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現代文學的傑出代表。他於自然主義文學風行之際提出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並訴諸創作實踐,開拓了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為日本近現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生平與創作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於江戶(明治維新後易名東京)一個望族家庭,童年作為養子在別人家裏度過,直到讀東京大學預科時才恢複戶籍。他自幼深受漢學熏陶,曾“熟讀唐宋詩詞數千首”,讀高中時寫過紀行體漢詩文集《木屑錄》(1889)並有誌於“以文立身”。《木屑錄》以“漱石頑夫”署名,而後來用於創作的正式筆名“漱石”則出自漢籍《世說新語》中的“漱石枕流”之說。大學畢業後,他在熊本中學任職時曾參加正岡子規倡導的俳句革新運動。1900年,被選派作為日本首批官費留學生赴英國深造,攻讀英國文學,進行文學理論和東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研究成果後來編為《文學論》(1907)和《文學評論》(1909)兩部論著。其中,《文學評論》主要評介英國詩歌;《文學論》則從日本文學本位出發,運用堅實的學養積累對國學、漢籍和歐洲的名著在比較的視域內進行精當的研究。在英國期間,他在生活上陷於經濟拮據,又因無法適應英國人的“高傲”派頭而精神自閉,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終於在1902年年底結束留學踏上了歸途。1903年回國擔任教職,同時出任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和東京大學兩校教職擔任英語講師。教課之餘,他於1905年發表處女作《我是貓》,日本文壇為之轟動,夏目漱石一舉成為知名作家。處女作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緊接著他又連續發表《哥兒》《旅宿》等一係列作品,以後他創作日豐,作品思想及藝術水準亦不斷提高,先後推出前、後三部曲等多部力作,顯示出多方麵的藝術才能,走上了專業作家道路。
夏目漱石的一生隻度過49個春秋,發表《我是貓》時已經38歲,作為小說家可以說是大器晚成,並且他的文學創作活動僅持續了12個年頭,時間不能算長,但成就相當卓著。他先後寫出15部長篇、中篇小說,7篇短篇小說,兩部文學理論著作,以及大量詩歌、評論、隨筆等。他的文學活動大致經曆了3個階段:
初期(1904—1907)是他作為業餘作家進行創作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除了《我是貓》外,還有中篇小說《哥兒》(1906)、《旅宿》(1906)、《二百十日》(1906)和《疾風》(1907),短篇小說集《漾虛集》(1906)等。《哥兒》通過主人公的經曆,頌揚了善良和正義,譴責了陰謀與邪惡,表達了作者對日本教育製度的不滿。這一時期是夏目漱石思想、藝術的探索階段,創作的基本傾向是正視現實,對社會的黑暗現象進行尖銳批判。
中期(1907—1910)是他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之後的創作時期。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表達作者道德理想的《虞美人草》(1907),描寫知識分子愛情生活,提出知識分子出路問題的前三部曲《三四郎》(1908)、《從此以後》(1909)、《門》(1910),以及描寫知識分子眼中礦山生活的《礦工》(1908)等。這些作品的基本傾向從反映社會現實轉向表現家庭生活,剖析人物內心世界,展示個性要求與世俗倫理的矛盾方麵,對明治社會也有批判。
後期(1910—1916)是他思想發生重要轉折以後的創作時期。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被稱為後三部曲的長篇小說《過了春分時節》(1912)、《行人》(1913)、《心》(1914),自傳體長篇小說《道草》(1915),未完稿的《明暗》(1916)等。1910年以後,因“修善寺大病”等主客觀方麵的多重因素,夏目漱石的思想發生明顯變化,創作傾向轉向批判利己主義,揭示人們內心世界的黑暗與罪惡方麵來。他主張從倫理道德方麵淨化人的心靈,逐漸形成剖析心境、探求哲理的藝術風格。此期作品中,《心》探索人的內心世界,著力表現利己主義者的醜惡心態;《明暗》則以戲劇手法揭示主人公靈魂的醜惡,表達了作者“則天去私”的人生哲學。
