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反饋調控原則就是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要及時了解和分析學生學會學習的狀況,不斷地主動監督、反思、評價教學是否圍繞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目標在有效地進行,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強化、幫助和指導,對教學過程進行控製和調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反饋和監控,培養學生也具有監控教學活動及自己的學習活動的能力和習慣。其目的在於使教學活動始終沿著師生共同追求的方向前進,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學會學習的教學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教師需要獲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了解自己,通過努力發揮主導作用是否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了學習;學生也需要及時明確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與路徑是否正確,自己的探索是否有道理,效果如何,以決定下一步前進的方向與速度。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和調控不僅有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尤為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對自身的關注,不僅起到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作用,還能夠影響學生內在動機的形成,使他們增強學習動機,更自覺地調整言行以實現在教學中獲得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有助於學生根據教師的反饋信息一方麵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少走彎路;另一方麵產生爭取更大進步的願望,增強克服缺點和不足的信心,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助於使學生學會預測自身未來學會學習的路徑與效果,擇優而行。因此在學會學習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學反饋和調控,以便加強教學效果。在貫徹這一原則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強化對教學的元認知

有效的教學需要有可供選擇的策略、方法來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而且需要不斷予以相應的監控、調節和創新。就課堂教學而言,及時獲得反饋和監控教學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獲得反饋信息後如何處理,根據什麽來監控和調節課堂教學,都需要教師具有對教學活動的元認知、元思考。對教學活動的元認知是教師把教學活動本身作為認知對象,對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因素及教學進程等的反思性認知。這種認知是建立在對教學及教學目標的認識基礎之上的。對教學活動的元認知有助於教師把自己對教學的監控建立在正確的指導思想基礎之上,它是教師調控教學的基礎,是教師調控行為的堅實的立足點。我們在本研究中所探討的關於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性、理論基礎、教學策略的思考皆可給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元認知提供依據。

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教學的著眼點在於知識的授受,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了知識授受的教學模式,對於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反思教學過程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個性等生命全方位的成長等問題幾乎很少考慮。這樣往往導致了我們的教學是按照慣性在進行,而不是經過理性思考後的審慎選擇。要想轉變這種局麵,教師就必須強化對教學活動的元認知意識,它可以使教師時刻警醒教學到底是為了什麽,是僅僅為了獲取知識還是有知識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教學是為了教還是為了學,教學為了方便教師還是為了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學在學生的終身發展中要發揮什麽樣的作用等重要的問題。這樣才能使教學中獲得的反饋信息得到合適的處理,才能使教師對教學的及時地反思、監督和調控減少盲目性,方向更明確,進而使教學更加富有成效。

二、有效調控教學

對教學活動的調控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進程和其中的變化以及教學過程中獲得的反饋信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對教學過程的監督和調節活動。它是在對教學活動元認知基礎之上采取的具體行動。這種調控包括對教師自身行為以及學生行為表現的調控,也包括對教學中其他要素的調控。這種行動需要師生共同配合才能夠取得預期效果。要想做到有效地調控教學,需要教師做到:

1.善於多途徑獲得反饋信息。獲得反饋信息是調整教學策略及給予學生反饋指導、調控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善於通過課堂觀察、課堂提問、書麵考察、學生成長檔案袋和實踐操作等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及時了解學生學會學習的情況,以便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的程序和節奏,力排幹擾,減少或避免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偏離。

2.掌握好給學生反饋的時機。學生學會學習常常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但教師何時給予指導卻是一門學問。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中說,“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在這裏實際都提出了把握給學生反饋的時機與度的問題。無論是對待學生提問還是對學生進行反饋性指導,都必須在學生渴求得到之時,在學生對自己的探索感到困惑與迷茫,渴望得到肯定、點撥或幫助之時。因為這樣的時刻學生最容易接收反饋信息,並及時改進。如果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迷而不覺,教師也要善於巧妙設疑,先讓學生意識到存在問題,自己試圖去解決,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再介入。

3.反饋要及時、明確。反饋的意義在於準確地調整行為,要想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正確地調整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教師給學生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就必須及時準確。教師要善於從各種信息中識別真實與假象,細心體察學生的真實感受與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並及時、具體地反饋給學生,以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時作出調整,有效地學會學習。同時,反饋中要注意結合適當的表揚、獎勵或批評、懲罰,以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學習思想、情感與行為,克服不正確的學習動機、思想、情感與行為。

三、指導學生自我反饋調控

僅靠教師獲得反饋信息後再對學生進行指導來進行教學調控是不夠的。在教學中,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自我學會學習的情況自我反饋和調控。要引導他們隨時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學會在自我反思、與他人比較、實踐檢驗過程中,及時不斷地總結自己學會學習的成敗得失,以取得更快地進步。

教師需要認識到監控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行為,在進行教學調控時,要根據當時教學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學生參與的反饋信息來進行,不能一廂情願地采取自以為是科學的措施。還要認識到教學監控實質上主要是對教學活動主體(人)的監控,對主體的監控最有效的方式是促使其自控。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麵要做好自我監控;另一方麵又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監控中來,激發培育學生的主體自控能力,在師生共同努力中實現教學目標。還有,要善於通過監控教學的實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明確自我成長的需要,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及時進行課後教學反思

