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暴君,人們首先想到的必是秦始皇,秦王嬴政儼然已經成為千古第一暴君,是暴君的代表、是暴君中的一竿旗幟。誠然,嬴政的確是個暴君,而且暴戾之氣十足。他焚書坑儒,推行嚴刑峻法,的確實有些令人膽寒。但他若真是殘暴不仁到了極致,何不將六國貴族誅殺殆盡?如此,大秦江山又何止二世而崩。
嬴政的鐵腕政策,雖然顯得有些殘暴,但在當時的環境下,無疑又是統治集團維持統治地位的無奈選擇。適逢亂世,若不用重典,江山何以保存,地位何以保存、性命何以保存?他征夫40萬修築萬裏長城,弄得民怨沸騰,但其本意無非是希望江山永固。
當然,這裏絕沒有為秦始皇開脫之意,但不得不說的是,或許嬴政的殘暴隻是出於一個帝王的維持自己統治的需要,而非他本人嗜血成性。
秦王嬴政在親政後兩年時間內,就為自己的統治掃清了道路,並且迅速確立起他個人的威望。盡管手段令人不敢苟同,但是秦國人、秦國的大臣,尤其是秦國的武將們,看到了秦國統一的曙光,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年輕有為、身體健康、處事果斷、臨陣不慌、能夠對敵人無情打擊且對統一戰爭懷有強烈的必勝信心的君主來領導他們消滅六國,結束曆經上百年分裂混亂的統一戰爭,使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這一點,秦王嬴政沒有讓他們失望。
【史事風雲】
嫪毐是秦王嬴政的母後趙姬的麵首,在太後的支持下,的政治實力迅速上升,先是被封為長信侯,賜山陽(今山西太行山東南),與丞相呂不韋待遇一樣,而後更是“事皆決於?”。
公元前238年4月,嬴政率領文武官員離開鹹陽,前往雍城舉行加冕大典。雍城在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開始興建國都,以後曆經295年,一直到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這裏一直是秦國首都。秦獻公二年,遷都櫟陽。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又遷都於鹹陽。由於雍城在秦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凡舉行祭祀祖先及各種盛典,均需來此進行。曆代國君、後妃以及貴族死後也多歸葬於此。
嬴政在雍城蘄年宮如願地舉行了加冕大典和佩劍典禮。劍是古代奴隸主貴族顯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誌,一般人是絕對禁止佩帶的。秦國一直到簡公六年(公元前409年)才允許官吏可以佩劍,但一般人仍不許佩帶。國君也是在舉行加冕禮之後方可佩劍。所以,嬴政不僅要舉行加冕典禮,正式接手國家事務的管理,同時將一把佩劍佩帶在自己的腰上,以顯示自己至高的地位。
加冕典禮剛剛舉行完畢,從首都鹹陽傳來消息,信陽侯因為嬴政派人調查其不法之事,心中恐懼,先發製人,用偽造的秦王禦璽和太後璽調發縣卒(地方部隊)以及衛卒(宮廷衛隊)、官騎(騎兵)等準備進攻蘄年宮作亂。
獲知叛亂的消息後,嬴政在眾大臣麵前顯得異常沉著、冷靜,他麵無表情地聽完報告,然後胸有成竹地命令相國昌平君及昌文君調發軍隊,前往鹹陽鎮壓。實際上,這是一場嬴政早已料到的叛亂,一切他都已經有所安排。
平叛的戰鬥並不激烈,叛軍不堪一擊,在強大的秦軍麵前一觸即潰,被斬首數百人,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出叛軍人數不多。另外,從派去鎮壓平叛的將領也可以看出,年輕的嬴政根本就沒有把嫪毐放在眼裏。這兩個人,昌平君和昌文君,他們既非名將,又無突出的政績,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昌平君還有點事跡,宋代裴馬因《史記集解》載:“昌平君,楚之公子,(秦)立以為相。後徙於郢,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而“昌文君名亦不知也”。派去兩個不知名的人便輕而易舉地將叛亂鎮壓下去,反映出嬴政有別於眾的用兵風格。
