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托馬斯.阿奎那(1/3)

哲人簡介

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哲人生平

托馬斯.阿奎納生於意大利南部洛卡塞卡堡的一個貴族家庭,母親一脈可以溯源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該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領地。阿奎納家族是倫巴底望族,與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都保持著密切關係。阿奎納年輕的時候就是巴黎大學的神學教授,是中世紀最有名的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他的《神學大全》被認為是神學和法律部的權威。

他大約在1225年初,出生於那不勒斯王國的Roccasecca城堡,該地的領主正是其父蘭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爾德,是附近卡西諾山本篤會修道院的院長。於是伯爵一家寄望托馬斯長大後能侄承叔業。在當時,這也是貴族子弟出人頭地的一條常見途徑。

托馬斯5歲時被父母送到著名的卡西諾修道院當修童,父母希望把他培養成修道院長。1239年被革除教籍的弗裏德利克二世派兵占領並關閉了卡西諾修道院,托馬斯進入那不勒斯大學學習。在這裏接觸到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自然哲學與邏輯學著作,並於1244年加入多米尼克會。修會計劃把他送到波洛尼亞的總堂深造,但在半路被他的兄弟劫回家囚禁。

1245年他擺脫家庭控製,被修會送到巴黎的聖雅克修道院學習。他的師長看出阿奎納在神學上天賦異稟,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米尼克神學院,師從大阿爾伯特學習哲學和神學。1245年,他跟隨大阿爾伯特去巴黎大學三年。在這段期間阿奎納也將自己卷入了大學與天主教修士之間有關教學自由的糾紛,阿奎納主動抵製大學提供的演講和小冊子。當教皇獲知這起爭議時,多米尼克會挑選了阿奎納作為辯護者。阿奎納在辯論中大獲全勝,擊敗了當時相當知名的大學校長聖阿穆爾的論點。

阿奎納接著取得了神學的學士學位。在1248年他返回科隆擔任講師,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公務生涯的開端。與哲學家大阿爾伯特的共事經曆對他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將他造就成睿智的學者,並終身跟從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方法論。

在1269至1271年間,他回到了巴黎。除教書外,還管理教會事務,並且做他的親戚--法國國王路易八世的國事顧問。1272年佛羅倫薩提供一個讓他在當地教區內選擇座堂的機會,他擔任了修道會的院長,並且應查爾斯王的請求,在那不勒斯擔任教授職務。

在這些年裏阿奎納每天不停的進行傳教,並且寫下許多的訓誡、問答集、以及授課筆記。他也開始撰寫他的大作《神學大學》。教會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和卡西諾山修道院院長的職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在1274年1月,額我略十世指派阿奎納參加第二次裏昂會議。他的工作是調查並且研究出希臘與拉丁教會之間的差異。身體狀況已經相當差的阿奎納在前往會議的旅程中停留於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況開始惡化。阿奎納希望在修道院裏走完人生旅程,但卻無法及時抵達多米尼克會的教堂,最後他被帶至一座熙篤會的教堂。在經曆七周的病痛煎熬後,於1274年3月7日去世。

所有與阿奎納相識的人都對他印象深刻。他獲得了教會賜予的“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的頭銜。但丁在神曲中將阿奎納布置在第四層天堂,與其他偉大的宗教思想家並列一堂。在1319年,天主教教會開始調查將阿奎納封聖的可能性。若望二十二世在1323年6月18日於亞維農正式宣布將阿奎納封為聖人。在1567年,庇護五世將聖托馬斯.阿奎納日與其他四名最偉大的拉丁神學家:安波羅修、傑羅姆、聖奧古斯丁、葛利格理並列。

在1880年,阿奎納被封為所有天主教教育機構的主保聖人。在今天,一座位於那不勒斯的修道院還留有一間據傳阿奎納住過的小房間,開放供遊客參觀。阿奎納的聖人日後來被改到了1月28日,不過許多人還是將3月7日他去世的那天視為他的聖人日。阿奎納的遺體在1369年被移至法國圖盧茲的雅各賓教堂安葬,在1789年至1974年間曾被移至另一間會堂,但在1974年又被移回雅各賓教堂直到今日。