由於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所以在一節課中,臨時生成性因素總會使教師預先的設計同實施之間產生不同,或者有某些美中不足,或者有令人欣喜的意外的閃光點。如果在課後及時對這些進行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將會極大地提高教師對教學的自我反饋和調控能力,並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高。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在教師反思傾向的支配下,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教學活動背後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在思考過程中,能夠發現、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學問題,並積極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1]。教學反思有利於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有利於教師形成自己的實踐性知識體係,有利於教師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工作。課後教學反思是在一節課結束後,對教學過程中以教學行為與表現為主的各種相關因素進行的教學反思。它的內容主要包括:

1.教育教學觀念與情感。從宏觀層麵講,教學反思既要考慮教學行為本身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更要關注隱藏在行為背後的觀念和教育教學情感。

教育教學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解與看法。包括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等,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們直接影響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著教師的行為。教育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靈魂、支點和指南。要想改變舊一套的教學行為,首先要改變教育教學觀念,有了新的教學觀念的指導,才能產生新的教學行為。教育教學觀念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行為的對與錯。不僅如此,教師的教育觀念對教師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也有重大影響。因此教育教學觀念的反思是教師教學行為改變的重要前提。

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僅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教師的專業情感滲透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對教育教學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包括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自我三個方麵。教師的專業理想是教師對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的向往與追求,它為教師提供了奮鬥的目標,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具有專業理想的教師對教學工作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投入感,願意終生獻身於教育事業;他們對教學工作抱有強烈的承諾,致力於改善教育素質以滿足社會對教育專業的希望,努力提高專業才能以及專業服務水準,努力維護專業的榮譽、團結、形象。教師的專業情操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帶有理智性的價值評價的情感體。它是構成教師價值觀的基礎,構成優秀教師個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專業情意發展成熟的標誌。它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前者是指由於對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光榮與自豪感,後者是指由於對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認同而產生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教師的專業自我是教師個體對自我從事教學工作的感受、接納和肯定的心理傾向。專業自我認同程度高的教師傾向於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夠準確地、現實地領悟自己所處的世界,對他人有深切的認同感,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和自我價值感。教師對自身專業情感的反思有助於教師以積極的、熱情的、真誠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並在其中獲得教師職業幸福感。

2.教學行為過程

中、微觀層麵上講,教學反思是以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為對象的,反思的內容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麵。(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影響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全麵,是否符合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反思教學目標是否以總體課程目標為指導,是否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是否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本,因人施教,適時調整教學目標。(2)教學結構。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反思教學結構主要包括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知的不同階段;反思教學結構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反思是否結合教學實踐選擇和運用了恰當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3)教學內容。任何教學目標都需要通過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學習來達成。反思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反思是否根據教學目標開發、利用學習資源,使之符合學生的經驗、情趣和認知規律等;是否能創造性地使用、整合教學內容;是否根據個人特點和優勢開發適合學生的校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如何,是否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是否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否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突發事件,及時調整了教學內容等。(4)教學過程。教師對整個教學的運行過程的反思包括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是否做到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是否遵循了教學規律,貫徹了教學原則,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安排是否嚴密合理,教學過程是否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等。(5)課堂組織管理。課堂組織管理是教學過程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教師還要善於反思課堂組織管理情況。包括是否有效組織學生盡快投入到教學之中;是否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果斷理智地處理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是否采用恰當的教學管理手段;是否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等。

此外,教師還要對教學計劃、教學策略、教學媒體的配置與使用以及教學評價等各種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以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在反思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幾個點:教學的“成功點”,即順利進行、引起教學共鳴、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之處;“失誤點”,即教學過程中的疏漏、失誤之處;“創意點”,即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學預設,師生生成的有益於教學的靈感、具有獨創性的想法等;“後續點”,即對教學情況進行全麵的總結與反思後,獲得的可為後續教學預設計提供借鑒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2]。分析這些特殊點,有助於教師發現自身駕馭教學的優勢與不足,迅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許多優秀教師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如我們敬重的斯霞老師、於漪老師、當代教學新秀竇桂梅老師等。教師可以采用教學後記、案例寫作、教育敘事、建立反思檔案袋、進行行動研究等形式進行個體反思;可以與同事交流與對話共同反思;也可以請專家學者定期進行指導;還可以由學校組織教師進行集體教學反思,與兄弟院校交流等。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監控教學的水平既受自身對教學認識的高度和深度影響,也受自身對有關教學方法、模式、策略的熟練掌握程度的影響,還受學生對教學監控的參與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要想自如地駕馭、靈活地調控教學,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素養,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熟練掌握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各種教學策略、模式以及方法,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應用和體會,以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作出教學反饋、準確及時調控教學的能力。

[1] 申繼亮.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72

[2] 陳力.預案·生成·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課堂教學策略探微.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