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意念與概念

1.意念與概念底分別。意念與概念底分別,上節已經提到一點。我們雖曾說意念比較地模糊,概念比較地清楚,然而我們也表示這分別不很堅決。我們也說意念是可以有矛盾的,概念是沒有矛盾的,可是,說了之後,我們又表示矛盾牽扯到許多困難問題,而這些困難問題,我們在那時候根本沒有提出。上節提到意念與概念二者底分別,用意隻在表示它們不同而又同時是思議底內容而已。本節底主要問題是思議底結構,而從結構著想,矛盾問題特別地重要。我們不能不特別地討論一下這問題,雖然我們所提到的,也不過是矛盾問題底一方麵而已。

2.有“矛盾”這一概念。前麵曾說概念是沒有矛盾的。這當然隻是說任何概念都不矛盾,或沒有矛盾的概念,而不是說概念之中沒有矛盾這一概念。假如概念之中,沒有矛盾這一概念,我們不能利用它以為概念與意念底分別底標準,顯而易見這分別本身是概念的。可是,概念之中的確有矛盾這一概念。有矛盾這一概念尚不要緊,因為也許這一概念完全是空的,好象“龍”、“四不相”……等等一樣,果然如此,則雖有矛盾這一概念,然而沒有矛盾的“東西”。這豈不是很好嗎?可是,如果矛盾這一概念是空的,我們也不能以矛盾為分別概念與意念底標準,因為我們說意念是可以有矛盾的,並且不但可以有矛盾而且有時有矛盾,不然的話,意念與概念分不清楚。照此說法,不但我們有矛盾這一概念,而且這一概念不是空的。矛盾這一概念既不是空的,當然有矛盾的“東西”。矛盾就是不可能,矛盾的“東西”就是不可能的“東西”,不可能的東西如何能有呢?我們說“A意念不行,它矛盾”這就表示A是空的,不可能的,沒有A那樣的“東西”。既然如此,何以又說矛盾這一概念不是空的呢?這樣的討論可以繼續下去,翻來複去,而結果是矛盾既不能空又不能實。

3.有矛盾的意念。以上的討論當然有毛病。矛盾這一概念不是範疇東西或事體的,至少不是直接範疇東西或事體的,它所範疇的是意思或意念。說矛盾這一概念是實的不是空的,是說有矛盾的意思或意念,而不是說有矛盾的東西或事體。說A是矛盾,是說 A這一意念或意思矛盾,而不是說矛盾這一概念是矛盾的。(這一句話引起的問題頗多,本條所注意的不在那一方麵,所以根本不提出討論。)說A是一矛盾,矛盾這一概念不空,因為在這一概念之下,的確有A那樣的意念,可是A既是一矛盾,A類的確是空的,它既是不可能的,當然是空的,這就是說,沒有A那樣的東西或事體。矛盾這一概念不空,而A這一意念是空的,照此說法,上條所說的翻來複去的討論,根本用不著翻來複去。在思想史上,矛盾的意念底例子似乎不少。最好的例子似乎是“方了的圓”。我們現在承認“方了的圓”是一矛盾。照本書底說法,它不是一概念。可是它雖不是概念,然而它是一意念。在從前它的確是一意念,連霍布斯那個老頭子都曾經想法子去證明它。現在仍是一意念,當我寫這一段書的時候,它是我底思議底內容。可是,它雖是意念然而它不是概念。大致說來,有好些意念在思想史中保留,有另外一些為思想史所淘汰。

