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20世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小說、戲劇、人物傳記等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小說以史詩般的規模展現了社會生活的曆史畫卷,開創了長河小說的新體裁。
一、生平與創作
羅曼·羅蘭出生於法國中部的小城克拉姆西,父親是公證人,性格熱情奔放,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酷愛音樂,性格憂鬱。羅蘭從小深受母親影響,喜愛音樂和文學。1886年,羅蘭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先學文學,後攻曆史。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尤其崇拜托爾斯泰。他曾帶著對人生和藝術的諸多問題,把一封長信寄給托爾斯泰尋求答案。不久,羅蘭欣喜地收到這位文壇泰鬥長達30多頁的回信。托爾斯泰的思想和藝術觀對羅蘭一生的創作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讀大學期間,羅蘭就立下誓言:“不創作,毋寧死。”1889年,羅蘭從高師畢業,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又成為羅馬考古學院的研究生。在羅馬他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熏陶,文學修養迅速提升,並結識了德國70歲高齡的理想主義思想家梅森堡女士,而梅森堡的理想主義也成了羅蘭思想體係中的主要內容。歸國後羅蘭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
羅曼·羅蘭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世紀末,早期主要創作戲劇。1894年,轟動整個法國的“德雷福斯”事件引起公眾關注,許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作家紛紛發表意見,參與論戰,羅蘭也憤而拿起筆來,寫出為德雷福斯辯護的劇本《群狼》(1898),引起強烈反響。接著,他創作了一係列取材於法國曆史和革命的劇本,包括“革命戲劇”、“信仰悲劇”、“反戰戲劇”三大類。“革命戲劇”主要有《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都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歌頌人民群眾為自由平等而戰的英雄主義精神。“信仰悲劇”包括《聖路易》(1897)、《艾爾特》(1898)、《理性的勝利》(1899)3部,塑造了一組不平凡的理想人物,他們不屈不撓地追求理想,是作家理想的人道主義英雄。“反戰戲劇”的作品是《時機定將到來》(1903),劇本譴責帝國主義野蠻的侵略戰爭,對飽受戰爭災難的人民表示深切同情。
20世紀初,羅曼·羅蘭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始寫作名人傳記,主要作品有《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作者有感於社會黑暗、世風日下,把變革社會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通過名人傳記歌頌藝術家們與庸俗的社會和腐朽的文藝進行鬥爭的堅強毅力,宣揚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貝多芬傳》的序言中,作者大聲疾呼:“讓我們把窗子打開!讓我們把自由的空氣放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貝多芬傳》展現了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在貧困、疾病和失戀的坎坷命運下,不屈不撓地與命運和苦難抗爭的巨大精神魅力。《米開朗琪羅傳》描寫了意大利偉大藝術家米開朗琪羅充滿傳奇和坎坷的人生經曆。《托爾斯泰傳》高度評價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一生對愛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曆程,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追求全人類的自由進步平等的偉大情懷,洋溢著作者對英雄的崇高人格和偉大靈魂的讚美之情。
1912年,羅曼·羅蘭完成了他的10卷本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獲得全歐聲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走出書齋,投身於反戰活動之中,參加了日內瓦“戰俘通訊處”的工作。羅蘭站在人道主義立場發表一係列反戰文章,揭露戰爭的罪惡性質。後來他把這些文章匯編成文集《超脫於混戰之上》,呼籲西歐各民族團結起來製止這場罪惡的戰爭。1915年,他以“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把獎金全部贈給法國救濟難民的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
1921年,羅曼·羅蘭開始創作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母與子》 (又譯《欣悅的靈魂》1922—1933),這是羅蘭後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全書共4卷:《安乃德與西爾薇》(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者》(1933)。前三卷的主人公是安乃德,她是法國一個著名建築師的女兒,父親死後她繼承了大筆遺產,當她發現未婚夫並不能真正理解她的獨特個性時,毅然決然解除了婚約,盡管此時她已經懷孕。次年安乃德生下兒子瑪克,遭到社會的非難和歧視,又因委托人投資失敗而喪失了全部財產,逆境中安乃德以當家庭教師和代人抄寫來維持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她積極反戰,呼籲和平。第4卷的主人公是瑪克,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鬥爭和反戰運動,最後在意大利被暗殺。母親安乃德忍受著巨大的悲痛參加了反法西斯鬥爭,繼續兒子未竟的事業直到去世。小說描寫了安乃德不平凡的人生經曆,展現了法國兩代進步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和革命意識形成的心路曆程,反映了他們為追求光明與探索真理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小說在藝術上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多層次、多角度地揭示了人物複雜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曼·羅蘭的思想一度出現危機。一方麵他同情工人運動,支持十月革命;另一方麵他又讚賞非暴力主義、不抵抗哲學。但是無情的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結束了他的彷徨狀態。1931年,羅蘭發表《向過去告別》,公開同自己的錯誤思想決裂,旗幟鮮明地“站在蘇聯一邊”。從此,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和保衛和平的鬥爭,當選為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1935年羅蘭應邀訪問蘇聯,受到蘇聯人民的熱烈歡迎,加深了他對社會主義的了解,並同高爾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雖已重病臥床,但仍以巨大的創作熱情完成了回憶錄《內心旅程》《環遊世界》《貝吉傳》及長篇音樂理論著作《偉大的貝多芬》。1944年8月法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羅曼·羅蘭欣慰地看到了巴黎的解放。同年11月,他抱病參加了蘇聯駐法國大使館紀念十月革命的慶典,12月30日病逝於巴黎。
