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現當代東方文學是指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亞非各國的文學。主要有民族主義文學、無產階級文學和在西方文學影響下發展的各種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以民族獨立與發展為創作宗旨的民族主義文學是主流,它在東方民族古老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以東方民族解放和獨立後民族國家建設的現實生活作土壤,表達了東方人民的情感和願望,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現當代東方社會文化概況
經過近代的啟蒙運動和世界大戰的洗禮,東方現代社會麵臨新的世界局勢,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代東方國家和地區雖然各自的文化傳統、社會經濟結構、階級結構各不一樣,經濟發展水平也極不平衡,但大多是帝國主義壓迫和奴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處於東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劇烈衝突之中。從整體看,現當代東方的社會與文化有以下特點:
第一,民族解放運動深入開展與民族主義思潮湧動。現代東方的民族解放運動深入展開,深入到普遍民眾,以武裝起義和政治革命的形式展開。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目的非常明確: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現代民族解放運動中已有各自民族思想領袖提出比較係統的民族主義思想,形成東方現代的民族主義思潮。在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運動中,東方國家出現了一批民族主義的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和思想,形成東方現代民族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思潮是20世紀東方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政治思想傾向,又是盛行的政治信仰、情感、思維方式和倫理價值觀,……它在共性上集中表現了政治文化的核心觀——國家觀上,在共同任務上表現於反帝反殖和發展民族經濟方麵;同時在內容和形式方麵又表現為個性各異、絢麗多彩。”[1]東方現代各國的民族主義思想與各自民族的文化傳統相結合,紮根於民族的社會現實,成為指導各國民族解放運動和民族國家體係建立的理論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餘年,東方民族紛紛擺脫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而獨立,世界範圍內的殖民體係徹底瓦解。這是東方民族意識大覺醒的年代,也是在自力更生原則下探索民族發展道路的曆史階段。東方新生的獨立國家在戰後謀求發展的過程中,明確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在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東方國家深深感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是一種強大的國際力量,要鞏固民族地位、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必須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有組織的國際力量。東方國家戰後既有區域性合作組織也有世界性規模的合作。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召開“第一次亞非會議”、60年代以來的“不結盟運動”,進而發展為“七十七國集團”,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東方國家經過戰後幾十年的合作與發展,已成為與原殖民國平等對話的重要政治力量。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與社會主義運動實踐。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中期誕生以來,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傳播,20世紀初傳入東方。隨著列寧將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俄國社會實踐,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在30年代取得巨大成就,東方各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自覺追求,加上“第三國際”的指導,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東方各國廣泛傳播。