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 拒絕的同時,維持彼此的關係

拒絕的要點:以誠相待

夫妻二人每次因為瑣事產生矛盾時,我就會對結婚感到後悔。結婚前,老公對我緊追不舍,我最後就和他結婚了。當然,他一直對我很好,所以我也覺得“不會遇到更好的人”了,而且我當時年紀不小了。我心裏總有一個想法:“因為我和你結婚了,所以你必須對我好。”但是,生活中難免出現一些小問題,我每次都會大發脾氣。

“你當時沒有拒絕,勉強結了婚,或許老公也因此喪失了可能遇到更愛自己的人的機會,你覺得呢?”我在課堂上聽到這個提問的時候很不開心,但是越想越覺得說得對。如果我當時拒絕嫁給她,我們會擁有更多時間好好思考,這期間老公也可能會遇見更愛他的人。我也一樣。“我不想傷害他”,我在他求婚時的這種想法反而是一種傷害,剝奪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機會。得知這一點後,我覺得很抱歉,覺得他理所當然對我好的想法也減少了。這是我的選擇,所以我也應該負責起來。誰做得更好,誰更差,誰更配得上誰,不要計較這些,而是現在作為夫妻能夠彼此理解,這種共同的努力更重要。

拒絕是送給對方的珍貴禮物。但是,這個拒絕禮物不是通過讓人疼痛的投擲送過去的,而是小心地走過去遞給對方的。拒絕,並不是拒絕對方這個人,或者是要斷絕關係,而是以誠相待的過程。我們提出某種請求時,如果對方心裏想要拒絕,卻不表現出來,隻是友好地表示會做到,那麽即使他們答應下來,我們也不會開心。所以,我經常會在對話訓練中向所有學員提問:“如果我們拜托他人,對方被迫接受了,那麽我們是會感激、開心,還是想要收回這個請求呢?”

大多數學員會回答說,假如對方不具備義務性的“共同責任”,就想要收回請求。上述案例也是一樣。陷入愛情的男女,表白時會被拒絕,也會拒絕對方。被拒絕的一方顯然會很痛苦,不過對方明明不愛自己,卻又不能拒絕,隻是被迫在一起,沒有人會願意或者喜歡這種關係。平複暫時的傷痛,就有機會遇見更合適的人。拒絕,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對話要素。

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下,把“不”字說出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善於拒絕的人,經常會被認為是一個“善良的人”。但是,不懂拒絕,隻是說出“好”的“善良的人”,總是難以滿足自己真實的內心欲求。自己有別的該做的事或想做的事,卻對他人說“好”,隻會讓自己越來越不幸福。最後,他們通常也會對自己做過的事情感到後悔,或者後知後覺地埋怨對方提出了過分的請求。

無法拒絕他人時,通常有以下原因:

1.擔心自己受到傷害

2.擔心對方受到傷害

3.想當一個好人

4.為了避免矛盾

5.可以不必負責

6.不懂如何拒絕

要做到妥善拒絕,必須先正確理解拒絕的含義。拒絕不是無視對方,而是表達此刻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價值或是事務。這個過程或許並不容易,但是,為了合理滿足自己的欲求,我們必須鼓起勇氣,理由如下:

1.如果不懂拒絕,就無法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2.為了照顧對方而被迫接受請求,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對方當作一個負擔,或者心存埋怨。

3.很難期待長期與對方維持健康、真誠的關係。

綜上所述,被迫說“好”並不是對請求提出者的禮儀,因為這種回答也剝奪了對方“以輕鬆的心情”接受幫助的機會。誰會真心希望他人被迫接受自己的請求呢?