羅曼·羅蘭一生跨越兩個世紀,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風雲變幻,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這一切促使他始終堅守人道主義立場,為實現人類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世界各民族的和諧進行著不懈追求和頑強抗爭,為弘揚人類進步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歐羅巴的良心”。
羅曼·羅蘭一生創作劇本20多個、小說5部、傳記文學10多種,為世界文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在藝術上,他繼承了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注重表現內心世界的傳統,善於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和精神探索。他的小說往往通過一兩個人的一生經曆去反映一個時代的變遷,將一個時代的廣闊生活展示在一部小說中,開長河小說之先河。
二、《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傑作。小說共分4冊10卷,第一冊《少年》、第二冊《反抗》、第三冊《悲歌》、第四冊《複旦》,是一部史詩性的宏偉巨著,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
小說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為背景,以貝多芬為原型,描寫了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坎坷艱辛、執著追求探索、不懈反叛抗爭的一生。克利斯朵夫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一個小城的音樂世家,從小就表現出超凡的音樂天賦。他6歲舉辦個人音樂會,11歲當上宮廷樂隊的第二提琴手,13歲成為第一提琴手,15歲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不得不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卑微的社會地位以及艱辛的生活使他飽嚐人間辛酸,也鑄就了他強烈的平民意識和反抗精神。他鄙視豪門,反抗貴族,抨擊市儈,盡情嘲笑和批判德國藝術界的虛偽和鄙俗,因此遭到圍攻,陷入空前孤立境地。後因搭救一個被欺辱的農家少女,他打死了肆虐的大兵,匆匆逃往法國。然而被譽為藝術天堂的巴黎庸俗腐化、頹廢墮落,克利斯朵夫對法國的藝術界、文學界乃至整個法國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抨擊,所以再次遭到圍攻,身陷絕境。後來,他結識了頗有才華的法國青年詩人奧裏維,兩人結下深厚友誼。奧裏維在一次遊行中與警察衝突受傷致死,憤怒中的克利斯朵夫在打死一名警察後逃往瑞士。在瑞士他隱遁山間,卻意外地與他的學生葛拉齊亞相遇,度過了生命中短暫的幸福時光。不久,葛拉齊亞病逝,他再一次品嚐了人生的巨大痛苦。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譽滿歐洲,但他追求與反抗的**逐漸消退,最終與現實妥協。他在彌留之際寫下“我曾經奮鬥、痛苦、流浪、創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鬥而再生!”
《約翰·克利斯朵夫》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首先,小說通過主人公追求—反抗—幻滅的心路曆程,概括了20世紀初西方整整一代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麵貌,謳歌了他們為追求真理和光明不懈鬥爭的英雄主義精神。約翰·克利斯朵夫出身卑微,性格倔強,從小就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他勇敢反擊上流社會的侮辱,猛烈抨擊德國文化界的腐朽墮落,到巴黎後,目睹巴黎文藝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虛偽與腐朽,為了維護藝術的純潔和人格尊嚴,他毅然對法國藝術界進行了激烈的譴責批判。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始終是孤獨的,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意識使他無法真正與人民結合,並從中找到精神力量,他痛苦、彷徨,最終向現實妥協。約翰·克利斯朵夫反抗、失敗、動搖、幻滅的生活曆程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它深刻概括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麵貌,廣泛反映了這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和矛盾。
其次,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生活際遇反映了從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和歐洲社會的廣闊現實,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虛偽、統治階級的腐朽以及道德文化的墮落,具有強烈的批判性。作者把巴黎文藝界的高級社交場所絕妙地諷刺為“廣場上的集市”,他們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實際上是為金錢而藝術,金錢主宰一切,整個文藝界腐化墮落,到處“彌漫著精神賣**的風氣”。小說通過對巴黎文藝界的真實描寫,反映了帝國主義時代文化和精神頹廢沉淪的顯著特征。
