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願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它與認知、意誌是人類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的心理過程是知情意彼此結合、融為一體的整體作用的過程。情感依賴於認識,也作用於認識,既可以推動,也可以阻礙認識過程的發展。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作為行動動力,它有引起和維持行動,排除前進中的障礙的作用。在學習和社會生活的一切活動中,情感還起著信息交流的作用,對人際交流與合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人的成長本身就包含著情感的發展,情感的發展又會作用於人的整體成長。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他告訴我們,脫離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虛的、無意義的,因為不以價值和感情為基礎的智慧,往往使人淪為非人的狀態。美國教育專家伯德惠斯特爾曾指出:詞語僅僅表達了我們思想中很少的一部分,30%~35%。傳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基本上以詞語交流的教學為主,如果從人際關係、從情感領域對教學活動重新考察,會別有一番洞天。新近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情緒與認知有緊密關聯。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麥克林(Paul Maclean)博士指出,信息的處理不隻通過大腦中控製高級思維過程的新皮質,也要經過邊緣係統——大腦的情緒中樞的處理。積極的情緒,如愛和幽默能促進新皮質的高級思維過程,而消極的情緒,如緊張、恐懼、憤怒和不信任等會影響學習和高級思維[1]。無論一個學生是否學習,都要依賴於影響所有思維過程和作為自我智能重要組成部分的情緒。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和找到一種積極的表達情緒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在學會學習的教學中,必須關注引導學生學會形成豐富、高尚的情感,並以積極的情感投身於學習成長。
一、重視體驗教學
體驗教學,“要在教學目標上凸顯生命關懷,讓教學過程富於情感和意味,讓教學內容整合對象世界與意義世界,讓師生在‘相遇’的世界裏建立起關涉生命體驗的對話關係。”[2]其關注的核心並非隻是一種以體驗為特征的教學方式或手段,而是關注與體驗相關聯的人的生命特性與成長,提倡一種高度關懷人的教學思想與精神。重視體驗教學就是強**學中要關注到每個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他們對客觀世界和自身的認識是在心靈與外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感悟、體驗從內部實現和完成的。他們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感受生命力量的過程。隻有通過自身的體驗,他們獲得的知識、能力、觀念及對生活意義的認識,才是“心血浸養”的和“聯係著神經和血脈”的,才能成為他們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使他們在對人類文化精華的深刻體驗中汲取生命成長的營養和力量,不斷獲得發展。在體驗教學中,“體驗”不僅僅有“親身經曆、實地領會”之義,也不僅僅是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查核、考察”[3]或“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親身經曆”[4],更是指學生在以整體生命投入教學的參與中實現自身生命的發展。體驗對於知識學習、人格健全、完整生命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從體驗的發生、過程、時間和結果來看,體驗首先是人的親身經曆,是人對某些活動、情境的親自參與或融入;其次,這種參與中必然伴隨著人的內心感受、體會及相應的思想、情感;最後,人在經曆之後,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回顧自己的經曆,對其進行品味、分析、思考並形成一定的情感、判斷和認識。也就是說,體驗是親身經曆生活事件,經曆過程中的內心感受和經曆後的體悟與反思。它是參與活動和感受思考的統一體。事實上,體驗就是人的生命曆程,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生命在體驗中成長、發展和成熟。學生在教學中通過體驗不斷領悟世界的意義和人本身存在的意義,不斷激活著生命、確證著生命、豐富著生命,不斷提升著生命的質量與價值。
注重生命體驗的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學。它尊重生命、關注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涵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更在於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它是理解和豐富生命意義、滿足生命成長需要的活動,其本質不是一種單純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生命活動,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注重生命體驗的教學過程是生命意義的發生、創造與凝聚的過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現與發展的過程,是主體對於生命內涵的體驗與超越,而不隻是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
體驗教學帶有強烈的情感成分。主體總是從自己的經曆,從內心的情感積累和先在的感受出發去體驗和揭示生命的意蘊。體驗的結果常常是一種新的內在情感的生成,是對生命的深情感悟。學生在教學中投入著情感、滋潤著情感、陶冶著情感,通過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感受生命的湧動,成為既具有知性、理性,也充盈著靈性與感性的整體的人。在這種教學中,師生不把他人他物看做是單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物,師生雙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情境交融的創造活動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學中所呈現的材料也不是簡單的用來認識和使用的“物”,而是內涵著意義的“生命體”。因而,教學過程是充滿著人文意蘊、物我同一的過程。
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借助語言引導學生感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可以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相關情感體驗,可以引導學生在親自參與某些活動的過程中體驗,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用自身的言談舉止刻意營造而又自然流露的教學氛圍中去體悟。
