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接觸非洲文化的初期,很少有人意識到,許多非洲社會的文化是多麽豐富而複雜。在大多數美國黑人的祖籍地區,有一連串強大而持久的王國;除了使用文字這個標準之外,從所有方麵來說,這些王國都夠得上文明的稱號。在藝術和手工藝方麵,這些社會並不比中世紀的歐洲人遜色。在政治組織的徹底性上,在使用社會製度確保政治結構穩定性的技巧上,它們都大大超過了16世紀之前的歐洲。在他們的故土之上,非洲黑人表現出建國安邦的天才,任何民族都未能與之匹敵,也許隻有秘魯的印加人除外。這一論斷並不誇張。
每一種文明都從許多源頭吸收了若幹文明成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文明亦無例外。從古代開始,它們與埃及文明和地中海之濱的文明就有接觸。至遲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開始,據信埃及就與尼羅河上遊的黑人部落進行貿易,發生戰端。在埃及第18王朝時代(公元前1580—前1320年),努比亞被埃及人征服占領,埃及人派總督治理努比亞。努比亞人被埃及文明震撼,他們熱情地接受了埃及文明。
埃及、近東、希臘和羅馬的影響通過東蘇丹地區到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機會,是非常多的。撒哈拉的氣候比現在宜人,有一段時間,定居於尼羅河穀的含米特人[12]曾經將其占據的地區擴展至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區。一切跡象表明,高加索人種的含米特人,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滲透到南方尼格羅人種的部落中了。柏柏爾人[13]是撒哈拉地區含米特人的後裔,他們繼續維持往南滲透的過程。柏柏爾人皈依伊斯蘭教之後,他們往南的滲透就帶上了聖戰的色彩,得到了認可。結果隻能是加速這個早已確立的伊斯蘭教模式。到9世紀時,柏柏爾人混入了少量的阿拉伯血統,他們開始在西蘇丹地區建立一連串的王國。其中最重要者有鬆海[14]和加納,兩個王國都位於尼日耳河流域。公元14世紀時,梅爾王(Melle)治下的曼丁戈王國[15]征服了西蘇丹的整個地區。
柏柏爾人和尼格羅人在通婚混血上沒有限製。甚至上述蘇丹王統治下的各個朝代期間,也是以尼格羅人占支配地位。然而,這些王國的柏柏爾人和尼格羅人在文化上的自我感覺是伊斯蘭文化。他們的政治組織遵循十足的伊斯蘭路線。人們普遍認為,再往南的異教徒黑人國家,是從蘇丹地區的異教徒國家衍生而來的。然而這些異教徒國家的結構與伊斯蘭國家的結構非常懸殊,看來隻能用一種刺激擴散說來解釋它們的差別。在政治組織的繁複程度上,在利用現存製度去加強王權上,這些異教徒大大超過了穆斯林。
兩個最大的異教徒王國是烏幹達和達荷美。烏幹達位於這條帶狀王國的東端,它受到的伊斯蘭影響微乎其微。達荷美靠近這個帶狀地區的西端,它建國的年代要晚得多。它位於首先受到現代歐洲人滲透的地區。雖然無法說,這樣的接觸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土著的製度,然而毋庸置疑,它改變了土著經濟,使之把重點從普通的農業生產轉向了攫取利益的戰爭。由於篇幅有限,我在此僅就烏幹達王國(巴幹達人的文明)做一些描寫。
