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剛在舊金山設立分支機構的時候,從華盛頓總公司把米勒調過來出任行政總管。米勒是一個認真的孩子,跟著我已經有6年了,一直對沒有獲得重要的提拔心存不滿。所以一到舊金山,他就向我發起了牢騷。

可是對他而言,這隻不過是一個向老板表達心聲的機會。“總裁,我希望到一線去,不想再做行政方麵的工作,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好培訓策劃,也有足夠的經驗去跟企業打交道。”米勒覺得自己很有能力—這多麽年來混得不好是由於社會不公。比如說,與他同齡的哈佛大學的同學大多都在各自的公司爬到了人力資源總監或市場部門主管的位置,甚至有很多人已經自己當老板了,他卻還在我這裏處理行政瑣事。和他們比起來,他認為自己的人生簡直糟透了。這一切的原因是我沒給他機會,低估了他的能力。

這是人們普遍的想法,比如另一位卡希先生。他曾作為學員在邏輯思維訓練營待過幾天時間,但很快就走了。他聽不進課程顧問的勸誡—讓他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可以接受的,他拒絕自我審問,一心一意怪罪外界。就如同他過去30年的人生一樣,四處流浪,找不到心滿意足的落腳點。

他說:“我做過幾十份工作,厲害吧?但沒有一份做好,要麽老板是垃圾,要麽同事都是渾蛋,我實在很無奈。”他覺得這個世界無比黑暗,每個人都對不起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假如每天都以這種邏輯來思考問題,是不是最終會被自己的判斷欺騙?到終老之時,是否會感到後悔呢?

你是真的“懷才不遇”?

阿裏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基本沒有什麽“懷才不遇”的人,真正具有才華的人就算隱藏在最深的角落,也一定會被發現。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富有才華卻運氣不好,那麽這個人一定有他的可恨之處。

懷才不遇的邏輯是如何欺騙一個人的?它像宗教傳教的表述,給抱怨社會者構建了一個邏輯的閉環,以詭辯的技巧為自己遮掩過錯。比方說,如果有人脫穎而出了,他就可以認為是這個人擅長溜須拍馬才取得了老板的信任;如果有人和他一樣不被重視,他就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了現實佐證。

這種自我解釋是辯護的基本邏輯,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關鍵的部分是,你的才能通過什麽來證實?你所處的環境是不是真的沒有給你提供發揮的舞台?每當談及這兩個關鍵問題,這些人總會顧左右而言他。

就像我問米勒的那樣:“你真的認為自己的能力很強嗎?那麽,證據在哪兒呢?”這時米勒馬上談起了未來—他不敢麵對過去的陰影,隻知道討論還不存在的“明天”。“明天我會證明這一點,老板。”他說,“隻要給我一個機會。”

問題是,他不能提供一個證據,就沒有誰會給他這樣的機會。

“一切取決於自己”的邏輯漏洞

但是反過來,“一切取決於自己”也是有問題的。這個邏輯也充滿了欺騙性—如果有人對你這麽說,那他就有自鳴得意的成分,在炫耀他通過個人奮鬥取得了成就。他是在告訴你,取得不了成功全怪自己,不能怪任何人,也不能審視環境因素。

我的建議是,對年輕人來說,某一種說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你聽不聽誰的觀點、是否怪罪自己或外界,而取決於你自己是如何思考、判斷具體的事情的。與其每天考慮自己是否懷才不遇,不如先考慮如何讓自己在實踐中鍛煉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補上邏輯的缺口—讓思維更全麵

在產生“懷才不遇”這種念頭時,你需要第一時間反過來想一想:“我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有沒有錯誤,我錯在了哪兒?”這樣才能補上邏輯的缺口,實是求是地分析自己遇到的問題。

比如第一,我可能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否適合當前的工作?如果因為自身的特點不符合才導致了自身的失敗,那與別人又有何幹呢?解決的辦法就是去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至少要做到專業對口;第二,我有才能,行業也符合自身的特點,但我對工作的計劃有問題,安排不合理,或者自己出現了失誤,才沒有取得成功。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反思工作的方法,調整工作計劃,重新來過;第三,是最需要正麵的問題,那就是我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才能,在工作中眼高手低,實際上勝任不了公司的需要,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麵。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正視現實以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在正視、接受了現實之後,你應該怎麽辦?能做的就是給自己充電,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讓自己變得真正有才。到那時,你就不會有“懷才不遇”的這類麻煩了。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從自己的思維發現問題,戰勝傳統觀念的影響,發現真相,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