二、關注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uid 1989年在一篇名為《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論文中提出的。他們認為“知識隻有在它們產生及應用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知識絕不能從它本身所處的環境中孤立出來,學習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進行。”[5]關於情境教學的概念有各種不同的表述,如“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6]“情境教學是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7]“情境教學就是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8]“所謂情境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麵和諧發展。”[9]“情境教學就是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麵發展’的辯證關係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所創建的一種教學模式。”[10]總體而言,情境教學關注學習情境的創設,關注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在教學活動中的整體參與。
情境教學在我國是江蘇省南通市特級教師李吉林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教改實驗過程中提出的教學方法。經過30年的探索,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研究逐步形成為完整的體係,“不僅探索了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有效途徑,而且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觀和教育觀,開拓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新視野”[11]。在我國教育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而且也開始走向世界。
情境教學從我國古代文論“意境說”中汲取養分,借鑒大腦兩半球理論、暗示原理、場論等有關學說,創造了獨特的情境教學法,並構建了相應的理論框架。其探索經曆了創設情境,進行片斷語言訓練;帶入情境,提供作文素材;運用情境,進行審美教育;憑借情境,促進全麵發展四個階段。在理論上建構了情境教學“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四個特點以及促進兒童全麵發展、提高素質為目的的教學活動“五要素”,即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重點,著眼發展性;以情感因素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實踐性。在實踐操作上,通過不斷探索、總結、篩選,逐步形成了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練”為手段,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教學操作模式[12],使情境教學的基本主張能貫穿於語文各種課型的教學並運用於其他學科教學中。
“情境教學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為經,將被淡化了的情感、意誌、態度等心理要素確定為學科教學的有機構成,將學生的興趣、特長、誌向、態度、價值觀等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麵擺在學科教學應有的位置上;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生活環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科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知識成為活的生活,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開辟了現實的途徑。”[13]“情境教學將情境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強調憑借情境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將人文學科的字詞句篇、科學學科的定理公式融入具體生動的情境中,融知識性、育人性、發展性於一體。”[14]
情境教學是以“情”為紐帶,借“境”促發展,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中,我們要對情境教學思想給予格外關注。要善於運用情境教學的原理與方法引導學生在精心選擇或創設的真實或虛擬的教學情境(可以在教室、網絡,也可以在大自然和社會中)中去感受、體驗、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求真的理智感,激發學生的美感,陶冶情操,鍛煉意誌,引導學生求真向善追美,獲得全麵和諧的發展。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
積極的情感在人的整體學習成長中有激勵人們的學習熱誠、促進學習深入和持久、強化學習欲望與意誌行為的重要作用。積極健康的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都會成為人的學習的動力源泉。人若帶著熱烈情感去學習,就能產生旺盛的求知欲,使治學精神飽滿,廢寢忘食,主動進取。如孔子體會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5]堅持以“好學”、“樂學”的精神治學,故能夠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16]的境界。
要想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特點、興趣愛好,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的立場,了解學生的需要和情感;(2)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即要想方設法和學生融為一體,幫助他們適應學校、適應課堂,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通過接觸、了解,讓學生擺脫生疏與害怕的困擾,時刻讓學生感到每個人都在愛與關懷當中;(3)自然表達自我,教師宜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真誠地、適度地流露出來,使學生了解教師的內心感受,同時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4)協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使學生有機會探索自己的情緒,或學習感知別人的情感,以及得到被尊重、被接受和被了解的經驗;(5)尤其要重視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正視和分析自己的情感體驗,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穩定、深刻、豐富、高尚的情感世界。
