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講反思日記的時候,提到我總是喜歡熬夜。因為早上上班的時間是固定的,熬夜的結果就是每天晚上睡眠不足,有的時候遇到特殊情況,甚至隻能睡四個小時。身邊的小夥伴總是督促我早睡覺。道理我都懂,然而我還是熬夜。

我當然知道早睡覺的好處,也明白長時間熬夜對健康不好。但是自從我轉行以後,工作與之前不一樣了,我也從管好自己的執行層人員,變成了需要負責整個項目統籌協調的項目經理。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回家之後看看書,聽聽網課,寫寫稿子,享受自己的晚間時光了。

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總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著我。我的六個通訊賬號,每天都會產生超過十五頁的消息。我不但要負責好手裏的產品,還要兼顧與客戶的聯絡。總而言之,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忙得不可開交。

我寫作的內容,要麽是通過提取和拓展書中的知識點,再與其他領域進行關聯而產生的,要麽是我自己經過深度思考的觀點。無論如何,這兩種內容的產出都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而想要在白天那種亂糟糟的工作環境中寫出一篇篇邏輯縝密、條理清晰的文章,對我來說幾乎不可能。

但是,到了深夜,大家都去睡覺了,我的世界就會變得無比安靜。窗外汽車的鳴笛聲幾乎沒有了,再也沒有人可以打擾我,我就可以安靜地坐在書桌旁邊寫文章。到了這個時候我會文思如泉湧,文章也便一氣嗬成。所以,我熬夜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睡,而是寫作必須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才能進行。

除此之外,我也曾經是個拖延症患者。後麵我還會詳細講述如何解決拖延症難題。人的意誌力是有限的,而且每個人在不同方麵的意誌力是不同的。比如你可能對於讓自己不吃零食毫不費力,但是對於手機的**卻毫無抵抗力。拖延症也是一樣,我對於讀書錄課一向熱情高漲,但是簽約的寫作任務,幾乎每個月都會等到最後一天才完成。

很多人可能也會存在拖延症,比如告訴自己要早起,可能堅持了一段時間,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比如製訂好了讀書學習計劃,買了一大堆書和網課,然而好幾個星期都過去了,學習閱讀的進度依然停滯不前。

平常我們改變壞習慣的方式都是見招拆招——管不住自己的具體行為,就去學習如何提高自控力;總是拖延製訂好的計劃,就去學習如何擺脫拖延症。但是糾正下來,你可能會發現,付出了很多努力,卻依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索性就自暴自棄了。

這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模式出現了問題。模式就是你做事情的普遍方式。如果你總是改不掉壞習慣,說明可能是你的模式出錯了。

模式和習慣不太一樣。習慣通常是單一的行為,比如說每天熬夜就是習慣。但模式是指行為本身以及行為背後產生的原因。比如說,因為安靜的夜晚有助於思考,所以我選擇了熬夜。但我熬夜的根本原因是我需要一個安靜且不被打擾的環境,如果白天也有這樣的環境,那我就可以不用熬夜了。

有一個概念叫作“NLP思維邏輯層次”,它將思維邏輯分為六層,包括係統(我與世界的關係)、身份(我是誰)、信念或價值觀(為什麽)、能力(如何做)、行為(做什麽),以及環境(天時地利)。其中係統、身份、信念或價值觀為上三層,能力、行為、環境為下三層。如果你常常說“我總是”“我總要”,那麽說明你的模式出錯了。而模式出現錯誤,往往是因為上三層出了問題。如果你隻是在行為層麵做出改變,結果很可能會收效甚微。換言之,想要改變一個模式,就要改變係統、身份和信念,而不是嚐試去養成一個新的習慣。

就拿我熬夜作為例子。我在做出這個行為時的信念就是要在不被打擾的環境中才能寫出好文章,而隻有晚上才不會被打擾。那麽這個模式的問題出在哪裏呢?我認為,首先“白天總是被打擾,隻有晚上才不會被打擾”的信念就是錯誤的。白天的時候,我在通信軟件上總是要接收很多消息,而我幾乎每個時刻都在按照不同的優先級順序回複不同人的消息。但事實上,通過通信軟件進行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延時交流——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使用通信軟件的時候,就應該做好了長時間等待回複的準備。如果有急事的話完全可以打電話。所以,我應該在一個固定的時間來統一處理消息。

人在專注的時候工作,效率會特別高,這個狀態被稱為心流。通常進入心流需要10~15分鍾。如果在工作期間總是回消息,總是被打斷,就沒有辦法進入心流,自然無法專心致誌寫文章。前麵說到了我經常被打擾,一是被通信軟件打擾,二是被同事說話、討論問題的聲音打擾。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降噪耳機或者隔音耳罩會很有用,而且我在進入專注狀態以前,都會提前告知同事不要打擾我。從此以後,我就再也沒有熬過夜。

有的時候,身份錯位也會引發問題。比如有一次,我的客戶不守時,沒有按照與我約定的時間會麵。我對此感到非常生氣,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然而其實這就是一種身份錯位的模式。因為我對於客戶來說是服務方,客戶本身肯定要優先去做價值最大的事情。而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沒有站在服務方的角度去考慮。我生氣的原因是客戶耽誤了我的時間,但是如果認清服務方的身份,我就會發現,等待客戶其實也是服務方的職責之一。

除了信念和身份,係統的認知錯誤也容易導致模式問題。如果說總是熬夜是信念出現了問題,那麽常常困擾人們的拖延就是係統出現了問題。關於係統,有一個很重要的模型叫作轉移負擔模型。轉移負擔模型就是當我們遇到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先采用一些簡單的辦法減輕症狀,結果深層次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治標不治本”。當我們置身問題之中的時候,往往很難理性地看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一旦跳脫出來,我們就會立馬發現自己正陷入轉移負擔模型中。

轉移負擔模型由兩個負反饋環路組成,第一個環路可以暫時緩解症狀,另一個環路則是能夠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它不會立竿見影。兩個負反饋之間通常還有一個正反饋的副作用,這個副作用會讓能夠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難發揮作用。比如拖稿直到最後一天才完成這件事,其實是以犧牲稿件質量為代價的。降低質量實際上還是在降低做事的效率。

在轉移負擔模型中,長期來看問題會越來越糟糕,係統的整體健康狀態會越來越差,係統也越來越難以改變。對於拖稿這件事,長期來看副作用會有:稿件質量下降,長時間的伏案寫作,編輯與讀者的不滿意,一次性投稿減少平台的流量等。

想要改變這個模式,就要從係統的角度入手,讓係統從這個轉移負擔模型中掙脫出來。比如,提前做好規劃,把工作進行提前拆分,要讓它在日程表中有所體現,而不是到了最後一天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而專攻一項。

麵對壞習慣,我們如果隻從行為層麵做出改變,可能很難堅持下去。如果想要徹底改變這些壞習慣,就要找到“NLP思維邏輯層次”中的上三層哪個方麵有錯,並且糾正它。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