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箝是《鬼穀子》關於論辯術的一個重要方法。飛是褒揚激勵,箝是挾製,所謂飛箝,就是以激勵、褒揚的言語去收服人心,使對方為我所用。運用飛箝之術對付別人時,要先審察、揣摩他的心意,知道他喜歡什麽、討厭什麽,然後再靠上去說些他喜歡聽的話,把他捧得心花怒放,或抨擊他最厭惡的事,以便讓他把你引為知己。在他心花怒放或引你為知己之時,向你敞開心扉,交出老底,如此這般,你就可以占有主動權了。
之一
【原文】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別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譯文】
凡是考察權變能力,都是為了征召遠近人才,使之歸附投奔,建立製度,管理事務,一定要先考察相同與不同,辨別言語之是非,發現言辭的表麵與實際的真偽,知道是否具備某種能力的術數,確定有關安危的計策,確定或親密或疏遠的關係,這樣再權衡估量長短輕重。其中有需要取長補短的,在需要時就可以征召,可以求取,可以任用。運用言辭中鉤箝之術,引誘他人言論歸順自己,或以激昂言論引誘從而控製對方得到實情。誘致對方實情的話,是一種遊說之辭,時而相一致,時而不相一致。對於運用鉤箝術也不能達到歸順目的的,或者先征召,然後排列比較;或者先排列比較,反複試探,而後就其弱點予以毀謗;或者是反複比較試探使對方暴露弱點,或者是使對方暴露弱點從而比較試探。運用這種方法時,或者用財物或各種珠寶等給予試探,或者衡量、考察對方才能,確定去留的趨向以引誘對方實情,或者發現對方的弱點箝製對方,上述方法就是運用抵巇之術達到自己的目的。
【事典】
韓信巧借洪水計
公元前203年10月,韓信攻下齊國,並一舉占領了齊都臨淄。
齊王田廣慌忙逃到楚國,向楚王項羽求救:“霸王,您是各國盟主,現在敝國情況萬分危急,您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楚王根本就看不起韓信:“你別把韓信吹得那樣神乎,那位鑽褲襠將軍竟把你嚇成了這般樣子,真是活見鬼。”不過他還是委派了大將龍且率2萬兵卒,前往與齊國聯合抵抗韓信。
楚將龍且是有勇無謀的人,用兵往往隻求狠衝猛打,而不講究計謀韜略。
11月,齊楚聯軍與韓信的漢軍在濰水兩岸瀕水對陣。好戰慣鬥的龍且幾次要向漢軍發起猛攻,都被齊王田廣勸阻住了。
齊王苦口婆心地勸說龍且:“將軍,我們真的是再經不起大的失敗了,沒有必勝的把握,過河去與漢軍拚消耗,我們實在是拚不起嗬!”
一謀士對龍且說:“漢兵遠道而來,勇於拚戰,其勢不可擋。齊楚兩國的軍隊是在本地應戰,士兵士氣不太高,如果我們不與漢兵交戰,堅守城池,同時派人到所有被漢兵占領的城市去發動齊人,讓他們知道齊王還健在,要他們起來反抗漢兵。齊人反對漢兵,漢軍的糧食很快就會告急,那時漢軍就不戰自垮了。”可是,龍且固執地認為韓信沒有什麽了不起,很容易對付,他很想同韓信交戰,取得勝利,好向楚王報功領賞,所以,他聽不進這謀士的話,決定同韓信交戰。
良言相勸,終究沒能阻止龍且給齊楚聯軍帶來失敗的厄運。
這天,韓信突然指揮大軍渡河進擊龍且軍。可是,部隊渡過一半時,漢軍便有秩序地向回撤軍了。
“龍將軍,漢軍不戰自敗,而且退得並不慌亂,可能其中有詐。”田廣對龍且說。
“哈哈,我早就知道韓信這人是個膽小鬼,齊王嗬,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10年怕井繩呀!”龍且以為是韓信害怕跟自己作戰,更加確信韓信是膽小鬼了,根本聽不進齊王田廣的意見,一意孤行地指揮部隊“乘勝追擊”了。
當龍且的將士渡過近一半時,濰水上遊發起了洪水,激流滾滾,傾瀉而下,一下子把龍且的部隊衝散了。洶湧而至的水流使得楚軍大亂,而對岸的漢軍也趁機回身反擊。在急流之中疲於奔命的龍且兵卒成了漢軍的活靶子了。而阻在濰水東岸的楚兵更是潰不成軍,四散逃亡。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過河乘勝追擊,殺死了龍且。齊王田廣也被韓信活捉了。