教師還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麵:(1)引導學生形成和發展高尚的誌趣和愛好,在讀書、與人相處、欣賞藝術作品、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用心體會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情感,特別是與社會需要相聯係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級情感。這方麵可以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講明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使他們對事物的是非、好壞、美醜、善惡能夠進行辨別和評價,從而產生相應的愛憎,培養他們的道德感。也可以采取組織學生討論,幫助學生深化認識;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真人真事,使學生感到親切;提供範例,把抽象的道德標準具體化,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印象和正確認識等策略。可以通過給學生滲透適當的美學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藝術鑒賞,感受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的美感。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勤問好學、勇於探索的痛與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理智感。(2)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有關教育情境,通過環境的布置、角色扮演、氣氛的渲染等來誘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3)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的、科技的、體育的、藝術的實踐活動中反複感受,不斷深化和提升自身的情感水平。
四、培養移情能力,以情**
移情是人們在察覺他人情緒反應時自己也體驗到與之相同的情緒。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就是移情的表現。移情能力對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升華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情感調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既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引導學生學會陶冶情感的重要方法。
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法、現場表演法、想象法、情境創設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使學生視、聽、觸、嗅、行,思想、情感、意誌、個性,全身心地融入教學,對教學內容所表達的情感思想感同身受,從而使學生在理智、情感、人格全身心地參與中全麵成長。如竇桂梅老師在教學《遊園不值》一課時,向學生提出了“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走過蒼苔?”“你會怎樣叩柴扉?叩多久?”“你會對紅杏說些什麽?”“你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麽?”等一係列問題,讓學生通過行為表演、角色對話、場景欣賞、音樂中誦讀等多種參與方式,使學生的思緒、情感乃至行為都融於詩人所處的情境中,進而能更真切地感受詩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更深刻地體會和領悟詩詞的思想和意境。
教師還可以通過“以情**”,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以情**”即以教師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許多行為模式都是從觀察別人的或是觀察到別人的行為後果而學得的。情緒也可通過替代學習而學得。人們通過對他人情緒反應的觀察,以及看到他們經曆痛苦的或愉快的經驗,會學得情緒反應。社會學習論強調模仿對象在傳遞特定的行為及情緒反應中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所要傳遞的情緒、情感不是他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體驗,而是鐫刻在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倡導的更高層次的社會性情感,如正義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傳遞”這些情感時,首先,把握凝聚在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性質,並使自己的情感產生與教學內容同質的情感共鳴,仿佛身臨其境,身經其情。所謂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其次,還要善於以恰當的方式把這些情感表達出來。感動自己是傳遞情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情感的傳遞需要靠情感的表達,愛什麽、讚同什麽、同情什麽、嫌惡什麽、尊重什麽、輕蔑什麽,教師要能通過自己的語音、語調、表情、體態等,鮮明地表達出來,從而感染學生。這就是教師在情感教育中的示範作用。筆者有位學生實習結束時,公開課要講《狼牙山五壯士》,為了體會和真切地表達五壯士的思想情感,她甚至在睡夢中都在琢磨五壯士怎樣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正式講課那天,她自然地把情感融入教學,深深地感染了所有聽課的學生和老師,大家都忘記了自己是在聽課,思想和情感都完全進入了作品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
還可以經常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英雄、模範及身邊的好人好事感染學生,豐富學生正確的情緒體驗。經常開展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與別人比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以及通過自己活動的成果認識自己,學會對自己的情緒反應作出客觀的估價。還要教學生學會從理智上防止或延緩和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反應,養成自我監督自己情感的習慣,提高他們調節和控製情緒的能力。
五、指導學生學會調控情感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及時洞察自己的情緒、情感,辨認自己的情緒、情感,合理地分析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以及恰當地調控自己的情感。
1.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容許情緒表達的環境。教師可以通過反思這樣一些問題來洞悉班級的情緒氣氛,如課程的講授中是否有情緒的表現?在班級中,鼓勵什麽樣的情緒?誰來帶動?不鼓勵哪些行為和情緒、為什麽?如何表達情緒——語言上的、身體上的或是視覺上的?學生擁有哪些工具來表達他們的情緒?他們需要什麽樣的工具?情緒何時表達——休息時間或在數學課中?在教室中,如何鼓勵適當的情緒表達?