拒絕不是單方麵排斥對方

指責與懲罰隻能製造強迫,合作與理解才能創造共贏

我曾經和大學好友湊了點錢一起去旅行。那一年,五個人利用工作閑暇湊錢準備經費、選擇目的地、確定日期。但是,一位朋友有了新的交往對象,旅行日期與對方的生日重疊,她就不想遵守約定去旅行了。我給這位朋友發短信說:“準備了一年,大家做出這個決定很不容易,還是一起去吧。”朋友再次表示拒絕:“可那是男朋友的生日啊,我做不到。這次你們先去玩,下次我再一起去吧。”

那一瞬間,我強烈地感覺不能讓這種事發生。“戀愛再怎麽甜蜜,也不能把我們的友情看得那麽微不足道啊!你是多麽無視我們,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啊?”我產生了這種想法,以指責的語氣給她發了信息,最後還加了一句話:“你覺得好朋友之間的約定不值一提,那就且看你戀愛談得怎麽樣吧。”現在想來,這種說法太不成熟了,不過當時卻無法忍受而說了出來。朋友雖然說了對不起,表示很想一起旅行,但是我已經感到不舒服了。或許那並不是一件大事,顯然也有其他的辦法,但最後我把一切都搞砸了。

隻有朋友關係會如此嗎?家人之間呢?我們以為自己很寬容,然而真正麵臨對方拒絕我們的請求時,卻又變得十分刻薄,甚至急著尋找對方必須答應的理由,強迫對方接受。就算恐嚇、羞辱對方,令其心存愧疚,也要達成所願,這就是我們對待拒絕的習慣性態度。我也一樣,家人不願接受我的請求時,我的內心就又難受又埋怨,即使內心深處可以理解對方拒絕的原因,但那一刻卻很難愉快地接受這個結果。

如果把拒絕比作人人避之不及的怪物,則更有必要了解它的真實麵目。我們不是因為拒絕本身,而是對待拒絕的思維,讓自己喪失了尋找最佳辦法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有必要正確理解拒絕,學習尋找妥當方法的態度。

常務把我負責了三個月的工作轉交給了隔壁組的組長。接手別人做了一半的工作,那位組長非常生氣,又不能對常務發怒,所以把氣發泄到了我頭上。“這是我安排的嗎?如果你覺得做不到,就去和常務說吧。”我的這種說法讓他更生氣了。昨天,他給我打電話:“樸組長,你挖的坑為什麽要我來填?我的工作本來就已經夠多了!”

後來,我根據在對話訓練中所學的知識,推測了那位同事的欲求,認為他可能是需要“幫助”。我想幫助他,所以把自己以前準備的材料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他。同事看到大量的文件資料,簡直更氣了。第二天下午,他在電話裏對我大喊大叫:“為什麽給我發了一堆沒用的資料?你要讓我什麽時候看完啊!”我也開始生氣了。這又不是我的指示,他隻是把對常務的怒火轉移到我身上罷了。為了找到解決辦法,我決定停止“指責”,采取“合作共贏”的態度,共同尋找合作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我當時依然忍無可忍,對他大吼:“你不需要嗎?那你到底想要什麽?”組員們全部像看一個瘋子般盯著我。

聽完他的講述,我問他:“如果當時沒有按照所學過的知識推測對方的欲求來對話,你覺得自己會怎麽說呢?”他回答道:“如果不那樣去思考,我顯然會說出很過分的話。按照平時的習慣,我會說‘你這個瘋子,別再說挖坑這種話了!如果自己能力不足,你和常務說去!別再給我打電話!’比起這些話,當時的回答好多了。所以,我不後悔。”

對方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時,我們會習慣性地指責、懲罰對方。但是,也有必要考慮一下後果。

至此,我們練習了聆聽,但還沒有具體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問題不是對話的目的,對話的目的是加深對彼此的理解,即溝通。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則是隨之而來的。同事掛了電話,或許會思考自己的欲求是什麽。但是,如果掛電話前挨了罵,就會不斷埋怨說出那種話的對方。

哪種方式更有利於解決問題呢?是指責與懲罰,還是以欲求為基礎的合作共贏?

溝通式對話練習

擺脫習慣性指責與懲罰的方式,練習合作與共贏的對話。

例:孩子沒打招呼就從我的錢包裏拿了錢,還不承認。

指責與懲罰的方式:“你要當小偷嗎?這是壞人的做法!你想挨揍,還是老實交代?”