原來,韓信設置了誘敵之計。早在齊楚聯軍趕到濰水兩岸布陣之前,他在夜裏讓士兵做了l萬多個布袋子,裏麵裝滿了細沙,堆在濰水上遊;這樣濰水上遊便形成了一個人工堤壩。於是,他再用佯裝敗退的戰略,把敵軍引入河中。讓士兵突然在上遊把沙堤打開,漢軍借助洪水之勢,輕而易舉地打敗了齊楚聯軍。
燕昭尊隗
齊湣王楚、魏兩國滅了宋國,一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燕國更想找機會報仇。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於是,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公元前312年,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誌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裏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裏馬,就跟國君說,隻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裏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裏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裏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麵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裏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
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士爭相赴,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與燕人同甘苦,日益富強。燕二十八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與秦、楚、趙、韓、魏合力攻齊,入其都臨淄。齊地除莒、即墨外盡為燕所得。
燕國的複興與昭王的“征遠來近”是分不開的,在昭王重視吸納人才的政策下,不僅本國的能人謀士紛紛出仕,其他各諸侯國境內的賢者也慕名而來。燕國所在之地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最差,但最後仍成為了戰國時期最活躍的諸侯國之一。
小卒巧言救趙王
趙王武臣派韓廣到燕國,燕國人就立韓廣為燕王。趙王聯合張耳、陳餘向北攻打;到燕國地界。
一次趙王外出時,被燕國軍隊捉住了。燕將把趙王囚禁起來,要趙國分一半土地給他,才肯歸還趙王。趙國十次派使者去談判,都被燕將殺了,張耳和陳餘急得無計可施。有一個幹粗雜活的小卒辭別同屋的人說:“我替他們去說服燕將,然後和趙王一起回來。”大家聽了他的話都覺得可笑,一個小卒竟出此狂言,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這人來到燕軍的營寨,問燕將說:“你知道我來幹什麽?”
“你想得到趙王。”
“你知道張耳和陳餘是什麽樣的人?”
“他們都是賢德之人。”
“你聽說他們有什麽打算嗎?”
“想得到趙王。”
小卒笑著說到:“你根本不知道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和陳餘三人,輕而易寧舉就攻下了趙國幾十座城,其實每個人都想南麵稱王,誰願意一輩子做別人的公卿宰相呢?大臣的地位和君主的地位怎麽能同日而語?他們主要是擔心天下大勢剛剛穩定,不敢三分天下,各自稱王。因此暫時按照長幼順序,先讓武臣做王,以便穩定趙國的人心。現在趙國已經安定,這兩個人早就打算把趙國分開,各自稱王,隻是時機尚未成熟。現在你們抓住了趙王,這兩個人名義上是要救趙王,實際上是希望燕國把他殺掉,然後他們好把趙國一分為二,各自為王。你想,一個趙王尚且輕視燕國,等這兩位賢王互相配合,來追討謀害趙王的罪過時,燕國不是要被滅掉了嗎?”