烏幹達王國(Kingdom of Uganda)位於維多利亞湖西北。有一片相當寬廣的濱湖區,湖岸外有島嶼拱衛,所以湖濱地區的交通十分便利。巴幹達人既沒有發明風帆,也沒有開發出勝過獨木舟的工藝,可是他們高水平的技術反映在精美的獨木舟中。獨木舟用於對相鄰部落的討伐。船隊的指揮地位顯赫。比較單調乏味的生活是捕魚,捕魚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魚製成魚幹,通過貿易運送到全國各地。
根據土著的傳說,巴幹達王國(Kingdom of Baganda)最初是由從事製奶業的含米特人組建的。大約五百年前,他們侵入此地,建立了王朝,至今依然統治著烏幹達。與歐洲人接觸前,他們在體質上和文化上都已被土著同化。由於經常相互通婚,王族和平民都成為相同的尼格羅類型。各階級的主要經濟都依靠農業。他們也飼養少量的牛,但牛基本上已成為奢侈品。最常見的家畜是山羊;有幸占有牛的平民,常常把自己的牛並入酋長的牛群一起放牧。牛倌是一個世襲的階層,稱之為希瑪,其社會地位不高。
巴幹達人培植許多作物,但是主要的食物來源是香蕉和芭蕉。香蕉和芭蕉很少生吃。他們喜歡蒸熟後搗成香蕉泥,香蕉泥是本地食譜中最重要的食品,與東方的大米相似。其他食物也吃,卻是偶爾可取的替代品,僅作為佐餐食品變換口味、增加花樣而已。不妨指出,牛奶和山羊都很少用作肉食。除了各種食用作物之外,還栽種了一種無花果樹,這種樹提供樹皮布,土著人最初的衣服就是用樹皮布做的。
巴幹達人的農業對他們的生產、居住和社會組織模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香蕉栽種之後,會繼續不斷地出苗發枝,連續結果達25年至30年之久,這就使人的定居相當持久。況且,香蕉產量很大,可以養活相當稠密的人口,不過,種香蕉的活計完全由婦女承擔。據說,一位婦女照管的香蕉足以養活四位男子。結果使社會具有綽綽有餘的時間和精力,因而有可能開發出相應的精美製成品和繁複的儀式。
巴幹達王國有一個不同凡響的特色,毋庸置疑,它有助於中央集權政府的運轉。這個特色就是非同尋常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道路常常有12英尺寬,路麵是硬質的,每過沼地時都築成高高的堤道。各地酋長的義務之一,是維持其領地通向京畿的道路,各地的貴族必須維修從自己的領地通向酋長領地的道路。道路係統使快速調動軍隊成為可能,使製成品的廣泛交換成為可能。市場眾多,專業工匠和當地農民把產品帶到市場上交換。徒步可達的市場上,趕集的日子有所不同,巡回流動的商人在一個市場散市的時候,可以收拾貨物,趕往另一個市場。每個市場都有一個官員管理,他負責維持秩序,懲處不公平的交易。政府要征收10%的銷售稅。
巴幹達人的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證實了巴幹達王國的起源。隻有三個世襲的階級:奴隸、平民和王族成員。因為實行多偶製,但正如其他的威望象征一樣,國王的妃嬪比臣民的妻妾多,所以王族人丁興旺。然而,作為預防措施,每當一位新王登基時,按慣例都要殺死他的大多數兄弟;他的姐妹中凡是結婚生子者也是要被格殺勿論的。結果,每一代的王族成員都要經過很大程度的重組。
王族成員被禁止擔任行政職務。在他們之下是許多行政官吏。表麵上看,這群官吏與歐洲的封建貴族有相似之處。然而,全體官吏都由國王本人任命,並直接對國王效忠。因為一旦國王駕崩,任命自然隨即終止,而且任何自由人都有任職資格,所以這些行政官吏從未形成一個獨特的世襲階級。