合作共贏的方式:“誠實很重要。隻有你說實話,爸爸媽媽才能幫助你。你說說看。”

(1)讀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幾天沒寫作業,你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請關注您的孩子的作業。”

以指責與懲罰的方式解決:

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

(2)如果你是老師,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拿出化妝品開始化妝,要麽就在玩手機。

以指責與懲罰的方式解決:

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

(3)每次在過道裏遇見新員工,他都會直接走過去,不和你打招呼。假如你們在某個沒有他人在場的安靜空間裏相遇,你作為前輩,想對他說一句話。

以指責與懲罰的方式解決:

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

(4)由於公司人手不足,同事們分擔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一個組員抱怨分擔的工作:“為什麽不多招人,總是給大家安排做不完的工作?”

以指責與懲罰的方式解決:

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

傾聽對方的拒絕:“原來對方有重視的事情”

1.區別行為與存在

對方拒絕的是我的請求“行為”,而不是我這個“人”

那天我真的很難過。我平時喜歡說一些消極的話,不開心了,自己在家睡一覺可能也不錯,但偶爾真的很想找人傾訴。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我給男朋友發了信息。“我今天真的很難受,一會兒有時間的話,一起喝一杯吧。”

幾個小時之後,他才回複我:“我今天有同學會。”

看到這個回複,我立刻產生了兩種想法:

“對啊,他說過今天有同學會。”

“就算如此,不應該先擔心一下我嗎?”

我若無其事地回複:“知道了。”

“怎麽了,你不開心嗎?”

“沒事。”

其實,我確實不開心了。雖然並不是不可理解,但是看到那條回複之後,我心情真的很差,希望他過來陪我。過了一會兒,他又發消息過來:“六點鍾在你公司樓下見吧。我和朋友們說了,九點再過去。”

我那時已經非常傷心,所以給他回複說:“算了,別管我了,我要回家休息。”

現在想來,和男朋友一起喝酒,聊兩個多小時再回家也不晚,對我來說算是最好的安排。可我當時很傷心,就算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也依然心煩意亂。結果已經如我所願,我卻還是任由糟糕的心情發酵。男朋友隻是想遵守之前的約定而已,我卻在那個瞬間覺得男朋友不重視我,是在拒絕我這個人。

傾聽拒絕的難點在於,盡管對方拒絕的顯然是我們的請求行為(下班後與女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我們卻把拒絕行為與我們這個人(對我的重視程度)聯係在一起。練習傾聽拒絕的重點是,不要把對方的拒絕與我們本人相關聯,而應與請求“行為”相關聯。

在人際關係中,害怕被拒絕,帶著這種不安的期待,對他人的拒絕過度敏感,在心理學裏稱為“拒絕敏感”。如果對拒絕過於敏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把拒絕看成一種威脅。“拒絕”可能引發消沉、漠不關心、嫉妒、怨恨等,甚至發展為抑鬱、不安、憤怒。

練習1

分享在日常瑣事中經曆的“拒絕敏感”。

“拒絕”並不是一個令人心情愉悅的詞語。然而,當雙方可以自由地拒絕時,才具有真正彼此信賴的關係,實現開放的溝通。平時善於拒絕的人,某一天對我們愉快地說出“好”時,我們就知道那是真正的“好”;如果一個人不擅長拒絕,總是回答“好”,則很難分辨他所說的“好”是真心的還是被迫的。

如上所述,如果我們正確區分了“行為”與“人”,接受對方的拒絕,就可以維護雙方的意願,尋找其他可行方案。拒絕“我”和拒絕一個“方式”,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可以把對方的拒絕理解為拒絕當時那種“方式”,正確理解了對方對請求的拒絕,我們就會想出更具有創意性的解決方案。

練習2

分享被對方拒絕之後尋找到的更好方案。

2.關注對方的核心欲求

我以前總是對大兒子發脾氣。平時讓他做點什麽事,他總是說做不到。他每次都會和我頂嘴,反問我“為什麽”,所以總是挨打,這點和小兒子完全不一樣。孩子長大之後,我們的母子關係自然疏遠了,大兒子也似乎對我心存芥蒂。

幾天前,我讓大兒子出去遛狗。他朝我說:“媽媽自己很煩遛狗吧?你自己厭煩的事情總是指使別人去做,別人也會很煩。”如果是平時,我可能會罵他:“你這小子,遛個狗怎麽了?要不就趕緊把狗送給別人去!”但因為接受過對話訓練,我在那一刻不知不覺轉變了說話的方式。“哦,你也很煩是吧,原來你和我一樣。你想休息嗎?”