再次,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探索曆程,表達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渴望人類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善良願望,大力宣揚了博愛的人道主義理想。20世紀初,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民族矛盾加劇,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羅蘭站在人道主義立場,強烈反對戰爭,渴望民族和睦團結。作品中德國音樂家克利斯朵夫和法國詩人奧裏維的生死友情、克利斯朵夫和意大利女子葛拉齊亞的真摯愛情,正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團結和睦的象征。“紛紛四散的烏雲中顯出一條長虹。天色更明淨,好像被淚水洗過了似的,堆著微笑。這是山峰上恬靜的黃昏。”這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追求的人類和諧與美的極致,也是羅曼·羅蘭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具有崇高理想和偉大靈魂的貝多芬式的英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富有反抗精神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藝術典型,小說通過他為追求純真藝術與偉大理想而奮鬥、抗爭的一生,展示了世紀之交一代進步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苦悶和彷徨、追求和奮鬥的心路曆程。不懈反叛抗爭、執著追求探索是克利斯朵夫最典型的特征。
約翰·克利斯朵夫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卑微的出身造就了他的倔強、自尊、叛逆。他敢於反抗故意侮辱他的貴族少爺小姐,勇敢地批評德國音樂界的庸俗和虛偽。大公爵訓斥他:“你什麽權力也沒有,唯一的權力是不開口。”他毫不示弱地說:“我不是您的奴隸,我愛說什麽就說什麽,愛寫什麽就寫什麽。”這種大膽的反抗精神不僅使舉座皆驚,而且震動了整個小城。在巴黎,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性格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猛烈抨擊巴黎文藝界的庸俗、腐化和墮落,大膽反抗法國上流社會,在遊行隊伍中勇敢地同警察搏鬥。無所顧忌的反叛常常使他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但他無所畏懼,正是這種敢於反抗強暴、蔑視權貴、與醜惡社會勢不兩立的個性使他成為那個時代偉大的英雄。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一生執著追求真善美、不斷探索真理的英雄。他體魄強健、熱情奔放、真誠善良、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身上蘊藏著一股奔騰不息的生命力。他執著地追求真善美,追求純真的藝術和健全的文明,憧憬人類團結友愛的崇高理想。麵對強大的惡勢力的圍攻,他毫不退縮,執著探索,頑強抗爭,最終成就了自己偉大的事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音樂家。克利斯朵夫一生辛勤努力的奮鬥目標是創作音樂,為人類服務,用美麗的歌給苦難中的人們以支持和力量,他是一個具有崇高理想的偉大藝術家。
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矛盾而複雜,他是一個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為思想武器的個人反抗的英雄。他的個人反抗,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想為改善人類命運而貢獻自己力量的願望,同他所懷抱的個人主義之間的衝突釀成了他的悲劇。克利斯朵夫一方麵具有小資產階級的反抗意識,另一方麵也有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從人道主義出發,以博愛為思想武器,反對政治革命,反對暴力,同情人民群眾卻又不信任他們,熱愛生活而又脫離現實。克利斯朵夫幻想用自由、平等、博愛、人道主義思想來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是注定要失敗的,他的個人反抗的悲劇具有曆史的必然性。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音樂和小說相結合使這部作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具有濃鬱的音樂色彩,因而被稱為“音樂小說”。它的音樂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在結構上小說具有交響樂一般氣勢恢宏的結構。整部作品以音樂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為線索,把人物的生活經曆分為少年、反抗、悲歌、複旦四個階段,猶如交響樂的四個樂章,即序曲、發展、**和結尾,氣勢浩**,就像奔騰的長河。第一樂章“描寫他的感官感情的覺醒”,第二樂章描寫他的“熱情和憎恨”,第三樂章“詠歎友誼和純潔的愛情的悲歌”,第四樂章“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小說最後“趨於清明高遠之境,透出另一個世界的黎明的曙光”。這種結構方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為音樂家的主人公的心靈發展曆程。
其次,在內容上小說描寫了一個音樂家的生命曆程,音樂與他的生命息息相關,音樂滲透在人物的性格之中,滲透在整部作品之中,音樂是它無處不在的靈魂。小說以克利斯朵夫的經曆為線索,描寫了其對音樂的追求、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創作過程中的痛苦和歡樂,無處不回響著音樂的旋律,音樂與小說融匯成了和諧完美的藝術境界。克利斯朵夫從小就對音樂特別敏感,有一種特有的音樂感。在他的心中,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全部化為音樂”,“這種無所不在的音樂,在克利斯朵夫的心中都有回響”。作者往往將人物的心理描寫和自然景物的描寫相交織,人物用音樂家特有的感覺去體驗自然景物,因此,小說中不僅人物的心理描寫富有音樂感,就連自然景物的描繪都帶有“音樂性”。
再次,小說的“音樂性”還體現在作品具有濃鬱的抒情格調,貫穿著對音樂的無限讚美之情,音樂化的描寫洋溢在字裏行間。羅蘭既是一個優秀的作家,又是一位有名的鋼琴家、音樂藝術史家、音樂評論家,作者憑借對歐洲音樂的深厚素養,在小說中插入了許多對音樂作品和音樂家的評點,使讀者領略到了博大精深的歐洲古典音樂,也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抒情格調和音樂色彩。此外,小說大量運用了音樂術語,如和聲、合奏、音階、節奏、旋律等,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夢幻般的音樂世界。
思考題
1.試述羅曼·羅蘭的人道主義思想特點。
2.如何認識約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的典型意義?
3.為什麽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音樂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