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同事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如果你不幸得罪的是“小人”之輩,那你就要當心了,說不定什麽時候他就會在領導麵前告你的“黑狀”。
在單位中,“黑狀”都是告給領導聽的,如果領導英明機敏,那麽這種“黑狀”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領導是個輕信的人,“黑狀”就會給你帶來嚴重的威脅。
那麽,怎樣才能將“黑狀”帶來的危害降至最低呢?你不妨試試下麵這幾招:
(1)先發製人。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語告“黑狀”的人,為了使自己編造的謠言發揮陷害人的功效,總是要研究人們的心理。他們這些人在陷害人的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到這樣一個規律,即:從總體來說,人們往往對第一印象來得深刻,一經形成,常常會積澱為一種思維上的定式。比如說,經理對李四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印象,既沒有好感,也沒有惡感。如果在這時,有人對他說李四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軌、道德敗壞等,那麽,即使他對於該人的話並不言聽計從,可是,在內心深處卻著實地對李四的人品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心理上也對其呈現出惡感的苗頭;及至李四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為之辯白,說那些攻擊李四品行的話語純係無中生有、顛倒黑白,這時,已經大大落後了。因為這些觀點同前麵形成的第一印象發生了衝突,所以,很難入腦;除非這個後來的印象特別強烈,或是不斷地進行多次重複,才有可能改變或是衝淡先前的第一印象。
那些善於製造“黑狀”的人正是抓住人們的思維和心理上的這一特點,想方設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發製人。而被“暗箭”傷害的人往往由於疏於防範,棋輸後手,所以大多處於辯誣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們知道,先發製人的厲害,在於告“黑狀”的人搶了先手。但是,如果可能被誣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積極進行自我保護,或者是一聞風吹草動,就積極行動起來,自己搶奪了先手,局勢豈不完全改觀了嗎?所以,對於防範和反擊“黑狀”的每個人來說,要做到克敵製勝,就不能總是“棋行後手”,也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在那些打小報告的惡人告“黑狀”之前,搶奪先機,從而擊敗流言蜚語對自己的造謠和誣蔑。
漢景帝時,晁錯為內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過許多革新的建議。丞相申屠嘉因為晁錯的建議觸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機構陷。晁錯的府第在太上皇本廟外空地上的短牆裏,出入很是不便,於是晁錯在矮牆南麵開了個門,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狀告晁錯鑿廟牆為門,奏請殺頭。晁錯聽到申屠嘉的圖謀後,趕到申屠嘉之前,將真實情況報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狀時,漢景帝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是廟牆,是廟外空地上的短牆”,便否決了申屠嘉的小報告。申屠嘉回家後大發脾氣,說:“我應當趕在他的前麵,他趕前了,我反而被他賣了。”晁錯的機警使他躲過了一次讒言的災禍。
(2)針鋒相對。
采取“針鋒相對”的對策防範和反擊“黑狀”最為關鍵之處是選準目標,並且針對滋事生非之人的逆行,采取公開論戰的方法,對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語進行大膽揭露和堅決批駁,貶斥其所做的這種卑劣行為。這就要求:
首先,主動出擊,把所發生的事情的原委詳細客觀地公布給大家,使人們對此都有一定知曉。
其次,與告“黑狀”之人進行公開論戰,把客觀事實與那些偷偷摸摸上報的“黑材料”以及背後的各種不實之辭等都擺到桌麵上來。
再次,幫助和引導人們把正確的客觀事實與“黑材料”相互對比、推敲,進行參照。
這樣一來,那些所謂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報告”、“證明”和“肺腑之言”等等,其真假虛實也就昭然若揭了。
(3)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來對付小報告,可以給人們一種真實可靠的印象。
漢武帝是個能幹的皇帝,但到了晚年,也變得糊塗起來。他任用一個名叫江充的無賴,江充為了自己的私利,製造了一起起冤假錯案,最後冤案竟做到了太子頭上,說太子詛咒武帝,並在太子房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說不清楚,惱恨江充,便把江充殺了,但自己也隻好逃亡在外。
漢武帝晚年疑心病極重,以為周圍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這一點,誣陷太子,在這種情況下,要當事人自己去辯誣,已無可能。這時,有一個叫令狐茂的山西上黨人,上書漢武帝指出太子無辜、江充奸詐,並舉出曆史上種種事例,希望漢武帝不要聽信讒言。這樣,才使漢武帝有所覺悟。不過,那時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殺害了。
如果沒有比較超脫的旁觀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讒言是很難被拆穿的。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為人辦事都做到襟懷坦**、正直無私,不給小人以把柄,那麽小人想告“黑狀”也無從告起,自然也就避免了禍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