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給孩子報很多課外興趣班,可是不少孩子很難堅持到底。結果往往是:家長花了不少錢交學費,孩子卻沒有學到什麽。當然,家長擔心的並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擔心孩子做什麽事情都“三分鍾熱度”。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麽辦呢?

第一,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興趣班。

有的家長恨不得孩子三五歲的時候就變身“全能小明星”,什麽都會一點。如果家長的安排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效果注定好不到哪裏去。

給孩子選擇興趣班,要評估孩子的具體情況。比如三歲的孩子,一般來說耐性比較差,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如果要求他乖乖坐下來學習枯燥的東西,肯定會難以堅持。因此,家長要充分評估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當前年齡段的事情去做。另外,每個孩子的潛能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運動細胞比較發達,有的孩子樂感很好,還有的孩子表達能力強……隻要你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麵具備其他孩子沒有的天賦。如果家長隻考慮別人家孩子都在學什麽,隨大溜,而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個性和潛能,就可能出現“三分鍾熱度”的情況。

有的家長還會把自己的興趣強加到孩子身上,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學成,就想讓孩子替自己“圓夢”。孩子明明沒有興趣,家長還千方百計讓孩子堅持下去。因為不是自己喜歡的,孩子自然難以堅持。所以,家長應該細心觀察,去發現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家長自己想要的。

有些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受到圖畫書的熏陶,三四歲時自己就可以拿著筆塗鴉了。這樣的孩子,學畫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家長幹預,課餘的時候他也會主動拿起畫筆,因為畫畫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被命令、被要求,這才是孩子真正的興趣。

有些孩子剛開始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是出於好奇,或者覺得有趣,但是真正開始做之後,要不要堅持下去,就由他的感受決定了。如果孩子在做事情時,常常得到肯定、認可和接納,他的內心就會感覺愉悅和美好,這種感受會驅動孩子堅持下去。相反,如果孩子總是被挑剔、嘮叨,尤其當事情本身很枯燥的時候,他的感受就會很糟糕。孩子會本能地去除那些不好的感受,一旦家長傳遞的是讓孩子感覺糟糕的信息,孩子就不願意繼續了,這是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所以,家長應該多誇獎和鼓勵孩子,傳遞正向的信息。

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要在六一兒童節那天上台表演彈鋼琴。她的爸爸因為工作忙,沒能到現場觀看表演,隻好讓媽媽錄下視頻。晚上回家後,爸爸要看視頻,小女孩不讓,說自己彈錯了一個音。爸爸說:“重要的是我的女兒在彈琴,我要看的是我的女兒在台上彈琴。我喜歡看你彈琴,無論你彈什麽,我都喜歡。”小女孩聽了爸爸的話,就把視頻拿過來給爸爸看。爸爸一邊看,一邊讚歎“真好聽”,於是小女孩跑到鋼琴前,給爸爸又彈了一遍,這一次沒有出錯。在爸爸的欣賞和愛的鼓勵下,小女孩真的愛上了彈鋼琴。

第二,家長的興趣愛好會感染孩子。

如果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中延續父母的愛好,就更容易堅持下去。爸爸媽媽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書法,天天都要練字,就可以用自己的行動激勵孩子。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樣子,彼此之間還可以相互切磋、比賽,將興趣學習轉化成自覺行為,效果遠比父母單純地督促要好得多。我就認識一位媽媽,她是一位書法愛好者,雖然平時工作很忙,但每天晚上都要臨帖寫字。女兒看到媽媽寫字那麽認真,也開始學習書法,母女倆一起寫,共同進步。有的媽媽和孩子一起打太極拳,孩子每天晚上寫完作業,都要跟媽媽一起打一套拳。這其實就是榜樣的力量。

第三,家長將目標分解,鼓勵孩子多堅持。

在這一點上,我建議家長學學明星爸爸陳小春的做法。陳小春看到小區裏開了一家鋼琴店,就想讓兒子學鋼琴。他先帶兒子到店裏,讓兒子現場體驗一下,然後問他感覺如何。兒子說“很有趣”,就同意學鋼琴了。陳小春擔心一下子報了班,兒子堅持不下來,就跟他約定:先學四節基礎課看看。果然,才學了兩節課,兒子就感覺有點兒不適應了,但是想到跟爸爸約定的是四節課,咬咬牙堅持下來了。你看,當家長把目標分解後,孩子的壓力減小了,會更容易實現。所以對於興趣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先試學幾節課看看,通過初期的嚐試,觀察孩子是不是真的適合學習。如果不適合,家長可以及時調整方向,找到更適合孩子的。如果比較適合,孩子隻是暫時性地堅持不下去,那麽家長可以跟他商量:“我們要不要再學五節課看看?”等到再堅持五節課,沒準兒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或者說最艱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孩子就願意繼續堅持了。

另外,家長要明白,有些技能並沒有看上去那麽容易,像彈鋼琴、拉小提琴、拉二胡、彈琵琶等,都屬於“慢工出細活兒”,學會、學好都比較難,孩子容易中途生厭。所以,家長也可以在練習前,跟孩子商量當天的任務:練多長時間休息一下,休息多少時間等。當孩子覺得這件事情不是“死任務”,而是憑著自己的喜好做的時候,自然會更願意學習。

要是孩子已經學得比較久了,比如一兩年,還是堅持不下去,怎麽辦呢?我建議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果孩子就是學不好,堅持不下去,要允許他放棄。不過是一個興趣愛好而已,沒有又能怎麽樣呢?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經講過他女兒學鋼琴的故事,他女兒八歲就考過了鋼琴10級。當時,俞敏洪的太太給孩子加大了訓練量,從原來的每星期練習1.5個小時,增加到每星期5小時。這使女兒的熱情一下子沒有了,糾結了大半年後,女兒跟爸爸說:“我不學了,我對鋼琴沒興趣了!”聽完這話,俞敏洪也很糾結,覺得孩子這時候放棄有些可惜,但他最後還是尊重孩子的決定,因為他明白:當孩子已經表示沒有興趣了,再逼著她繼續學,隻會引起更多的逆反。後來有一天,俞敏洪陪女兒聽了一場音樂會,之後他對女兒說:“寶貝,你看你鋼琴彈得那麽好,不繼續下去太可惜了。以後你上高中、大學,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別人唱歌,你彈鋼琴伴奏,大家就會覺得你很厲害,是不是?我們當時讓你學琴,也是希望你將來能多一個陪伴。知道嗎?每個人都會有孤單的時候,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能有一架鋼琴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我也經常有孤單的時候,但我沒有發泄情緒的渠道。有時,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樣,會一種樂器,這樣就可以把心中的鬱悶、孤獨彈出來、吹出來,我就會快樂很多。但是我不會,也沒時間去學。所以,我不希望你將來像我這樣,也希望你不要輕易就放棄鋼琴。但是,我不會強迫你彈鋼琴。”聽了這番話,女兒後來又自願去練琴了。

俞敏洪在麵對女兒想放棄多年的興趣愛好時,使用了特別聰明的方法——尊重,把決定權給孩子,在她實在不願意學的時候,允許她停一停,甚至放棄。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在重新引導時,弱化了孩子學琴的壓力,消除了孩子對學習鋼琴的恐懼。所以,家長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麽突然就沒了興趣,然後再重新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