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莽,我們就要說說所謂的“禪讓”了。“禪讓”這一製度據說源於上古社會,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故事。及至禹後,啟繼承天子位,從此便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罔替。

然而此後,卻也出現了不少的禪讓故事,諸如王莽代漢、曹丕登基、楊堅興隋、趙匡胤開創大宋都在名義上采用了“禪讓”的形式。這其中,當屬王莽代漢最為典型,此後一切所謂的“禪讓”,可以說都是從王莽處學來的。

或許正因如此,王莽在世人心中一直是一副亂臣賊子的形象,而他所開創的新朝,也未能被列入紀元。這對於王莽而言,未免有些委屈。倘若說他是外戚篡權的賊子,不能被納入正統,那麽隋文帝楊堅又作何解釋?倘若說新朝執政的時間過短,不足以納入紀元,那麽大秦王朝號令華夏的時間不也是和新朝一樣的15年嗎?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後繼的東漢政權將西漢視為正統,在史書中當然要將新朝排除在正式紀元之外。此後,各朝各代的史官都沿用東漢的說法,於是新朝始終沒能成為一個正式朝代。

當然,王莽的為人確實夠陰險、夠狡詐,這方麵他不足稱道。但是,他受“禪讓”為皇帝的這一過程,著實令人叫絕。

【史事風雲】

王莽的父親王曼是太後的異母兄弟,但王曼死得早,未能封侯,相比之下,王莽家就比較寒酸。少年王莽立下大誌,決心有朝一日位極人臣,讓那些飛揚跋扈的兄弟們看一看。

要想爬上高位,必須要弄個誠實的好名聲。於是,王莽發憤讀書,勤學好問,生活節儉,疏遠遊手好閑之徒,結交飽讀詩書的京中名士,對人禮貌,十分恭謹,於是在京城中首先獲得了好名聲。

有了好名聲,並不等於能爬上高位,最關鍵的是那位當大司馬的王鳳。於是王莽就竭力討好王鳳。有一次,王鳳得了病,他精心伺候伯父,一直守在病榻邊,細心照料,事必躬親。小至請醫把脈,大至煎藥倒尿,毫無怨言,煎好藥時還要親口嚐一嚐。王鳳病重時,他衣不解帶,晝夜服侍,臉都顧不得洗,這種誠心令伯父非常感動。王鳳在臨死之時,親口向太後交托要她照顧王莽。王莽得以升為“黃門侍郎”,後又升為“射聲校尉”。

除了王鳳外,王莽對其他幾位叔父,也千方百計地表示出尊敬、誠厚、老實、勤儉的樣子。終於又感動了一位叔父王商。王商細一思量,這整個王家花花公子多,勤儉弟子少,真正能保住王家基業的隻有王莽一個。於是他上書皇上,表示願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半給王莽,讓他也封侯。朝中大臣也紛紛上書,誇獎王莽德才兼備,應該重用,引起皇帝重視。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官職又升到騎都尉,光祿大夫。

王莽雖然做了大官,仍然是一副謙遜謹慎,誠厚忠心的樣子,而且生活也十分節儉,不蓄家財,錢財都用於資助名士,頗有輕財重義的豪爽氣概。

王莽的哥哥王永早死,王永的兒子王光和嫂子由王莽供養。王光在大學讀書,王莽特地帶了酒肉等禮物慰問王光的老師,與王光一同讀書的同學也受到贈送。王莽身居高官,如此禮賢下士,令大學的先生們感激不盡,這些先生們官位低微,一副寒酸相,誰又看得起他們,唯獨王莽慧眼有珠。這樣一做,先生學生爭相宣傳王莽的美德。

朝中繼王鳳任大司馬的王根也是王莽的叔父,王根病重,多次請示卸任,王莽遇到千載難逢的時機。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馬。

王莽因為大司徒孔光是著名的儒者,輔佐過三個皇帝,是皇太後所尊敬的人,全國人都相信他,於是極力尊敬地對待孔光,選用孔光的女婿甄邯擔任奉車都尉加侍中銜。

當時依附順從他的人被提拔,觸犯怨恨他的人被消滅。對哀帝的外戚和他向來不喜歡的在職大臣,王莽都羅織他們的罪名,寫成請示奏章,讓甄邯拿去交給孔光。孔光一向小心謹慎,不敢不送上這些奏章,王莽再報告皇太後,總是批準這些奏章。

王舜和王邑成為他的心腹,甄豐和甄邯掌管糾察彈劾工作,平晏管理機要事務,劉歆主管典章製度,孫建成為他的得力助手。還有甄豐的兒子甄尋、南陽郡人陳崇都由於有才能而得到王莽的寵愛。王莽臉色嚴厲,說話一本正經,想要有所行動,隻須略微示意,同夥就會秉承他的意圖明白地報告上去,而王莽自己卻磕頭哭鼻子,堅決推辭那些事,對上用這種手段迷惑皇太後,對下用這種手段向廣大群眾顯示誠實。

