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拖延症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快要考試時,你翻開書準備認認真真地複習,然而卻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最後實在拖不了了,隻好臨時抱佛腳,渾渾噩噩地去考試。
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拖延症有多種成因,因此並沒有一個適合解決所有拖延症的方法。我在下麵列舉了一些情況,大家看看自己屬於其中的哪種,然後對症下藥。
我將以理性情緒行為療為理論基礎,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層麵給出治療拖延症的解決方案。
(1)認知層麵:要看清拖延行為運作的原理,改變自己拖延的思維習慣。
(2)情緒層麵:訓練意誌力,即使麵對不舒服的環境,也能按照原本的意願執行。
(3)行為層麵:確定方向,運用知識,落實行動。
先從認知層麵上說起,認知科學把拖延症分為四種類型:期限拖延、個人事務拖延、簡單拖延與複雜拖延。
期限拖延就是指麵對那些看起來複雜、前景不確定的任務時,我們想要逃避這個任務產生的拖延。解決的方法就是列出工作目標表:工作目標是什麽?截止日期是什麽時候?項目關鍵步驟有哪些時間節點?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受到哪些幹擾?把實現這些工作目標可能遇到的問題梳理清楚,你就不會無限期地等下去了。
個人事務拖延通常是和自我提升有關的,雖然有一個明確的截止日期,但是卻沒有明確的啟動日期。於是每天你總是會告訴自己從明天開始吧。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個人事務優先等級表來解決,隻做重要的事,不重要的事無論緊急不緊急,能不做就先不做。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有一個非常著名的ABCDE方法,適用於解決拖延、焦慮、抑鬱等一係列負麵情緒。
(1)A(Activating events)是觸發你拖延的事件。
(2)B(Belief)是你遇到事件以後立即想到拖延這個過程的自動化思維。
(3)C(Consequence)是你拖延之後的結果。
(4)D(Disputing)是質疑,即要對你原來的B進行幹預。
(5)E(Effect)是你采取新的思維方式以後產生的效果。
具體來說,我們首先要對“以後再做”的思維進行隔離處理,然後植入“立即行動”的思維,引入與拖延思維相反的思維方式,最後努力管理自己的感受。
思維層麵的東西都比較抽象,而情緒和行為的部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裏先說一個情緒模型——馬與騎手模型。馬與騎手模型象征著**與理智之間的衝突。馬代表我們的**與衝動,如果感覺不好,就會立刻逃離;如果感覺愉悅,就會去爭取。騎手代表了我們的高級思維:進行推理、找出聯係、製訂計劃、控製行為等。
站在三岔路口,你有兩種選擇——要麽達成目標,要麽拖延。馬總是選擇更輕鬆或者危險性更小的道路,它知道賴床比早起更舒服,躺在家裏玩手機比出門去上健身課更舒服。但是作為騎手的你有著更明確的目標,你知道什麽對自己更好。
這裏還有一個雙議程困境。所謂雙議程困境就是外在目標和內在目標的衝突。外在目標就是指騎手的利益,比如提高成績、完成項目、減肥成功等;內在目標是馬的意誌,它不希望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每當你想要去做一件需要努力才能達成的事情時,它就會誘導你鬆懈下來。你想從學習中受益,但是不喜歡學習的過程;你想提前完成任務,又不喜歡精神高度集中的過程。你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替代性的活動,從而避免立即麵對這種不適,於是就產生了拖延。
你要學會在感覺到不適的時候暫緩行動,先清楚發生了什麽,然後轉向富有成效的行為。接受了不適感之後,你就不大可能逃避重要的任務。而《終結拖延症》這本書中的PURRRRS練習可以幫助你暫緩拖延的衝動:
(1)暫停(Pause):當你想要拖延的時候,對自己說“停”,你要意識到自己產生了一個想要拖延的念頭。
(2)遏製衝動(Use):啟用你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方法,遏製想要轉移注意力的行為。
(3)反思(Reflect):深呼吸,認真體會一下此時此刻的感受,問問自己想要達成什麽目標。
(4)推理(Reason):問問自己,如果我屈從了拖延的渴望,後果是什麽?如果我繼續堅持原先的日程,結果會怎樣?接下來該采取什麽樣的行動計劃?