4.保留與淘汰方式。怎樣保留怎樣淘汰,方式不一而已。我們這裏所注重的有兩種不同的保留與淘汰。一是在動的思議曆程中保留或淘汰。這一方麵的保留,就是在動的曆程底內容中出現或繼續出現,而淘汰是在動的思議底曆程底內容中不繼續出現。中國人底五行底意念,也許會在最近的將來淘汰,而仁義禮智信意念,也許會保留下去。歐洲中世紀底“安期兒”意念也許可以說是已經淘汰了。我們隻說意念,不說概念,因為在這裏我們不管這些意念有沒有矛盾,隻管它們在動的思議底曆程中出現與否而已。不出現的不一定有矛盾,出現的也不一定沒有矛盾。另外一保留與淘汰是在靜的思議底結構中保留與淘汰。這裏的保留是在結構中維持地位,這裏的淘汰是結構中取消地位。即以上麵所說的“方了的圓”而論,我們說它是矛盾。說它是矛盾,就是說在概念結構中沒有它,它不是概念。它不能在許多相關於方或相關於圓底概念底結構,占任何位置。可是,雖然如此,結構中雖然不能有它,而它在動的曆程中也許會繼續地出現,繼續地為思議底內容。反過來說,它雖繼續地為動的思議底內容,而它仍為靜的結構所淘汰。

5.思議內容底顯現。在這裏我們又要提意念顯現與意念底分別,概念顯現與概念底分別……等等。在思議曆程中的內容,可以隻是意念顯現而不是意念,可以隻是命題顯現而不是命題,可以二者兼是,這就是說,可以既是意念顯現又是意念,既是命題顯現又是命題。隻是顯現的顯現是私的,意念與概念或意思與命題是公的,前者是知識類底份子之所私,後者是知識類之所公。顯現也有保留淘汰問題,但這保留與淘汰和以上所說的根本兩樣。對於思議者,思議底內容無所逃於顯現,問題隻在顯現底公私,好象對於官覺者,官能底內容無所逃於呈現,問題隻在客觀與主觀一樣。顯現當然有保留與淘汰,但是不僅被淘汰者是顯現,即被保留者也是顯現。所不同的地方,被淘汰者也許隻是顯現,被保留者也許不僅是顯現而且是意念概念意思命題。二者底分別不是單位上不同(“四”這一意念顯現也許就是“四”這一意念)而隻是公和私底不同。總而言之,公的顯現就是意念或概念或意思或命題。新近有人以為康熙字典底作者姓康名熙,這意思顯現,的確曾顯現於這位先生底思議中,可是,經人指示之後,這顯現淘汰了。可是,相繼發生於這位先生底思議中的,仍是顯現,不過也許不止於顯現而已。

B.意念底意義

1.關於意義。這裏隻說意念底意義,其實所說的當然不止於意念,概念意思命題都有意義。說意念底意義,不過是一簡單的說法而已。思議底結構就是思議內容底結構,思議內容底結構,大致說來,以意念或概念為關聯者,以意思或命題為關聯集合。此結構底組織,以意念或概念底意義為主要因素。論結構就不能不論到意義。意義兩字底用法太多,我們得先把一部分的用法撇開,例如“人生底意義”或“某一件事體底意義”。這種用法,與以下所要討論的問題,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樣用法的意義,與以下所要討論的意義,表麵上的分別很大,分析起來也頗麻煩,我們在這裏不作這樣的分析。除此之外,還有能有意義與不能有意義底問題,我們找不出好字眼表示能有意義與不能有意義。以上所說的“方了的圓”這意念,就是不能有意義的意念。能有意義或不能有意義,一方麵是邏輯問題,就這一方麵說,凡邏輯上可能的意念都可以有意義。另一方麵,能有意義是意義底條件,不是意義本身。以下既然討論意義問題,當然是對於能有意義的意念而說的。這條件我們雖承認,而這問題我們不討論。

2.字底意義。最通用的意義是字底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的是某一字或某另一字底意義。在書中所說的定義也大都是字底定義。嚴格地說,意念沒有定義問題,隻有字有定義問題。字既有定義,當然有約定俗成的成分。在未定未成之前,字底意義總有用字者自動或自由成分在內,在既定既成之後,我們不能隨便亂用字眼。普通所謂自由定義,就是指字底定義而說的。字底意義,實在隻是字所代表的意念,這種意義,不是我們從積極方麵著想所特別注重的意義。我們以後,也許要從消極方麵,表示這種意義對於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也重要,但是,我們現在不談這問題。對於字底定義,我們一方麵固然要表示定某字某字底義是我們自由地定的,我們不必那樣地定;可是,另一方麵,所定的意義無所謂自由。符號同樣。我們可以用P和q·=·~P qDf為例。原定義者可以用“→”也可以用“”,但是,他選擇了“和”,他有他底自由,別人沒有幹涉餘地。可是“和”底義定了之後,它底意義,或“和”這一意念無所謂自由,我們也不能自由地引用,自由地修改。無論我們如何改法,我們會發現,所修改的是符號不是意念。對於後者,我們隻有取舍,不能有所修改,所能改的隻是符號而已。

