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歐美眾多具有鮮明反傳統特征的文學思潮或流派的總稱,包括後期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文學流派。這些打著“先鋒”旗號的文學流派,在否定傳統的文學審美價值觀點與經驗的基礎上,對文學的表現內容與形式都做了大膽的革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文學的麵貌與格局。時代精神與社會文化狀況始終是製約與影響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興盛於20世紀上半葉的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社會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和現代工業社會時期的產物,是20世紀西方社會時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西方文學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進入一個複雜動**的時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由於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社會的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社會的飛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增長給西方人創造了富足豐厚的物質生活,極大地改變了現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麵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又對人的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從19世紀末期開始,歐美社會已逐漸呈現出都市化、工業化、機械化的大趨勢,古典的和諧的田園生活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構築的大都市以及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現代生活;由於新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生產過程日益複雜化,社會分工更加細致,社會越來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機器,每一個人都淪為這台巨大機器上的小齒輪,人的自由精神受到極大壓抑。文藝複興時期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曾經使人找到了自信與征服世界的勇氣,但是科學技術帶來的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巨變,加上由之帶來的諸如環境之類的社會問題,以及隨後的世界大戰中高科技的廣泛運用,使人們對科學的信念也發生了動搖,科學在證實了征服世界的力量的同時,也證實了人類的渺小和自我的消失。因此,飛速變化的世界帶來的陌生感、激烈競爭帶來的危機意識以及機器文明造成的強烈的異化感成為籠罩在西方人頭上的陰霾,成為現代主義文學普遍反映的主題。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後,其固有的種種內外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1914年,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13億人卷入了這場戰爭,三千多萬人死亡;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一場人類的浩劫,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九千多萬人直接死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蘇聯為中心形成了與西方體製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陣營,在20世紀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兩大陣營對峙,導致了世界長期處於冷戰階段,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的危險如陰雲一般籠罩著人類,加劇了人們的危機意識。
世界大戰摧毀了西方傳統的價值體係、信仰體係,西方傳統的人道主義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在戰爭的血腥中被普遍懷疑而動搖。在戰爭中曾經信奉同一個上帝的人相互殘殺,基督教所宣傳的“愛人如己”的精神被踐踏,文藝複興以來長期引導著的“人為萬物之靈”的人文信念在戰爭麵前脆弱得不堪一擊,啟蒙思想家以“自由、平等、博愛”為中心構築的“理性王國”在戰爭麵前變得如此虛幻。戰後西方社會彌漫著空前的悲觀情緒,人們陷入普遍的精神危機。失去了傳統信念的西方人不得不用新的目光來審視自身的命運,尋求新的精神支撐,這就使得新的社會思潮不斷湧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非理性主義文化思潮的出現。
20世紀西方思想文化領域同社會領域一樣也呈現出多樣性、複雜性的態勢,其中非理性主義思潮是20世紀西方影響最大的社會思潮,它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基礎。非理性主義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流派,而是匯聚了形形色色的哲學、社會學說,主要包括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尼采的權力意誌說、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等。這些學說由於共同體現西方社會精神危機、文化危機,都具有對傳統的理性主義強烈的反叛性,因而被冠以“非理性”。
盡管非理性主義在反對傳統理性中心主義的時候有時難免走到另一個極端,即否定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主義的產生源於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反思,它是以現代資本主義生活的不合理性為基礎的,非理性主義並不反對理性本身,它反對的是一切以理性為中心。它把人作為研究的主體和主要內容,高揚人的主體性,力圖透過現象世界、理性世界去發現一個更本質的真實。可見非理性不是無理性,而是一種更深層的理性,它是對整個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反抗與反思,是現代人對自身價值與命運的深刻思考,是西方理性精神傳統在當代的新發展。