(5)做出選擇(Respond):既然知道了拖延和堅持原計劃的優劣,那就做出選擇吧。
(6)回顧與修正(Review and Revise):回想一下戰勝拖延症的方法,由此決定如何改進計劃來對抗拖延。
(7)鞏固練習(Stabilize):你需要積極地遵從立即行動的原則並進行不斷練習。
壓力性拖延大多來源於我們自身。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開始的原因是任務太複雜,害怕自己做不好。自我懷疑、完美主義、害怕批評和害怕失敗是壓力性拖延的四個重要因素。但是拖延並不會讓結果變得更好,隻會隨著截止時間越來越近而產生緊迫感。
對於這種類型的拖延,我們知道了自己內心的畏懼,那麽就應該想辦法讓結果變得更好。對於即將到來的情況,我們要把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看作正常現象。雖然不能準確地預測所有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想一想有哪些潛在的、可預見的阻礙,然後計劃如何積極地應對它們。為了製訂計劃,我們要收集和這個任務有關的信息,以便遇到變化的時候及時調整我們的計劃。拖延不能讓結果變得更好,我們應該選擇有計劃地去完成目標。
把一天之中要做的事列成一張表,在“要做的事”那一欄中寫上自己的計劃,如果完成了,就在這個事項後麵打個鉤——這是所有時間管理法、清單管理法都會教你的內容。有一種叫作戰勝拖延任務表的方法與這些方法有點不一樣,它後麵多出兩列,留給“要避免的分心行為”。“要避免的分心行為”是指對於你要做的這件事,曾經有哪些幹擾讓你變得拖延。比如說“要做的事”是“複習高數”,而你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敵人就是“玩手機”和“與同學聊天”,那就把這兩項寫在後麵。如果你今天的學習全程都沒有玩手機,就在“玩手機”後麵打個鉤。
還有一個方法叫作逆向規劃。比如你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健身計劃,又害怕因為拖延而完成不了,可以試試逆向思考。
我鍛煉了一年的身體,現在身材很好且精力充沛,在朋友圈秀馬甲線的時候,大家都很羨慕我;在此之前,我按照日程進行鍛煉,拒絕任何懈怠;在此之前,我第一次進入健身房並開始鍛煉;在此之前,我給健身中心打了個電話,安排了和私教的第一次會麵;在此之前,我接受了改變自己必然會伴隨著不適的感覺這個事實。我堅決拒絕以逃避來取代有意義的努力。
逆向規劃的最後一步就是你真實計劃的第一步。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你的計劃細分成具體的步驟,它能幫助你結束思考,開始行動。
這裏還有一個有用的方法叫作五分鍾計劃法。比如當你想起自己應該寫文章,卻遲遲沒有動筆時,對自己說:“先寫上五分鍾吧。”五分鍾之後,我們再決定下一個五分鍾做什麽。以五分鍾作為時間間隔,直到你決定停下來為止,這樣你會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做了很長時間。
還有三個概念叫作“追趕”“跟進”和“超越”。“追趕”的就是被拖延的,仍然緊迫且重要的任務;“跟進”的是當前正在進行的任務;“超越”的是離截止時間還有段距離,提前完成可以減輕自己日後負擔的任務。
對於已經進入“追趕”狀態的任務,我們每天要多花一點時間,直到把裏麵的內容慢慢消化、清空為止;對於“跟進”狀態的任務,我們要給予足夠的關注,不要讓它變為“追趕”狀態;對於“超越”狀態的任務,我們每天可以把多餘的時間放在上麵,這是你奔向夢想的方向。
我們不喜歡學習,是因為學習的過程需要突破我們原有的認知,也就是走出舒適區,這是和我們天生喜歡穩定、不願意改變的特質相違背的。
為了讓自己打破厭惡學習的怪圈,首先,可以試著將學習與你喜歡的東西建立正向聯係。比如說你喜歡聽古典音樂,那就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解題,前提是你的專注力不會受到音樂的幹擾。
心理學中有一個普雷馬克原理,指的是如果你很好地完成了一件不喜歡的事情,又緊接著做了一件很喜歡的事,就會削弱對前一件事的反感。在了解了這個原理之後,我們可以給自己設置一些條件性合約,比如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就獎勵自己去看一場電影。
最後,我再總結一下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1)拖延症有期限拖延、個人事務拖延、簡單拖延及複雜拖延四種,隻有找出自己屬於哪一種情況,然後對症下藥,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2)在認知層麵要改變自己的拖延思維,對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行再改造。
(3)在情緒層麵,你想從學習中受益,又不喜歡學習的過程,那就要操控好情緒的“小馬”,讓它乖乖聽你的話。
(4)在行為層麵可以通過任務表、逆向規劃的方式解決拖延。
(5)對五分鍾計劃,“追趕、跟進、超越”分類法等拖延實戰小技巧進行合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