說完之後,我自己也很詫異。兒子可能第一次聽到我說這種話,目不轉睛地看著我說:“媽媽您怎麽了?”雖然很不好意思,我還是趁機說了下去:“沒什麽,你不是說你很煩嗎?其實媽媽也很煩,因為想休息,但又要遛狗。所以,你應該也想休息,對吧?”

兒子聽到我的話,回到房間,穿上衣服出來了。我問他去哪裏,他回答說:“去遛狗。我不是那麽想休息,隻不過媽媽每天指使我,我心情很差,所以才那麽說。遛完狗以後,我還要去見朋友。”兒子剛開始拒絕了我的請求,如果我繼續威逼利誘,他可能不會這樣對我敞開心扉。我並不想控製兒子,但隻是做到了關注兒子的欲求,他就心甘情願地去遛狗了。

我向兒子提出請求時,兒子拒絕的理由不是需要休息,而是每次都被指使,所以心情很糟糕。他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

那天我哭了。兒子這麽乖,我以前卻對他說出那些話……我深刻反省了自己,感覺很對不起兒子。

聽到對方的拒絕,可能會產生未被接納的不快與恐懼。但是,拒絕的過程中存在著理解彼此欲求的機會。心裏不願意,說出口的卻是“我可以”,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自欺欺人。

以前,我們為了避免矛盾,維持良好的關係和形象,總是麵帶微笑,口是心非,並沒有向對方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麵。孩子拒絕父母的要求,是心智健康的體現。組員拒絕組長的無理要求,也有可能是為了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這是因為,在集體當中,敢於拒絕是心理安全感的證據。想要平靜地提出這種拒絕,需要彼此間的信任。信任源於強者努力傾聽弱者的意見。如果強者可以正確理解弱者的拒絕,弱者就會產生心理安全感,在內心平靜的狀態下提高創意性與自由度。這種自由的溝通會塑造出更好的問題解決能力,是組織、家庭或者其他團體成長與發展的基礎。

明智地接受對方的拒絕,同時不傷害自己,需要牢記以下三點:

1)受到拒絕,表示對方現在有更重要的欲求。如果可以把對方的拒絕理解為欲求的一種表達,那麽就能在保護我們自身的同時,又能與對方維持高質量的關係。

2)對方並不是拒絕“我”這個人,而是拒絕我為了滿足自身欲求而向對方求助的“方式”。隻有拒絕者心裏隱藏的核心欲求得到理解,才會反過來理解請求者想要得到滿足的欲求。

3)尊重並理解對方的欲求,可以構建彼此溝通的機會。對方的欲求得到理解之後,接受我們的請求、選擇對我們有幫助的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練習3

思考一下自己在所屬公司、家庭、組織中產生過的心理安全感,並進行分享。

理解拒絕者的核心欲求

“原來你有更重要的事情。”

“不能接受我的請求是有原因的。”

1 請求中體現了我的核心欲求

·核心欲求:具體、積極、可實現、疑問型

例:“我希望全家人在一起親密交談。我們為此每周舉行一到兩個小時的家庭會議,大家覺得怎麽樣?”

2 理解對方的核心欲求

·在心裏理解對方言行背後隱藏的核心欲求

例:“一到兩個小時?家庭會議開這麽長時間,我太忙了,參加不了。”

核心欲求:“原來他重視效率,想自由支配時間。”(自由,選擇,效率)

3 承認並表達出對方的核心欲求

·表達出對方的核心欲求,並予以理解

例:“你想自由選擇嗎?有什麽更高效的辦法嗎?”