非理性主義思潮迎合了20世紀處於信仰缺失狀態和精神危機中的西方人的心靈需求,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基礎,其中尼采的權力意誌論、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影響最為深遠。
尼采繼承了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和唯意誌論思想,創立了“權力意誌說”和“超人哲學”。他主張用意誌、本能和直覺代替理性,主張以超人哲學取代基督教,斷言人類的全部曆史都是由天才創造的,認為人類生存的目的在於產生偉大的人物。尼采於1882年在《快樂的智慧》一書中,借一個狂人之口宣布:“世界上所有一切中最神聖和最強有力的上帝已經在我們的屠刀之下流血而死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價值”是對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念的全盤否定,為現代主義文學樹立了反傳統的大旗。另外他崇尚生命意誌、崇尚原始本能、反對理性精神,這都對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把人的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三個層次,並認為性本能是構成潛意識的核心與驅動力,支配著人的精神活動與行為選擇。弗洛伊德的理論對西方社會思想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力,改變了西方人的“人是理性為主的動物”的傳統觀念,更是為現代主義文學提供了“寫什麽”的理論依據。現代主義文學正是受到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現代心理學的啟示,充分挖掘以人的本能為主導的變化多端的異常複雜的內心世界、潛意識世界,因此文學中大量寫人的夢境、病態、畸形、本能衝動、幻覺、內心獨白等。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衝動”,或稱“意識綿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動力,客觀存在的萬物是其表象。人對世界之本體的認識不能憑理性,隻能靠直覺;理性分析隻能圍著對象轉圈子,抓不住本質,而直覺卻能打破空間設置在創作者和創作對象之間的界限,從而把握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東西。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以及他對“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區分幾乎被所有現代主義作家所接受。
除了受到上述哲學思想的影響外,現代主義文學還從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等文學思潮中吸收了精神養料。
現代主義文學盡管打著反叛一切傳統的旗子,但是現代主義文學從思想與藝術上並非與傳統完全斷裂,而是在繼承和超越西方傳統文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文學繼承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精神實質。浪漫主義文學強調自我,強調人的個性,從個人角度思考社會和人的問題,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悲觀失望的情緒,這些實質都被現代主義文學家接受下來。在文藝觀上,浪漫主義注重主觀性和自我表現,強調非理性的一麵,反對文藝創作受傳統規律的約束,這些觀念在現代主義文學中也都有直接表現。此外,浪漫主義的許多藝術手法,如內心獨白、夢幻、象征、怪誕等也都被現代主義所接受,因此現代主義有著“新浪漫主義”之說。
現代主義反對現實主義對外在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轉向對主觀心理世界的真實展示。他們認為現實主義、自然主義作家們所描繪的現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真實,但是現代主義文學承襲了現實主義文學的社會批判意識,並且有一些現實主義作家被視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陀思妥耶夫斯基運用多種心理表現手法,如內心獨白、夢境、幻想、直覺等手法對深層心理的探索、變態心理的挖掘直接影響了現代主義的許多流派;福樓拜“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和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以及他非常重視描繪平庸的日常生活等創作手法也給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作家很大啟發,並最終導致了“淡化情節”這種現代主義創作手法的出現。
現代主義作家反對自然主義對外在現象的機械摹仿,但是現代主義文學又接受了自然主義側重描繪病態事物和瑣碎細節的影響,傳承了自然主義以醜為美的創作法則,所以現代主義作品充斥著死亡、黑暗、瘋狂、瘟疫、蛆蟲等醜惡意象,“以醜為美”、“反向詩學”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美學理想。
19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的唯美主義文學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美學思想上的主要淵源之一,唯美主義倡導的為藝術而藝術、重視文學的本身價值的創作觀以及對藝術形式求新求異的追求,都為現代主義文學所接受並予以傳承。
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雖然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傾向和藝術追求,但作為極富於求新求變和反傳統精神的文學思潮,其在思想特征與藝術手法上必然呈現出一些鮮明的共性。
反傳統是現代主義文學最根本的出發點,也是現代主義文學思想特征與藝術特征形成的基礎。反叛精神在文學內容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在主題上,現代主義文學常常通過展示現代人在西方現代工業社會所體驗到的危機意識、揭示人在現代社會裏與社會、自然、自我全麵異化的主題來達到全麵反社會、反現代文明的目的;二是在表現領域上,現代主義文學在非理性思潮的指引下,更多地深入人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層心理的探索,挖掘真實的自我,達到對外部世界的叛離。反叛精神在文學創作方法上,則表現為現代主義文學在形式上標新立異,看重文學作品的構成形式。