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陸續成立,這些政黨在第三國際領導下,組織各自國家的民眾投入反帝、反殖、反封建運動,為推動各國的民族解放和社會進程發揮積極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也為東方當代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探尋民族發展道路、社會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構想。東方的民族主義運動包括政治上的獨立、經濟上的改革和文化上的整合三個方麵。一旦民族獨立的政治目標明確,經濟和社會的改革也會受到關注。現代東方一些得到殖民國承認獨立的國家,率先一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1923—1938)、阿富汗的阿馬努拉改革(1919—1929)、伊朗的禮薩漢改革(1925—1937)、裏夫共和國的凱利姆改革(1921—1924)、埃及的柴魯爾改革(1924)、埃塞俄比亞的塞拉西一世改革(1930—1935)等。他們改革的方式、內容、成效都不一樣,但目的都是試圖改變民族的落後麵貌,世俗化、民族化、現代化是其共同的追求。一些尚在爭取獨立的民族和地區,也有一些思想領袖在探索未來國家的發展道路。如印度尼赫魯的“中間道路”,印尼蘇加諾的互助合作“五原則”等民族發展道路的理論,都在獨立前已經形成,這樣才保證印度、印尼獨立後輔助社會實踐,比較順利地推進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日本在現代東方是個特例。明治維新後迅速發展,經過甲午戰爭(1894—1895)和日俄戰爭(1904—1905),成為世界強國。現代的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第四,後殖民時代的文化整合。東方許多民族國家政治獨立後,其思想家、政治家們出於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考慮提出許多清算殖民統治的文化後果,反對西方文化霸權,以與西方世界平等、對話的方式探索新的民族文化建設的思想和方略。如印度尼赫魯謀求鞏固政治獨立,實現“印度人化”,改革發展印度傳統文化的思想;埃及納賽爾維護民族獨立,實行社會全麵改革、尋求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統一和不結盟思想;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的“建國五原則”理論;加納恩克魯瑪的新殖民主義理論;利比亞卡紮菲的“世界第三理論”;南非曼德拉的“種族平等”理論等,都是後殖民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當然,後殖民主義理論思潮有一個發展過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零散到體係化。20世紀八九十年代,薩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阿裏夫·德裏克、艾賈茲·阿赫默德的理論是後殖民理論的自覺形態,產生了“後殖民主義”、“東方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一套核心概念,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原殖民地本土理論家的思考和探索。後殖民理論的實質是探索世界殖民體係解體後,原殖民地民族文化的整合與發展。
二、現當代東方文學的基本特征
現當代東方文學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發展,雖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從整體看,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整體、自覺的東方民族文學運動形成。東方現代文學是在東方各民族深入開展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運動中發展的,是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以現實的描繪,展現了解放運動的各個發展階段,比較突出地描寫了東方人民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武裝鬥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為民族獨立而鬥爭的英雄人物。隨著反帝反封建新文學運動的展開,出現了一大批在各國產生巨大影響(甚至世界影響)的詩人、作家。戰後隨著世界兩大陣營對立的政治格局形成,新生的東方民族國家意識到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形成一個包括廣大亞非地區在內的自覺的文學運動,其標誌是1956年新德裏亞洲作家會議和1958年亞非作家會議的召開。這樣,具有東方整體意識、以複興民族文化為己任、麵向廣大民眾的文學潮流逐漸形成。這促使東方文學更加繁榮。作家隊伍迅速擴大,創作的藝術技巧日臻完善,構成了以反帝反殖、反封建為主要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學潮流,改變了現代世界文學的結構,引起整個世界注目。1962年在開羅召開的第二次亞非作家會議《總決議》中寫道:“亞非作家必須以全力來消除一切毒害人民思想和鬥誌的殖民主義文學。隻有打倒一切統治勢力和一切外部或內部的壓迫,例如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以及擊敗所有文化上的帝國主義,才能鋪平道路,使亞非民族文化充分繁榮,提高到世界水平。”在趕超“世界水平”的急切願望和民族獨立後的自豪興奮作用下,當代東方文學具有激越的民族情感,滿懷樂觀和鬥誌,基調明快,但也有概念化、公式化的傾向。當代優秀的東方作家不再隻停留在對殖民侵略者罪行的控訴,對民族災難的哀歎,而是真實地描繪民族解放鬥爭的烽火和鬥爭的勝利,情緒樂觀,富於時代色彩和戰鬥性。也有些作家的創作,反映了獨立後新的社會問題,以深邃的筆調,描寫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新的社會矛盾。
