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在禦書房裏批閱奏章已經三個多小時,與其說他有些累了,還不如說他有些煩了。他把挪到眼前的一筒竹簡推開,然後把筆扔了,站起來,緩緩地伸了個懶腰。完了把眼睛向右邊看去,竹簡高高地堆了一大摞,都是臣子們上奏有關國事的公文奏章,是這個剛建立不久的國家許多迫切要做的事情。

“來人!”始皇帝突然喚了一聲。

趙高隨聲進來,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麵前。

“都是千篇一律,不想批了。”始皇帝憤憤然說。

“這樣行嗎?”趙高日益受始皇帝信任,膽子也越來越大。

“有什麽不行!”

“要不舉行一次朝議,把奏章裏的事當朝一一定下來?”

“這倒是個好主意。”始皇帝高興地說:“我的中官真抵得上半個丞相了。”

趙高受寵若驚地縮成一團,連聲說:“謝皇上誇讚,謝皇上誇讚。不知皇上要奴才通知誰來主持朝議?”

“這回不用誰主持,朕要親自主持。”始皇帝輕輕地說。

往日裏大多數的朝議,都是由丞相主持,記錄了各人的發言,歸納出朝議的結果給始皇帝審批,這次始皇帝親自主持朝議,眾大臣自然熱情更加高漲,爭相要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丞相隗林雖然已經退位,在這種場合,他還是要表現一下自己,於是首先發言。他緩緩地邁步上前,對始皇帝施禮道:“老臣思之再三,有幾個想法,要說出來,還請始皇帝采納。第一,老臣主張取消諡法。大家都知道,諡法起西周,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老臣以為,我皇己功蓋三皇五帝,倘若還這樣讓人議論,實在太不象話,也沒有意義。所以,老臣認為應該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皇帝。”

隗林說到這兒,抬頭看看始皇帝,隻見他臉上露出讚許的笑,便得意地回頭看看滿朝的文武大臣。

“老丞相此言有理,非常有理。” 李斯迎著隗林的目光說。

眾臣聽了,都七嘴八舌地讚賞起來。隗林更加得意,提高了聲音,說:“謝謝大家的支持,老臣還有建議,這就是:老臣以為,‘朕’字雖然就是‘我’的意思,但這個字很好聽。在以前,我們大家都在用;現在,皇帝也這麽用。這,非常不好。因為皇帝不是一般人,是聖上。因此老臣建議:從今往後,普天之下,隻有皇帝能自稱為‘朕’,其他人均不可以。”

隗林話落,立刻贏得一陣喝彩。高高在上的始皇帝,也笑臉大開。隗林見此,一擺手說:“老臣還有第三個建議,這就是從今往後,凡皇帝的命令,應該統一尊稱為‘製’或‘詔’;普天之下的文字中,再也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凡文件中有‘始皇帝’稱謂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今後能稱之為‘璽’的,隻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

隗林言畢,眾人喝彩,爭先恐後,理直氣壯地進一步論敘闡明。中心都是一個,皇帝不是普通人。

其實,皇帝本來也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因他大權在握,掌握眾人的生死榮辱,捧他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認為自己特殊而與眾不同,神秘而接近天人,於是便肆無忌憚,牲畜般役使起凡人來了。

統一天下後,始皇帝自信空前,己認為自己高於眾人,該有不同,聽了隗林的三點建議,立刻點頭同意,都定了下來。緊接著的,是李斯發言,他說:“從殷到商,文字慢慢地在普及。可是,周朝八百多年以來,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等民間的文字,卻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嚴重地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地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現在,大秦朝已經統一天下,文字也應該進行統一。”

始皇帝知道李斯書法不差於趙高,聽了大笑兩聲,說道:“好!好!統一文字的事,朕就交你負責全權實施。”

這以後,李斯廢除了其他異體字,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再以後,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隸變”進行總結,受到秦始皇的賞識並將他釋放提升為禦史,讓他審定文字,由此產生一種新字體“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這是後話。

李斯發言過後,馮去疾還提出了“三同製”的建議,即:度同製、車同軌、行同倫。

當時剛剛統一六國,原本各國間度量衡製度和貨幣製度很不一致。大臣們討論後得出一致意見,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製度,下令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製上,大臣們討論後以為: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製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除此以外,還規定全國所有車輛的寬度為六。這樣一來,原本各國形製不一車輛得到統一,任何一輛車都可以全國通行。

在眾臣一致討論通過“三同”並得到始皇帝的首肯後,受了“三同”的啟示,老丞相王館又提出了端正風俗的“行同倫”。王館提出之後耐心地解釋說:“老臣說的‘行同倫’,指的是我們必須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世上的每個人都需要裝點門麵的東西,皇帝更是如此。擁了嬪妃上萬的始皇帝,不但同意了王館的這個建議,後來他到泰山時,還令人刻下了“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這樣的字。再後來,始皇帝又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對當地盛行的**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始皇帝自己一人擁嬪妃逾萬,卻能如此義正嚴辭地表彰貞潔,鞭斥**泆,可見在他心裏,已經將自己與眾人分開,儼然地以為自己鶴立雞群、高於眾生。以後中國的皇帝,大多有此心理。故而,兩千多年過去,中國人的自由平等聲音最多還隻在百姓相互之間,卻從未有過向皇帝看齊的呼聲出現,連聖人都是如此。這,才是中國改朝換代後總是不能大踏步前進最根本的原因。

始皇帝完全讚同了王館“行同倫”的提議,當王館正高興時,始皇帝心裏卻在想:為什麽就沒有人提出國家的安全問題呢?北方的匈奴不是隨時想南下麽?想到這裏,始皇帝說:“朕以為,還有一件重大的事情,需要解決,這就是如何防止北方匈奴南下侵擾。”

眾大臣聽了,仿佛一時醒悟,紛紛出言讚頌始皇帝。經過一番完全附合皇帝意思的商議,作出一致決定:

本著盡可能利用原有城垣的原則,馬上開始勘測,要使原本東方五國的城牆,全部接連不斷。

長城的事定下來後,始皇帝還提議應該大修以首都鹹陽為中心、通向四麵八方的馳道,並統一要求馳道均寬五十步,以利管理六國舊地,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此之外,始皇帝還提議命史祿開鑿河渠,修一條靈渠,溝通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

始皇帝的諸多提議,自然得到眾大臣的熱烈擁護,得以貫徹執行。靈渠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