雖然也有巴幹達籍的奴隸,但大多數奴隸是戰俘及其後代。巴幹達血統的奴隸是債務人的子女,他們用勞動償還債務的利息。一般地說,奴隸受到良好的待遇。女奴成為主人的小妾,一旦給主人生下孩子,她們就獲得了自由。對男性奴隸而言,主要的損害是可能被用於人祭犧牲儀式,巴幹達儀式中的人祭是很多的。
平民最初分為36個按父係續譜的族外婚氏族。但是,與歐洲人接觸之初,其中的6個氏族由於混血幾乎失去了巴幹達氏族身份。每一個氏族都有其酋長,由氏族長者組成的議事會挑選。每個氏族都有兩種圖騰,圖騰通常是動物,氏族的名字用其中比較重要的那種圖騰動物命名。對自己的圖騰動物,他們禁止本氏族的人獵殺或利用,但不反對其他氏族的人獵殺和利用。一個氏族又分為若幹小的家族。家族的主要特征是家族成員的墓地。墓地經過三代人之後,連同其周圍的種植園,就成了該家族不可轉讓的財產,連王族也不能奪占。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族長,有自己的祠堂,祀奉家族的老祖宗或家族的神祇。
氏族和家族的組成,肯定比巴幹達王國的組成久遠。含米特入侵者自上而下將國家的行政框架強加於巴幹達人。他們小心翼翼地把國家的行政框架和氏族家族的組織嚴格區別開來。一般地說,酋長和族長都不能參與國家的政務,官員被派往家鄉去管理自己的同族同宗的現象,也極為罕見。與此同時,由於把許多帶有榮譽的頭銜委派給各個氏族,對氏族的忠誠就與臣民對中央政府的忠誠拴在一起了。僅舉幾例予以說明,王族看陵人的職位由猴子氏族的人世襲,禦林軍從老鼠圖騰的氏族中招募,用肩頭馱著國王出巡的侍仆從野牛氏族中招募,王室的羊倌來自蘑菇氏族,王室的鼓手來自河馬氏族,一位選自水獺氏族的妃子負責照料國王的起居。每一個氏族都選送妃嬪。有的時候,還要從各氏族征用童男童女,讓他們到王宮裏去當侍從,或者到高級官吏的家庭裏去當仆人。
國家的整個構架以國王為中心,國王的職能既是政治的,也是宗教性質的。僅次於國王的兩位官吏是首相和保存國王臍帶的官吏。首相負責王國的行政事務,後者負責照管國家的神廟。二者的職務相當於國王職能的兩個側麵。全國分為10區,每區由一位大官“巴薩薩”(相當於歐洲的伯爵)治理。“巴薩薩”在所轄區域裏的主要職責是行使司法權,維持秩序,督察公共工程。一旦戰爭爆發,他還必須提供一支部隊。他負責修葺王室的一些庭園。每年十個月中有一個月,他要為王室提供生活物資。每區的“巴薩薩”還有一些專門的職責。卡亞東多的“巴薩薩”在國王隱居的時候,負責代行國王的職能——王宮就建在他所轄區的土地上。由於國王職務是神聖的,所以國王隱居的時候相當多。布素古地區的“巴薩薩”地位顯赫,因為他負責照料國王的子女——國王的子女必須住在這裏,因為這位“巴薩薩”在遴選新的國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布西羅地區的“巴薩薩”看管王室陵園,他的職位是唯一固定於一個氏族的職位。其餘各區“巴薩薩”的任期在國王駕崩時自然終止,不過,某些“巴薩薩”可能重新獲得新王的任命。無論如何,新王繼位後要重新任命“巴薩薩”,繼任的“巴薩薩”通常從同一氏族中遴選。每一位“巴薩薩”在京城都有自己的官邸,在本區有另一座官邸,他在區內的官邸中主持政務。每一座官邸都設一位管家,“巴薩薩”不在時由管家代行職權。
“巴薩薩”之下有六級較小的官吏統治各個小區。這些小區的貴族官吏由國王任命,任命時國王聽取大區“伯爵”的建議,但是這些小官隻對國王負責。和大區的伯爵一樣,他們也在京城建有官邸,他們要在京城度過許多時間。所有的貴族合在一起組成王國的龐大議事會,這個議事會幾乎總是不停地開會。