3.意念的意義。以上所論的是字底意義,本段所注重的不是字底意義,而是意念底意義。意念雖有意義然而沒有“定”底問題。所謂沒有“定”底問題,是說意念根本沒有我們去定它底意義底問題。意念隻是它本身而已,我們或者接受它或者不接受它,或者引用它或者不引用它,或者思義到它或者不思議到它。我們根本無所謂定它底義。意念底意義可以分以下兩大種,一是意像的意義,一是意念的意義。前者從一方麵說顯而易見,從另一方麵說又難於捉摸。意念有時有所寄托,而所寄托在的大都是意像,我們思“紅”也許想像到經驗過的某紅色,思“黃”也許想像到經驗過的某黃色,而因此牽扯出來的意像頗多。作者個人從前思“收稅”就想到“一位穿黑製服,提小皮包在大門裏等領錢”底意像,“收稅”這意念對於作者就有那意像的意義,從另一方麵著想,意像是私的,各人底經驗不同,意像也不一樣。意像上的意義就這一點說難於捉摸。本節也不注重意像上的意義,隻不過提及而已。意念的意義又有兩種,一種是邏輯意義,一種是非邏輯意義。就知識論說,當然後者重要,但是就意念底結構說,兩者都重要。大致說來,前者就是一意念本身。這是極簡單的說法。稍微申引一下,我們可以說,把任何及所有的邏輯定理引用到一意念上去,我們對於該意念底了解既不加深,也不變淺,既不加多也不減少,該意念原來是那樣,它依然是那樣。假如有“A”意念,我們把三思想律引用到“A”意念上去,其結果仍隻是“A”意念而已,我們對於它沒有得到物理方麵的意義,或心理方麵的意義,或文學方麵的意義。一意念底邏輯意義就是該意念本身。對於知識,邏輯意義可以說是毫無用處。可是,從結構著想,它當然重要。一意念底意義要是它本身,它才能是思議底內容,結構中的單位,關聯中的關聯者。不然的話,情形不堪設想,其實也就是不可思議。但對於這一點現在不談。

4.非邏輯的意義底重要。從知識及知識論著想,非邏輯意義當然重要得多。非邏輯的意義非常之多。它不限製到與一意念底意義在某方麵相等的意念,或在某方麵所蘊涵的意念。假如張先生立於岩牆之下,我們說“危險呀”。別的暫且不說,這“立於岩牆之下”的意念有“牆坍下來被壓的危險”底意義。如果我們再討論下去,我們會發現物理方麵的意義,算學中概然推算方麵的意義,有儒家哲學方麵的意義。假如一個人吃完了午飯之後,往他臥房裏走,我們也可以說這有一睡中覺底意義。我們可以把走那件事撇開而專注重觀察者底意念。在觀察者底思議中,吃中飯後進房裏去,有睡午覺底意義。這些都是非邏輯意義。這樣的意義非常之多,除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意義外,各種學問所有的特別的意義也是非邏輯意義。這種非邏輯的意義,不是利用純邏輯的推論方式,所能推論出來的。純邏輯三字非常之重要。我們說的是純邏輯方式而不是邏輯方式。在接受某前提之下,我們可以利用邏輯方式,推論到意念底非邏輯的意義;可是前提不是純邏輯所供給的,它也許是科學所供給的,也許是曆史學所供給的,也許是日常經驗所供給的。利用純邏輯的推論方式所得的,隻是邏輯的意義,不是非邏輯的意義。意念底非邏輯意義,總要利用試驗,觀察,考證,及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才能得到,知識也是。從知識著想,非邏輯的意義當然重要。