第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思潮一度盛行。由於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的傳播,一些東方國家的無產階級作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無產階級文學迅速發展,在朝鮮、日本等國家,無產階級文學一度成為文壇主潮。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主義文學的發展繁榮。東方現當代文學是以現實主義為主體,但現實主義是在世界文學背景中的現實主義,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既有傳統的現實主義,又有與西方現代主義密切相關的現實主義,還有受到蘇聯文學影響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段時期,在兩大陣營冷戰、東西世界二元對峙的局勢下,剛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的東方新興國家在選擇民族發展道路時,不少國家選擇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亞、非形成社會主義實踐的熱潮。如印度尼赫魯的社會主義、印尼蘇加諾的社會主義、緬甸綱領黨的社會主義、敘利亞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社會主義、戛納恩克努馬的社會主義、塞內加爾桑戈爾的社會主義、埃及納塞爾的社會主義、阿爾及利亞本·貝拉的社會主義、利比亞卡紮菲的社會主義、朝鮮勞動黨的社會主義、越南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等,雖然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傳統和政治背景,但一定程度的生產資料國有化、保護普通勞動者的權益等方麵是共同的。在這樣的社會現實背景下,東方五六十年代的文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形成一定規模,一度成為許多東方國家文學的主潮,產生了一批很有影響的作家。如印度的瑪尼克·班納吉、戈巴爾·哈爾達,土耳其的納奇姆·希克梅特,緬甸的敏新·傑尼,泰國的社尼·紹瓦蓬、奧·烏達恭,埃及的謝爾卡維、伊德裏斯、努阿曼·阿述爾,敘利亞的漢奈·米納等,他們的創作具有明確的階級意識和社會使命感,描寫普通勞動者的生活經曆和情感世界。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方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進入低潮。除中國、朝鮮、越南等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外,東方絕大多數國家的形勢和政體發生了變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文學思潮處於頹勢,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在許多方麵都對東方當代文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第三,在民族傳統基礎上自覺借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拓展文學表現領域和審美範式。東方當代作家對西方文明對抗化、政治化的情緒逐漸淡漠,可以真正從文學和審美的角度看待西方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70年代以來,經過獨立後民族**洗禮的階段,東方文壇逐漸以冷靜的眼光審視世界文學的演變,信息、通訊、交通的高度發達,地球空間距離大大縮小,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東方作家直接麵對世界文學潮流。這樣,學習、借鑒西方現代文學的自覺程度大大提高。當代東方各國和地區,都產生了各自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家,如日本的安部公房、開高健,印度的拉金德爾·亞德沃、莫漢·拉蓋什、尼爾默爾·沃爾馬,印尼的伊萬·希馬杜邦、布杜·威查雅,敘利亞的穆塔阿·塞夫迪,埃及的愛德華·赫拉特等。他們的創作視野更加開闊,思考世界性的普遍問題,在現代東方作家模仿借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頗有影響的東方現代主義文學,如東亞戰後派、韓國60年的“新感覺派”、印度的“新小說派”等。