托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總字數在1500萬字以上,其中包含著較多哲學觀點的著作有:《箴言書注》、《論存在與本質》、《論自然原理》、《論真理》、《波埃修<論三位一體>注》,代表作為《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他對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物理學》、《後分析篇》、《解釋篇》、《政治學》、《倫理學》、《論感覺》、《論記憶》、《論靈魂》以及偽亞裏士多德著作《論原因》做過評注。

托馬斯無疑是中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托馬斯主義不僅是經院哲學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紀神學與哲學的最大、最全麵的體係。

哲人思想

自12世紀阿拉伯哲學家將亞裏士多德的原著和學術思想介紹到西歐以後,在西歐思想界引起了極大震動。托馬斯.阿奎那正處於這一思想危機與轉折的時代、他從維護封建秩序、教會神權出發,運用亞裏士多德哲學來論證基督教信仰,並回答當時政治、社會、思想所麵臨的問題,成為集經院哲學之大成而又加以革新的基督教神學家。他的基督教哲學除大量吸收亞裏士多德思想外,還深受斯多阿學派、新柏拉圖學派、A.奧古斯丁、波愛修的影響。同時也受阿拉伯哲學家伊本.西那、伊本.路西德及猶太教哲學家伊本.迦比若、M.邁蒙尼德影響。他從中構築起自己的基督教哲學體係,後通稱托馬斯主義。

托馬斯.阿奎那在其《神學大全》中首先提出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關係問題。他認為理性的思辨是人的智能活動,人對外界的認識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經驗,許多感覺聯合成統一的記憶,許多記憶複合為感官經驗,對各種經驗的歸納使人開始認識事物,然後進行理性思辨,從中得到對外界的知識。他認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往往出錯,而且隻能認識較低級的事物。關於上帝的更高的真理,隻能來自啟示,靠信仰。理性雖有自身的領域,但它從屬於信仰。從這種認識論前提出發,托馬斯.阿奎那區別哲學與神學,認為兩者各有其領域。他在《論世界永恒性駁竊竊私議者》一文中認為,從哲學角度,宇宙可認為是永恒的;而作為基督徒,他相信宇宙並非自在永在的。但在神學與哲學的關係上,他又認為哲學服務於神學;認為神學的原理是憑啟示,直接由神而來,不須憑借其他科學。神學的確實性來自神的光照,不會犯錯誤,而其他科學的確實性來自人的理性,可能犯錯誤。神學探究的對象高於理性探究的外部世界,神學的目的在於永恒的幸福,因此,神

學高於哲學。神學可憑借哲學,將它發揮得更清楚,但不是非要哲學不可。神學使用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他迫於時代潮流,企圖用哲學論證基督教信仰,這一論證顯然是不可能徹底的。

神及其存在

為論證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首先闡明了存在的含義。在他之前的實在論者認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非物質的實體,即一切存在的普遍共同之點,它從屬於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接受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形而上學雖也考慮這些問題,但這些不是形而上學的主題,形而上學的主題應是一般存在。在運用亞裏士多德哲學闡述基督教信仰時,托馬斯.阿奎那把存在區分為一般含義的存在與“創在”,“創在”中包含著實現存在的作為或行動。形而上學家要從各種物上追溯那最完美的“創在”,它是其他一切存在(包括形式)的由來。“創在”即神。這是托馬斯.阿奎那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出發點。

托馬斯.阿奎那反對安瑟爾謨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可以借助上帝的創造物即世界的存在間接地加以證明。他利用亞裏士多德和其他哲學家、神學家的觀點,提出了關於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托馬斯.阿奎那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著“運動”、“因果關係”、“偶然事物”、“不完善的事物”以及“宇宙秩序的和諧結構”,推論出必有一位“第一推動者”、“第一原因”、“必然的實體”、“絕對完善的存在”以及“無限智慧的創造者”。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神。