現代主義文學在內容上體現出了全麵地、無目的地反社會的傾向,把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社會批判精神發揮到極致。如果說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更多的是從社會中的人的角度去批判社會某一具體現象、具體製度或某種社會道德,那麽現代主義文學則更多的以社會的局外人的身份向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甚至人類文明進行全麵地、漫無目的地攻擊,為了反叛而反叛,流露出強烈的悲觀、頹廢與虛無主義的傾向。20世紀的西方社會盡管科技發達、物質生產豐富、經濟繁榮、社會發展迅速,但是表麵繁榮的背後充滿了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激烈的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加重了現代人的生存壓力,加上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西方人原有的信仰體係,新的信仰又沒有建立,於是人們普遍陷入了一種精神的迷茫、理想的真空,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虛無主義正是理性主義的瓦解過程。” 它深刻地揭示了現代人的信仰危機、精神危機。
對現代社會的抗議和批判還滲透在現代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中。卡夫卡的《變形記》第一次深刻地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此後,異化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在現代主義文學中,整個物質世界都被看作是人的異己力量,在這個人類自己創造的物質世界裏,人變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已經全麵展示了人被金錢異化後的社會罪惡和人性墮落,但在現代主義作家筆下,使人異化的已不僅僅是金錢,而是整個物質世界。比起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異化主題之表現,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異化則表現得更為全麵和深刻,如果說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側重從道德層麵揭示人的異化,表現人在金錢麵前良心的泯滅、尊嚴的喪失,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則從文化、哲學層麵探討人在自己的對立麵——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麵前的主體性的喪失,從而達到全麵反社會的目的。在現代主義作家筆下,社會不再是人詩意的棲居之地,它成為一種人的異己力量,與人為敵,剝奪人的尊嚴、無視人的價值,戲耍人,把人看作它的玩物,而且強大到人無法與之抗衡。在人與人的關係上,現代主義文學揭示出了一幅冷漠無情、自我中心、人與人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人和人之間要麽關係冷漠,要麽互為仇敵,所以人感到極度的孤獨。這種孤獨來自兩個方麵,首先是精神信仰上失去了依托,其次是在新的社會關係下,激烈的社會競爭使人變成了對手,隻有征服他人,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日趨功利化的價值觀念,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敵對關係。於是在一個全麵異化的世界裏,人也失去了自己的本質,人的價值失落了,人成了可憐蟲,變成了非人。
對外部現實的否定,必然使文學退隱到自我的內心世界,探索人的內心世界成為現代主義文學最重要的審美表現。現代主義文學注重的是心理真實,他們用“心理現實主義”取代傳統的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文學認為,客觀世界隻是一種表象,或者是內心世界的外部投影,並不是本質的真,摹寫客觀世界並不能揭示其本質,文學藝術關注的應是人本身,應轉向人的精神世界。他們所表現的主觀感情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的、明晰可辨的,他們所要表現的主要是為現代心理學所闡述的內心,即以人的本能為主導的內心、潛意識。為了寫出人的潛意識,現代主義文學特別注重寫夢幻,因為現代心理學認為夢是人的潛意識的無意識顯現。他們主張為寫內心而寫內心,而不是為了寫人而寫內心,其中意識流小說更全部是寫人的內心,切斷了心理活動與實際生活、與人物性格的關係,把心理探索進行到了極致。
現代主義文學注重對深層心理的探索首先源於對社會現實感到失望、不滿,對未來又缺乏信心;其次,由於非理性主義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的影響,他們把自我的存在看成世界萬物產生的終極的根源,把人的本能欲望視為個人存在的本體屬性,在他們看來,別的都是虛幻的,唯有自我才是真實的存在;第三則是因為20世紀的西方社會相對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來說,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社會物質財富增加,人們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開始更多地關注個性的彰顯、自我的張揚,於是更多地表現自我內心的感受。
現代主義文學由於注重於內心隱秘世界的探索,相應地形成了其藝術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現代主義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把外部世界變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體意象來暗喻、烘托、渲染內心的情緒和思想,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具體化,“象征”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文學最基本的藝術手法,而以象征為主要表現手法的象征主義文學被視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開端。第二,當客觀事物的原有形象不能更準確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情緒和思想時,就得將這些形象加以扭曲變形,直到能夠很好地表現主觀思想為止,於是怪誕變形也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常用手法。第三,現代主義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於是大量采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手法,表現人物意識的“自然”流動狀態即意識流,力求挖掘人物心理的複雜性。可以說現代主義文學中常見的象征手法、怪誕變形以及意識流是現代主義文學以人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以人的潛意識為表現對象的直接產物。