一次,大臣們向太後報告說,王莽應該比照以前的大司馬霍光和蕭相國的成例受封。王莽上報告說:“我和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決策擁立新皇帝,現在希望僅條陳孔光等人的功勞和應得的賞賜,放下我王莽,不要和他們相提並論。”大臣們建議說:“王莽雖然克己讓人,朝廷還是應當表彰,及時給予賞賜,表明重視首功,不要讓百官和人民群眾失望。”皇太後便下詔書把召陵、新息兩縣民戶二萬八千家封給王莽,免除他的後代的差役義務,規定子孫可以原封不動地繼承他的爵位和封邑,褒賞他的功勳。仿照蕭相國的成例,任命王莽擔任太傅,主持四輔的工作,稱號安漢公。把從前蕭相國的官邸作為安漢公的官邸,明確規定在法令上,永遠流傳下去。

當時王莽裝作誠惶誠恐的樣子,不得已才上朝接受策命。王莽接受了太傅的官位和安漢公的稱號,辭謝了增加封地和規定子孫可以原封不動地繼承爵位、封邑這兩項賞賜,說是希望等到老百姓家家都富足了,然後再給予這樣的賞賜。各大臣又力爭,王莽又推辭沒有接受,而建議應當把諸侯王的後代和自從高祖以來的功臣子孫賜封為列侯。

王莽已經贏得了大家的好感,但他最想要的是專權獨斷,隨著地位的鞏固和權勢的增長,王莽的權欲愈益滋長。他從政治鬥爭的得失中認識到,控製皇後是至關重要的,這可以更加鞏固他的權位。他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提出為平帝議婚,打算乘機把自己的女兒配為帝後。為此,王莽展開了各種活動,終於達到了目的。

不久平帝去世。在議立新君時,元帝一係的子孫已經滅絕,宣帝一係有曾孫數十人,他們都已成人,不利於王莽篡位。王莽借口“兄弟不得相為君”,就在宣帝玄孫中挑了一個年僅二歲的劉子嬰來繼位,以便從中行奸。這時,王莽的黨羽迎合王莽的意思,假造了一個刻有“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符命石。王莽的黨羽上奏王政君,王政君堅決反對:“這種誣告天下的事,不可施行。”然而,王政君經不住位居高官的王莽黨羽的蠱惑,糊塗的王政君竟然下令允準王莽“如周公故事”。至此,王莽名義上雖是“攝皇帝”,而其他一切禮儀、製度都與皇帝無異了。

當了攝皇帝,他還想當真皇帝。王莽的黨羽密謀弄假成真時,王莽“謙恭”的假麵具被揭開,“巧偽人”的真麵目暴露無遺。一些過去對王莽認識不清的人和部分漢室子弟開始覺察了王莽的野心,他們舉行了好幾次試圖推翻王莽的起事和政變,但都沒有成功。王莽的黨羽把這些比為周公居攝時的“管蔡之變”,說什麽“不遭此變,不章聖德”。但王莽心中明白,深恐夜長夢多,就在他“居攝”的第三年便匆匆忙忙公開篡位奪權了。當他派堂兄弟王舜去向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準備位登大寶時,王政君才徹底地看清了王莽的真麵目。她痛罵王莽和王舜,把傳國玉璽狠狠地摔在地上。從此,王政君與王莽徹底決裂,退居深宮,仍穿漢家服飾,按漢廷舊製生活,以示堅守名節,不與王莽同流合汙。

公元6年,王莽正式稱帝,國號為“新”。至此,王莽徹底暴露了“大奸似忠”的真實麵目。

【人物探究】

我國古代善於偽裝、伏藏者大有其人,但能偽裝、伏藏到王莽這種境界的實為罕有。我們不妨來看看王莽代漢的三步曲。

1.寄人籬下,討好權貴。王莽雖為皇室外戚,但因其父早亡,是故他這一家過得並不如意。這種情況下,要想飛黃騰達,首先就要給自己博個好名聲。於是,他極力將自己裝飾成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讓自己那些有權有勢的叔伯都知道王家還有自己這樣一個有出息的好兒郎,同時又在叔伯麵前極盡“孝道”,博得他們的好感。這就為他走上仕途找到了一塊很有分量的敲門磚。

2.大權在握,博取名譽。王莽並沒有像一些俗人一樣,一朝大權在握,便張狂得不得了,事實上,這樣的人多沒有好結果。他在手中有了權柄以後,依然擺出一副寬仁厚道、兢兢業業、公正賢良的表象,一方麵是為了麻痹皇族,使其放鬆警惕,另一方麵則是為了籠絡人心,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勢力,為自己日後“接受禪讓”打下基礎。

3.時機成熟,取而代之。漢平帝駕崩以後,王莽可以說已經基本掌控了西漢政權,此時,已沒有什麽可以阻擋他登上權力的巔峰,這種情況下,他已不需要偽裝,也沒有必要再猶豫。於是,他撕下忠良賢德的麵具,牢牢抓住擺在眼前的機遇,由臣一躍成為了君,新朝從此登上了曆史舞台,並主宰天下達15年之久。

值得深思的是,所謂權力越大,欲望也就越大。當王莽的權力達到頂峰之時,他也就忘記了本該謹守的禮儀道德,此次此刻,除了朝堂上那個金燦燦的龍椅,王莽眼中可以已經沒有任何東西。當他的權利欲望膨脹到極點時,他便撕開了所有的遮羞布,一步一步向龍椅走去,也一步一步走近了死亡。

【談古論今】

王莽的伏藏之術,尚值得我們借鑒。一個人,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曲己事人,謙遜順從,低調行事,小心謹慎,不露鋒芒,這都是必須具備的素質。但是,倘若是將這些良好品德建立在不可告人的目的之上,那麽則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