除了在宮廷裏供職以外,所有官吏的主要職責之一是執法。除了舊王駕崩和新王登基之間這一段無法無天的時間之外,泄私憤圖報複是絕對禁止的。有一套繁複的法典,根據曆代國王的敕令不時地對這套法典進行修訂。法官由當地貴族擔任,允許通過法庭逐級上訴,直至向國王上訴為止。打官司的時候,原告和被告都付一筆金額相等的保證金,敗訴者的保證金將被沒收。這一機製有利於阻遏不必要的官司。證據不足以判案時就訴諸試罪法。獲取供詞常用肉刑拷問。懷疑對象等待開庭審判時常戴足枷。然而,由於監房不足,所以輕罪的懲處常常是損毀肢體,從割耳削鼻到處以宮刑或剁去手足。處以極刑的犯人常用作人祭。
征稅是不定期的。每當王室的金庫耗盡之時就進行征稅。但是征稅的方法卻是有條不紊的。每個大區都任命了六名稅務官,分別由國王、王姑、太後、首相、執掌偶像崇拜的官吏和該區的伯爵委任。稅吏登門拜訪每一位貴族,根據他屬下的村寨數來確定征稅的數額。稅的形式是實物。從確定征稅數額到征收實物之間有兩月的間隔,以便於農民湊集所需的實物。稅金一半歸國王,其餘的一半由太後、王姑和兩位大臣分享。各區的伯爵從本區所征的稅金中分到一份。農民被征召去當兵,被征用去修建公共工程。有一條奇怪的規定,被征用去做苦工的農民要付給工頭一筆錢,然後才開始幹活,雖然他的勞動是沒有報償的。
王族與平民和行政官員的區別非常鮮明。中心人物是國王、太後和王姑。他們三人,尤其是國王,都具有神聖的威望,這使人想起古埃及的情況。國王被一整套繁複的儀式包圍起來,任何人朝覲國王都必須五體投地。國王受婚姻羈絆,他有成群的妃嬪。妃嬪是作為贈禮或賄賂奉獻給他的,或者是從他的父親的後宮裏繼承下來的,抑或純粹是他看中的女子。在眾多的妃嬪中,先王給他選中的嬪妃地位最顯要。所有的妃嬪都住在王宮裏,都要受到嚴格的監護,以確保她們所生的子女都帶有王室的血統。所有的子女都保留母親的氏族圖騰,以確認他們與母親的氏族是同一血統。此外,他們全都尊敬獅子和豹子這兩種圖騰。
一旦斷奶,每一位王子都送交他母親那個大區的伯爵;由伯爵給王子指定一位監護人,分給他一小塊領地。最年長的王子不能繼位,他與伯爵共同監護自己的兄弟。最年長的公主同樣有責任監護自己的妹妹。父王駕崩之後,王子們難免在短期內遭到慘死。一旦被選定之後,太子就與太後一道,把所有可能覬覦王位的王子召集起來,王子們被送到指定的地點去囚禁起來,在嚴密的看守下饑渴而死。公主們很受尊敬。她們不能結婚,亦不能生子,但是不要求她們嚴守貞操。有些公主成為祭師,有些公主靠小小的領地過活,她們過著**的生活。
國王一旦駕崩,兩位大的朝臣、監護王子的伯爵和最年長的王子急忙開會磋商。確定了王位繼承人之後,立即宣布國王死訊。宣布國王駕崩的方式是熄滅王宮前的聖火,扼死看管聖火的官員、敲響專門的報喪鼓;報喪鼓隻能在國王駕崩時使用,鼓聲將噩耗傳遍全國。鼓聲一響,全國立即陷入無政府狀態。伯爵男爵互相征伐。強者搶掠弱小的鄰居。所有的王子都被召到議事會,聽候伯爵監護人宣布繼承王位的王子是誰。繼後,首相挑戰失望的王子及支持者,比武決鬥。新王的母親成為太後,新王的一位同胞姐妹或同父異母姐妹被選為王姑。有些最重要的官吏也在這時委任。國王要經過一個非常繁複的儀式使自己的登基合法,儀式的名稱叫“品嚐全國佳肴”。但是,登基禮推遲到六個月之後舉行。在此期間,他為先王服喪。
