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說:“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保康西南,有條不深的粉青河,淺淺的流水閃耀著串串明珠。人稱“水龍”的馬橋電站,就坐落在河北岸。

緊挨電站,有一脈五百餘米、酷似一道屏風的山崗。登上這座山崗,你才能看到,這崗頂原來是一片開闊的田地。傳說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曾在這崗頂上設立過壽陽城闕。有道是:“三棵珍珠傘,三口倒流堰,對河三坪壽陽縣,堂上打板子,河裏大聽見。”這則民謠形象地描述了當年這裏的地理風貌。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傳說中的壽陽城闕,瓦斷垣坍,早已不複存在了。但眼前另一番綺麗風光,仍然使你流連忘返。

朝西眺望,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渠,隨著護渠公路,在一色水杉的護送下,依村傍嵎,逶迤東來;明麗的陽光一照,渠水如同一條銀龍在翻滾,在跳躍。這就是綿延十八華裏的馬橋電站引水大渠。渠內層的梯形坡麵,全為石塊鋪就、水泥勾縫。沿渠擁有渡槽、泄水閘、隧洞、涵洞、人行橋、公路橋等大小建築物六十六處。

“銀龍”的首端——壩址雷公灘,是保康縣與神農架林區交界之地。在此上遊夾岸,皆是兩山緊逼,但在這裏,兩山卻舒展開臂膀,慈祥地環抱著躺在它們懷中的平靜的小湖。晴日,壩裏的水,就像碧綠的明鏡,倒映著天光、山色、樹影和霧帶;豐水期,壩上的溢流,宛若迎風懸掛的一匹白練,發出巨大的“嘩嘩”聲;那傾瀉的激流所騰起的水霧,與遊移在河穀裏的嵐靄匯合一處,使你不禁聯想到生活的壯麗。

當你轉過身來,從崗上俯視電站廠區,你會頓覺心曠神怡。站內樹葉如蓋,鮮花似海;池水**波,假山疊嶽;果園菜園著綠染翠,樓房廠房錯落有致;更有泉亭小橋點綴,還有鐵塔高聳入雲,輸電銀線淩空飛舞。這些景致中要數古色古香的泉亭最為誘人。泉亭黃瓦紅柱,彩色水泥凳桌。翹角上是“鯉魚跳龍門”“雙龍抱柱”一類的民間藝術裝飾,飛簷下是根據傳說故事,描繪的韓湘子身佩寶劍,氣宇軒昂的肖像,並題有極妙的對聯:“湘子已仙去,千古河山留塵跡;清泉水長流,涓滴玉液爽身心。”橫聯書:“湘子泉亭”。現今,電站職工洗漱用的正是“玉液爽身心”的亭下泉水。

在看過這些景致之後,你一定會不由自主地讚歎:“這真是一座公園式電站呀!”

馬橋電站裝機五千五百千瓦,1977年9月破土興建,1979年10月完工。作為保康縣第一座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在保康建設史上,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僅有五萬元資金和十八噸炸藥的情況下,由縣委書記劉代啟親任指揮長,帶領八名縣委、四十名區局級幹部,調集全縣兩萬壯勞力,風餐露宿,夜以繼日,憑借傳統辦法,靠著一鎬一鍬一鑽和千軍萬馬的車輪戰術,僅用兩年零一個月時間,便建成了這座美麗的電站。它的落成,使保康小水電的供電量上升為過去的三倍半,一躍為襄樊市第一位。1982年榮獲“文明電站”稱號。

介紹到這裏,你也許會感慨,過去的粉青河隻有流水的旋律、蛙鼓的鳴奏,而今卻多了發電機的歡唱;昔日白白流逝的粉青河水,今朝卻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保康山高水高。水,作為保康搞活經濟的“三龍”(以農業多種經營為主的“木龍”,以磷化工為主的“石龍”,以小水電為主的“水龍”)之一,已被山區人民重視並利用起來了。這正如劉禹錫所說:“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啊!

(稿於1983年5月,原載《襄樊日報》1983年6月24日第3版,收入襄樊市小學語文鄉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