共相與個別

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裏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探討了共相即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他認為共相是真實存在的,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共相有三種存在方式:它作為神創造事物的原型,存在於神的理智中;它作為神所創造的個別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中;它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抽象概念,存在於人的理智中。這樣,共相既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前,又存在於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後。托馬斯.阿奎那的這種觀點稱之為溫和的實在論。

對人的本性及其作用的觀點

托馬斯.阿奎那同樣師承亞裏士多德,以人的心理為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他的方法通常是從考察人的活動入手,分析這種活動的推動力量,從中得出關於人的本性的結論。他把人的活動分為三類:為維持生命和繁衍的活動、感覺與對外界的感情反應活動及智能和意誌的活動。感覺又分視覺、聽覺等五種“外在的感覺”和對外物整體的概念、記憶、聯想、分辨事物等四種“內在的感覺”。對外界的感情反應分為愛、欲望、愉快、失望、悲傷、懼怕、勇敢、希望、憤怒、怨恨等。涉及意誌時,他認為人有“不自由的意誌”和根據對事物的了解而作決定的“自由”。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遍的意義並憑意誌作自由決定,這是人具有靈魂的證明。靈魂既非物質,卻又是真實的,是精神的實體,它是人的本性形式,不能分割,也不會朽壞,是不滅的。托馬斯.阿奎那無法解釋靈魂如何進入人體,隻能認為是神從無有中創造的。但他又認為,人並非神的最高創造物,作為純粹精神實體的天使才是最高的,構成宇宙間最高的一層。托馬斯.阿奎那對作為精神實體的天使特別重視,因而他在中世紀教會內得到“天使博士”的稱號。

除此之外,其他方麵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麵:

倫理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在基督教教義基礎上改造了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說,從而把奧古斯丁以來的神學倫理思想,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係。托馬斯.阿奎那從神性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由形式和質料結合而成的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人除了有理性認識能力以外,還有自我保存、生長欲求和意誌活動的能力,而人的行為、活動則有趨樂避苦的自然傾向。在他看來人的一切德行都是人本性中的自然傾向的表現,這種自然傾向的根源在於上帝賦予人類內心的一種行善避惡的道德自然律,道德就是理性創造物向著上帝的運動,達到與上帝的融合。上帝就是道德價值的標準。

自然哲學

托馬斯.阿奎那依據亞裏士多德的觀點,用質料與形式的不同結合來說明物體,並分析物體的四種變化:位置的變化、數量的變化、性質的變化及本體的變化即生成與毀滅。他認為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是原始質料,它使一事物與其所演變成的另一事物之間保持連續性。在說明變化的時、空範疇時,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時間是物體運動的尺度,位置是物體靜止時的局限。他又進一步認為永恒是一種與時間不同的延續,它無始無終,其中也沒有事件的時間先後,一切都同時存在。

法律思想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很長一段時間的西方世界裏,許多方麵都處於混亂和無序之中。作為羅馬法之製定者、實施者和發展者之化身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異族的大規模入侵,使得西歐基本上沒有時間來係統化、體係化地建立自己的法律秩序。基督教徒的數量在激增,但他們堅信人類社會的希望不在塵世而在上帝天國統治的實現,這導致了基督教在價值取向上對法律體係的構建、法律秩序之建立的淡漠。基督教此時所強調的,一如耶酥、聖保羅、奧古斯丁所教導的那樣:重要的不在於建立世俗的法律秩序、法律體係,而在於倡導人們追隨基督因信稱義的行為模式。教會在這一時期,根據基督教倫理在各修道院製定了一些準則,確立了一些解決糾紛的程序。在這些準則和程序裏麵雖然包含了一些法律價值,但這些價值並非以獨立的麵目出現,更多的是借助於宗教和道德來表現自己。從西方法製本身的情況來看,法律通常表現為由分散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製度的習慣性規範和程序所構成,這裏沒有職業的律師和法官了階層,不存在法律學校,極少有立法文件,也沒有法律著作,-這種情況大約維持到公元十一世紀。

