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狄仁傑在熒屏上可謂相當火爆,相信一千多年以前的這位大唐名相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神探”的代言人。不過,無論名相也好,偵探也罷,二者皆不可或缺的就是智慧。
我們知道,武則天執政初期,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用酷吏,朝中文武冤死無數。狄仁傑乃是李唐舊臣,雖追隨武則天,但心向李唐,這一點從他極力建議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便可看出。
那麽,這樣一位心念舊情的前領導班子成員,遇上了武則天這樣下手狠辣的新老總,是如何安然度過危機並受到信任和重用的呢?
【史事風雲】
武則天時代,對於宰相一直采取殘酷打擊的政策,大都羅織罪名,以酷吏加以製約和鎮壓,使這批世襲貴族、豪門,尤其是李唐時代的功臣勳舊,遭到了重大打擊。
公元684年9月,武則天臨朝稱製,公元690年即位稱帝,在位16年。自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長壽二年(公元693年)10年之中,共有宰相46人,被殺、自殺、被流放者占全數的75%以上,比之漢朝武帝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是時正值長壽元年一月,也是恐怖政治達到**的時期。武承嗣—來俊臣聯盟達到鼎盛。
由於武則天臨朝稱製、稱帝已有10多年,李唐貴族勢力已遭到重大打擊,武則天兩個兒子中宗與睿宗已被“束之高閣”。因此,武則天的侄子仗著武姓宗族與親信的便利,開始著手建立武姓王朝的準備,武來聯盟乘著鏟除李唐舊臣的機會,一方麵試探自身力量強大與否,一方麵借鞏固消滅舊勢力集團的成果,再次把行動矛頭指向七位素享聲譽的大臣。
這7人是三位宰相: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四位大臣:司禮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禦史中丞魏元忠和潞州刺史李嗣忠,而尤以狄仁傑、魏元忠最卓聲望,是朝臣中李唐貴族的領袖級人物。
武來聯盟打出的尋罪王牌仍如同以往構陷他人一樣:謀逆罪。這正是武則天最為忌諱、最為警覺,也最具殺傷力的罪名。
來俊臣親自主審狄仁傑,他首先進行誘供,說,如果狄宰相首先承認犯罪事實,不僅可以去免死罪,還可免除酷刑。來俊臣殘酷的刑訊逼供,天下盡知,尤其是懲罰大臣之重,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狄仁傑當然深知來俊臣用刑的殘毒,就來了個緩兵之計,首先承認犯有謀反大罪,但內容非常空洞,沒有所謂的謀反事實。大而化之是狄氏“認罪”的原則,為以後翻案作準備,這是他的過人之處。狄仁傑說:“大周革命,萬物維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僅僅作為李唐舊臣,就對“大周革命”有謀反之罪,顯然是自欺欺人的被迫之辭。來俊臣根據以往經驗,隻要承認反罪就行,其他再說,就坐等則天皇帝批斬或北流。
狄仁傑在獄中還曉以大義,進行策反活動,在人身自由稍有改善之際,就以書信秘縫於綿衣中,送達家人,讓兒子狄光遠上書鳴冤。
實際上,武則天以酷吏製舊臣,其中冤假錯案何止千萬,武則天早已了然於心,但在其根基未穩的非常時期,她便聽之任之;一旦天下進入正常運行軌道,君臣和睦、上下一心的局麵當是武氏王朝能夠昌盛、延續的重要條件,這一點她也是知道的。因此,假裝從前受到蒙蔽的武則天拋出“掩耳盜鈴”伎倆,借此案祭出“仁慈君主”手段,對來俊臣把持的監獄係統進行審查。
武則天首先在宮中召見來俊臣,問狄仁傑所稱“謀反罪”是否是酷刑逼供得來的,遭到來氏斷然否認,認為他們都處之甚安,朝衣朝冠都披掛在身,根本沒有用刑。
武則天此舉是“打招呼”,是告訴來俊臣不可過分行事,我已知道監獄中的殘酷行徑,以前隻是不明言而已;現在若再如此,我還是要管的。隨後,武則天又派使者通事舍人周琳到獄中巡視,雖然來俊臣的**威使周琳在獄中望而卻步,但狄仁傑等臣還是被去掉囚衣,披上朝服,等待檢視。
雖然周琳之行沒有取得什麽結果,但它散發出來的政治信息使兩方麵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態度:狄仁傑等人知道武則天已動惻隱之心,知道女皇帝已對監獄刑訊逼供產生了懷疑,就更加起勁四處活動,尋求更多的同情與支持;來俊臣之流則是慌了手腳,看出武則天的不滿,於是也加緊活動,恫嚇朝臣,極力掩蓋真相。
武則天既然已有變通監獄中大臣命運的想法,就需要一個朝臣的奏章和談話作為引子,讓話從他們口中說出,自己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以便不給群臣完全改變從前的決定——朝三暮四、出爾反爾的口實,這於皇帝尊嚴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對於突然之間改變朝臣生死命運,也必須給他們恩重如山的感覺,否則反而生怨,起不到效果。
