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描繪隋唐英雄的戲曲及影視作品中,徐茂公留給大家的印象多是諸葛亮一般羽扇綸巾的智慧人物。其實,他也有勇猛異常的一麵。《資治通鑒·唐紀十七》記載:年十二、三時為亡〈元〉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也就是說,他追隨翟讓、李密占據瓦崗寨,扯起反隋大旗時,才十七八歲,是一位十足的少年英雄。
唐朝建立以後,徐茂公因功被賜國姓,又因避李世民的“世”的忌諱,改名李勣。按常理推論,這樣一位征戰沙場,少年成名的英雄,性格應該異常剛烈。但出人意料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卻變得越來越圓滑、越來越世故。
【史事風雲】
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後,這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批元老大臣們的反對。一天,唐高宗又要召見他們商量此事,褚遂良說:“今日召見我們,必定是為皇後廢立之事,皇帝決心既然已經下定,要是反對,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顧托,輔佐陛下,不拚死一爭,還有什麽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徐茂公同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樣,也是顧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宮是凶多吉少,就借口有病躲開了。而褚遂良由於當麵爭辯,當場便遭到武則天的斥罵。
過了兩天,徐茂公單獨謁見唐高宗,唐高宗說:“我想立武媚娘為後,但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徐茂公明白,自己如果反對此事,必然會遭到武則天的嫉恨,同時也會讓唐高宗心存不滿,但是如果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於是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話回答得真是巧妙,既順從了唐高宗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不久之後,武則天當上了皇後,而當初反對過她當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了迫害,隻有處世圓滑的徐茂公一直官運亨通。
【人物探究】
或許會有人看不起徐茂公,覺得他太虛偽、懦弱。那麽,我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麵分析一下:
1.曆史的角度
通常,世人認為貞觀之治全是李世民的功勞,實際上,唐朝真正最強盛的時期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從貞觀到開元,武則天統治,包括實際統治的40多年,是唐朝走向強盛的重要時期。武則天從當上皇後,到後來的稱帝,雖然手段殘忍,但對國家的發展其實沒有多麽不好的影響,隻是大多數人都有偏見,認為女子不能當皇帝,而且還是“霸占”了李家王朝,但換個角度來想,李家的王朝不一樣也是從別人手中搶過來的?
2.做人處世的角度
徐茂公的確善於運用柔忍的處世策略,來讓自己轉危為安,明哲保身後才能有暇考慮其他。像褚良遂等人的“大義凜然”,在現在看來,或許多少有些是不識時務,同時從更深層次的政治角度去講,他們的反對也是因為武則天當皇後會影響他們的權益。
所謂聰明人,自然知道“該文即文,該俗即俗”的道理,他們立身處世的一大哲學就是“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他們會根據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言語方式,因而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對立與麻煩。而愚者往往不明就裏,他們會將這種靈活性貶斥為見風使舵、兩麵三刀、曲意逢迎。這樣的人大多是直腸子,他們說話並不注意對象,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其後果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不知不覺中便得罪了許多人,由此為自己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造成難以救贖的後果。
【談古論今】
沒有原則世界就沒有秩序,會失去約束。但沒有柔忍處世的策略,世界就會負荷太重,處處針尖對麥芒,摩擦不斷。隻有內裏稟持原則,外用柔忍處世,才能達到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