燕將覺得他說得對,就放了趙王,這個小卒駕著馬車和趙王一起回到趙國。
之二
【原文】
將欲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岨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譯文】
要將飛箝之術推廣運用於全天下,一定要揣度智謀權變與能力,識別天道運行的興盛與衰落,知曉地理形勢的廣闊與狹窄,山川險阻的險峻與平坦,百姓財富的多與少,諸侯之間的交往及與誰親密與誰疏遠,與誰友好,與誰敵對,心中意念具有何種思慮與願望,觀察他們的意向,知道他們的喜好與厭惡,於是就其所重視的進行遊說,用飛箝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所喜好的,然後再以誘導手法挾製住而求取對方。
【事典】
蘇秦以“牛後”羞韓
蘇秦去遊說韓宣王,說:“韓國北部有堅固的鞏邑、城皋,西部有宜陽、商阪的要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區域縱橫九百多裏,武裝部隊有幾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都是從韓國製造出來的。像豁子弩以及少府製造的時力、距來,射程都在六百步以外。韓國士兵腳踏連弩而射,能連續發射一百箭,中間不停止。遠處的敵人,可以射穿他們胸前的鎧甲,穿透胸膛,近處的敵人,可以射透他們的心髒。韓國士兵使用的劍、都是從冥山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鍛冶的,這些鋒利的武器都能在陸上截斷牛馬,水上能劈天鵝、大雁,臨陣對敵能斬斷堅固的鎧甲、鐵衣,從臂套、盾牌到係在盾牌上的絲帶,沒有不具備的。憑著韓國士兵的勇敢,披著堅固的鎧甲,拉著強勁的硬弩,佩戴著鋒利的寶劍,即使以一當百,也不在話下。憑著韓國兵力的強勁和大王的賢明,卻向西侍奉秦國,拱手而臣服,使國家蒙受恥辱而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啊。
“如果大王去侍奉秦國,秦國必定會向您索取宜陽、成皋。今年把土地獻給他,明年又要索取割地。給他吧,卻沒有土地可給,不給吧,那麽就會丟掉以前割地求好的功效而遭受後患。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貪婪的索取是沒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換取無止境的索取,這就叫做拿錢購買怨恨,糾結災禍。不用打仗,而土地就被割去了。我聽說過一句俗話:‘寧做雞的嘴,不做牛的尾巴。’現在,如果向西拱手臣服,和做牛的尾巴有什麽不同呢?憑著大王的賢明,又擁有韓國強大的軍隊,卻蒙受做牛後的醜名,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啊。”
這時韓王突然變了臉色,捋起袖子,憤怒地瞪大眼睛,手按寶劍,仰望天空長長地歎息說:“我雖然沒有出息,也決不能去侍奉秦國。現在您既然轉告了趙王的指教,我願意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王衍清談誤國
晉惠帝時期,一些朝廷士族官員不務正事,經常三五成群聚集一起胡亂吹牛,浮誇連天。他們談的話題多是不著邊際,荒誕無稽的事情。這種談話當時比較風行,人們稱它為“清談”。
王衍當時在朝中任尚書令,他經常與河南尹樂廣湊在一起清談。一時間他們在社會上的名聲很大,朝廷內外的人都爭相效仿他們。王衍與弟弟王澄,喜好品評人物,當時的人都以他們的評價作為標準。
王衍神態聰明,容貌秀美。他小的時候,山濤見到他,讚歎了很久,說:“什麽樣的婦人,竟然生下這樣好的孩子!但是危害天下百姓的,未必就不是這個人。”
樂廣性情淡泊簡約,與世無爭。他每次談論,總是用簡略的語言辨析事理,使人感到內心滿足。而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他就保持沉默。他議論別人,一定先稱讚這個人的長處,那麽這人的短處不用他說,也就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了。
王澄以及阮鹹、阮鹹的侄子阮修、泰山人胡毋輔之、陳國人謝鰥、新蔡人畢卓等人,都以任性放縱為通達,甚至他們喝醉了酒發狂**,也不覺得有什麽不對的。
胡毋輔之一次痛飲,他的兒子胡毋謙之見到了,厲聲叫著他的字說:“彥國,你是上了年紀的人,不應該做這樣的事了!”胡毋輔之聽後放聲大笑,叫他進來一起喝酒。
畢卓曾經擔任吏部郎,一次他的鄰居釀造的酒熟了,畢卓就借著酒勁,趁夜跑到隔壁去偷酒喝,結果被看管的人捆綁起來。第二天早晨,鄰居才發現是吏部郎畢卓。樂廣聽說此事後取笑他說:“名教之中自有歡樂之處,何必這樣呢?”
當初何晏等人繼承老莊學說,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們認為;“天地萬物,都以‘無’作為根本。所謂‘無’,就是滋生萬物,成就萬事,無論到哪兒都存在的東西。陰陽依賴它而變化相生,賢者,依賴它而成就德性。所以‘無’所到之處,沒有爵位也照樣富貴。”
對何晏的學說,王衍非常認同。朝廷中的士大夫知道後,就都把虛浮放誕看作美好的行為,而荒廢了正業。
侍中裴頠認為崇尚虛無,有害無益,於是他就寫了一篇論文《崇有論》,來糾正虛無思想的誤導。然而當時那種崇尚虛無的風氣已經非常盛行了,裴頠的論文也就無法進行糾正了。
到了公元311年四月,東海王司馬越在項縣去世,太尉王衍等人一起扶奉司馬越的靈柩回東海郡安葬。途中,石勒率領輕裝騎兵追擊司馬越的靈車,在苦縣寧平城大敗晉軍,消滅了十幾萬護送的晉朝軍隊。
石勒擒獲大尉王衍等人後,讓他們坐在帳幕下,向他們詢問晉朝的事情。王衍詳細陳說了禍患衰敗的原因,聲稱計策不是自己製定的,並且說自己從小就沒有當官的欲望,不參與俗世的事務。又借這個機會勸石勒稱帝,希望自己能因此得到赦免。
石勒聽完後冷笑著說:“您年輕力壯的時候就已在朝廷當官了,身居要位,名聲響徹海內,憑什麽說自己沒有當官的欲望呢?你把天下搞得一團糟,不是你又是誰呢?”說完,他命令部下將王衍架了出去。
石勒對部下孔萇說:“天下我去過的地方多了,還不曾見過這種人,你看這種人應不應該留?”