王陵官伯爵把國王的遺體接往他管轄的大區,將遺體做成木乃伊。木乃伊做完之後被送往一間房子,房子被用作陵墓。臣民獻上樹皮布。樹皮布被堆放起來。直至塞到屋頂為止。接著就把門封上。四位國王的貼身侍從,四位嬪妃,數以百計的奴隸和俘虜被亂棒打死;他們的屍體橫七豎八地丟在陵墓的周圍。六個月之後,房門打開,木乃伊的頭顱被摘下來清洗幹淨。一個人用國王的顱骨喝啤酒和牛奶。此後,他就成為先王鬼魂向人民說話的媒介。先王的顱骨隨後被放回陵墓。但是,他的顎骨和臍帶被送往宮廷中的一所聖殿之中。每一位國王的宮室都永遠保存,以茲紀念。先王的大臣、宮廷官吏、眾多的嬪妃繼續祀奉他的亡靈。每死一位官吏,都要委任一位新官接替他的職位。在位的國王要拜謁亡父的陵墓一次。拜謁完畢,他發出信號,數以百計的出巡隨從就被抓起來作為犧牲,祭獻給先王的鬼魂。
哀悼先王的時期一結束就舉行新王的加冕典禮。國王和王姑宣誓就職、被授予王袍。從大路上抓來的兩個人被蒙上眼睛送到國王的麵前。其中一人被國王用箭射中,不幸的中箭人被一支奇襲隊帶到邊境,被打得遍體鱗傷,任其慘死。另一位被帶往祭壇。八個人作為犧牲一個接一個被殺死,他們的內髒被掛到這個人的脖頸上。此後,他被授予專門頭銜,負責侍奉國王的嬪妃。最後,各區的伯爵共同為新王、太後和王姑修建宮室。太後和王姑都有各自的宮廷、大臣和宮廷官,這些官吏與國王的官吏在頭銜和職能上都有相似之處。
巴幹達人的超自然力信仰帶上了強烈的巫術色彩。和非洲各地一樣,這裏也有巫醫。巫醫的活動包括製造偶像、施行法術和醫治疾病。巫醫和祭師有明顯的區別。祭師專門祀奉與自己相關的神祇。但是二者的職能有交疊之處,因此,本來是巫醫重要活動的占卜,祭師也參與進行。巫醫占卜時看瑪瑙貝擲下時的紋路,看雞腸的紋理,或者用其他客觀的技法。祭師所得的神諭則藏於神廟之內。
巴幹達宗教以亡靈崇拜為中心。據信,一般人的靈魂幾年之內在本氏族的兒童身上投胎。兒童用亡靈的名字命名之後,氏族對這個亡靈的崇拜隨即停止。從人去世到亡靈投胎這段時間之內,要給鬼魂獻祭。一般地說,鬼魂對親屬是以禮相待的,若稍有不恭,鬼魂就要立即報複,懲處不恭的行為。鬼魂的怨氣常常被認為是後人生病的根源。
巴幹達最大的神祇實際上也是鬼魂,因為據信所有的神祇全都是曾經在世上生活過的人。每個氏族都把自己太祖宗的亡靈作為主神來崇拜。同時,這位祖先又以酋長的化身出現,酋長任職時改為這位祖先的名字。作為一位鬼魂,他享有廟宇、祭師和神靈應有的一切其他設施。如此複雜的信仰造成了邏輯上的不一致,卻沒有使巴幹達人感到困擾,正如古埃及人不會為此而感到困惑一樣。所有已故的國王都被認為是全民的神祇,在位的國王常常向他們請教。所有黑人王國的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都有許多共同的特色。它們基本的製度,似乎都代表著頗為相同的主題,是同樣主題的各種各樣的發展。在所有的王國中,農民組成大同小異的擴展了的血親群;血親群的酋長既調節群體成員的糾紛,又擔任祖先崇拜中的祭司。這種血親組織與官僚組織有嚴格的分野,國家的運轉建立在官僚組織的基礎之上。即使官僚組織中的職位是世襲製,血親組織的首領也不能染指其間。所有黑人王國都是高度專製主義的王國,國王有生殺予奪之權。此外,他還代表著最高上訴法庭,他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執法公正。國王的仁慈固然使人感恩戴德,然而如果他從來不獨斷專行,他就可能被當作是軟弱的國王。國王的禦體任何時候都神聖不可侵犯,據信,他的健康情況會影響國家的安寧。與此相聯的是有正式的條文規定,病弱和衰老的國王要被殺死。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國,王族的祖先都是民族崇拜的對象,都是王國的守護神。王族的機構設置得非常繁複,耗去了國家歲入的很大一部分。其配備包括禁衛軍、組織繁複的宮廷官吏和數以百計的嬪妃。雖然嬪妃的生活並非嚴格的隱居,但是常常防範著她們與人私通。所有的黑人王國都沒有立法機構,也沒有代表民意的任何政府機構。雖然國王有一個議事會,但是議事會成員由國王指定,他們的職責全部是谘詢性質的。和血親部落酋長一樣,國王的血親通常也不能在政府機構中任職。王室的女子都享有高度的**自由,卻被禁止結婚生子,若生孩子,其孩子無權繼承王位。