C.意念底圖案與曆程中的內容

1.意念底圖案。思議曆程中的內容,有屬於一意念圖案的,有不屬於一意念圖案的。思議圖案不必是思議結構,結構是至當不移的圖案,圖案可以隻是思議者之所決定或認定的而已。最初當然就有決定屬與不屬的問題。這問題頗不容易得到準確的答案,可是,思議者總有他自己底決定。這決定也許對,也許不對,無論如何,思議者在思議底曆程中有他自己底決定。他自己底標準仍是他實際上引用的標準。根據此標準,有些內容屬於一意念圖案,有些不屬於一意念圖案。屬於一意念圖案的,或認為屬於一意念圖案的,為思議者所保留,不屬於一意念圖案的,或認為不屬於一意念圖案的,為思議者所淘汰。思議活動的主旨,就是圖案底形成。為一圖案所保留的,也許為另一圖案所淘汰,為一圖案所淘汰的,也許為另一圖案所保留。這當然要看思議者底題目如何或注重點如何。意念底圖案底脈絡就是以上所論的意義,意像的意義與意念的意義都在內。有意義關聯的意念不必思議得到,有意義關聯的意像也不必想像得到。可是在思議者所認為無意義關聯的意念或意像決不會保留,而無意義關聯的意念或意像決不能成一意念圖案。

2.語言文字與符號。一部分的問題,是思議之所寄托的語言文字符號底問題。我們在思議中難免要把意念寄托於語言文字或符號。我們現在不討論,離開語言文字,是否有思想這一問題。這問題以後也許會談到。我們現在隻表示我們底意念有時的確寄托於語言文字與符號。符號有它本身底問題,但是,視為寄托意念底工具,問題比較地少。符號隻有它底獨有的用處,它不象語言文字一樣,有多方麵的用處。既沒有多方麵的用處,當然不至於把各方麵不同的用處,混亂起來。其次,語言文字,難免有一套相當的情感上的反應,這種反應,很容易使我們,在取舍之間,忽略意義上的分別。符號大都沒有這種情感上的反應。反過來,語言文字底問題,麻煩得多。別的不說,即以矛盾而論,矛盾在思議中出現,也許大部分是語言文字所致的。前後矛盾,常常是一字數用底結果,本身為矛盾的意念,有時是它所寄托的名詞底問題。文字問題,假如弄清了之後,也許前此以為有毛病的意念圖案,我們也許會發現它實在隻是兩不同的結構,或兩不相幹的結構。無論如何,思議者留心於語言文字底問題,思議上的困難也減少許多。

3.組織圖案底邏輯工具。意念底圖案既以意義為脈絡,根據上段底討論,當然以各種不同的意義為聯絡底工具。意念底邏輯意義,可以說是消極的工具。所謂消極者,有好些不同的說法。邏輯本身就是消極的,這一點在今日似乎已經成為常識,我們以後會提到,現在不談。現在所要提及的,隻是表示合乎邏輯的意念,不必成一意念圖案,也不必為思議者所保留,使它們成為他所形成的圖案。除非所思的題目本身就是邏輯,因而邏輯問題重要外,合乎邏輯的意念,對於圖案,沒有甚麽貢獻。合乎邏輯是消極的工具,而違背邏輯是積極的工具。違背邏輯底意念根本不能有結構,不但它本身沒有結構,而且它不能與任何結構相通。思議者也許把違背邏輯的意念保留,然而他所保留的不成為意念結構,他也許自以為他底思議有圖案,而那實在不相幹,我們隻說他底思議矛盾。違背邏輯是一基本的淘汰方式。從這一方麵著想,邏輯是意念結構中的重要工具,而邏輯的意義,是結構中的必要脈絡。這當然就是說,有此脈絡,結構不必成,無此脈絡,結構必不成。