叛軍被擊敗,秦王嬴政下令將嫪毐和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全部梟首(斬首後將人頭懸掛在高杆上示眾),然後將屍體車裂。同時還“滅其宗”,將其家人滿門抄斬。他們的舍人,最輕的處以鬼薪(為官府砍柴的刑罰),更多的人則被處以遷刑,共有四千多家被奪爵遠徙蜀地的房陵(今湖北房縣)。
對於太後,則不能用殺戮的辦法,畢竟她是嬴政的親生母親。盡管嬴政不接受儒家思想,但提倡孝道並非儒家的“專利”,不過太後確實讓嬴政很難堪,心中難以饒恕,於是嬴政把太後遷出鹹陽,令其往雍城居住。
收拾完,該來收拾呂不韋了。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嬴政下令罷免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接著又命令他離開鹹陽到食邑地河南去居住。
由於呂不韋執政十幾年,對秦國功勞很大,在各諸侯國中威望很高,所以到河南探望呂不韋的人士眾多,“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得知呂不韋周圍的情況後,秦王有些坐立不安了,他怕呂不韋會逃離秦國。那樣的話,憑呂不韋現在的威信,聯絡各國反秦會給秦國帶來危險的。思前想後,既不能派兵前往——出師無名,且易激變;又不便將呂不韋抓回鹹陽——抓來也無法處刑,要處刑早就處了還用等到現在嗎?最後,秦王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派人給呂不韋送去一封信,信中說:“您對秦國有什麽功勞呢?秦國封給您河南之地,食十萬戶;您與秦國有什麽親緣?卻號稱仲父。帶著你的家人到蜀地去住吧。”看到這封信,呂不韋的心都快碎了。它不僅將其對異人、對秦國的功勞一筆勾銷,而且暗含殺機。呂不韋知道嬴政的脾氣,他不死,事不寧,遷徙到蜀地也是個受罪的命,幹脆滿足他算了。於是呂不韋飲毒酒自殺,成全了嬴政,時間是秦王嬴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至此,妨礙嬴政治國秉政的兩大集團被徹底消滅。
【人物探究】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能夠在內有權臣、外有勁敵的環境下,掃出一片天下,確又他的不凡之處。
1.羽翼未豐,隱忍不發
很顯然,呂不韋、嫪毐專權並非一天兩天,對此,骨子裏唯我獨尊的秦始皇竟一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見,他的隱忍功夫也不是常人能比的。秦始皇當然知道,這時的自己隻是“傀儡皇帝”,羽翼尚未豐滿,倘若逞強發難,自己很難有勝算。是故,他一直在忍耐,而時機一旦成熟,他便不再手軟。
2.未雨綢繆,沉著應戰
嫪毐得知秦王準備對付自己,率先發難。其實,嬴政對此早有準備,他沉著地調兵遣將,一舉平定判斷,在秦國人麵前,為自己樹立起了足夠的威嚴。
3.麵對威脅,絕不手軟
這或許也是秦始皇最大的詬病所在,他執政期間,但凡威脅到自己統治地位的外在因素,都會竭力去鏟除,於是嫪、呂二人先後落馬,於是又有了後來的“焚書坑儒”。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正是秦始皇的鐵腕政策,才促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4.除惡務盡,不留後患
呂不韋雖然已被除去相職位,但威信猶在,在秦始皇看來,他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摧毀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對於這種潛在的巨大隱患,唯有除之才能後快,於是他不動聲色地遣書一封,暗含殺機,結果了呂不韋的性命,為自己的帝國大業徹底**平了道路。秦王嬴政在原則問題上有方無圓,對害群之馬絕不姑息,為今天的我們、尤其是身為領導者的朋友提供了豐富的智慧養料。
【談古論今】
害群之馬的威力是巨大的,輕則製造小麻煩,重則引起大混亂,甚至動搖我們領導權的根基。在這個問題上任何拖延遲疑、心慈手軟的做法都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秦始皇的安內之道告訴我們:在不需要“圓”的時候,那就念好這個獨一無二的“方”字經。對害群之馬,聰明的領導者必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