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丹麥,有一座風景如畫的小島,叫菲英島,它處在丹麥西半島與日德蘭島中間,是一個帶有田園風光的農業小鎮。小島的西部是一片山毛櫸樹林,再過去就是一片盛開的三葉草地,有一座建築物的高高的尖頂聳立在那裏,那是菲英島上的主要城市歐登塞的標誌性建築——聖甘諾大教堂的塔頂。

歐登塞的名字據說是從一個北歐神話中最活躍的女神——奧帝恩的名字演化而來的。古時候,丹麥的首都就在這裏。安徒生就是在這個文化傳統深遠、充滿著藝術氣氛的歐登塞鎮上長大的。一條清涼的小河,在小城間流過,然後又從左右兩翼繞回來,把這個城市懷抱在其中。細長的河道就像母親彎彎的手臂,把她可愛的孩子環抱在懷中。鎮中心寬闊大道的兩旁,樓房林立,居住著有錢有勢的富貴人家。鎮四周和市郊是窮人的住居區,簡陋的住房與市中心的繁華構成鮮明對比。這裏是一個貧富懸殊的世界。

市郊的小河上,有座水磨坊,人們沿河而住,把這個地方叫做磨坊街。在街上的一幢房子裏,同時住著6戶人家,其中有一間簡陋的小屋,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家,男的叫漢斯·安徒生,是個鞋匠(他的父親也是個鞋匠);女的叫安娜·瑪麗亞,比丈夫大11歲,是個離過婚的洗衣婦。日子雖然貧苦,卻相親相愛,自得其樂,尤其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小安徒生的呱呱墜地,給他們平淡的生活帶來了歡樂與希望。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就出生在丹麥歐登塞小鎮一個貧苦鞋匠的家庭。那一年,漢斯·安徒生才22歲,他給兒子取名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

小安徒生出生時,很特別,哭聲特別洪亮,而且不停地哭,身邊的人都被他的哭聲吸引住了,非常驚訝這孩子怎麽這樣與眾不同。父親急中生智,拿來丹麥大文學家霍爾伯格的詩集,對小安徒生說:“你為什麽哭個不停呢?不想睡覺嗎?那好吧,我給你讀詩,可要靜靜地聽喔。”說著,大聲地朗誦起來。結果可想而知,剛出生的嬰兒哪裏能聽懂詩呢?他連大人說什麽也不會知道呀!小安徒生竟然咧開大嘴,嚎哭起來,仿佛是要和父親比賽似的。父親搖搖頭,十分憐愛地說:“哭吧哭吧,小寶貝,爸爸就叫你‘好哭的漢斯’吧。”從此,小安徒生因為好哭出名了,以至他的父母非常擔心他在教堂接受洗禮時,也哭個不停。

“小寶貝,在牧師麵前你可不能哭呀!”媽媽慈愛地逗著寶寶說。

幾天後,便是到教堂接受洗禮的日子。開始時,好哭的漢斯對教堂仿佛很好奇,東張西望,一點哭意也沒有。媽媽暗自慶幸。等到牧師拿著《聖經》走過來時,好哭的漢斯突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一聲比一聲大。牧師沒法工作了,沒好氣地說:“這小家夥怎麽像貓一樣尖叫!”媽媽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她是個不善掩飾的人,心裏想什麽,臉上就表現出來(而且從此不再喜歡那個牧師了)。教父連忙安慰她說:“沒有關係,你不用擔心。我聽說小時哭聲很大,長大後的歌聲一定非常動聽,也許他就是我們丹麥未來的大歌唱家呢!”為著讓她相信,教父又補充道:“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

媽媽把這幾句話說給爸爸聽,爸爸聽後,一拍大腿,高興地說:“我也是這樣想的!這孩子一定把我的優點都繼承了,他一定是個優秀的人才!”

爸爸雖然是個窮鞋匠,但他很聰明,有自己的思想與理想。有了小漢斯,他多年埋沒在心底的希望又發芽了,他暗暗發誓,不要讓兒子重蹈他的覆轍,一定要在兒子身上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