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康娜告訴我:“現代媒體不僅是被動地提供給我們信息渠道,而且在傳輸資源的同時也在改變我們思考的模式。換句話說,它們提供了新的思維,以及建立了新的思維的方式。在這種新的模式下,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就開始變得盲目和衝動起來,總是跳躍和有選擇地接收信息,缺乏邏輯性。”
在史無前例的互聯網變革中,人們在習慣上早就適應了,心理上卻從未適應。對過去幾千年間習慣了紙張和書本的人們而言,高速的網絡提供的信息太過海量了,速度、數量以及即時的特點都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也難以深度思考。
這時,人的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方式也逐漸變得“網絡化”—高速傳送、接收,不再細細品味,也不再謹慎地審視。
信息:“開門,我要進去!”
大腦:“門已經不在了。”
思維:“我對信息全盤接收,但隻選擇我喜歡的、刺激感強的。”
在一次培訓課上,斯坦利也對坐在台下的思科公司的員工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昨天,我們習慣於在文字的海洋中潛水,但今天,卻都在奔騰的信息海洋上衝浪。這既代表著蓬勃發展的未來,也喻示著我們大腦的不幸。”
跳躍和選擇式的接收信息,具體的表現是什麽樣的?
1.思考方式的變化:傾向於直接和新鮮感
這樣的變化顯然不止發生在盧漢和科爾的身上。我在上海出席一次互聯網論壇時,幾位資深的報刊編輯對我說,他們曾經酷愛讀書,每年都製訂閱讀幾十本書的計劃,但這兩年來,已經完全放棄了閱讀紙製書籍。“到底發生了什麽,我為什麽如此倚賴網絡了?我的思考方式為何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難道隻是因為方便,或者是因為這個世界的變化太快了?”
他們反映說,在信息的接收過程中,大腦的第一需求就是直接和新鮮。越能以最快的速度給他答應,他就越喜歡哪一類信息。這說明,大腦明顯變懶了,也更有娛樂的傾向,正在逐漸失去本該具有的嚴肅性。
2.失去了長篇閱讀的能力
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的小周給我寫來郵件,他講述了互聯網如何改變了他的思維習慣。第一個改變就是閱讀的習慣發生了變化。他說:“現在我已幾乎完全喪失了閱讀稍長一些文章的能力,而且不管是在網上,還是在紙上。”
小周的思維呈現出了一種“片段式”的特性,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在上網快速瀏覽多方短文時的典型習慣。長篇閱讀是不可接受的,超過幾千字就讓人焦躁,坐立不安,隻能進行片段式的閱讀,比如我們無法在網上通篇閱讀《百年孤獨》這樣的名著,隻能像隨筆那樣閱讀短文,然後接收碎片化的信息。
正如斯坦利所說的:“人們在海量的信息時代失去了這個能力。即便是一篇超過了三四段的很短的文章,也變得難以吸收了。大多數時候,就隻是簡單地掃一眼罷了。”然後呢?半小時的時間就能讓我們忘記。信息如同流水,在大腦中流過,卻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3.海量瀏覽,然後快速得出結果
上麵的兩種特殊的閱讀和思考習慣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驗證,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們接收信息時隻是為了用最快的速度獲知“結果”,而不是享受體驗信息的過程。對此,我們進行了6年的研究,調取了多達90個學術類網站的日誌,對訪客的行為進行了分類和抽查,還用打電話、發郵件的方式與他們每個人進行了交流。
調查結果顯示:訪客們都喜歡在網站上“匆匆掠過”。他們盡管在短時間內瀏覽了大量的信息,卻總是從一篇文章“跳躍”到另一篇進行瀏覽,甚至同時打開數個網頁,這個看一眼,那個看一眼,而且幾乎不會看自己已經訪問過的文章。
通常的習慣是,人們在打開一篇文章以後,基本上讀上一兩頁,然後就馬上轉到了別的網站。記住什麽了嗎?有的訪客說,他們有時會把自己喜歡的長篇文章保存到收藏夾,作為一個標記。但也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會回頭再讀。對更多的收藏信息,他們第二天就完全忘記了。隔上幾個月整理收藏夾時,才突然發現:“哦,原來還有一些文章我沒有看。”實際上,在這期間他們又在別的網站搜索過完全一模一樣的信息,卻根本記不起來自己早就把它收藏在電腦中了。
這很明顯,錯誤的接收方式讓我們告別了對信息的傳統接收方式,卻沒有建立起更好的習慣。一種簡單到極致的習慣已經無比強大:人們在標題、內容頁和摘要間進行著平行式的“海量瀏覽”,為的就是可以很快得到結果。但是思維能力呢?它卻正在悄然退化,變得脆弱與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