我們預料,非洲文化的複興可能在下個世紀發生。在這個複興過程中,對上述長期紮根的傳統,看來是被忽視的。把民主政治的現實和外在形式強加於非洲文明之上的任何企圖,尤其是非常不恰當的。
[1] 布須曼—霍屯督(Bushman-Hottentot),既可算作一個民族集團,亦有學者將其分開算作兩個民族集團,今居西南非洲。為南非和東非最古老的居民。2500年前分布甚廣,遍布南非和東非。近代受西方殖民主義者壓迫,瀕於滅絕。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
[2] 喜克索人(Hyksos),又譯“海克索斯人”。自亞洲進入埃及的古代遊牧民族。族源不明,一說為腓尼基人的一支,一說為閃米特人與胡裏特人的混合後裔。公元前18世紀侵入埃及。據傳有6代國王為喜克索人,他們統治埃及長達一百多年。公元前1580年被埃及人逐出。
[3] 阿特拉斯山脈(Atlas),非洲西北部山脈,位於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間。
[4] 蓋拉人(Galla),又譯加拉人,自稱“奧羅莫人”,非洲十大民族之一,多半住埃塞俄比亞,信基督教。
[5] 此處的蘇丹不指現代的蘇丹國,而是一個地理區域,泛指撒哈拉沙漠以南赤道以北的整個地區。
[6] 班圖部落(Bantu),分布在非洲南部,尼格羅人種班圖類型。
[7] 祖魯人(Zulu),亦稱“阿馬祖魯人”,非洲南部民族之一。1816—1828年,恰卡任酋長期間,實行政治和軍事改革,形成部落聯盟。與布爾人和英國殖民者進行長期鬥爭,現屬南非。
[8] 1英寸等於2.54厘米。
[9] 試罪法(trial by ordeal)亦譯神明裁判。假借“神”的力量證明訴訟當事人有罪無罪。作法是對雙方進行各種考驗,如水、火、決鬥等。水的考驗即是將雙方捆綁拋入河中,淹死者有罪,反之無罪。再如決鬥考驗,裁判時令雙方決鬥,死者有罪,反之無罪。
[10] 穆拉比特(marabout),阿拉伯語,指居住在兼有宗教和軍事雙重功能的堡壘式寺院中的伊斯蘭教社團成員。
[11] 共濟會(Freemasonry),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團體,旨在互相扶助,由中世紀行會衍變而來,隨英帝國的擴張而傳至世界各地;強調道德、慈善、遵守當地法律,帶有許多宗教色彩。
[12] 含米特人(Hamites),又譯含族,北非、非洲之角及東非部分地區操含語的民族的總稱。北支主要指柏柏爾人,東支包括古埃及人等。
[13] 柏柏爾人(Berders),北非民族集團之一,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區類型。操柏柏爾語,屬閃含語係柏柏爾語族。
[14] 鬆海國(Songhai),7世紀建國,首都加奧;15世紀至16世紀達鼎盛,為西非強大貿易帝國;曾對西非曆史產生過重大影響,11世紀接受伊斯蘭教,16世紀摩洛哥人入侵後衰落。
[15] 曼丁戈國(Mandingo),曼丁哥人在西非建立的國家,在西非曆史上起過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