩定增長的階段,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
2.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將緩慢增長
歐洲經濟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巨大,但不同區域有著很大的差異。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塊:第一塊是俄國;第二塊是東歐國家,這一塊的政治與經濟都在急速向歐洲聯盟靠攏,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第三塊是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這一塊是歐洲經濟的主體部分,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極大。
歐洲一體化的核心是歐洲聯盟,歐洲聯盟的發展代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歐洲聯盟東擴的成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加強,歐洲聯盟在一體化發展方麵會有重大進展,但其在經濟調整方麵尚有難題需要解決:一是歐洲聯盟現在的失業率仍處於較高水平,降低低失業率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二是歐元區成員同其他歐洲聯盟成員之間的經濟協調,以確保整個歐洲聯盟一體化不受到影響。歐洲聯盟在經濟調整方麵將加快步伐,但其經濟仍維持穩定增長的態勢。
3.美國在21世紀仍將保持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
美國依據其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繼續發揮對整個世界經濟的領導作用。美國在21世紀將進一步明確其以全球為目標的政治、安全和經濟戰略,以加強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美國經濟正在穩定增長。從美國經濟情況看,隻要沒有重大變動因素,未來相當長時期裏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發展,並仍將保持世界經濟領導地位。
由於受到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及2012年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整個世界經濟仍將呈現緩慢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以及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的發展速度相對更快,其效益也更容易體現。發達國家將迅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識與智力資源,借助所擁有的強大的經濟基礎,在世界範圍內獲取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