現代主義文學除了在文學反映內容上否定傳統文學外,在藝術形式上也高舉反叛的旗幟,在形式上力求標新立異。比如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用寫曲譜的形式寫詩,蘭波的《元音字母》給每個字母以聲音和顏色,未來主義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樓梯詩和台階詩,超現實主義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圖畫詩等等。於是,形式上新奇、怪異,也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標誌,“一首詩的本質應該不在涵義而在構成” 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名言。對形式美的追求給現代主義文學帶來了確實不同於傳統文學的獨特的審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當成唯一,“它故作晦澀,采用陌生的形式,自覺地開展試驗,並存心使觀眾不安”,采用支離破碎的藝術形式來標榜反叛傳統的態度,這種形式上的試驗在現代主義文學中如此普遍,“這種美學的災難本身實際上倒已成了一種美學”,使得不少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變得晦澀難懂,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
三、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概況
現代主義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流派紛呈,多元發展。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它經曆了後期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諸多流派,除了後期象征主義文學發展較早外,其他流派基本上齊頭並進,並沒有嚴格的先後順序。根據現代主義文學整體發展勢態,我們可以把它分成開端、興盛和衰落三個時期。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前10年,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開端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後期象征主義文學的興盛時期。
象征主義是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生存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盡管早在19世紀中葉現代主義文學就已初見端倪,美國詩人愛倫·坡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被公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鼻祖,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直接開啟了象征主義文學的大門,但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運動,19世紀80年代早期象征主義在才正式登上歐洲文壇。90年代前象征主義的陣地主要在法國,法國詩壇三傑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把象征主義文學推向第一個高峰。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前十年,象征主義逐漸走出法國國門,影響波及世界各國。後期象征主義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20年代達到**,40年代漸進尾聲。主要代表是法國詩人瓦雷裏、奧地利詩人裏爾克、愛爾蘭詩人葉芝、英國詩人艾略特等人。後期象征主義與前期象征主義一脈相承,注重對人物自我和內心的表現,反對直抒胸臆,以直白淺露的方式宣泄思想情感,主張尋找恰當的“客觀對應物”,把“思想知覺化”,采用象征、暗示、聯想等手法,創造一種撲朔迷離、朦朧恍惚的意境,揭示人們隱秘難測的內心世界。這些都對後來的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
1910~1930年是現代主義文學最為興盛的時期,這個時期,歐洲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社會矛盾深刻,精神危機加重,因而各種社會思潮興起,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流派都在這一時期登上文學舞台,形成流派紛呈、眾聲喧嘩的局麵。這一時期,後期象征主義影響開始波及世界,成為世界性的文學潮流;以意大利、俄國為中心的未來主義、英美意象派、達達主義,以法國為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和以英國為中心的意識流文學,幾乎是同時興起。現代主義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卡夫卡、艾略特、普魯斯特、喬伊斯、瓦雷裏、福克納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現代主義文學大師也紛紛湧現。特別是被視為現代主義的神奇之年的1922年,小說方麵卡夫卡創作了他的《城堡》,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出版,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卷出版;詩歌方麵有艾略特的《荒原》、裏爾克的《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和《杜伊諾哀歌》、瓦雷裏的《幻美集》;戲劇方麵有奧尼爾的《毛猿》和《瓊斯皇》的演出,等等。
這一時期活躍於歐美文壇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眾多,其中意象派詩歌可以說是從象征主義詩歌中分離和發展起來的一個詩歌流派,它由英美等國一些年輕詩人組成,主要活躍在1910年至1920年左右,以龐德、休姆、羅威爾等人為代表。他們受到東方古典詩歌的影響,強調把詩人的情感要全部隱藏在具體的意象背後,詩歌短小、凝練、含蓄。