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借鑒,不僅表現在上述比較典型的東方現代主義作家的創作當中,即使是被視為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或後殖民文學的作家創作中,也往往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文學思潮和傾向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的局麵。這在當代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創作中表現明顯。他們把西方現代主義和東方民族文化傳統有機融合,借鑒某些西方現代主義的手法,擴大文學的表現能力,開拓新的文學道路,是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有益探索。川端康成、馬哈福茲、索因卡、大江健三郎、庫切都是這方麵的範例。
三、現當代東方文學的發展概況
現當代東方文學在亞非各個地區都有較大的發展,雖然發展不平衡,但從南非到北非,從東亞到西亞的各個國家的文學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下麵就一些主要國家或地區作些介紹。
(一)日本與東亞現當代文學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無產階級也很快成長,但遭到政府的殘酷鎮壓。三四十年代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戰敗後經曆過一個混亂時期又開始迅速發展。這樣的現實土壤使日本現當代文學不同於其他東方國家的現當代文學。
日本現當代文學經曆了戰前、戰中和戰後三個時期。戰前無產階級文學有著重要地位。從1921年《播種人》雜誌創刊開始,日本無產階級文學迅速發展,1925年成立“日本普羅文藝聯盟”,1928年成立“全日本無產階級藝術聯盟”,產生了小林多喜二、德永直、中野重治、葉山嘉樹等一些著名作家。1933年小林多喜二被政府殺害,標誌無產階級文學轉向低潮。這一時期與無產階級文學相對的是“新感覺派”和“新興藝術派”兩個流派。“新感覺派”是1924年創辦的《文藝時代》的同人形成的流派。他們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反對傳統的現實主義,企圖進行一場文學革新運動。他們主張不再通過視覺進入知覺、把握客觀規律認識世界,而是通過變形的主觀來反映客觀世界,描寫超現實的幻想和心理變態;強調藝術至上,認為現實中沒有藝術,沒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虛幻的美。這一流派的代表是川端康成和橫光利一。“新興藝術派”因1930年組織的“新興藝術派俱樂部”而得名。他們也以現代派手法,集中描寫城市生活的奢侈、頹廢麵,充滿虛無、消極色彩。這一派的代表作家有井伏鱒二和掘辰雄等。
戰爭時期法西斯文學占統治地位。隨著軍國主義向外擴張,對內也殘酷鎮壓,左翼文學運動被迫停止,一批無產階級作家發生轉向,也有以中野重治、宮本百合子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沒有組織力量的情況下堅持抵抗態度。以保田與重郎為首的一批作家組織“日本浪漫派”,宣揚國粹主義。“日本報國會”則純是法西斯文學組織。這一時期值得提到的是現實主義作家石川達三,他於1935年發表的《蒼氓》,真實地展示了貧苦無告的農民移居他鄉的慘況,獲首屬“芥川獎”。
戰後的日本文學流派迭起:(1)以戰前的無產階級作家為中心擴大的民主主義文學。秋田雨雀、德永直、宮本百合子、中野重治等人於1946年底組成“新日本文學會”,編輯出版《新日本文學》雜誌。他們的目的是反對法西斯文化,建立民主主義文學。這一流派創作的重要收獲是宮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06—1947)和德永直的《靜靜的群山》(1953)等。(2)以阪口安吾、太宰治、石川淳、織田作之助等人為代表的“無賴派”(又稱“新戲作派”)。他們以頹廢、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現實和人生,表現了戰後動亂現實中人們的消極情緒。(3)“戰後派”。“戰後派”是圍繞《近代文學》雜誌的一批戰後登上文壇的作家,又稱“近代文學派”,他們主張藝術自由、反對政治對文學的束縛,強調表現自我。他們創作的內容重點在揭露社會的否定麵,描寫戰爭的創傷。“戰後派”的代表作家有野間宏、大岡升平、填穀雄高、安部公房、梅崎春生、椎名麟三、武田泰淳、三島由紀夫等30餘位戰後作家。(4)“第三批新人”,主要包括安岡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島信夫和遠藤周作等,他們的主要創作在60年代。(5)60—70年代活躍文壇的是“作為人派”和“內向一代”。前者以高橋和巳、開高健、小田實、柴田翔等為代表,他們共同編輯雜誌《作為人》,其創作關注社會政治,表現現實社會中人的現實處境。後者的代表作家有古井由吉、後藤明生、阿部昭等,他們的創作回避現實問題,在自我世界中尋求慰藉。此外,60—70年代活躍文壇的還有一批女性作家,如有吉佐和子、山崎豐子、曾野綾子等。80—90年代最有影響的作家是村上春樹,他的創作表現都市年青一代的自我尋求。
代表現當代日本文學成就的作家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1935— )。大江健三郎1957年以中篇小說《飼育》獲得芥川文學獎。他受存在主義“介入文學”理論和梅勒小說 “性+暴力”模式的影響,早期創作了一批“性+政治”的小說,如《我們的性世界》(1959)、《性的人》(1963)等。在這些作品中,大江把性作為政治的暗喻,作為表現人的存在狀態的表征,通過反社會的性行為,向人的荒誕存在挑戰。他的代表作《萬延元年的足球隊》(1967)通過主人公鷹四、蜜三郎、菜采子在陷入虛無彷徨、精神危機之際,從東京的“中心文化”中回到四國故鄉森林山村的“邊緣文化”去尋根的過程,從社會表層到人類心靈深層剖析了當今世界的荒誕和人類的生存困境,試圖為人類找出一條超越“心靈地獄”的途徑。