孔萇說:“他們都是晉朝的王公大臣,終究不會被我們所用。”言下之意很明顯。
石勒說:“那就殺了他們。不過為了表示尊重,就不要讓他們死在刀刃之下了。”
於是當天晚上,石勒就派人推倒牆壁,將王衍等人壓死了。
智騙魏王
公元前296年,齊相孟嚐君率領魏、韓、齊三國聯軍伐秦,大勝而歸。
西周君聞訊,擔憂道:“魏軍東歸,必來借道。他們沿途會騷擾生事,趁火打劫的,這如何是好啊?”
大臣們聽了,一籌莫展。
西周君見狀,正要再發話,有個大臣出班奏道:“小臣不自量力,願舍身前往,麵見魏王,讓魏王不向主公借道。”
西周君大喜道:“愛卿如能為我解憂,是救我西周百姓啊!”說罷,立即派人準備車馬,送這位大臣上路。
這位大臣拜見了魏王。魏王問道:“大夫遠來,有何見教啊?”
大臣回答說:“我是來救魏國的。”
魏王聽了一愣,說道:“願聞其詳。”
大臣進言道:“此次魏、韓、齊三國伐秦,全勝而歸,本是大喜之事。但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楚、宋兩國聽說秦國割地給三國,十分不滿,馬上就要來進攻魏國,替秦國報仇了。”
魏王本想取道西周,借機勒索,一聽此言,怕國家受到襲擊,便傳令軍中,立即回國了。
之三
【原文】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也。
【譯文】
將飛箝之術運用於其他人,就要觀察測試智慧才能、考察能力、估量氣概聲勢,把握關鍵要害之處,以迎合對方或隨順對方,以箝製之術達到與對方協調,以意念態度達到與對方融洽。這是飛箝術的運用與發揮。
【事典】
司馬懿佯病誆曹爽
在司馬懿29歲時,曹操作了漢朝的丞相。他邀請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看不起曹操,就借口有風痹病,一再推辭。直到曹操以拘捕相威脅,司馬懿才勉強出來做官。
後來魏王曹操病死,曹不繼位後不久就代漢稱帝,任命司馬懿為撫軍將軍,錄尚書事。魏明帝曹敘即位後,又拜司馬懿為驃騎將軍,駐軍宛城,總督荊豫二州的軍事,封舞陽侯。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進攻天水,把魏將賈嗣、魏平圍困在祁山。魏明帝請司馬懿領兵對抗諸葛亮。於是司馬懿來到了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統帥張郃、費耀、戴淩、郭淮等將領對付諸葛亮。公元234年八月,漢求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司馬懿抗擊蜀軍北伐的戰爭由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此時的司馬懿兵權在握,令大將軍曹爽深為不安。他早就看出司馬氏父子有過人的智謀,也有與智謀相等的野心。蜀國的本相諸葛亮智謀無人能比,司馬懿竟然能與他打了個平手。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就沒有了對手。曹爽現在擔心的是司馬氏會對皇帝不利,這方麵的例子用不著到外麵去找,他們曹家就是這樣從漢朝得到了天下。
他決定除掉司馬懿。而司馬懿也早已預感到曹爽要對自己不利,也在暗中準備動手。他上表朝廷,說自己病得很重,向朝廷請假。
曹爽知道這不過是司馬懿在使詐,正好河南郡李勝要到荊州辦事,曹爽就讓他去見見司馬懿,也好一探虛實。
李勝見到的司馬懿,已經完全變了樣子。他麵容憔悴,滿臉花白的胡須亂成一團。見客人落座,司馬懿就抓住侍女的衣襟,指著嘴說:
“渴,渴。”
侍女端來粥喂他吃,粥從他的嘴裏流了出來,滿身滿臉都是。
看到這個樣子,李勝說:
“外麵傳說你病了,沒想到會病成這樣!”
