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對承乾從被疏遠到被廢有一個發展過程。大體上是,貞觀七年開始被疏遠,然而還沒有廢他之意。十年始萌廢立之心。這年正月,他重新調整分封了子弟十七人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暫不徙州赴任外,其餘十二人均下詔遷任諸州都督,但隻有相州都督魏王李泰“不之官”,由張亮代行都督相州職權。唐太宗把李泰留在身邊,就含有廢立太子的用意在內。

但是,由於重臣們的堅決反對廢立太子,唐太宗從貞觀十年初至十七年春仍然不能隨意地廢黜李承乾。相反,有時隻好重申承乾的嫡長子地位,承乾及其黨羽對其岌岌可危的處境都很清楚。他們為了維護太子的皇位繼承權,密謀對策,製訂了暗殺與政變的兩個應變計劃。第一步,派出刺客紇幹承基謀殺魏王李泰,企圖除去嗣君的爭奪對手,保持太子的地位。後因此計未成,隻得退而求其次,作出冒險的抉擇,妄圖發動宮廷政變,脅迫唐太宗放棄廢立太子的決定或逼其退位。

參與承乾密謀政變的心腹有:漢王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其中,李元昌、侯君集都受過太宗的指責,心懷怨望,他們與承乾同病相憐,一拍即合,極力慫恿承乾謀反。其他幾人也“預其反謀”。“凡同謀者皆割臂,以帛拭血,燒灰和酒飲之,誓同生死,潛謀引兵入西宮”。 “西宮”即大內,為唐太宗寢宮, “潛謀引兵入西宮”,就是預謀發動宮廷政變。

然而,事與願違,承乾及其黨羽的計謀並沒有得逞,原因是中途出了岔子。齊王李祐搶先於貞觀十七年二月反於齊州,承乾聞訊,喜形於色地對紇幹承基說: “我宮西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耳,與卿為大事,豈比齊王乎!"齊王叛亂被迅速平定,朝廷審理謀逆案件,牽連紇幹承基,承基被傳訊時供出了承乾密謀政變的情節,唐太宗立案審理,詔令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璃、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人組成專門法庭進行審訊,在證據確鑿,即“反形已具”的情況下,構成承乾及其黨羽謀反未遂罪。漢王李元昌賜死,侯君集以下皆斬,承乾因係太子減死為流,廢為庶人,徙放黔州,兩年後死去。