朝鮮20世紀20年代以後有“創造派”、“廢墟派”、“白潮派”等組成的純文學思潮和“新傾向派”,“卡普”組成的無產階級文學思潮的與之對立,在衝突中促進朝鮮現代文學的發展。純文學思潮受西歐現代主義文學影響,主張文學超階級、超道德,追求文學形式和藝術美,代表作家是金東仁(1900—1951)。無產階級文學受蘇聯文學影響,強調文學的階級意識和政治方向,代表作家有崔曙海 (1901—1932)、李箕永(1895—1985)、趙明熙(1892—1942)、韓雪野(1900— )等。其中李箕永的《故鄉》(1933)藝術地再現了30年代朝鮮反帝反封的社會現實,是朝鮮現代文學的代表作。1945年朝鮮解放,南北對峙。朝鮮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創作了一批描寫解放戰爭和工農業建設的作品。韓國50年代有“戰後派”,60年代有“新感覺派”。金承鈺(1940— )是“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創作基調抑鬱灰暗,《漢城:1960年冬》(1965)是其代表作。
(二)印度和南亞、東南亞現當代文學
印度現當代文學是東方現當代文學的典型代表。其發展可分為獨立前和獨立後兩大階段。獨立前又以1936年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的成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現代文學確立階段,每個語種的現代文學都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後期是發展繁榮時期,眾多的流派,各種思潮同時出現,但以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為這一階段文學的主體內容。
印度現代文學是在古老的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發展的。隨著現代社會的變化,新的文化思潮的傳入,給印度現代文學帶來新的變化。印度現代文學有接受甘地主義影響,在民族文學土壤中生長的民族主義文學;有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影響,吸收西方現代派表現手法的新文學,出現“實驗文學”、“幻想主義”、“超現代派”等流派的現代主義文學;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受到蘇聯文學影響的“左翼文學”。主流是民族主義文學,包括民族主義詩歌和和進步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戲劇和散文成就不太突出。
從語種來說,印度現代文學成就較大的有印地語文學、孟加拉語文學、烏爾都語文學和英語文學。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烏爾都語和印地語創作,創作了12部長篇小說和300餘篇短篇小說。他的小說表達了殖民統治下印度人民的呼聲,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他是印度文學史上繼泰戈爾之後的偉大作家。泰戈爾主要表現城市中、上層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普列姆昌德主要展現農村下層人民的生活圖景,長篇小說《戈丹》(1936),通過普通農民何利一生的悲慘遭遇,描繪了帝、資、封三重壓迫下農民的貧困和痛苦。普列姆昌德對農村生活的描繪和其簡樸曉暢的藝術風格,為印度現代文學開辟了新的領域。伊斯拉姆(1899—1976)是用孟加拉語創作的印度著名詩人。他以滿腔的**、磅礴的氣勢,抒寫對殖民統治和社會醜惡的仇恨,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其代表作《叛逆者》(1921)塑造了一個追求自由解放、充滿鬥誌和勇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傑辛格爾·普拉薩特(1889—1937)是用印地語創作的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在印地語文壇上,他和普列姆昌德並列。他的代表作《迦馬耶尼》(1935)取材古代神話傳說,通過隱喻象征手法,曲折地反映現實社會,表達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不滿和民族精神的歌頌,探索印度未來的出路。安納德(1905—?)在獨立前用英語創作了不少小說,《苦力》(1933)、《兩葉一芽》(1937)和40年代初創作的三部曲(《村莊》《越過黑水》《劍與鐮》)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殖民統治的罪惡,展示了人民的痛苦和他們的覺醒。