司馬懿說:
“聽說你要來並州,我們最近準備好好迎接一下你。我活不了幾天了,師兒和昭兒還請你多加照顧。”
李勝說:
“這裏是荊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卻說:
“你剛剛到了並州?”
李勝糾正他:
“是到了荊州。”
司馬懿說:
“我年紀大了,腦袋不清楚。你的話我弄不大明白。”
李勝歎息著告退。他對周圍人說:
“想不到一代名將,到了老年會如此悲慘!”
他寫了封密函,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曹爽。曹爽看了大笑說:
“想不到司馬懿也有今天。既然他已苟延殘喘,就讓他自生自滅吧。”
於是他不再有殺司馬懿的念頭,以為天下高枕無憂了。
沒過多久,司馬懿起兵,殺了曹爽。他後來也走了曹操的老路子,代魏稱王。
綦毋恢巧取溫園
這年,秦軍進攻西周,西周君無力抵禦,隻得親自到魏國去求援。
魏王見西周君來訪,忙以禮相待。西周君對魏王說:“秦王貪得無厭,得寸進尺,如今又來侵犯我國。我國危在旦夕,請大王出兵相救。”
魏王說:“我也難啊。秦軍進攻我國上黨,上黨戰事吃緊,我國自顧不暇,實在無力出兵啊。”
西周君見魏王不肯出兵,表示要回國。魏王說:“既然大老遠來了,先別忙著回去,到梁園玩玩吧。”
西周君隻得暫時留下,在魏王的陪同下,到梁園中遊覽一番。
西周君回國後,對大臣們說:“魏國的梁園真好,寡人在那園中一遊,就再也不想出來了。”
大臣綦毋恢聽了這話,對西周君說:“魏國還有個溫園,不比梁園差,而且離我們西周更近。如果主公有意,臣能把溫園要來。”
西周君不相信這話,問道:“你憑什麽把溫園要來啊?”
綦毋恢說:“就憑口中的三寸舌啊。”
西周君見他信心十足,說得不像是假話,就給他準備好車馬,讓他出使魏國。
綦毋恢到了魏都大梁,進見魏王。
魏王問他說:“西周君怨恨寡人嗎?”
綦毋恢回答說:“他不怨恨,誰還能怨恨大王呢?臣為大王擔憂啊!”
魏王問道:“擔憂什麽?”
綦毋恢回答說:“西周君曾是合縱伐秦的領袖,曾拿自己的國家捍衛過大王,而今大王卻不肯援救西周。臣想,西周君必將歸附秦國。秦王定會用塞外的全部兵力,會同西周軍隊進攻魏國的。到那時,魏國就危險了。”
魏王一聽害怕了,忙問:“既然如此,先生看寡人如何是好呢?”
綦毋恢回答說:“西周君本不願意歸附秦國,他平時又好貪圖小利。依臣之見,大王不如答應他派三萬魏兵戍守西周,並以溫園相贈。這樣,西周君便有話對百姓交代了。他貪圖溫園可供遊樂,一定不會歸附秦國的。臣聽說溫園一年的收入是八十鎰金。西周君得到溫園後,每年將向大王進獻一百二十鎰金。這就是說,將溫園送給西周君之後,大王每年可賺四十鎰金哩。”
魏王聽罷大喜,忙派大臣孟卯把溫園送給西周君,並派出魏兵戍守西周。
秦軍見魏王派來大軍,便退回關中去了。
郭解以武犯禁遭滅族
西漢武帝時期有一位俠士,名叫郭解,他的性格既有殘忍的一麵,又有俠義的一麵,是一個既讓人懼怕,又頗有人格魅力的人物。
郭解是河內軹縣(今河南濟源)人。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因自幼喪父,缺乏管教,就品行不端。長大後,他漸漸明白了事理,就棄惡從善,以德報怨,行俠仗義。做了好事後,他從不炫耀自己,也不要求人家回報。一時間,鄉裏的年輕人都很仰慕他,將他當成大哥看待。
郭解有個外甥不爭氣,總是仗著郭解的勢欺負別人,一般的人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天,郭解的外甥和別人一起喝酒,席間他讓人家幹杯,人家受不了,他就強行把酒灌到人家嘴裏。那人氣不過,就用刀把他殺死,然後逃離了鄉裏。郭解聽說後,也沒有過問這事。郭解的姐姐見郭解不聞不問,非常生氣,就羞辱郭解說:“你那樣行俠仗義,有人把我的兒子殺了,你竟然至今連個凶手都抓不到。”接著,郭解的姐姐一氣之下,就把兒子的屍體扔在路旁,不安葬。
郭解見狀.無奈之下隻好讓人四處探聽凶手藏身的地方。凶手最後見無路可走,就自己回來了,並把實際情況都告訴了郭解。
郭解聽完隻說了一句:“你把他殺死是對的,都怪我外甥不講道理。”然後,他就把凶手放了。接著,郭解自己安葬了姐姐的兒子。眾人聽說後,紛紛稱讚郭解的大義。後來,很多人為此更加仰慕郭解的品行,依附他的人越來越多。
