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皇位的帝王。據說,劉邦少年時不務正業,既不愛讀書,又不肯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計,賴以養生,而是整日和一幫混混廝混。因此,鄰裏鄉親都很不待見他,就連他的父親都怒稱他為“無賴”。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無賴”卻能在烽煙並起的亂世之中站穩腳跟,並最終擊敗實力雄厚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可見,其智慧是何等的不凡。

其實,客觀地說,劉邦自登基以後,一麵平定諸侯王叛亂,一麵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治理天下,正是他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統一起來,又將分崩離析的民心重新凝聚。他對漢民族的統一及漢文化的發揚,具有據定性的作用。

劉邦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傳奇皇帝,同樣,他的“發跡史”亦可稱之為一段傳奇,他亦曾有過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時刻,而正是憑借著不同一般的謀略,他才能夠走出重重困境。

【史事風雲】

秦末,烽煙並起,十八路諸侯王誓要推翻暴秦統治。項羽經“破釜沉舟”一役,大敗秦軍主力40萬,就此奠定了秦王朝覆滅的基調,同時也為劉邦入關開辟了有利條件。

依楚懷王先前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先入鹹陽,照理應做關中王,但項羽自持功高勢大,佯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欲獨霸天下。

項羽分封諸侯時,封劉邦為漢王,並撥給他3萬兵馬(原來漢王有10萬兵馬,現在隻給3萬),隨同他前往漢中。在秦末起義軍的眾將領中,漢王劉邦畢竟是一位聲望甚高、寬厚仁慈、有長者之風的人。當他前往漢中時,楚與各路諸侯中因仰慕而甘願隨從他前往漢中的,竟有數萬人之多。這對於漢王來說,無疑是精神上的一大安慰。

漢王率所部人馬前往漢中,所經過的路線是從杜縣南進入蝕中。一是可以向南走通往漢中的重要穀道,即子午穀,南端的穀口是漢中的南康縣;一是可以向西到達眉縣西南,走斜穀,再入褒穀。從《史記·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的記載來看,漢王是從杜南經蝕中,然後西行到達眉縣,由眉縣西入斜穀,經斜穀由關中到達漢中。

在進入斜穀之前,漢王率領將士們一路西行。途中,這些來自東土的士卒,仰望南麵那橫亙東西的秦嶺,遠方那層巒疊翠、聳入雲端的高山,當他們聽說山巒的那邊便是漢中時,心中頓生迷茫之感,真不知自己所要奔往的去處究竟是天下的何方,離家鄉又有多遠,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不消說,在這一段西行的路上,將士們的心情是低沉的,人人少言寡語。

到達眉縣西南,大軍進入斜穀,斜穀道路狹窄,幾萬大軍呈一字形,穿行於峽穀之中,蜿蜒有十餘裏之長。自進入斜穀,穿越秦嶺,又是一番景象,腳踏穀底的碎石,兩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飛鳥哀鳴,猿猴啼叫,亦是一片淒涼的氣氛。唯有頭頂上的那一線天空,它既給士卒們以希望,又有幾分令人恐懼,但終歸他們還是覺得自己的生路隻能係在這一線天空的前方。途中,有時要行進在峭岩陡壁的棧道之上,這種棧道是在峭岩陡壁上的險絕之處,傍山岩鑿出洞孔,施架橫木,鋪上木板,以通行人馬,而棧道下麵又是萬丈深淵。第一次走上這種棧道的士兵,他們一般不敢往棧道下邊觀看,即便如此,也難免膽戰心驚。

當將士們將要走出斜穀時,他們回首顧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長氣,第一次經受了他們跟隨劉邦轉戰南北以來的洗禮與考驗。

至於漢王劉邦,一路上也是思緒萬千。他總是用蕭何的勸諫,來驅散時時襲來的無名煩惱;又幸虧有張良等人一路陪同,或指指點點,談笑風生;或傾聽張良講述兵法,談古論今。在部下將士們冷眼看來,他們的漢王能夠如此神態自若,真是他們的安危和希望所係。