夏目漱石在明治文壇上獨樹一幟。他的創作始終關心現實,堅持反映人生,一直堅持著以現實主義作為主導方向。身為日本近代社會培養出來的第一批高級知識分子,他能在資本主義製度剛剛確立之時就對其持強烈的批判態度,是極為可貴的。他的創作,描繪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動**不定的社會生活,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為日本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是貓》
幽默諷刺作品《我是貓》是夏目漱石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1904年年底,夏目漱石應友人高濱虛子之約請,為其主持的俳諧雜誌《杜鵑》寫了一個短篇,題目為“我是貓”。小說緣起於當年夏季梅雨時節某天,一隻剛剛出生不久的迷路小貓走進了夏目漱石家中,這件事成為觸發作者寫作小說《我是貓》的靈感契機。第一篇文字寫成後,在《杜鵑》雜誌組織的同人聚會上宣讀這篇文章獲得了好評,繼之於翌年1月刊載於該刊物的新年號。小說發表後引起讀者的熱烈反響,激勵著作者讓貓繼續觀察下去,作品也就一篇篇地續寫下來。小說總計十一篇文字,從1905年1月起至1906年8月在雜誌上連載,後又整理匯集,以上、中、下三編發行了單行本。
《我是貓》發表時,日本已經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政體。當時,明治政權對內殘酷剝削、壓迫人民,強化專製統治,對外侵略擴張,搜刮掠奪別國財富,社會貧富分化加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作為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夏目漱石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些弊端。他在小說中借一隻貓之口,嬉笑怒罵,抨擊時弊,揭露黑暗,批判資本家和金錢勢力的罪惡,並藝術地再現了當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麵貌。
小說用“我是貓,名字嘛……還沒有”這般頗具演說口吻的話語開頭,以一隻剛出娘胎的貓兒從降生到夭折兩年間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圍繞著主人公苦沙彌同資本家鄰居金田夫婦的一段矛盾糾葛,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金田的妻子為了選擇女婿,向苦沙彌了解理學士寒月的情況,苦沙彌不理睬她,於是招來金田夫婦的陰謀迫害,苦沙彌進行了反擊。到了後來,這場風波漸趨平息,苦沙彌的生活又恢複了舊日的平庸狀態,貓也感到無聊,後因偷喝了主人待客剩下的啤酒而精神過度亢奮,以至失足掉落入水缸之中,被淹致死斷送了性命。
小說表現了明治時期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情趣,塑造了有一定正義感而又空虛軟弱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像。小說的情節場麵大致集中在貓主人苦沙彌家裏,他和朋友、同學、學生等誌趣相投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匯聚於自家客廳,彼此調侃、相互打趣、高談闊論、嬉笑怒罵,宣講故事抨擊社會,借助談笑諷喻人生。苦沙彌是個中學英語教員,他正直善良,鄙視世俗,安於清貧,不求榮達,自命清高,憎恨權勢階級和趨炎附勢之徒,不屑與敗壞的社會時尚同流合汙,對資本家的厭惡竟達到“頑固不化”的程度。他怠慢金田夫人,大罵金田老爺“算什麽東西”,把走狗鈴木的名片扔進廁所,“在那個臭地方判處了無期徒刑”。另一方麵,他又生性暴躁,對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也不進行周密的思考,動不動就情緒衝動,甚至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動肝火,搞得自己非常苦惱。他不怕給自己招災惹禍,抱著對社會黑暗勢力的仇恨進行抗爭,但這種抗爭卻又軟弱乏力,缺少行動,往往收不到任何實效。例如,金田老爺收買幫閑偷聽他的談話並起哄鬧事,繼之又唆使落雲館的學童跑到他家的院子裏搗亂,鬧得他不堪其苦。有一次他因為遭到謾罵而勃然大怒,抓起手杖猛衝了出去。結果卻隻是對著空無一人的大街,撐著毫無用處的手杖發呆生氣。盡管他自我解嘲說“可是我每天都在鬥爭著。雖然對手不出來,我一個人動了火也要算是鬥爭吧”,但這種既找不到對手,又無用武之地的所謂“鬥爭”,除了徒使自己增添煩惱之外,於對方是絲毫無損的。僅僅一個金田施展詭計就搞得他焦頭爛額、束手無策,又哪裏談得上與更大的社會惡勢力對抗?苦沙彌就是這樣一個對黑暗現實不滿,蔑視權貴,敢於抗爭,但又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脾氣急躁、軟弱無能的具有兩重性格的邊緣人物。小說中曾對苦沙彌作這樣的挖苦:“假如春風總是吹拂這麽一張平滑的臉,料想那春風也太清閑了吧!”