郭解深得鄉裏人尊重,鄉親們見他出門,常常自行回避。但是隻有一個人不把郭解放在眼裏,他見郭解迎麵走來,就故意叉開兩腿,坐在門口。對此,門客們非常氣憤,而郭解卻不與計較,勸說門客道:“住在家鄉自己的屋裏,卻不被人尊敬,這說明我的道德修養還不夠。他有什麽罪呢?”後來,他讓門客打聽那人的姓名,並請求鄉裏的官吏日後免去那人的徭役。
過了幾年,輪到那人服徭役了,鄉裏的官吏果然沒找他。這樣輪過幾次之後,那人也覺得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是郭解給他免掉的。見郭解如此以德報怨,深明大義,那人非常慚愧,就**上身,到郭解那裏去謝罪。一些年輕人聽說後,更加仰慕郭解的所作所為了。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為自己修建的陵墓茂陵剛剛落成。這時,朝中有大臣就勸劉徹說:“茂陵剛建成,可把天下的豪強,富戶和喜歡作亂的人遷到那裏,這樣,對內可以充實長安,對外可鏟除邪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不誅而害除。”劉徹覺得有道理.就采納了建議,並下令各地官員把豪強和財產超過三百萬錢的富戶遷移茂陵。當時,郭解家裏並不富裕,不屬於移民的範圍。然而,當地的縣吏卻把郭解列進遷居的名單裏。郭解不願意遷移,就請當時的好友車騎將軍衛青幫忙。
於是衛青就在劉徹麵前替郭解求情。劉徹聽後笑著說:“一個布衣權勢大到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樣的人家肯定不窮。”最後,劉徹拒絕了衛青的請求,郭解無奈隻好舉家遷到茂陵去。他出發時,為他送行的有上萬人。
郭解遷入關中後,這裏的英雄好漢,無論是否和他相識,都爭相和他來往。不久,郭解的侄子殺死了軹縣的那名縣吏。這家人的親屬就給朝廷上書告狀,結果也被人殺死在宮門之下。劉徹知道後,非常憤怒,就令官府抓郭解。幾經周折,才把郭解捕獲。
得知郭解被抓的消息後,人們非常替他惋惜,而有個軹縣的讀書人卻不以為然,他逢人就說:“郭解專門幹那些犯法的事,他被抓罪有應得,有什麽可惜的呢?”郭解的崇拜者聽說他這般辱沒郭解,義憤之下就將他的舌頭割斷,殺了他。官府在審訊郭解時,問起此事,郭解因確實不知道殺人者是誰,殺人者也不知去向了。所以官府一時也拿郭解沒辦法。
朝中禦史大夫公孫弘知道這件事後,他義憤填膺地說:“郭解作為一個平頭百姓憑著俠義為一點小事就濫殺人,真是膽大包天。這個讀書人被殺,郭解雖不知情,但他的罪過比自己殺人還要嚴重。應該判處他大逆不道罪。”後來,武帝就以此罪判處了郭解,殺了他全族。
之四
【原文】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譯文】
用在人與人的關係方麵,就用空洞讚美之辭套引對方得到實際情況,把握好時機不要失去,以探究對方會說些什麽。可以從縱的方麵運用飛箝之術,可以從橫的方麵運用飛箝之術,可以引向東,可以引向西,可以引向南,可以引向北,可以引而反轉,可以引而複歸。即使覆敗,也能恢複,不失去節度。
【事典】
諸葛亮激孫權
當時曹操大兵壓境,水陸並進,沿江而來,寨柵聯絡三百餘裏。曹操意欲逼降孫權,擒獲劉備。孫權也正要派人探聽虛實。於是諸葛亮與劉備定下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的計謀,意欲“若南軍勝,則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諸葛亮到了孫權兵營已先與魯肅、周瑜等吳國謀士、將領有所接觸,“審其意知其所好惡”。到了麵見孫權時,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儀表,感覺其相貌非常,顏色嚴整,暗思,隻可激將,不可遊說。待到孫權詢問,諸葛亮故意激將說:“曹操以百萬大軍南下,加之網羅足智多謀之士數千人,剛剛平複荊楚之地,正要圖謀江東之地了!”孫權說:“若彼有吞並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
諸葛亮繼續以鉤箝之辭誘出孫權的內在決心,說:“亮有一言,但不知將軍肯不肯聽從?”