正好這時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奴隸的上書給了武則天以契機。這個姓樂的小孩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告密來反告密,因為隻有告密者才能得到武則天親自的接見。小孩在武則天接見時放膽暢言,指出了來俊臣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冤案遍地,武則天於是決定親自訊問狄仁傑,於是此案得以真相大白。
後來的故事可以順理成章地推斷出:武則天以聖明的樣子決定,從寬處理七大臣,武則天在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對群臣說:“古人雲以殺止殺,我今以恩止殺,就群公乞(任)知古等,賜以再生,各授以官,佇申來效。”於是,此案得以戲劇性結局,七大臣居然全部保全了性命。
狄仁傑憑借自己的機智逃生以後,便開始反戈一擊。一次,他利用接近武則天的機會,敦請武則天迎回被流放到房州的廬陵王李顯,重立為儲。他的說辭非常巧妙:“如果立自己的兒子,您千秋萬歲之後,可以位列太廟,子孫祭祀受享無窮。如果立自己的侄子……臣沒聽說過侄子作了皇帝,不供自己的父母,卻把姑媽供在太廟裏祭祀的。”屆時,武則天業已七十有餘,她不能不慮及自己的身後事,而且武則天對鬼神之說非常迷信,狄仁傑的話,恰恰擊中了她的軟肋。不久,狄仁傑又一次請求武則天恢複李顯的太子之位。武則天假裝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朕把太子還給你就是了。”說著命內侍拉開身後的幃幔,隻見李顯走了出來,狄仁傑驚喜交加。武則天親手導演的戲劇性一幕,令皇子派大喜過望,而武承嗣則是失望透頂,就在李顯重新被立為太子的同一年,費盡心機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武承嗣鬱悶而死。
【人物探究】
狄仁傑死後,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發動宮廷兵變,擁立李顯複位,恢複了李唐王朝的天下。顯然,這亦與狄仁傑的精心布局有著莫大關係。若不是他將一批心念李唐、有能力且又有實力的人物舉薦到關鍵部門任職,計劃何以進行的如此順利。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狄仁傑一生都在和武則天博弈,麵對武則天這樣胸懷韜略、絕頂精明的上司,狄仁傑做得儼然是非常成功的。
1.即保性命,又保氣節
狄仁傑的供詞深藏玄機。為了不被來俊臣等人屈打致死,他首先承認“謀反是事實”,先保住性命再說。但其實卻話裏有話,他表示:武周是新政權,我是李唐舊臣,甘願受誅戮。更深得一層意思則是:在新政權看來,但凡李唐舊臣就是謀反者,不管是否有實際行為。意外之一,我狄仁傑沒與你武則天做對,謀反罪名是被動的。
這份供詞表麵認罪,實則根本沒有招供,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沒有丟失氣節,著實是棋高一著。
2.善察心理,立身廟堂
武則天登基之初寶座不穩,她以極端的小心眼兒麵目出現,容不得臣下一丁點的差失不說,還故意放縱酷吏構陷打擊大臣,這些人都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時過境遷,打擊不是目的,小心眼兒隻是一個表象,她既已牢牢掌握了局麵,這時更需要的是安定,需要有能人給她辦事效力。這時自然需要撕下讓人忌恨的“小心眼兒”的偽裝,換上則天大帝寬宏為懷,明察秋毫的麵具。周興、來俊臣之流看不清這一點,被鏟除是必然的,狄仁傑心思縝密,能夠看清這一點,既保住了性命又避免了進一步的打擊。
3.親情攻勢,複位李顯
每一個女人在結婚以後,都要經曆從維護娘家人到竭力扶持兒女這一過程,武則天自然也不例外。屆時,武則天年事已高,舐犢之情愈濃。狄仁傑正是抓住女人的這一通性,長期細致地施行親情攻勢,反複渲染母子情。
另一方麵,狄仁傑又提醒武則天“百年以後,是兒子會給你立廟、還是侄子會給你立廟呢?”最終,武則天的心理防線被擊潰,迎回李顯,複立為太子。
策略不同於狡猾,狡猾之人往往自私自利,以為自己謀利為主要目的。而具有大智慧者多具有大品格,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兼濟天下,狄仁傑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
【談古論今】
認識一個人,不能隻看表麵,人的許多外在情感都是裝出來的,尤其是當處於複雜的環境中時,人心更是難測。所以,無論是作為普通人還是為政者,都必須深入觀察,真正看透一個人的內心,謹防誤識。否則,將會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