印度獨立後的文學首先是一批獨立以前已取得成就的老作家顯示出堅實的實績。這些作家如印地語作家耶謝巴爾、介南德·古馬爾,孟加拉語作家達拉辛格兒·班納吉,英語作家R.K.納拉揚、拉賈·拉沃等。他們在五六十年代創作了一批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獨立前後走上文壇,六七十年代活躍文壇的作家形成兩大文學思潮: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印度當代的現代主義文學包括“新詩派”、“新小說派”和“非詩派”、“非小說派”等流派。“新詩派”是獨立前以阿格葉耶為代表的“試驗詩派”的發展,代表詩人是卡納達語詩人高卡克、阿薩姆語詩人普甘、印地語詩人達馬維爾·巴拉蒂、奧裏薩語詩人若德勞伊等。“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是格姆萊什瓦爾、拉金德爾、亞德沃、莫漢·拉蓋什和尼爾默爾·沃爾馬等。他們的創作標榜為“新”,是用來區別印度的傳統文學,運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象征、隱喻、意識流等方法,表現新的時代問題和情感體驗。七八十年代,一批更年輕的作家詩人活躍文壇,標榜“非詩派”和“非小說派”,代表作家、詩人是夏格迪·查特吉、拉傑格黙爾·喬杜裏、杜米爾、傑杜爾瓦迪等,他們把現代主義的反傳統和性欲描寫推到極端,著力表現病態**和孤獨、焦慮、絕望的意識。
印度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邊區文學”和“社會現實小說”。“邊區文學”在50年代獲得發展,以鄉村為背景,運用方言土語,展示傳統文明在當代社會的命運和前景,意在弘楊本土文明,抵製西方文明的侵襲。代表作家作品有印地語作家雷努的《肮髒的邊區》(1954)、古吉特拉語作家伯代爾的《男人擁有的世界》(1947)、馬提拉語作家本德賽的《車輪》(1962)、卡納達語作家古爾迦爾尼的《鄉村史詩》(1957)、奧裏薩語作家莫漢蒂的《肥沃的土地》(1964)等。“社會現實小說”的作家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表現現實問題,但不是以政治說教、道德訓誡為目的,而是以飽含情感的藝術形象感染讀者。這類小說重要的有烏爾都語作家克裏山·錢達爾的《當田野醒來的時候》(1952)、奧裏薩作家蘇楞德拉·莫漢蒂的《黑暗的地平線》(1964)、泰米爾語作家阿基蘭的《畫中女》(1968)、卡納達語作家阿南塔穆爾迪的《葬禮》(1965)、印地語作家莫亨·拉格希的《關閉的暗室》(1961)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文學出現回歸鄉村、回歸傳統的趨勢,從總體上看,六七十年代勢頭健旺的現代主義文學逐漸衰退。
代表當代印度文學成就的作家是耶謝巴爾(1903—1976)。他獨立前曾組織抗英地下武裝組織,曾幾次被捕入獄。印度獨立前創作的《大哥同誌》(1941)、《叛國者》(1943)、《黨員同誌》(1946)等中篇、長篇小說中塑造了由個人反抗而覺悟、組織群眾鬥爭的工人、共產黨員形象,在印度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1960年發表的《虛假的事實》以廣闊的背景,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50年代末印度社會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保守和進步、封建等級製度和民主自由思想之間的矛盾衝突,以藝術形象和藝術畫麵探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道路。
東南亞地區具有相同的曆史背景:近代大都淪為西方殖民屬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都被日本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都獨立。反帝反殖是東南亞各國現代文學的基本主題。成績可觀的有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的文學。緬甸的德欽哥都邁、泰國的西巫拉帕、印尼的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是代表作家。德欽哥都邁(1875—1964)是緬甸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以他的愛國主義詩歌,喚醒沉醉的國民,聲討殖民主義,向往民族獨立,代表作有《洋大人注》(1914)、《孔雀注》《德欽注》等。被譽為“泰國文學太空中的王鳥”的西巫拉帕(1905—1974)的創作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他的代表作《畫中情思》(1937)表現封建傳統對人性的摧殘,也客觀地表明現代意識在東方社會生長的艱難。西巫拉帕的長篇小說《向前看》(1955—1957)廣泛描寫了泰國三四十年代的現實生活。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1925— )是印尼獨立後最重要的作家,創作於50年代的《追捕》《遊擊隊之家》表現了印尼人民的反帝鬥爭生活。代表作是“布魯島四部曲”:《人世間》《萬國之子》《足跡》《玻璃屋》,小說以恢宏的規模,藝術地表現了印度尼西亞民族覺醒的過程。
(三)阿拉伯地區的現當代文學
