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乞丐皇帝”之稱。他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幼年時曾給人家放過牛,並結識了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公元1343年,濠州一場瘟疫,奪走了他大部分親人的姓名。為求生存,他被迫與僅存的二哥、大嫂、侄兒分開,各自逃生。後來,他來到了皇覺寺,作起行腳僧。
及至此時,朱元璋的人生可謂受盡苦難、顛沛流離,是時,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落魄之人會君臨天下呢?農民起義爆發後,朱元璋做出了影響起一生的抉擇——投奔氣勢如虹的起義軍。他從軍隊底層做起,逐漸建立起威信,擁有了個人軍隊。身邊聚集了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將(徐達、劉基、常遇春、李善長等)。此後,朱元璋南征北討,一麵與元朝軍隊作戰、一麵與各種豪傑逐鹿中原。其中,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和張士誠。但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朱元璋硬是憑著過人的謀略以及手下能力的輔佐,將敵對勢力一一消滅,成就了大明江山的版圖,成為中國曆史上又一位出身卑微的開國皇帝。
在此,我們單從朱元璋應對張、陳二人的策略上,去領略他過的生存謀略。
【史事風雲】
元末,劉福通領導紅巾軍北伐,元軍主力無法南顧,處於長江中下遊的各路起義軍都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從而逐步形成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勢力。經過紅巾軍起義的打擊,元朝主力已嚴重削弱。戰爭已由推翻元朝統治轉為群雄逐鹿,爭奪新的統治權。占領的地盤越大,則兵源、糧草就越豐裕。誰的實力雄厚,誰就有成為新王朝統治者的可能。
當初反元起義的紅巾軍演變至此,早已無“義”可言,在老百姓眼中,是一群爭食的虎狼。誰的軍隊對百姓好一點,百姓就盼望他早日爭贏,盡快結束這戰禍的噩夢。
朱元璋正是順應了這一曆史潮流才完成帝業。
公元1356年3月,朱元璋攻占應天,占領兩浙,建立並鞏固了以應天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兵精糧足,人才濟濟,實力大增,和周邊其他割據政權的矛盾日益尖銳。
此時,其東北有張士誠,西麵有陳友諒,東南有方國珍、陳友定。很顯然,如不盡快消除這些敵對勢力,就無法繼續發展進而統一全國。在眾多割據勢力中,張士誠最富,陳友諒最強。但張士誠狡而懦,陳友諒剽而輕。因此,許多將領都建議先除掉懦弱的張士誠再攻打陳友諒,唯獨劉基卻對此持不同意見。
劉伯溫認為:
凡是作戰中,所說的防守,是了解自己的結果。知道自己沒有作戰獲勝的可能,那麽我軍就應該穩固防守,等待敵軍出現破綻劣勢的時候,再出擊打敗它,這樣就沒有不獲勝的道理。兵法上說:知道作戰不能獲勝就應該全力防守。
戰爭中的守絕非單純意義上的被動防守,守的目的在於等待進攻之敵出現疏漏,而後乘機一擊,反客為主。孫子在《孫子兵法·軍形篇》中寫道:“不可勝者,守也;……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說的是硬打不能取勝的,就要防守嚴密。善於防守的人,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於極深的地下,隻有這樣,既能夠保全自己,而又能奪取勝利。戰爭中的攻守轉換,瞬息萬變,順則攻,逆則守,關鍵在於能否取得最終的勝利。劉伯溫總結出知彼則攻,知己則守,是把《孫子兵法》又向縱深推進了一步,把攻守上升到知戰的境界之上,充分表現出守戰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攻守思想對朱元璋奪取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認真聽取了劉基的意見,與群臣冷靜地分析了競爭對手的情況,製定對策。他們認為:陳友諒傲氣十足,張士誠氣量狹小;傲氣十足的人好生事,氣量狹小的人沒有遠大抱負。假如先攻張士誠,那麽,張軍就會頑強堅守,東麵的陳友諒必然傾全國之兵,圍攻過來,處於腹背受敵的艱難境地。反之,先攻陳友諒,氣量狹小、無大誌向的張士誠肯定擁兵自保,靜觀其變。陳友諒孤立無援,必敗無疑。陳友諒兵敗,張士誠則成為囊中之物,伸手可得。
從這種分析出發,朱元璋首先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擺開戰場,張士誠果然袖手旁觀。朱元璋以全力對付陳友諒,獲得全勝。之後,朱元璋又發兵打敗了張士誠,從此再也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乘勝進軍,向元統治中心大都進發,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人物探究】
朱元璋出身貧苦,沒什麽“學曆”,為生活所迫給人防過牛、要過飯、當過和尚,可謂窮困潦倒至極。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憑什麽能夠君臨天下?
從曆史資料來看,朱元璋其人最為人稱道的優點主要有兩點:
1.能夠虛心納諫。明朝建立以前,朱元璋對於下屬還是比較“禮待”的。他重用劉基,又收攏了一幫善戰武將,這些“能人”每有合理的建議提出,他多是能夠認真分析、虛心接納的。譬如,朱元璋率軍打下以後,老儒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便壓製住自己稱王的強烈欲望,命令軍隊自己動手生產,興修,減輕農民負擔,因而使得部隊兵強糧足。這一點,也從側麵反映出他深諳懷柔策略,懂得因眾製策,收服民心的高超智慧。
2.因人製策,相機行事。這一點在上述的曆史故事中已然有所體現。朱元璋深知陳友諒、張士誠的性格及其弱點,並能夠根據二人的缺陷製定相應的作戰策略。所以才能抓住時機,將其各個擊破,成就了自己名載青史的宏圖偉業。
縱觀曆史長河,曆代兵家對因人製宜的研究最為到家。兵家所說,“怒而撓之”,“親而離之”,“卑而驕之”就是一個證明:“怒而撓之”,如果敵將性格暴躁,就故意挑逗、辱罵使之發怒,使之情緒受到擾亂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盲目用兵,暴露破綻,進而相機殲滅;“親而離之”,如果敵軍上下親密無間,情同手足,團結一心,那麽,就要利用或製造矛盾,進行離間,使之離心離德,分崩離析,從組織上削弱敵人;“卑而驕之”,如果敵將力量強大,且驕傲輕敵,可以用恭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示敵以弱,助長其驕傲情緒,等其弱點暴露以後,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
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知己知彼的目的,在於勝彼,戰勝競爭對手。為此,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就要根據對手的特點,因勢利導,相機行事,即因人製宜。這一點,朱元璋做得很好。
【談古論今】
誠然,兵家的因人製宜之術,在其他社會競爭領域未必是全部適用的。但其冷靜理智的處事精神,還是普遍通用的。無論在哪一個社會競爭領域,都應該依據競爭對手的心理特點,知己知彼,相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