溝通式對話練習

下麵進行傾聽拒絕的練習。認識對“行為”的拒絕,傾聽對方的核心欲求。

※ 參照欲求表(第107頁)

例:父親退休三年後開始沉迷於炒股。聽母親提起這件事後,我對父親說:“您現在有多少私房錢啊,還拿去炒股?別讓家人擔心了,收手吧!”父親立刻大發雷霆:“你小子,我和你要錢了嗎?你少管我做什麽!管好你自己!”

1)父親拒絕了什麽行為?

不要繼續炒股。

2)父親的欲求是什麽?

自己依然有能力賺錢。-有能力、自信

保護照顧家人。-保護、生產力、認可

3)寫下對話,並與搭檔分享

“父親,您依然想照顧家人,為家裏提供經濟支持嗎?”

參考以上案例,思考以下情況應該如何解決。寫下來,並與搭檔分享。

(1)由於公司人手不足,同事們分擔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一個組員抱怨分擔的工作:“為什麽不多招人,總是給大家安排做不完的工作?我不做了。”

1)這位組員拒絕了什麽行為?

2)這位組員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你的回答,並與搭檔分享。

(2)老師打電話給你,告訴你初三的女兒最近不寫作業。你督促女兒,女兒卻回答說:“媽媽上學時就總是按時寫作業嗎?我先出去和朋友玩,回來再寫。先寫再玩和先玩再寫,有什麽區別嗎?”

1)女兒拒絕了什麽行為?

2)女兒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你的回答,並與搭檔分享。

(3)你現在已經是高中生了,希望父母多給點零花錢。父母卻說:“你花錢大手大腳的,零花錢不能多給。”

1)父母拒絕了什麽行為?

2)父母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你的回答,並與搭檔分享。

(4)每次在過道裏遇見新員工,他都不和你打招呼。你提醒他之後,他卻回答說:“不打招呼也沒什麽吧,誰規定新人必須先打招呼呢?”

1)新員工拒絕了什麽行為?

2)新員工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你的回答,並與搭檔分享。

表達拒絕:“我有重要的事情。”

1.無條件理解請求者的核心欲求

我是職場媽媽,所以母親和保姆在輪流幫我照顧孩子。我的丈夫早晨六點上班,我是輪班製,有時下午三點出門,有時淩晨五點。所以,母親早晨六點會到我家,在我們出門上班之後,帶孩子去上幼兒園,還會幫忙打掃衛生。

下午兩點左右接孩子放學回家後,母親會和保姆見一麵,之後母親離開,保姆來帶孩子。到了那個時間,母親就開始給我發信息,大多是挑保姆的毛病:妝化得太濃,不關心孩子等,讓我另找人。其實,總是換人看孩子並不好,孩子也喜歡那個保姆,她和孩子其實玩得很好。

但是,母親還是不斷給我發信息。我在上班,收到信息會很心煩,每次都不知道該怎麽回答。我很想對母親說:“別再給我發信息了,這事您少操點心吧。”可我又不能那樣做……

我在對話課程中學習了拒絕,以及無條件理解對方的核心欲求的內容,於是開始關注起母親的欲求。她為什麽會這樣做呢?

突然間,我想到母親現在的核心欲求會不會是“希望我認可她做得很好”呢?我好像這才明白了母親的心思,接著我就給她發信息,表達了我的想法。

“媽媽,真的非常感謝您。我知道您每天淩晨來看孩子很辛苦。我隻要起床準備上班就可以了,您卻要淩晨就來幫忙幹活兒。媽媽不像保姆那樣有時間打扮自己,但對外孫的照顧卻一天不落,我現在才明白這種犧牲。我非常感謝您,所以給您發了這條信息。媽媽,謝謝您。”

剛開始,信息隻顯示已讀,過了三個小時之後,依然沒有回複。是我自作多情了嗎?總之,這是我真心想說的話,所以等等看吧。又過了三個小時,媽媽終於回複了。

“你們更辛苦。我盡力幫忙看孩子,因為這是我的外孫,所以是理所當然的事。你能夠理解這一點,真的謝謝你。”

此後,母親對保姆的不滿消失得一幹二淨。天哪!理解了母親的行為原來是源於這種欲求,我變得輕鬆多了。“拒絕的第一步是完全理解對方的核心欲求”,這真是個了不起的發現。以前,我要拒絕時總是開口就說“對不起,我做不到”。