阿拉伯地區現代文學起步早,成就顯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笛旺派”詩人反對複興派的複古傾向,強調詩歌的現代感受和情感的真誠表達,要求表現人類普遍的美感,把握大自然和生命的本質。代表詩人是舒凱裏、阿卡德和馬齊尼。在小說領域,有“埃及現代派”。這裏的“現代派”是時間概念,表明該派創作的思想和藝術表現不同於傳統文學。主要代表作家是侯賽因、哈基姆和台木爾。塔哈·侯賽因(1889—1973)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泰鬥”,他的創作塑造了埃及文學史上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知識分子形象,代表作《日子》(1926—1939)是三卷本自傳體小說,把個人奮鬥與民族複興有機結合,既是個人的心路曆程,又有著廣闊的社會背景,是埃及現代文學的裏程碑。陶菲格·哈基姆(1898—1987)是埃及最具國際影響的現代作家,他的小說代表作《靈魂歸來》(1933),通過對一個從鄉村來到開羅不久的家庭的描寫,呼喚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內容。哈基姆還是埃及現代戲劇開創者,創作了《洞中人》(1933)、《山魯佐德》(1934)等富於哲理的現代劇作。邁哈穆德·台木爾(1894—1973)被稱為“尼羅河的莫泊桑”,創作了400餘篇小說。他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描繪了一幅幅埃及社會的生活圖畫,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代表作如《沙良總督的姑媽》《小耗子》《納德日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亞、北非阿拉伯各國文學發展很快,50年代阿拉伯作家聯盟的成立,更促進了西亞、北非各國文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大量引進,使埃及當代文學出現了流派紛呈的局麵,在詩歌、小說、戲劇中結出了碩果。1947年從伊拉克開始的“新詩運動”,衝破傳統律詩的束縛,在詩歌界進行了一場革命,確立了自由體詩在阿拉伯的主導地位。埃及“新詩運動”的主將是薩拉哈·阿卜杜·蘇布爾、艾哈邁德·阿卜杜·穆阿退·希賈茲。蘇布爾(1931—1981)有“現代蘇菲詩人”之稱,他的詩作長於以新鮮的意象描寫其感覺的流變。希賈茲的詩作表現出強烈的叛逆意識,長於以鮮明的意向引人聯想。
當代埃及小說多元發展,首先出現了新浪漫主義小說。當代埃及最著名的浪漫主義小說家是穆罕默德·阿卜杜·哈裏姆·阿卜杜拉、尤素福·西巴伊和伊赫桑·阿卜杜·庫杜斯。他們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多以浪漫、傳奇的愛情編織故事,語言優美流暢,故事生動感人。阿卜杜拉多通過愛情故事褒貶人們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讚美善良、純真的青年男女在坎坷中自強自愛、奮鬥不息的精神。尤素福·西巴伊(1917—1978)和阿卜杜·庫杜斯(1919—1990)曾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對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感覺敏銳,剖析也較深刻,他們常以愛情故事與政治時事作為自己作品的經緯,折射出時代重大的政治問題。
當代阿拉伯文學的主流是現實主義小說。一批作家認為作家應對民族、社會和曆史負有使命感,主張用現實主義方法反映現實。其中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是阿卜杜·拉赫曼·謝爾卡維。謝爾卡維(1920—1987)在40年代以一位叛逆詩人的麵目登上文壇,他的主要成就是現實主義小說和詩劇。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戰鬥的土地》(1954)、《小小的夢》(1957),長篇小說《土地》(1954)、《坦**的心靈》(1956)、《後街》(1960)、《農民》(1968)、《背景》等,詩劇《賈米拉的悲劇》(1962)、《小夥子莫赫蘭》(1966)、《我的故鄉阿克》(1969)、《壯士侯賽因》(1971)等。其代表作是描寫埃及農村生活的《土地》,小說揭示農民與封建地主、反動政府以及革命後篡權的政治投機家、陰謀家的鬥爭;歌頌了廣大農民群眾團結一致的力量,被認為是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劃時代的力作。
當代埃及小說的集大成者是納吉布·馬哈福茲,他的創作以現實主義為主,也借鑒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其代表作“三部曲”(《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1952—1957)以一個家族的變遷展示埃及人在東西文化衝突、融合中的思考、矛盾與追求,是表現埃及20世紀上半葉社會現實的史詩性作品。
埃及之外,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的當代重要作家有:蘇丹的塔伊卜·薩利赫、敘利亞的漢奈·米納、阿爾及利亞的阿卜杜·哈米德·本·海杜卡等。薩利赫(1921— )的代表作是《移居北方的時期》(1966),小說描述留學西方的蘇丹本土青年穆斯塔法·賽義德的經曆。小說深刻地揭示了東、西方兩種文化在主人公身上的矛盾與衝突,鞭撻了西方殖民主義及其文明的罪惡,表達了作家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米納(1924— )的成名作是《藍燈》(1954),作品以法國殖民統治下的拉塔基亞港為背景,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敘利亞民眾的苦難及其要求民族獨立的英勇鬥爭。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創作了以大海和海員生活為題材的兩套“三部曲”:《錨》(1973)、《殘留的影像》(1974)、《沼澤》(1976);《水手的故事》(1981)、《主桅》(1982)、《遙遠的港口》(1983)。他的“海員係列”表現出陽剛之美和情操之美,思想深刻,米納因此被稱為“阿拉伯的海明威”。本·海杜卡(1925— )已出版包括詩歌、戲劇、小說、兒童文學共2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南風》(1971)、《昔日之終結》(1975)、《揭露》(1980)、《傑姬婭與達爾維什》(1983),短篇小說集《七支火炬》《作家》《無頭雕像》等。他的代表作《南風》通過老大娘拉赫瑪和女中學生納菲莎回鄉度假的遭遇,表現阿爾及利亞獨立後,農村變革時期新舊勢力之間的尖銳鬥爭。