劉邦到達漢中以後,決定在此養兵蓄銳,養民招賢,再圖收複三秦。不久,齊、趙和彭越率眾反楚,項羽隻得召集主力擊齊,以穩定局勢。劉邦乘勢而出,出故道,迅速收複三秦,並率兵繼續東進,迫使項羽陷於兩線作戰的境地。因項羽的主力部隊集於齊地,無暇兼顧,劉邦遂乘機兵入洛陽,同時,以項羽放殺義帝為由,召集各路諸侯軍共計56萬餘人,攻陷楚都彭城。項羽得知都城失守,親率精兵3萬星夜回師,諸侯聯合軍本就是臨時召集的“烏合之眾”,不堪一擊,項羽一舉收複彭城,劉邦軍幾乎全軍覆滅,隻剩數十騎與之突圍出去。

彭城之戰以後,項羽與劉邦集團便進入相持階段,這一對持便是2年零4個月。但劉邦並未閑著,他積極組建騎兵部隊,遏製楚軍的進攻。與此同時,劉邦軍一方麵固守滎陽、成皋一線,一方麵積極在項羽軍後方及側翼開辟新戰場。這一戰略正中項羽的致命弱點,成效頗為顯著。

公元前205年,淮陰侯韓信閃電般地平魏下趙得燕、齊,斬斷了楚軍的左膀右臂,使項羽成為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完全陷入反楚陣營的包圍圈,失去還手之力。

公元前203年,項羽無奈之下,隻得與劉邦商議和解,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當年九月,項羽率眾東歸,劉邦深知項羽此一去無異於放虎歸山,於是趁勢率兵攻楚。

公元前202年,韓信用十麵埋伏大計將項羽困於垓下,漢軍四麵唱起楚歌,楚軍鬥誌全無。項羽率極少部眾突圍至烏江,因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劉邦終於君臨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人物探究】

秦朝覆滅之初,論勢力,劉邦遠不如項羽,但最終卻成逼得項羽垓下自刎,成就千古霸業,其原因究竟何在?

1.能聽人言

劉邦攻入關中,本欲住在秦朝華麗的宮殿,心腹樊噲、張良及時勸阻,提醒劉邦勿失民心,劉邦依言,還軍霸上,並采用蕭何之策,與百姓約法三章,昭信天下;相反,韓生建議項羽建都鹹陽,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並將韓生烹殺。

2.能受不公

依“先入關者為關中王”的約定,劉邦理當據有關中之地,但楚霸王項羽依仗實力,蠻不講理,將其遠封到漢中偏僻之地。此時,劉邦若不能忍,據理力爭,那麽勢必與項羽反目,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其結果隻有一個——被項羽擒殺,曆史上也就不會有盛極一時的大漢王朝。

3.能用人才

劉邦用人,不論出身,陳平盜嫂、樊噲屠狗之輩,劉邦皆可用之,他容人之短,取其所長,遂使得帳下人才濟濟,諸如蕭何、張良、韓信、周勃、陳平、樊噲、藍玉、夏侯嬰等等;反觀項羽,令韓信為執戟郎,有一範增又不能用,終成為孤家寡人。

4.能忍失敗

劉邦兵敗,積蓄力量、鞏固戰線,力圖東山再起;項羽被圍垓下,本可渡過烏江,以其威名,集江東猛士,再圖中原,但他卻自認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可以說,楚漢之爭的結果,完全決定於項、劉兩人的謀略及性格。劉邦能夠君臨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能忍,能夠聽從良言,領兵出斜穀、入漢中,偏安一偶,保存實力,蓄勢待發。

事實證明,劉邦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得益於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的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以及劉邦本人有誌氣、有個性、有膽量、有胸懷的領導氣質,他最終還是成功地扭轉了戰局,在青史上寫下了光彩濃重的一筆。

【談古論今】

不爭鋒芒,以曲為伸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之人的態度;偏安一隅,隻是蓄勢待發的準備過程,而不是苟且偷生地活著。劉邦做到了,他成功了,這也實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暫且忍耐一時,自然會風光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