不過在公元十一世紀末和十二世紀初,無論是由教徒所組成的基督教僧侶階層,還是由普通百姓乃至國王所組成的世俗階層,均在思想上發生了一場認識上的革命:人們不再把世俗世界的曆史看成是一個罪惡的衰敗的過程,人們不再設想現實生活必定不可避免地衰落,直到最後審判的到來。相反,如今人們設想在這個世界上通過人們現世的努力,可以朝著實現來世的靈魂拯救所需要的某些前提邁進。與之相關,人們對法律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法律被設想是一種有機發展的體係,一種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原則與程序體係。但它並非現成擺在人們麵前,而是在許多情況下就象建築一座大廈一樣,需要人們動手去將圖紙和材料變成參天大樓。教會作為中世紀西歐法律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此時在自己所享有的權力達到頂峰的同時,不得不考慮世俗國家正在強化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並將所有現存社會關係撕破,重新構築自己的理論體係-無論從神學方麵,還是法學方麵。

阿奎那一肩兩任,他首先把亞裏斯多德的理論巧妙地結合起來,從哲學上論證了理性和信仰的關係;其次,他把意誌和理性結合起來,把自然法和神法結合起來,創立了完備而係統的神學法學體係。

阿奎那認為,法律就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含義來說,是一種先在的觀念,是一種命令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是一種事先就規定好了的活動。這種先在的觀念象建築師在

建造一座房子前的構思的圖紙一樣體現了被造物與創造物之間的關係,使用的手段與與預期目的之間的關係,部分對整體的關係,以及部分和整體對其最終目的的關係。宇宙萬物包括人在內的法律,體現了上帝的目的。因此,根本意義上的法律,若溯其初源,並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中,相反,法律源自於上帝,法律是討論決定心智的產物,是上帝用於調整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兩性原則。

有如整個自然界,阿奎那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具有種種目的和意向的體係,其中低級生物為高級生物服務,高級生物則指導低級生物。在阿奎那看來,國家的建立和治理,城市的計劃,堡壘的修建,市場的建立和教育的促進,都滲透著上帝借以創造和統治世界的精神。

在此基礎上,阿奎那提出了永恒法的概念,他認為:永恒法是上帝統治宇宙的計劃,是上帝指導宇宙中一切運動和活動的神的理性和智慧,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社會在內,均在上帝的統治計劃之內,因此從自然法則到人類社會的法則均受到永恒法的支配和調整:“法律不外乎是由那統治一個完整社會的君王所體現的實踐理性的命令……宇宙的整個社會就是由神的理性支配的,所以上帝對於創造物的合理領導,就象宇宙的姓那樣具有法律的性質……這種法律我們稱之為永恒法。”

影響及評價

托馬斯.阿奎那的生平極為簡單,不過是在巴黎、羅馬教廷、再來巴黎和那不勒斯完全獻身於大學生活的生涯中有過少許的旅行而已。如果斷定他的生活隻是一位教授的平靜的生活,而未受到當代社會和政治事務的影響,那將是錯誤的。他的頭腦裏和宗教生活中發生的戲劇性事件都能在大學裏找到原因,並造成一定後果。新興大學裏迅速成長的文明的所有成分混雜在一起,基督教會有意地以權威的方式將它的學說和精神交給這些大學。在這種環境中,托馬斯.阿奎那為潛心鑽研自己的工作找到專業條件--不隻是他的學說產生的辯論場合,而且還有他的研究所需的環繞和深入的精神環境。正是在這種環境提供的同質背景的範圍內,現在人們才可能發現他的學說所具有的曆史可解性,正像這些背景在他的學說產生時為它結出豐碩成果提供氣候條件一樣。

1323年托馬斯.阿奎那被追諡為聖徒,1567年被正式命名為教會的博士,在19世紀末現代主義危機過程中被稱為正統思想的主要代表。然而,這種連續的讚揚並不能抹去他在13世紀激進神學的複興中遇到的曆史困難。那場複興在當時受到責難,但它是由西方社會、文化和宗教的演變引起的。當希臘科學、文化和思想的發現似乎要粉碎基督教世界的時候,托馬斯.阿奎那正處在它麵臨的神學危機的核心。托科的威廉(William of Tocco)生前就認識托馬斯.阿奎那,並且是他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能夠提供他的老師講課留下的印象的證言,他說∶“托馬斯弟兄在講課時提出新問題,發明新方法,采用新的證明體係。聆聽他用新的論據講授新的學說,人們不會懷疑,是上帝用這種新的光明給予他啟迪,用這種靈感使他產生新奇感,賦予他才能,讓他用口頭的和書麵的語言講授新的觀點和新的知識。”