我們在前麵已經學習過,拒絕為什麽如此重要,真正的意義是什麽,也學習了傾聽拒絕的方法。現在,我們再來一起了解如何更加柔和而準確地拒絕。

拒絕,表達了既不接受對方的行為,又想與對方維持關係的意向。不接受對方想要的行為,同時又想維持舒適的關係,這種願望可能有些矛盾。但在彼此能夠深度溝通的情況下,這並不是一個奇怪的說法。

前麵的案例中,母親想換一個保姆。這是母親希望的方法,即“行為”。講述者拒絕這個請求時,沒有直接說“不”,而是首先尋找,並充分認可了母親行為中想要被滿足的核心欲求。

前文出現了“認可”這個詞語。各位覺得“認可”重要嗎?應該是很重要的吧。我也不例外。我寫這本書的重要欲求之一,就是希望可以被更多讀者閱讀和認可。

練習1

與搭檔分享自己希望得到誰的認可,為什麽?交換角色,傾聽搭檔的想法。

現在,各位更加理解上述案例中母親的認可欲求了吧?拒絕者如果隻說一句“不”,請求者就會感到傷心,想在心裏壘起一堵牆。

一旦形成這種心理防禦機製,彼此的關係就很容易變得疏遠。女兒沒有說出“別再發信息了”這種話,隻是充分理解了母親的欲求,母親便不再提換保姆的事情。雖然並非所有的情況都會如此,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隻要充分理解請求者的欲求並與其共情,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對方的請求隻是滿足欲求的方法之一。請求者通常未能事先認知自身欲求(比如認可),隻會提出某種特定的要求(換保姆)或者指責他人(沒有做保姆的資格)。拒絕對方的請求時,如果幫助請求者充分理解自己的核心欲求,對方就會敞開心扉接受我們的拒絕,並願意傾聽其他意見。

溝通式對話練習

例:六年戀愛後,我們準備結婚。婚禮一輩子隻有一次,所以我想在高級酒店舉辦,盡量邀請更多的親朋好友,女朋友卻說:“那有什麽意義嗎?結婚的是我們,展示給別人看有那麽重要嗎?我覺得比起向別人展示,更應該辦一場有意義的婚禮。”於是,我問她應該怎麽做。她說:“我想在自然風光中舉行一場戶外婚禮。”可能是考慮到客人們會十分不便,也可能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我每次聽她這樣說都覺得很累。

·敘述者想拒絕什麽行為?

舉行戶外婚禮。

·女朋友的欲求是什麽?

舉辦一場真正的婚禮。意義、分享。

·寫下想對女朋友說的話,並與搭檔分享。

“你的意思是說,你喜歡自然風景,想和大家分享婚禮的意義,是嗎?”

參考上述案例,寫下你對以下情景的反應,並與搭檔分享。

(1)由於人員減少,現在每個人負責的工作增多。本應該增加組員,卻沒人提出這個建議。組長說:“B組以前做的工作現在由我們負責,我們每個人負擔一點吧,明白了嗎?”你並不討厭組長,但是不能忍受這種負擔,心裏非常想拒絕這份工作安排。

1)你想拒絕什麽行為?

2)組長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想對組長說的話,並與搭檔分享。

(2)你現在可以獨自做事,父母卻總是不相信你。隻是有幾次沒做作業,父母卻像出了什麽大事一樣一直對你念叨:“你今天寫作業了嗎?寫完作業再玩!如果老師再打電話告狀,看我怎麽收拾你!”你真的不想聽到這句話,想告訴父母“別管”,但又不知道該怎麽拒絕。

1)你想拒絕什麽行為?

2)父母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想對父母說的話,並與搭檔分享。

(3)我們小時候都會辦一張公交月卡,但現在的孩子都用信用卡坐車。不久前,兒子說自己比朋友的零花錢少,讓我多給一點。就算他來懇求我,我都要好好想想,可他居然那麽沒禮貌,我就根本不想給他。絕對不能隨便給孩子增加零花錢,不然他會覺得賺錢很容易。但這句話該對他說嗎?