孫權說:“願聞其詳。”
諸葛亮於是再次激將孫權:“現在曹操平定天下,新近剛破荊州,威震海內,縱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劉備也已敗走。將軍您應量力而處之,假若能夠以吳越的民眾與中原曹操抗衡,不如趁早與曹操斷交,誓決一戰。如果不能抗衡,何不按您的謀士出的主意,按兵束甲,向曹操投降去呢?將軍您如意欲投降,商當早做決斷,否則禍至無日了。”
孫權說:“既然如您所說,劉備為何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說:“您知道田橫的故事吧,田橫是齊國的壯士,卻堅持忠義不願受辱。況且劉備是王室遺胄,英才蓋世,為世人仰慕。即使事業難成,也是天意,哪裏能屈居人之下呢?”
孫權十分生氣,拂袖而去。後魯肅勸孫權說:“主公不必生氣,孔明不肯輕言破曹之策也。”孫權說:“原來他是故意以言詞激我,幾誤大事。”於是再次請諸葛亮陳述良策。
諸葛亮於是再次施展鉤箝之術,陳述劉、吳的優勢,指出曹操的弱點,以消除孫權疑慮。諸葛亮說:“劉軍雖剛失敗,卻有關雲長率領的精兵萬餘人,有劉琦在江夏的戰士萬餘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而且一直追擊劉軍,輕騎一日夜行進三百裏,這就是所謂的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並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民眾也是被迫降附曹操。如果將軍您能與劉軍同心協力,一定能夠打敗曹軍。成敗之機,在於今日,一切全由您裁奪。”諸葛亮這一番慷慨陳詞,令孫權心中大動。
孫權聽後,激動地表示:“先生之言,使我茅塞頓開。我已決意起兵抗擊曹軍了。”
就這樣,諸葛亮依照自己事先設定的辦法,一步步誘致孫權接受了自己的計謀。此後,劉吳聯軍大破曹軍,三國鼎立之勢因此形成。
減灶增灶因形造勢
戰國時期,魏國攻打趙國,兵圍趙都邯鄲,大有一舉吞並趙國之勢。趙國遣使向齊國求救。齊軍師孫臏並沒有去邯鄲,而是直取魏都大梁,造成端魏國老巢之勢,嚇得魏軍趕緊回師相救,趙國之圍自然解掉。這是製造虛張之勢來解決問題。魏國自恃兵強,並不把齊軍放在眼裏,想趕上去一口吞掉齊軍。孫臏因此情而利導之,令軍士們天天減少做飯的灶數,製造齊軍逃兵多、軍員銳減之勢來引誘魏將龐涓丟了大部隊,隻帶少數快速部隊追趕齊軍。在魏軍趕到馬陵時,進了孫臏布下的口袋陣而全軍覆沒,主帥被擒。這是用製造虛假之勢成功地處理事件而使自己獲利的事例。
軍灶是計算兵員的依據,古人在用軍灶製造聲勢上有不少戰例。繼孫臏“減灶誘敵”數百年後,東漢武都郡(今甘肅成縣一帶)太守虞詡反用此術,用“增灶示強一計,成功地製造了態勢,嚇退了追兵。虞詡接到武都太守的任命後,隻帶了少數護軍前去赴任。羌人得此消息,在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崤穀(今陝西寶雞西南)一帶陳兵數千,欲截殺虞詡。虞詡得知消息,隻好遠遠紮營,並揚言到京帥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搬兵。羌兵得到這一消息,放鬆了警戒,分兵到附近各縣抄掠搶奪。虞詡乘機從小路穿過羌人防線。羌人方知上當,派兵追擊。虞詡日夜兼程,又派軍士做飯時一隊造兩個灶,次日加倍,再次日又加倍,羌人追至加灶處,見虞詡兵力日增,以為皇家派來了援兵,嚇得不敢再追,使虞詡得以平安到任。手下人問虞詡增灶之故,虞詡說:“當年孫臏減灶誘敵,是示弱,我反用其計,增灶嚇敵,是示強。”兩人同在鍋灶上做文章,製造一種兵力假“勢”,迷惑敵人。
無鹽遊說齊王
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宣王內耽女色,外荒國政,親小人遠賢臣,弄得朝政日非。
正當滿朝文武使齊宣王無可奈何之時,一女子挺身而出,力陳其言,從而挽救了齊國的危亂之局。這個女子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女雄辯家無鹽。
無鹽出身寒微,但聰穎好學,有濟世匡時之才。她見齊宣王荒**誤國,決定闖宮廷。直諫宣王。
一天她直叩宮門,聲言要見齊王。門衛阻攔道:“醜女人,你是何人.竟敢求見大王?”