托馬斯.阿奎那涉及了各個思想領域,他往往尋求中間道路,以解決各種意見分歧問題。他吸收亞裏士多德和其他非基督教哲學思想,論證基督教信仰,對世界與人性持比較肯定的態度,認為人雖有罪,而人性天然向善。他還肯定知識來自感官經驗,人能通過對世界的認識而認識神,從而否定了A.奧古斯丁認為真知與感官無關的觀點。因此,托馬斯.阿奎那在中世紀後期不斷遭到保守派神學家批評。文藝複興後,羅馬教廷開始以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維護基督教,對抗在哲學界興起的J.鄧斯.司各特及奧康的威廉的思想。

1879年,教皇利奧十三世在《永恒之父》通諭中全麵頌揚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以後,他的哲學被稱為天主教的官方哲學。

許多現代的倫理學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內,在最近以來開始主張阿奎納的美德倫理概念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康德的功利主義學派。透過許多20世紀的哲學家,例如伊利莎白.安司孔(Elizabeth Anscombe)等人的著作,阿奎納在有關行為意圖的理論上也變的相當具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奎納的美學理論,尤其是“明白”(claritas)的概念,極大的影響了現代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文學風格,喬伊斯讚美阿奎納是西方哲學裏排名第二的哲學家,僅次於亞裏士多德。阿奎納的美學概念的影響也可以在意大利符號學家翁貝托.埃可的作品裏觀察到,埃可也寫了一篇有關阿奎納的美學概念的論文。

數個世紀以來有許多阿奎納的傳記被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由卻斯特頓寫成。

托馬斯的神學和哲學思想,集中概括在他的主要著作《神學大全》中。這部標誌托馬斯主義的著作分為三部分,包括38篇論文,631個問題,3000個條目和10000個異論,是一部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百科全書。除此之外,托馬斯的著作還有:《倫巴德箴言四書注釋》、《論存在與本質》、《反異教大全》、《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注釋》等。

阿奎納的哲學對於之後的基督教神學有著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天主教。阿奎納的思想也對西方哲學有重大影響,他保存並且修改了亞裏斯多德學派的思想。在哲學上,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神學大全》,他在這一書裏詳細闡數了他的神學係統。

阿奎納的《神學大全》被教會視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屆大公會議上它還被與聖經和教諭(Decretal)並列。他在神學思想發展上的重要性隻有聖奧古斯丁能夠相提並論。良十三世在1879年8月4日的教皇通諭裏還指出阿奎納的神學是構成天主教思想的關鍵著作,也因此他下令將阿奎納的著作立為天主教會的思想基礎,所有的天主教學院和大學都必須教導阿奎納的理論,並且還建議教師們在談及那些阿奎納沒有明白闡述到的議題時,應該要“遵從阿奎納的思考方式,教導正確的結論”。

哲人名言

美本身必須是真的。

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

如果意誌要想具有法的權能,它就必須在理性發號施令時受理性的節製。

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為它的對象,而是作為它的目的。

美與善是不可分割的,因為二者都以形式為基礎;因此,人們通常把善的東西也稱讚為美的。

我懼怕隻按照一本書辦事的人。

法律之所以為人所信仰,並不僅僅在於它的苛嚴與威儀,更在於它的慈悲心。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質特征都是相符的,因為它們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礎上,所以善被我們頌揚為美。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製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神恩並不摧毀本性,它隻是完善本性。

你能對一個人所貢獻的最大服務,就是將他從錯誤引導到真理。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質特征都是相符的,因為它們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礎上,所以善被我們頌揚為美。

沒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經由感覺而獲得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