(四)非洲地區文學
非洲地區指撒哈拉沙漠以南,包括東非、西非、南部非洲的廣大地區。該地區遭受西方殖民統治時間早,大都在60年代才獲得民族獨立。黑非洲的現代文學在反對西方殖民主義殘酷統治的鬥爭中發展,19世紀末基本上結束了口頭文學階段,經過20世紀上半期的覺醒探索過程,四五十年代獲得較大發展。30年代塞內加爾的萊奧波爾德·桑戈爾(1906— )與同仁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雜誌,倡導“黑人性”運動,發表“黑人性”文學,主張從非洲傳統生活中吸取靈感和主題,展示黑人的光榮曆史和精神力量,維護“黑皮膚”的尊嚴,反抗民族壓迫和歧視,表達對祖國、家園的摯愛。桑戈爾本人是著名的非洲法語詩人、創作了不少“黑人性”詩歌。桑戈爾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寫詩。一生中共創作有詩集《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亞詩集》(1956)、《夜歌集》(1961)、《熱帶雨季的信劄》(1972)和《主要的哀歌》(1979)等,後又編輯出版《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介紹“黑皮膚”詩人的代表作,同時對“黑人性”進行了理論的闡述,主張從非洲傳統生活的源泉中汲取靈感和主題,展示黑人的光榮曆史和精神力量。所有這些為推動非洲法語文學乃至整個非洲文學都做出了十分可貴的貢獻。
現代非洲的著名小說作家是南非的彼得·亞伯拉罕、塞內加爾的桑貝內·烏斯曼、 喀麥隆的費南丁·奧約諾。亞伯拉罕(1919— )的作品重點揭露種族歧視,他的名作《礦工》(1946)是開創南非現實主義的第一部作品,小說描寫黑人朱瑪在種族歧視下逐漸覺醒,最後領導礦工罷工。他的另一部作品《獻給烏多莫的花環》(1953)也塑造了一個民族振興道路探索者的形象,藝術地展示了非洲社會守舊與進步、部落主義與現代思想之間的鬥爭以及民族發展的艱難。奧約諾(1929— )的《老黑人和獎章》(1956)是一部具有國際影響的非洲小說,通過一個農民從接受殖民者的勳章到在事實教育下覺醒的過程,揭露殖民統治的罪惡,表現民族的覺醒。烏斯曼(1923— )的《塞內加爾的兒子》(1957,又譯《祖國,我可愛的人民》)是他的重要作品。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塑造了一個為祖國的自由富庶,不顧一切、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以至生命的知識分子形象。
當代非洲的英語文學在尼日利亞取得突出成就。尼日利亞的沃萊·索因卡(1934— )50年代走上文壇,創作了20多部劇本、2部長篇小說和幾部詩集。代表他成就的是劇作,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時的評語是 “他以廣闊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於詩意的關於人生的戲劇”,他被稱為“英語非洲現代戲劇之父”。他的劇作把非洲傳統與西方現代戲劇手法有機融合,在雄渾質樸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隱含著強烈的現代意識。他的代表作《森林之舞》(1960)通過“民族聚合”的場麵,表現曆史與現實的循環輪回,既有非洲民族發展的思考,又有超越時空的前進與未來的哲理性探討。
在南非,一些歐裔白人作家的創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納丁·戈迪默和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戈迪默(1923— )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通過她的文學創作譴責統治者的罪惡,反對種族隔離和壓迫,強烈表達南非人民要求自由、幸福與和平的願望。其代表作品有《朱萊的人們》(1981)。《朱萊的人們》以未來主義手法,預言在南非全麵爆發戰爭的情況下,白人隻有依靠黑人才能生存。白人斯梅爾一家在武裝暴動中得到黑傭人朱利的幫助,逃到朱利家鄉的一間原始棚屋內躲藏。隨著時間的推移,斯梅爾一家越來越離不開朱利的幫助。庫切(1940— )因“在探究軟弱與失敗之中,捕捉到人性的神聖火花”和“精致的結構、意義深長的對話,以及精彩絕倫的分析”,榮獲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恥》(1999)以寓意象征的方式,表達了殖民曆史對南非民眾帶來的困窘與災難。
思考題
1.現當代東方的社會、文化特征有哪些?
2.簡析東方現當代文學的基本特征。
[1] 彭樹智:《東方民族主義思潮》,5頁,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