4.組織圖案底非邏輯的工具。上麵曾說,從知識著想,最重要的意義,是非邏輯的意義。從思議中的意念圖案著想,非邏輯的意義是圖案底主要脈絡。籠統一點地說,在思議曆程中的內容,有些根據經驗,可以說是彼此不相幹,有些彼此相幹。意念雖不相幹,而在曆程中仍可以出現,在曆程中雖會出現,而在圖案上仍不相幹。意念相幹,在曆程中不必出現,在曆程雖不出現,而在圖案上仍相幹。相幹與否,從思議者說,是根據於經驗的。經驗兩字,在本書總是收容與應付所與。說根據經驗就是說根據收容與應付。可是經驗所包括的很多,不止於日常生活中的收容與應付,試驗與觀察,及其它所謂科學方法也在內。研究一門學問的人,有該門學問的經驗,在他底思議中,相幹與否,當然根據於他底經驗,而他底經驗,不止於日常生活中的收容與應付而已。經驗兩字所包括的多,相幹與不相幹底標準,當然有不同的種類。從經驗兩字所包括者多這一方麵著想,思議曆程中的內容可以是各種各類各形各色,範圍非常之廣,而思議者可以根據他底經驗,他底靈感,他底知識,去決定何者相幹何者不相幹。同時這相幹既是根據於經驗的,當然不是邏輯的,相幹不隻是邏輯地相幹,不相幹也不隻是邏輯地不相幹。不相幹的意念雖在曆程中出現,然而為圖案所淘汰,隻有相幹的意念為圖案所保留。相幹與否,既不隻是邏輯的圖案也不隻是通而已矣,它也許是物理學的,生理學的,政治學的,文學的。發為文章也就是各方麵的文章。

以上是從相幹或不相幹著想,不相幹的淘汰,相幹的保留。除此之外尚有真假問題。真之所以為真,假之所以為假,是本書的主要問題,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問題。這問題雖是麻煩的問題,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見得感覺到這問題底麻煩。我們有我們的真假,也許我們沒有真假底所謂,可是我們有真假底所指;無形之中,我們也有真假底標準,而這真假底標準,在思議曆程中,我們也引用。上麵所說的經驗,不僅供給相幹或不相幹底標準,而且供給真假底標準;在思議底曆程中,有些內容,思議者也許認為是假的,有些也許他認為是真的。思議者無法禁止假的意思或命題出現於思議底曆程中,他隻能在他所思的圖案中淘汰這些假的意思或命題。真的意思或命題也不必出現於思議曆程中,果然出現,也許相幹,也許不相幹,不相幹的雖真而仍須淘汰。最後所收容或保留的圖案,是思議者認為真而又通的圖案。就本條所說,最後的圖案不僅是通而已矣,不僅是物理學的,或生理學的,或化學的,或政治學的,或文學的,……而且思議者以為它是真的。

D.概念底結構

1.圖案與結構。意念底圖案不必就是概念底結構。這就是說,在思議底曆程中,思議者所保留以為有圖案的意念,不必是有結構的概念。思議者,在思議的曆程中,所收容的或保留的圖案,也許有矛盾,也許是不一致的,也許是假的,也許是有不相幹的成分的。思議者也許有理由或原故使他在這圖案上打住,他也許寫成文章,或寫成書。普通我們說,這文章或書代表他底“思想”。本書當然不是例外,它也隻是作者底思議中的意念圖案而已。可是,如果思議者要求進步,要求達於理,他也許會同別人討論或自己反省,再去思議。再去思議之後,也許他維持原圖案,也許他修正原圖案。無論如何,意念圖案是靜的思議,推動它的也許是思議活動,思議曆程,而在典型上支配它的,仍是概念底結構。概念底結構,是意念圖案底典型,它是曆程所要達的極限。這極限果然達到,意念圖案就成為概念結構。這結構也許是我們所達不到的。達到此結構,從對象說,就是我們底思議完全達於理。此結構能達到否,我們不必討論(作者認為是達不到的),我們有達到的要求毫無疑問,概念有結構也毫無疑問。

