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在大城市拚搏很多年,努力工作,努力掙錢,卻一直沒攢下什麽錢。比如我的一個學長,畢業的時候他的父母想讓他回家當公務員,而他卻一心想留在上海,為此沒少和家裏人爭吵。他在上海的工資大概是月薪一萬元出頭。沒過幾年他還是選擇回老家工作了。學長曾經感慨自己最終還是輸給了現實。

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曾經掉入過能力錯覺的陷阱。我們因為學業或者工作的緣故,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其中不乏一些家庭條件好的人,這個時候我們內心深處就產生了對於更加美好的物質生活的向往,並覺得自己也能過上那樣的生活。這種向往本身是沒有錯的,問題在於這樣的生活和我們自己當前的能力是不匹配的。

那麽什麽是能力錯覺呢?能力錯覺的典型特征就是“我本應該”。在學生時代,我們典型的能力錯覺就是“記了筆記的知識點我都掌握了”“我本應該考上那些名牌高校”“如果不是自己的失誤,我早就更上一個台階了”等等。這種心態的潛台詞就是現實配不上我的水平。

說來慚愧,我曾經也是沉浸在能力錯覺中的一員。我整個高中時代的夢想就是去北京大學學習生物科學專業。高中的時候我努力學習生物知識,並且在高考前的模擬考試中考出好成績,仿佛自己再進一步就能夢想成真。這是支撐我高中三年努力的全部動力。然而高考成績公布的那一天,現實狠狠地打了我一個耳光。我在家裏哭得昏天暗地,一度想去複讀,最後還是認清了現實。

我終於明白,其實根本沒有什麽發揮失常。我考上我最終就讀的本科學校就已經符合了我真實的能力水平。在考試前我認真複習,在考試時我保證會做的題都對,而不會做的題就是不會做,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也根本不存在發揮失常的情況。

因為求職麵試的難度很大,進入工作單位後,我本以為即將從事的工作內容一定是非常專業的。結果入職以後,我發現自己要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簡單、重複的,很少用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因此對工作非常失望。隨著成長我想明白了,並不是這份工作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對自己的能力預期出現了問題,總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而忽視了現實情況。

畢業時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在工作幾年之後漸漸被社會磨平了棱角。這並不是社會對他們施加了什麽影響,而隻是他們成熟起來,擺脫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能力錯覺讓人總覺得自己沒有過上本應該過上的生活。其實以你目前的能力,你的生活本來就是現在的模樣。如果你的生活一成不變,要從戰略層麵思考一下問題出在了哪裏。

能力錯覺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你給自己貼上了“我本應該”的標簽,就會陷入一個“得不到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別人的問題”的怪圈,打心底拒絕改變。每個人做決定的時候會受限於自己的經曆和眼界,做出的決定未必是真正的最優解。當麵對生活的抉擇時,我們要跳出自己的慣性思維,這樣才會發現原來還有更多的選擇。

多經曆才能擺脫能力錯覺,但這並不隻是說說這麽簡單,而是需要相當大的決心和勇氣。對於我們來說,能力錯覺成本最低的解決方式就是讀書學習。或許讀書學習會讓眼下的生活變得更加辛苦,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一筆回報豐厚的投資。在學習和重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也許很多原本困擾我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跳出現有的思維,你會發現曾經的難題並沒有那麽難。當你被困在“二選一”的境地中時,就要跳出去尋找第三種解決方案。

隨著自己的不斷成長,我們會陷入年齡焦慮的恐慌之中。也許在固有思維裏,每一個年齡都應該有對應年齡的成就,但往往我們達不到這樣的成就。年齡的變化對我們來講,仿佛前一天全世界都把你當成一個小孩子而對你格外寬容,可是第二天卻要用大人的擔當和責任來嚴格要求你。

世界上沒有一夜之間的成熟,所有的成熟都源自經曆。而能力錯覺其實算是一種對成長的逃避,通過在幻想中所做出的決定來逃避應該試圖去改變的事實。高考失敗、專業不好、工作選錯——人生還有很多次選擇,不要一直活在過去。

能力錯覺、想要走捷徑和充滿焦慮感都是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越早擺脫就越早受益。以前我身陷能力錯覺陷阱的時候,除了總是自怨自艾以外,沒有半點收獲。我們要看清自己的身份和所處的位置,不為物質生活和可能逆襲成功的奇跡而著魔,焦慮感就不會一直折磨我們。腳踏實地地向前走就好了,這樣才有底氣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