人以群分,在苦沙彌周圍聚攏了一批和他品味相投、氣質相當的知識分子。美學家迷亭性格開朗,機智敏感,愛開玩笑和惡作劇。苦沙彌畫水彩畫感覺總沒長進,迷亭便隨口捏造出一位外國大畫家倡導“寫生”理論,瞎編道:“意大利畫家安德萊·德爾·沙爾特說過,畫畫要畫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華,飛有禽,走有獸,池有金魚,枯樹有寒鴉。自然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大畫,想要畫像樣的畫,就去寫生吧!”當苦沙彌“遵從忠告”身體力行刻苦努力並稱讚安德萊“了不起”時,迷亭得意地說“那是我胡謅的”。迷亭以玩世不恭為生活態度,整日裏口若懸河,吹牛撒謊,故弄玄虛,以捉弄人為快事。例如,有一次他請朋友吃飯,到飯店點菜時故意將“牛肉馬鈴薯”說成是“薯鈴馬肉牛”,鬧得堂倌不知所雲,被請來吃飯的朋友也隻有莫名其妙地受了一場捉弄。雖然他一有機會就嘲笑諷刺金田和小資本家鈴木之流,但也隻是冷嘲熱諷而無具體行動,空有才華卻提不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理學士寒月拒絕做金田的女婿,不肯與資本家為伍,是個有骨氣的青年,可是他的生活也十分無聊,學位論文竟然選取荒誕無稽的“吊頸力學”以及“青蛙眼睛對於紫外線光照作用的反應”一類命題作為研究方向,由於根本無從進行實證和實驗,他的研究壓根兒就沒有完成的可能。出入於苦沙彌詩人客廳的詩人東風、哲學家獨仙也都無所事事,靈魂空虛。
小說再現了這群既對統治階級不滿,又遊離於人民大眾之外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明治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這些形象豐富了日本文學的人物畫廊,在他們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批判。
《我是貓》還從多個側麵揭露、抨擊、嘲諷了明治社會的種種弊端,對於資本家、拜金主義的罪惡和金錢萬能的世相進行了無情鞭撻。
第一,小說揭露了資產階級和金錢勢力的罪惡。這方麵的主題主要體現在對資本家的描寫上。身兼三家公司董事的大資本家金田利欲熏心,唯財是命,“隻要能賺錢,什麽事都幹得出來”,他賺錢的訣竅“精通三角”,“就是要缺義理、缺人性、缺廉恥”(日語中“角”與“缺”讀音相同,故而“精通三角”意即“精通三缺”)。他倚仗擁有大筆財產欺壓良善,為非作歹。苦沙彌與他素不相識,僅僅因為怠慢了他的老婆,他便幾次三番施展陰謀,迫害打擊,使苦沙彌苦不堪言。作者對這種為富不仁、凶狠可憎的人物深惡痛絕,他用漫畫式的筆觸醜化其麵貌,巧妙地勾勒出他的卑劣嘴臉,又借迷亭之口罵他:“憑著驢打滾的高利貸起家,又貪又狠,窮凶極惡,千刀萬剮,他也不肯咽氣哩。”除金田外,小資本家鈴木藤十郎也是個典型的拜金狂。他做人的信條是“要是沒有和金錢同死的決心,就做不成資本家的”,為了討好大資本家金田老爺,他先是到苦沙彌家充當說客,後來竟發展到出賣學友成為金田的幫凶。作品還通過貓之口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醜惡現實是“使得世間一切事物運動的,確確實實是金錢”。對“像金田老爺乃至金田老爺的叭兒狗之類也能以‘人’的資格在街市上通行無阻”的醜惡現象表示極大的憤慨。