2.教師可以刻意增加教學中的情緒影響。在規劃課程時,教師可以突出伴隨不同風格或主題方麵的潛在情感。看看有無幽默、悲痛、勇氣或陰謀等情緒可以強調,以促使學生的心智投入在學習之中。一位高中的代數教師,對學生每次遇到應用題時的負麵反應感到厭煩,立誌要減輕學生的焦慮。某天的數學課,他帶上怪物的麵具,並宣布他是應用題怪獸。他在教室四處蹦跳,發出可怕的隆隆巨響,哀歎應用題的可怕,咆哮著講出學生對作業做出的典型抱怨。教師幽默風趣的演出逗樂了學生,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迎戰當天的作業,而且在接下來幾星期裏對類似的作業都能積極對待。
3.除了在教學中加入情感,教師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角色示範,引導學生的情緒表達。通過辨認並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學生體驗到班級也可以提供這方麵的人生經驗。教師可以對目前和學生有關的情緒事件和問題作出反應,然後試著說出心中的感受,給學生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回應。還可以每周、每月或有需要時找出時間舉行班會,邀請學生、教師或來賓和大家一起談論眾所關心的情緒議題。通過示範適當的情緒表達,以及帶動以情緒為議題的對話,教師可以營造出一個整體教育的班級氛圍。當學生觸及他們情緒的本質時,似乎就和能量的源泉連接起來,能源源不斷地應用到學習與記憶上[17]。
4.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辨認和體驗各種感受,使學生發展讓人生多姿多彩的情緒基礎。如許多學生因為缺乏適當的詞匯難以準確地描述他們的情緒,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創造一套情緒術語,要求學生為不同情緒命名。通過頭腦風暴法為每一類情緒至少想出十個同義詞,然後請學生思考有哪些情緒是他們曾體驗過的,這些情緒對他們身心有什麽影響,體驗之後,情緒有什麽改變,又是為何而改變。教師可以在教室中列出這些情緒術語和類別,讓學生在討論和寫作時可以隨時取用,也提醒學生他們通常會遭遇的情緒體驗的範圍。
5.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表達他們的感受,並把這些情緒通過建設性方式發泄出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答自己麵對不同情緒時的表達方式,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最近如何做情緒表達,同時分析自己的情緒反應對他人會有什麽樣的影響。小組針對不同的情緒反應想出替代的反應,最後大家分享每個學生的情緒體驗,這樣,在表達一般感受時就有了可供選擇的多元反應。例如,有一組八年級的學生討論他們對不同生活事件的反應之後,製作的在班上陳列的項目單是:當你覺得心煩意亂時,你會……和所信任的人討論;散散步、跑步或做一些運動;聽聽喜歡的音樂;做一些喜歡的藝術活動;寫日記;衝澡;哭;逛街;用頭腦風暴法,想出能夠對這種情境做出反應的所有方法並選出一個;玩樂器;和寵物講話;打電子遊戲;尋求建議;看錄像帶或去看場電影;知道自己的情緒將會轉移或改變,所以對自己更耐心點兒。另外也可以通過把藝術適時地融入班級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與正麵地表達情緒,在遠離壓力、傷害或極度興奮時能接近自己真正的情緒。當然也要為有些學生其他的情緒反應方式創造條件,如特別具有攻擊性或容易生氣的人,可以讓他們在操場上跑幾圈或擊沙袋。對有些內向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借助幻想、有引導的想象和放鬆技巧來緩解壓力。也可以通過討論蘊涵情緒議題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表達情緒。有時候,學生的情緒需要請學校谘詢員、心理學家或精神治療師幫助,要引導學生知道要向誰求助,包括一些社區的可用資源。[18]
6.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調控情緒、情感的方法,以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比如,自我意識調控法,即通過自我認識和評價來調控自己的情緒。如感到憤怒即將爆發而失去理智時,提醒自己“冷靜製怒”“急躁是無能的表現”,使情緒趨向平衡正常。當感到自己懷才不遇而憂愁苦悶時,全麵恰當地評價自己的德才學識,自覺找出差距,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卑自餒,做到振作精神,銳意進取,變消極悲觀為積極樂觀。理智調控法,即用合乎原則和邏輯性的思維調控情緒。即便處於同樣的情形中,不同的人想法不同情緒反應就會不同。