2.概念本身即一結構。概念本身就是無矛盾的意念。概念本身本來就是有結構的,不在結構中的根本不是概念。因此概念也決不會是單獨的。這當然就是說,沒有與別的概念不相關聯的概念,這句話也許不妥,也許我們要說,沒有不牽扯到別的概念的概念。說概念沒有矛盾,就是說概念結構沒有矛盾。說“四方”這一概念沒有矛盾,就是說與四方這一概念相關聯,或形成四方這一概念的,所有的命題與概念及其結構,沒有矛盾。其所以如此者,因為一概念就是一結構。執任何一意念而堅決地斷定它為概念,至少是不容易的事,也許根本是辦不到的事。這就是以上所說的圖案與結構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有兩方麵的工具,一是邏輯,一是經驗,這兩方麵的工具,幫助我們決定取舍。我們運用這工具的能力有大小,但是,無論我們底能力若何的大,我們不能堅決地斷定某一意念為概念,或某一意念圖案為概念結構。我們在這裏所注重的,不在某某意念之為概念與否,而在概念本身之為一結構,而多數人相通的概念,是結構與結構之間,四通八達的,完整的結構。此完整的結構表示四通八達的理。

3.意義是結構底脈絡。概念底結構仍以意義為脈絡。這種意義底脈絡可以說是內在的關聯。內在底意義與前此所談一樣,關聯可以說是普遍與普遍之間的關係。這些關聯,都是命題。意念圖案中,不僅有意念是否為概念底問題,而且有意思是否為命題底問題。這問題我們不再提及。我們所注重的是,這些命題既是內在的關聯,也是結構底經緯。這些命題對於概念底貢獻,可以從兩方麵著想,這些命題本身也可以是兩方麵的命題。一方麵是以某概念為關聯者的命題,例如“如果一四方底邊線是另一四方中兩三角底斜線,則一前麵的四方等於兩後麵的四方”。這樣的命題在表示上對於四方之所以為四方似乎沒有貢獻,或者說似乎與四方底意義不相幹,其實它也表示四方底意義。假如四方底意義不是那樣的,以上所說的命題不會是真的。另一方麵是不牽扯到某概念為關聯者的命題,例如“如果平麵四邊形中的四角都是直角,則……”。這樣的命題也就表示四方底意義。“四方”這一概念就是一套這樣的兩方麵的命題。這些命題成一內在的結構,這結構就是四方之所以為四方。要完全地得到一概念,就是要完全地發展此結構。一概念隻能在這樣的結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四方這一概念在幾何中表現出來,好象“和”這一概念在Principia Mathematica底命題推算中表現出來一樣。

4.係統。上麵最後這一句話有誤會底危險。這裏所謂結構不是普通所謂係統。幾何與P.M.都是普通所謂思想係統。我們這裏所談的結構是平鋪的,無所謂頭尾,無所謂邊際。它是任何係統底根據而本身不是一係統。至少我們現在所稱為係統的係統是有頭尾的,有組織的,因為改變組織之後,係統成為另外一係統。同時係統是一意念圖案,以上所說的幾何與邏輯係統都是意念圖案,這樣的意念圖案也許比普通的文章來得謹嚴,也許是真的,內部也許沒有矛盾,沒有不一致的情形等等;然而不滿意的地方仍然有,我們仍然不能說它們就是概念結構。可是雖然如此,這樣的意念圖案也許近乎概念結構,此所以它們了不得,它們雖不是至當不移的,然而它們給我們以至當不移的感覺。

5.理。概念底結構所表示的就是理。意念底圖案所表示的也是理,不過表示的不充分不完全,不必正確而已。理所當然是至當不移的。有理即有相當於理的概念結構。所謂明理,即在思議活動中,所思的內容,接近於所思的對象。知識不僅是覺像而且是明理。前幾章大部分的題材是像,以後慢慢地轉到理上去。理是思議底對象,也是思議底最後目標,可是就內容說,意念圖案底極限是概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