1)家長想拒絕什麽行為?

2)兒子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家長想對兒子說的話,並與搭檔分享。

(4)有一位前輩,明明先看到別人也不會打招呼。難道他不是應該先打招呼的人嗎?一定要年輕人先打招呼,這是法律規定的嗎?不久前,一位前輩在洗手間裏對我說:“在集體生活中,後輩應該先打招呼。你現在是新員工,看到前輩應該跑過來問好,明白了嗎?”我聽完以後更不想和那個前輩打招呼了。

1)敘述者想拒絕什麽行為?

2)前輩的欲求是什麽?

3)寫下想對前輩說的話,並與搭檔分享。

2.幫助對方認識自身欲求

再婚之後,我們夫妻二人一直和兒子共同生活。不久前,我們搬到了其他地方。兒子正在讀高三,不能轉學,所以他在我再婚前生活過的娘家和外婆一起住,而我們因為工作關係,在四十公裏之外的地方生活。兒子早晨去學校,然後去補習班,晚上十點才能回家。我沒有什麽特別需要為兒子做的事情。但是,哪怕隻能在一起待半個小時,兒子也要讓我每個星期都回到自己與外婆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老公對我說:“周末我總是和你一起回去,但是你平時去得太頻繁了。最近就連本來應該陪我的日子,隻要我晚上有約出門,你就要回去。我希望你不要這樣做。”

我覺得反正老公會晚回家,回去陪一下身為高考生的兒子是媽媽理所應當做的事情。聽完老公的抱怨,我問他:“你是希望我遵守陪你的約定,對嗎?”老公回答說:“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

緊接著,為了讓他理解我的欲求,我回答說:“我想在孩子高考前盡量照顧他,也想遵守和你的約定,該怎麽辦呢?我也想聽聽你的想法。”老公沉默了一會兒,回答說:“老婆,我想了一下,你的話沒錯。孩子高考前,如果我加班太晚或者晚飯有約,你就去兒子那裏吧。我本來也該一起去的,卻隻能讓你自己去,真是對不起。我理解你了。”

我感謝他以後,對他說:“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裏,我會盡量配合你的安排的。”

比起直接說出“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欲求,才是更重要的拒絕技巧。這是我們建立良好關係的主觀努力,同時也是“尋找彼此欲求”的過程。因此,比起直接拒絕,告訴對方“我現在認為_______很重要”,會是一種更加柔和而明確的表達,因為我們沒有直接拒絕對方,而是表明我們因自身欲求無法接受對方的請求。

拒絕隻是不同意對方要求的事項而已,並不是無視對方或者拒絕對方這個人,反而是向對方傳達真心、表達真情實感的過程。

練習2

(1)回想自己想要拒絕的日常瑣事,並寫下自己麵對這種情況時一般會怎麽做。

(2)嚐試拒絕。不要直接說“不”,而是表達自己的欲求。先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然後與搭檔分享。

例:在公共場合,有人要求關空調(我很熱,想開空調)。

平常行為:關空調,脫掉外套或者扇扇子。

拒絕練習:“不。”→“您冷嗎?我出汗了,所以想涼快一點。我們交換座位怎麽樣?”

拒絕對方的請求,意味著發現自己內心此刻更重要的欲求。健康的拒絕擁有一種力量,它既能守護自己的欲求,同時也關注並照顧了對方的欲求。我們拒絕了對方,卻通過理解彼此的欲求,維持了關係。

表達拒絕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在心裏確認以下事項:

1)對方的核心欲求是什麽,我理解對方欲求的迫切了嗎?

2)我的核心欲求是什麽?我有勇氣說出來嗎?

3)我在拒絕的同時,想到滿足對方欲求的方法了嗎?

4)我想過和對方談一談自己的建議嗎?

確認了這些事項,就不會無條件地拒絕,而是會提出更好的方案。

提出方案的對話方法

“有一個辦法對我們都有好處。”

1 理解對方的意圖

·安靜地傾聽對方的請求。

·尋找對方話語中隱藏的核心欲求,表達出來,並無條件接受。

2 幫助對方理解我的意圖

·不要評價或者指責對方,而是探索自己的核心欲求。

·告訴對方,我也同樣有核心欲求。?