對於同樣的情形,個人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所以,當出現過於強烈的容易使人判斷偏頗、言行失措的情緒時,要先用意誌控製住情緒,再進行冷靜地分析,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及時調整自己的想法,就會感到天地廣闊,心情舒暢。轉移調控法,即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另一個方向上去,使激烈的情緒得以緩解,趨於冷靜、平穩。情緒具有情境性,當強迫自己變換情境,轉移心理活動指向的對象時,激動、強烈的情緒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平衡。上述八年級學生所討論的“當你覺得心煩意亂時,你會……”多數采用的就是轉移調控法。激勵調控法,也可以稱之為升華法,就是當遇到因不公平對待而產生消極情緒或情感、事業遭遇挫折心中不平時,把困難和挫折看成是對自己的考驗,把嘲諷當成是對自己的鞭策,化憤怒為力量,變壓力為動力,激勵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奮發進取。合理宣泄調控,即把自己壓抑的情緒向合適的對象釋放出來,使情緒恢複平靜。消極情緒如果過分強製壓抑,不僅會使人覺得痛苦難忍,而且會引起意識障礙,影響人正常的心理活動,甚至會導致身體疾病。可以通過向親朋好友傾訴、給遠方的知己寫信、寫日記、與造成自己消極情緒的當事人坦誠交流、聽音樂、甚至痛哭一場等辦法來使消極情緒得到合理宣泄。切忌不分時間、對象、場合和方式,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出氣對象而傷害別人,或者用毀壞器物尤其是公共財物以及違反法規紀律等簡單粗暴的手段來發泄怒氣。不管用哪一種情緒情感調控的方法,最根本的是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這樣才能夠用理智駕馭情感,讓自己堅定不移地向著理想的目標前進。
[1]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王成全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07~308
[2] 辛繼湘.論注重生命體驗的教學.教育評論,2002(5)
[3]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12卷).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421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118
[5] Brown.J.S, Collin.A & Duguid.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 18(1):32~34
[6]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4
[7]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77
[8] 遲豔傑.教學:人存在意義的追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100
[9] 許楓.淺談初中英語課的情境教學.教育評論,2000(5)
[10] 李吉林,田本娜,張定璋.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13~14
[11] 裴娣娜.情境教學與現代教學論研究.課程·教材·教法,1999(1)
[12] 李吉林.為全麵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上).教育研究,1997(3)
[13] 李吉林.為全麵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下).教育研究,1997(4)
[14] 田慧生.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時代特征與意義.課程·教材·教法,1999(7)
[15] 論語·雍也
[16] 論語·述而
[17]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王成全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08~310
[18]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王成全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3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