“我叫無鹽,是齊國嫁不出去的醜女人。聽說國君聖賢,特來求見,願到後宮作嬪妃,侍奉大王。”
齊宣王聞報,當即召見,並為她設宴,讓大臣作陪。諸大臣看到無鹽這副醜相,無不掩口竊笑。齊宣王問:“我宮中美女如雲,你生得如此醜陋,要到我宮中作嬪妃,請問你有什麽德能?”
“我沒有什麽德能。隻是懂得些隱語之術。”
“那麽就將你的隱語之術,為我表演一下。”
隻見她舉目咧齒,用手揮舞四下之後,猛拍膝蓋,喊道:“危險了!危險了!”連喊四聲。宣王不知是什麽意思,問各位大臣,眾大臣也搖頭不知,宣王說:“請你解釋一下隱語的含義。”
無鹽頓道:“大王赦我一死,我才敢言。”
宣王說:“赦你無罪。”
無鹽解釋說:“舉目是替大王觀察烽火台的變化:咧齒是替大王懲罰不聽勸諫的人;揮手是替大王趕走阿諛進讒之徒;拍膝是替大王拆除專供大王遊樂的漸台。”
“那麽你的四句‘危險’是什麽意思?”齊宣王接著問。
無鹽從容不迫地答道:“秦國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勢日漸強大,不久將出兵函穀關,與齊交戰。大王內無忠諫之士謀政,外無良將把守邊疆,國家處境危急,你毫無察覺,這是第一個危險。大王連年大興土木,高築漸台。聚集金玉珠寶,百姓日漸窮困,怨聲載道,這是第二危險。忠義之士,避居林泉。奸詐之徒,立於朝堂,想規勸你的見不到你,你每天聽到的是阿諛奉承之聲,這是第三個危險。大王每天沉浸於酒色之中,隻圖眼前享樂,不顧異日之患,這是第四個危險。有此四大危險,國家危如累卵,所以今日我冒死上言,倘蒙聽納,雖死無憾。”
齊宣王聽罷,感到這位醜女人出言不凡,敢言文武百官所不能言、不敢言,不禁歎道:“假如沒有無鹽之言,寡人不得聞其過也。”遂以車載無鹽進宮,要立她為王後。無鹽擺擺手說:“大王不采納我的勸告,怎能容納我這個醜女人?”於是宣王立即按照無鹽的勸告,停漸台,罷女樂,退諂諛,廣招天下忠諫之士,以田嬰為相國,以孟軻為上賓。齊國從此大治。
從以上可以看出,開始無鹽以其醜而會說出奇製勝,博得齊宣王的召見,繼而用捭闔術撥動對方,其含意深藏不露,待接觸問題的實質時。又用抵巇術,指出國家存在著四大危險,必須抓緊治理,才能轉危為安,說服打動了齊宣王,從而使進言進諫獲得了成功,這正是對飛箝術的巧妙運用:用捭闔術駕馭鉤持箝製之類的語言,或用抵巇術,抵塞其語言、行動中的漏洞,讓其乖乖地跟我們走,如此箝製住了對方,進言獻計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