20世紀初,未來主義出現於歐洲文壇,主要流行於意大利、俄國,並對英、法、德等國有一定影響。未來主義是歐洲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他們提倡“現代精神”,崇拜和讚頌現代“機器文明”與物質文明、都市化的生活以及令人目眩的發展速度;主張作家反映新的社會現實,表現現代生活的“運動感”,在現代城市的“動態”中去尋找美和創作的泉源。同時他們還肯定戰爭和暴力,把戰爭稱作“偉大的交響樂”,摧毀舊事物、淨化世界的有效手段,倡導作家描寫和讚頌戰爭。他們以虛無主義的態度全麵否定一切舊的文化、文學遺產,進行文學藝術內容與形式方麵的大膽革新,號稱要創造一種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新的、未來的藝術”。他們極力強調直覺,主張以“類比”、“感應”、“淩亂的想象”取代理性和邏輯,以表現作家隱秘朦朧的內心感受。他們還在語言文字、音韻、格式方麵進行改革,或不用標點符號,或取消形容詞、副詞,或者把詩行加以形象直觀化的圖案排列。未來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馬裏內蒂、法國的阿波利奈爾、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等人。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於歐美的一種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它最早出現於德國繪畫界,傳入德國文學領域後,引起強烈反響,迅速蔓延到歐美各國。表現主義是一種滲透著現實和時代精神的文藝運動,他們反對作家脫離現實生活,鑽進藝術的象牙之塔,倡導文藝幹預生活,改造世界,推動社會的發展;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模仿或再現,而是創造和表現——表現“本質的東西和深藏在內部的靈魂”,他們的口號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不是現實,而是精神”;主張不拘一格,博采眾長,廣泛借鑒不同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表現主義文學在創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現實,否定傳統,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緒;以表現主觀為主導特征,具有鮮明的主觀性和表現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誕手法,以富有象征意義的故事、人物、環境或荒誕古怪的舞台形象,對社會人生進行總體性的把握和表現;最早開辟出現代主義文學表現人與社會對立、人的異化的主題。表現主義文學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說和戲劇方麵,以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說創作和美國作家奧尼爾的戲劇創作為代表。
超現實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源於法國的一種資產階級文藝思潮,由達達主義演變而來。超現實主義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哲學的影響,對“夢幻”極為推崇,幾近癡迷。其領袖人物、理論家、代表作家布勒東在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明確指出:“超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信仰超級現實”,“同時也是信仰夢境的無窮威力,和思想能夠不以利害關係為轉移的種種變幻。”他們認為夢幻可以使人擺脫現實生活強加在人身上的種種羈絆,以及外在世界種種表麵現象的迷惑,把握人的理性所難以認識把握的“超現實”,打開通向“未來世界”、“彼岸世界”之門。在創作中,他們把無意識、本能、幻覺、夢境作為創作的源泉,采用“自動寫作法”、“夢境記錄法”、“集體寫作法”進行創作,並打破語法規範和邏輯製約,大膽進行“文字的自由連用”和“意象的隨意並置和轉換”等各種語言方麵的“革命”實驗,以追求一種新奇的語言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作家布勒東、艾呂雅和阿拉貢等人。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於英、法、美等國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小說流派。詹姆斯的意識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柏格森的“時空觀”,為意識流小說的產生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意識流作家不把模仿、再現外部世界、客觀事物作為小說創作的主要內容,而把表現人的心理真實和意識的流動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主張“作家退出小說”、作家“非人格化”,讓小說人物直接麵對讀者,**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受客觀時間、空間的限製,以“心理時間”表現人物的思想意識活動和主觀感受。在具體創作手法上,意識流小說大量采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多層次結構、時序倒置、相互滲透等手法,表現人物多層次的意識活動,並且在詞匯組合、句法安排等方麵進行語言上的變異、創新以及敘述方式上的變革,使意識流小說具有一種全新的敘述形式和語體風格。法國的普魯斯特、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和美國的福克納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
20世紀30年代後,現代主義開始在分化中走向衰落,由於這一時期世界經濟危機和法西斯力量的抬頭,加上社會主義蘇聯影響的擴大,一部分現代主義作家開始“向左轉”,比如德國表現主義作家托勒和愷撒,法國的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和阿拉貢,俄國的未來主義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等,他們盡管也繼續采用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但開始更多地關注現實,作品中加重了現實主義成分,現代主義的表現技藝向現實主義領域滲透。30年代後期,存在主義文學開始在法國興起,40年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靡歐洲,存在主義文學的興起標誌著現代主義文學向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過渡,在30年代後盡管還有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等重要作品問世,但是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文學最終逐步退出了曆史舞台。
思考題
1.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2.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派別、特征與代表人物。
3.傳統文學中的象征與現代主義文學中的象征有何不同?
4.比較意識流文學的心理描寫與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