第二,小說還抨擊了當時的社會體製,矛頭直指國家統治機器——官僚集團和警察製度。對於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社會泛濫的民族主義狂熱,小說通過苦沙彌著文的情節譏諷說:“日本人像肺病患者似地咳著嗽,大聲喊道‘大和魂’,大和魂是三角的呢?大和魂是四角的呢?大和魂像字麵所示,就是一種魂,惟其是魂,所以永遠是虛無縹緲的。”可謂尖銳深刻,入木三分。行文中,作者將明治社會比做毫無真理可言的瘋子社會,“大瘋子濫用金錢和權力,迫使許多小瘋子為非作歹,還被人推崇做什麽偉人”,批判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並認為特務、警察都是統治者的鷹犬,“偵探是和小偷、強盜一個類族的東西,其臭無比”。
另外,小說對當時社會虛偽的人際關係、腐朽的文化教育、墮落的道德倫理觀念等也都痛加鞭撻和極盡嘲諷,流露出作者對現實所持的否定態度與對未來所抱的悲觀情緒。
《我是貓》在藝術技巧方麵也有鮮明的特色。
首先,以冷嘲熱諷、幽默風趣的筆法對作品人物從形象到行為均給予漫畫式描繪。例如,資本家金田夫婦外形極度醜陋(金田老爺麵龐極度扁平,金田太太鼻子碩大無朋),這樣的肖像勾描收到強烈的諷刺效果。苦沙彌的職業身份是中學英語教師,可是當學生向其求教“番茶”(即粗茶)“用英語怎麽說”時,他竟然“一本正經地”誤譯為“Sawages tea”(番人之茶)因而鬧出了大笑話。小說敘寫苦沙彌為亡故友人書寫墓誌,趴在**一邊思索文句一邊撚胡須並且拔鼻毛,拔下來後將其一根根“筆直”地豎在稿紙上仔細端詳,當發現有一根白毛時便用手指夾給妻子看,銘文則從初擬的“天然居士者,探空間,讀論語,吃烤芋,流鼻涕之人也”,經過再三推敲改定為“生於空間,探索空間,死於空間。空也,間也。嗚呼!天然居士!”,足顯其知識空虛,行為無聊。另外,小說中幾位主要人物的名字均以諧音暗指他義,主人公的名字“苦沙彌”不但與打噴嚏的“嚏”字讀音相同,而且“沙彌”又是佛教受戒出家男子的稱謂,有“息惡”、“行善”之意,前麵冠之以“苦”字,義若“苦修的和尚”;美學家“迷亭”的名字音肖似醉酒之“酩酊”; 出入於“苦沙彌”家中的另一位客人“東風”則名字與“豆腐”諧音;另外,劇作家“八木獨仙”的名字“獨仙”意若“飄飄欲仙”;理學士“水島寒月”的名字“寒月”讀音與“間歇”相近,都能給人留下幽默滑稽之感。
其次,獨特的藝術形式。《我是貓》以“貓眼看世界,貓口論人生”,即借用一隻貓的眼睛來觀察世相,展示生活,看人所不能看,言人所不能言。小說起首句“我是貓,名字嘛……還沒有”,這句詼諧幽默地點示出作品奇特的敘事角度。作者賦予貓以人的意識與感情,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形象進行刻畫。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貓”可視為作者的代言人。這樣的藝術處理,在日本的小說創作手法上是個不俗的突破。《我是貓》結構鬆散,布局上缺少一般小說敘事常見的貫穿全書的情節線索,借用夏目漱石在《〈我是貓〉初版序言》中的文字表述就是“沒有題旨,也沒有結構,像無頭無尾的海參似的”。這一特點大概因作品原本就是連載之作,無暇進行結構策劃,甚至沒有既定的寫作提綱。
從動物的視角觀察生活並非一夏目漱石的創舉,淡化小說情節亦不一定就高明,但聯係明治文壇視野狹小,流行、風靡的浪漫思潮以及隨後盛行的自然主義運動,當時日本文壇大多主張文學表現內心情感,不大關注社會世相,作品所表現的多為男女戀愛和人情糾葛,人物也往往局限於市井眾生。《我是貓》采用新穎的形式突破當時流行的言情小說陳套,借貓之眼光拓寬視野,不受既定情節束縛地剖析社會,在嬉笑怒罵之中針砭時弊,借助幽默諷刺的手法以“快刀斬斷兩頭蛇”的氣勢抨擊社會,極大地強化了日本小說關注介入社會生活的力度,的確是開一代文風的創新之作。
思考題
1.《我是貓》嘲諷和批判了哪些社會弊端?
2.簡析《我是貓》的諷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