3 改變方法:說“不”

·想想其他的辦法:從時間與空間上拓展。

·拒絕請求,理解欲求。

4 提出對雙方都有益的方案

·按照所學到的對話知識,提出自己的方案。

·具體、積極、可實現,“對雙方有益”。

溝通式對話練習

練習提建議

思考想要拒絕的案例,和搭檔分享。

(1)理解對方的意圖

例:“你現在好像很重視__________(欲求),我理解得對嗎?”

“我充分理解你的欲求。”→無條件理解。

“我理解你的欲求,但是……”→有條件,則不是真的理解。

(2)幫助對方理解我的意圖

例:“我和你一樣,我也有重視的事情(欲求)。”

“你和我都有自己重視的事情。”

“但是我也有自己重視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求,這是共同點。

不要說“但是,我……”,而是“我也……”。

(3)轉換方法:說“不”

例:“我很難答應你的請求。不過,我們一起尋找可以滿足彼此的其他方法吧。”

(4)提出對彼此有益的方案

例:“為了雙方考慮,這個方法怎麽樣?你有考慮的方案嗎?”

在維護自身欲求的同時,我們盡管想幫助對方,有時卻也不知道該怎麽做。“我想幫助你,不過需要一個可以同時滿足我的欲求的方法。所以,請你也協助我。”我們想向對方明確表達這種想法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對話。

向對方傳達自己沒有更佳方案時的對話方法

“為了能讓我幫助你,請你也幫助我。”

1 理解對方的意圖

·沉默地傾聽對方的請求。

·尋找並陳述對方話語中隱藏的欲求,然後接受。

2 幫助對方理解我的欲求

·不要評價或者指責對方,而是探索自身的欲求。

·告訴對方,我也一樣有我的欲求。

3 向對方征求方案:找到“方法”

·請對方提出對彼此有益的方案。

·接受欲求,探索需求。

·幫助對方一起尋找可以同時解決我的需求的方法。

溝通式對話練習

練習表達想要提供幫助但不知如何去做

回想一段想要拒絕卻沒有更佳方案的經曆。

(1)理解對方的意圖

例:“你現在似乎重視_________(欲求),我理解得對嗎?”

“我充分理解你的需求。”

(2)幫助對方理解我的意圖

例:“我也和你一樣,我也有自己重視的欲求。”

“原來我們都有自己重視的事情。”

(3)請對方提出解決方案:找到方法(How)

例:“我想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幫助你,但不知道怎麽做。”

“你有什麽辦法可以照顧到雙方嗎?我可以配合你。”

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教授在《給予和收獲》(Give and Take)一書中提到過利用對方滿足自身欲求的人。如果我們總是在對話中保持沉默,可能會遭遇那種隻關注並滿足自身欲求,絲毫不尊重對方的立場與欲求的對話方式。以這種方式說話的人主要以“你要這樣做”“你怎麽敢不做”“趁我還客氣的時候趕緊做”“不做你就完了”這種語言恐嚇、羞辱對方,令對方感到愧疚等。如果有人這樣不斷地對我們提出某種請求,不妨思考一下,這個人真的是我們人生之中必不可少的人嗎?如果不是,那就要堅決拒絕。

拒絕心理操縱者的方法

“那件事我幫不上忙。希望你可以好好解決。”

1 堅決說“不”

·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答應對方的要求並不是迫於對方施壓。

·如果對方說個不停,打斷他的話。

·詢問對方應該怎麽做(不要讓方案涉及自己)。

2 表達我的重要欲求

·不要評價或者指責對方,隻表達我的核心欲求。

溝通式對話練習

練習拒絕心理操縱者

回想總是利用你的人,以及對方提過的要求。

(1)堅決說“不”

例:“那件事我幫不上忙,希望你可以好好解決。”

(2)正確表達自己的重要欲求

例:“現在對我來說,__________(欲求)很重要,所以我不能答應你。如果你解決了,可以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